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南皇-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完)

第93章 李世民大寿() 
第三十五章李世民大寿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间已经到了正月二十八(关于李世民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正月二十三,一种是正月二十八,这里采用第二种说法),李世民的生日到了。

    这天百官朝贺,万国来朝,长安城内解禁三日,夜晚万家灯火彻夜不息,盛况比之比元宵灯会(关于元宵灯会还有一部分故事关系到剧情,所以没有详说,以后会慢慢介绍的)以及新年还要强上几分。

    晚上,送走了贺寿的群臣以及各国使节,一家人再次聚在一起为李世民贺寿。

    又是一阵子的废话,总算是到了最重要的环节——送贺礼,这一次首先送礼的都是女孩子们,既大唐的公主们。

    不过女孩子的礼物一般都是象征意义比较重,实用性并不强。比如汝南就送的是一个亲手织就的龙凤呈祥荷包,而长乐的礼物则是一碗亲手做的长寿面,其余诸女也大都如此。李世民虽然心怀大尉,但也只是感动而已。他对儿子们的礼物更期待,不知道自己那一番话之后,儿子们都能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上次过年的时候,父皇的教诲让孩儿幡然醒悟,确实啊,东西再好,对于国家无益又有什么用呢?”李承乾先是十分矫情回顾了一下李世民的教诲,然后才拿出了自己的礼物:“所以孩儿这些时日经过苦心搜集,总算是从一位诸葛遗族的手中换来了诸葛连弩的图纸,孩儿愿将此图献与父皇,以壮我大唐军威。”

    “好!”李世民大喜,连忙接过图纸精心收好:“有此神器,我大唐军威必将笑傲于天下万国。”

    “恭喜父皇得此神器,儿臣为父皇贺,为大唐贺。”李贞首先站起来祝贺道——不管心里如何不爽李承乾,这时候都必须为李世民祝贺。

    其余人也都反应过涞,也连忙祝贺道:“儿臣为父皇贺,为大唐贺。”

    “好好好,都坐下吧。”李世民也很满意,又对李承乾道:“承乾的礼物甚合朕心意,赏金千金,丝绸百匹,玉璧十对。”

    “多谢父皇。”李承乾连忙道谢,虽然这赏赐西对他来说并不算丰厚,但这却代表了一种认可,这个对李承乾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

    李承乾之后就是李恪了:“父皇,儿臣没有太子大哥的运气,找不来战争利器。好在孩儿的运气也不错,从民间得到了东汉时期的水车设计图纸,并成功组装出了成品,不需人力畜力,只须建立河边,便可随水自动,灌溉田地。”

    “是吗?恪儿真是我之福星啊。”李世民脸上虽然很高兴,但内心却直撇嘴,什么从民间得到的?还不是贞儿给你的?真当朕是糊涂虫吗?

    “父皇过奖。”李恪自然是知道李世民的心思的,其实他在求助李贞的时候就没打算瞒着李世民,只是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利国利民的东西不少,但大部分都已经被朝廷得到。剩下的要么早已经失传,要么就是还没开发出来,被朝廷忽略的东西真的不多,大部分都潜藏在世家大族的藏书库中。可大唐自建立以来就和世家处于对立面,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哪个世家会主动将这东西上缴的?

    “父皇,水车虽然对军事无用,却是一农桑神器,只要有了水车,灌溉之事就不需人力车操纵,这是何等巨大的人力节省啊?三哥献上如此神器,儿臣觉得父皇应当重赏。”却是李贞见李世民没有赏赐李恪的意思,心中觉得不平,立马站出来道——泥煤的一具没有实物的弩就能得到赏赐,我这水车可比弩的用处大多了,不给赏赐怎么行?

    “这是当然的,恪儿献宝有功,特赐赏金千金,丝绸百匹,玉璧十对。”李世民也发现自己怠慢了三子,连忙补充道。

    “谢父皇。”李恪连忙道谢。

    “贞儿,你既然站起来了,就先别坐下,你且说说你的贺礼是什么呢?父皇可是最喜欢贞儿了,你应该不会随便拿一个换来的字帖糊弄父皇吧?”李世民心里很不爽,哇擦,你和你三哥合起伙儿来骗我我还没追究呢,还好意思向我要赏赐?那我就好好的为难为难你,知道你向辩才换了《十七帖》,可我偏偏不要这个,我看你怎么办?

    “。。。。。。当然,当然,儿臣怎么会拿字帖糊弄父皇呢?”好家伙,还好我早有准备啊,李贞心里捏了一把冷汗,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书籍:“这是儿臣记忆中的一本书,名曰《经农卷》,其上详细介绍了一些农政措施,虽然算不得经典,但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其实所谓的《经农卷》就是李贞以《农政全书》中的‘农政’思想为核心,再加上后世一些农业管理办法和条例,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的一本书籍。不过时间有限,所以他这《经农卷》一共也就写了几万字,就这也是李贞熬了三个晚上才写出来的,当时只是想做一个个备用,没想到居然真的用上了。

    “哦?竟然又是神仙所传?”李世民立刻来了兴趣,连忙从王亭初手里接过来粗略的翻看几页,赞叹道:“果然是神仙所著啊,朕只是观看了几页,一些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豁然而解。就是。。。。。。就是这内容略微显得简单了一点。”

    “父皇,这和儿臣可没什么关系,儿臣保证一个字可都没有漏掉。”李贞见李世民不满足的口气,顿时赌咒发誓表示自己没有藏私——确实没有藏私哦,这本来就是咱写的,想写多少还不是随便?

