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悍唐-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臣要随着皇帝的龙撵,因为有着超重的诸多事务要处理。而武将更是直接调动了护卫长安的禁军,还有左右千牛卫全都动作了起来,皇帝出巡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能够一点点的差池。

    而一切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份奏折出现在长安城:三田县的县令在焚烧了万亩良田之中的粮食后,依旧无法阻止蝗灾,自己蹈火而死!

第四章 危局() 
李二面色沉重,这一个县令称职吗?最后以身殉职,你说称不称职?可是要说他是一个好县令?却又没有一点功劳烧掉了三田县无数的粮田,百姓衣食无依。所以这让李二无限感慨,这些人有着拳拳报国之心,但是他们的方法方式……

    “这就是朕的官员?治理地方不行,就以命相托?哈哈……可笑,可耻,可怜,可叹!”李二最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来人,摆驾!”

    不管不顾,李二带着文武群臣朝着东都洛阳而去,这一次他要看看他这个天子和蝗神究竟谁更强!

    长安城周围都是受灾区,所有种植在田地里面的庄稼全都已经被啃得差不多了,蝗虫过处寸草不生,不仅仅是庄稼,就连长在山野之中的那些杂草,灌木乔木等等都已经全都被啃光了。

    所以李二的车架一出了长安城,见到的就是一副灾难片,所有的一切都是黄噗噗的,光秃秃的山丘,光秃秃的原野,光秃秃的道路,似乎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片荒漠。

    “这,这就是朕的大唐江山?”李二坐在龙撵上面,此时见到的一切触动他的心扉,他不敢想象整个关中二十七州全都是这般模样,这里生活的百姓该怎么办?

    “朝廷赈灾的钱粮是否已经播发下去了?”李二此时声音低沉的问道。

    “回禀陛下,在半月前就已经从各地调集粮食,现在关中地区暂时还算安定,东都洛阳含嘉仓在之前已经储存满了粮食,现在都要搬空了!”在李二身边的太监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传声筒,他也相当于是李二的贴身秘书。

    论起对李二的了解,整个大唐都没有几个能和这个腰间相比的。李二甚至每天去哪一个嫔妃那里留宿这个太监都一清二楚,而且李二办事儿都不会比会这个太监,因为他就站在房门外值班。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家伙是一个太监有关,要是换成一个真正带把的,李二会直接将这家伙砍死。

    “还不够?单单是关中地区的粮仓是绝对不够的,别的地方的粮食什么时候才能到?”李二心中估量了一下,然后肯定的说道。

    “陛下,这个奴婢倒是不知,除了山东地区宣称无法抽调粮食之外,别的靠近关中的地区都在筹集之中,而且是抽到一部分就往关内运输的,究竟有多少,长孙无忌大人应该清楚。”内侍回答道。

    “这个局面危如累卵,冯盎这个时候又跳出来干什么?还专门坐船而来,难道是要趁火打劫不成?”李二没有再说话,而是直接这样沉吟了下来,现在的大唐的局势非常的不妙,整个帝国就是一个精密的机器,只要一环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帝国随时都有可能崩塌。

    若是给李二十年时间治理,那么他相信这样的蝗灾绝对不是问题,可是现在才贞观三年,大唐打下的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一些。所以这一次他才会亲自前往洛阳。虽然是出来巡视为主要目的,但是也有给冯盎面子,安抚他的成分在里面。

    这一切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李二心中所想,这就是帝王,为了整个帝国,杀一人若能让帝国安宁,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将那个人斩杀,哪怕这个人会是他的至亲之人。

    这种心态才能够当上皇帝,或者说才能够当上一个合格的皇帝。成大事者,至亲可杀。帝王家最是无情。当然帝王也是最能隐忍的,李二能够出迎六百里,亲自前往东都洛阳,起迎接冯盎,这样的事情说出去谁都不会信。

    可是这样做是给了冯盎最大的面子,让他能够安安分分的在岭南那一片地方守着山中的蛮人,而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唐拖后腿,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陛下,冯盎的船队还有三天就要到达东都洛阳了,我们距离洛阳还有一百五十里!”属下的左千牛卫大将军刘弘基此时前来禀报。显然要是冯盎先到了洛阳的话,李二再过去那就不是迎接了,那是求见。

    “传令下去,加快速度,星夜兼程,朕要明日日落之前道道东都!”李二说着就再一次静默无言,对于这一次出来的目的,他已经达到了,看到了真实的蝗灾之后的关中大地,然后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断,他觉得自己有些孟浪了,一行人从长安一路到洛阳,这帝王仪仗摆了一路,显然人吃马嚼再加上那些礼仪用度等等,耗费国帑。

    “朕还是太在意了!罢了……罢了!就让朕看看冯盎你究竟还是不是那一个对大唐拥护的耿国公吧!”李二将手放在龙撵之中的那一张九龙椅的扶手上面,然后目光盯着前方一样黄扑扑灰蒙蒙的关中大地。

    东都洛阳,距离长安也有三百多公里,所以六七百里的距离,李二一行人走了四五天了,走了四分之三,现在要明天下午日落之前走完最后这一百五十里,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可是到了哪里下榻行宫,然后整理一番,这样一来,耗费一天时间安顿好,恰好能够让冯盎到达的时候收拾好一切。

    所以刘弘基就算是再苦再累也不能放松,这个事情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星夜兼程就变成了最好的方式,一行足足有上千人的仪仗队,再加上护卫足足好几千人在官道上都铺出了老长一段路程。

    紧赶慢赶总算是赶上了最后的日落时分,全都累的只剩下喘气儿的力气了。这个时候李二才觉得原来白龙鱼服或许才是最好的出行方式,这样一大片人围着自己的出行,绝对是劳民伤财。

    这个是李二现在的感触,按理说李二想要悟出这样的道理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这些东西是需要阅历进行沉淀的,可是李二这一路见到的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这才让李二在这个年纪感悟到了一点点他十几年以后才感受到的东西的皮毛。

第五章 面圣() 
冯盎的船只停靠在洛阳的码头上的时候,李二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这一次因为事急从权没有什么大的仪仗,但是有什么仪仗比起烈亲自来迎还要大的吗?

    李二站在码头上,骑在一匹雪白的马的背上,然后整个人看向从码头上缓缓走下来的冯盎,这个现在已经华发丛生的老者,就是大唐没有册封但是却有着事实的岭南王。

    “臣冯盎,叩见陛下!”见到李二,冯盎推金山倒玉柱的就直接跪倒在码头上。这是冯盎表示忠心的方式,让李二知道冯氏没有在这个时候搞什么小动作。毕竟李二对冯氏的提防是没有一点点放松的,至今在梅岭古道上面依旧还有玄甲卫的堡垒。

    “爱卿请起!”李二翻身下马,然后快步走到冯盎身边,双手将他扶了起来,显露出了一种君臣和谐氛围出来,然后李二直接拉着冯盎就朝着码头外面走。

    李二对冯盎的忌惮让他也不敢怠慢冯盎,毕竟岭南这一片儿地方他还是要的。所以两人把臂同游搞得跟好基友似的。而跟随在冯盎身边一起下来的刘伟,李二就当作没看见了。

    刘伟的事情李二暂时不怎么想管,现在先把冯盎给安抚下来,然后将关中的蝗灾给平息下去,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至于刘伟不过是一个顺带的小虾米,有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

    刘伟没有人理会,也就只好跟在两人身后充当起了保镖的角色,当然这个时候那些将门的将军们想理会刘伟也没有机会,毕竟李二在场,老大没有发话,下面的马仔也不好直接上前不是。

    李二带着冯盎一路朝着洛阳的行宫而去,在这个时候,行宫之中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膳食,要给冯盎接风洗尘。而且李二多多少少也猜到了冯盎这一次进京所为何事,百骑司和都水监虽然岭南关注不够,可是却也不是说完全抓瞎。

    “爱卿请坐!”回到行宫之后,李二直接坐上了行宫之中的那一个位居正北的九龙椅上面对着冯盎说道。

    “谢陛下!”冯盎躬身行礼,然后就直接在下方左侧第一个案几后面跪坐下来。

    “爱卿世居岭南,此次入京布置所为何事?”李二说道,对于冯盎,李二早年也打过交道,所以知道他的脾气是不需要那么多的花团锦簇的弯弯道道的,直接说出目的才是这个耿直的汉子的风格。

    “陛下,此次微臣入京,只是为了一件事情,为陛下分忧!”冯盎说道,能够混到国公位置的,就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货色,冯盎这话说的也是非常的有技巧,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就是他的话里面的意思。

    也算是小小的派了李二一个马屁,冯盎现在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的立场上面,很多事情也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岭南是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不能够被破坏。

    所以适当地给李二示好,让李二知道冯氏没有一点点的不轨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上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动作就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李二和冯盎现在都不希望出现彼此之间的战争。

    “为朕分忧?朕现在最苦恼的就是这蝗灾,爱卿可有良策?”李二心中呵呵一笑,这蝗虫的事情是李二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冯盎有办法解决?

    “陛下,可曾记得去岁微臣敬献过一种新的粮食作物?”冯盎说道。

    “朕记得!难道爱卿带来的这些船只里面全都是那种粮食?”李二双眼一亮,去年已经接近冬天的时候,冯盎敬献了一穗稻穗,当时上奏这是一种新的作物,并未言明这东西究竟产量多少,还有生长周期等等。

    而李二当时也没有过多在意,因为新的作物的发现,在大唐并不是什么特别受重视的事情,虽说大唐重视农桑,可种了上千年的小麦的关中地区,又有谁会轻易地去种这种水稻。而且当时已经过了深秋时节,要种子什么的拿回来也是今年的事情了。

    近年关中地区也有种植,只是现在没有到收获的季节结果蝗虫一下子就来了,李二对这种新的农作物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印象。

    “陛下,正是水稻!这东西臣觉得可以当成第六种适合我大唐种植的农作物!而且产量是最高的!”冯盎说道。他这一次紧紧地目的不就是推广水稻的吗,现在当然要大四的说水稻的好处了。

    “你的船上现在有多少的水稻?”李二对于水稻进不进入五谷之分没有什么意见,他看中的是冯盎现在有多少的水稻,能够救活多少百姓。

    “陛下,这输掉微臣从去岁夏日开始种植,收获后种植了第二茬,再加上今年种植的第三茬,两广地区武安不种植水稻,除了百姓的口粮之外,其余的全都运到这里了!”冯盎直接回答道:“共计有十万担。”

    十万担粮食有多少?按照唐朝时候的一石粮食大约是一百零六斤,这个是后世的市斤,也就是说十万担粮食也就是千万斤还要多,这才是冯盎的船队吃水很深的真正原因所在。

    千万斤粮食,有了这些粮食,关中地区的饥荒是可以被大大缓解了。想到这里李二面上稍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