    “父皇并没有怀疑贞儿的意思,贞儿莫要生气。”李世民抚慰了李贞,又扬了扬手中的书,苦笑道:“但父皇也没有说错,《经农卷》里的东西虽然丰富,但记载却都极为简单,有的甚至只是寥寥几笔。就好比一个渴极了的人遇见了一滴水一样,虽然这滴水确实能帮他续命,但如何能让人过瘾?”

    “这个儿臣就没有办法了呢。”李贞摊摊手,心里却乐开了花,让你为难我。我先晾你一阵子再说。

    “不知儿臣的礼物,父皇可否满意?”李贞可还没有忘记那个约定呢,不过在这话问出来之后,他又怕李世民故意说不满意,便略带深意的说道:“这《经农卷》,可是儿臣从记忆中默出来的,论对其的理解,只怕无人出儿臣之左右。如果父皇满意,儿臣以后说不定会写一本《经农卷注》来,当然如果您不满意的话,那就当儿臣没说。”

    “当然满意。”李世民如何听不出来李贞的意思,立刻不假思索道:“这《经农卷》若不是篇幅太短,必然又是一部旷世奇书,若是贞儿能给其注解,则必成《水经注》之美事也。”

    “多谢父皇,儿臣定不负父皇心意。”李贞道谢,坐回了原位。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是《水经》一书的注解,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郦道元所著。

    《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而李贞写的《经农卷》和《水经》情况差不多,李世民在这里说李贞成《水经注》之美事,就是在祝愿李贞能效仿郦道元,以《经农卷》为纲领,写出独属于自己的《经农卷注》,然后名传天下。

    李贞献完礼,李泰立刻起身:“儿臣恭祝父皇万寿无疆,儿臣曾经得了一本北魏名臣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手稿,与成书大有不同之处,特献与父皇。”

    李祐:“儿臣献欧冶子《铸剑残篇》。。。。。。恭祝父皇万寿无疆。”

    李愔:“儿臣献东晋无名氏《甘石星经摘抄》。。。。。。恭祝父皇长命百岁。”

    李恽:“儿臣献。。。。。。”

    李贞:“儿臣。。。。。。”

    李慎:“儿臣。。。。。。”

    “。。。。。。”李贞目瞪口呆的看着众兄弟,好家伙,平时真是没有看出来啊,自己的这些哥哥弟弟可没有一个省油的。这么贺礼中也就只有李愔的礼物比较轻,实用价值比较低,但也算是难得的宝物了。剩下每一个都不下于李承乾和李恪,也就比《经农卷》差一点。但自己之所以胜出,这还是占了《经农卷》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便宜。

    (本章完)

第94章 出征() 
第三十三章出征

    二月初五,桃花盛开,长安城外,十里长亭。

    一行人正依依不舍,其中有男有女,有长有幼,有喜有悲,衣着华丽,身份非凡。

    在官道上,更有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挺立在旁,任由微风拂面而不动如山,如挺拔的轻松,坚强无畏。

    军队不远处,则是无数的百姓,长安城的百姓早已得知了消息,就在今天,大唐皇帝亲子,当朝越王殿下也要踏上战场,他们都是来送行的。

    看到又一支军队即将踏上战场,长安的百姓并没有皇家一般依依惜别,反而齐齐欢呼,为大唐军队助威。

    虽然灭突厥之战尚未结束,但大唐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只要领兵的主帅不糊涂,打赢这场战争是妥妥的。

    军队主帅是李靖。

    李靖会犯糊涂吗?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能欢呼?

    这是大唐的荣耀,在每一个百姓的心中都自豪的确信大唐不败!

    李贞这会儿正被燕妃抱在怀里怎么也不愿意松手,哭得稀里哗啦的请求李世民收回成命。别看燕妃当时说的好听,什么皇子赚军功太难,什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是真等李贞要去定襄道了,却又患得患失起来:

    虽然大军已经占据优势,但万一颉利翻盘了呢?

    虽然贞儿处于中军之中,但万一颉利派刺客可怎么办?

    万一被流箭误伤怎么办?

    听说草原上环境恶劣,贞儿生病了怎么办?

    。。。。。。

    总之所有之前被她忽略的东西都重新涌入了燕妃脑中,一下子变得患得患失起来。一只手抱着李贞不撒手,另一只手则拉着李世民的袖子请求他收回成命,谁劝都不行。

    长孙也在旁边暗自垂泪,尽管曾经被李贞摆过一道,但她却从没有生过气。而且李贞对大唐太重要了,就这么上战场,真的合算吗?不由也将目光投向李世民。

    李世民也矛盾啊,毕竟是血亲骨肉,战场那样的地方,贞儿真的能受得了吗?要不,朕收回这条命令?被人笑话就笑话吧,总比让儿子送命要强不是?

    李贞一见李世民有神色松动的意思,立刻道:“父皇,母后母妃,如今临别在即,孩儿便赋诗一首,廖作思念吧。”

    “也好。”李世民立刻打蛇就棍上:“爱妃,观音婢,你们也都别难过了,贞儿要作诗了。”

    李贞当然不会正正经经的作诗,开什么玩笑?这气氛本来就够沉闷的了,如果再作一首离别诗,大家还不得哭出来啊?

    围着长亭转了一圈,李贞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长亭外,古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