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富商说,“谁敢胡说,只要兄台一句话,李某保管你天天都有美女可见,日子一定随你的意。”

    乞丐道,“那行,你可别反诲!”

    富商哼道,“那便妥了,只要李某小妾不离,别的事都不在话下,刺史大人,这是在你的庆州地面,剩下的所有人全凭你任意发落,不要有李某什么牵连!”

    刺史知道,皇帝不想暴露身份,但给了他生杀予夺的大权。

    崔嫣跑出来,亲昵地对皇帝道,“峻,你到此时还敢编排我,”皇帝示意她莫出声,听刺史发落乞丐。

    庆州刺史苦笑道,“本官万万没有想到,在本官任职的庆州地面,有人敢踹本官一脚!而且踹本官的,却是延州来的乞丐!”

    他说得随意,仿佛已经不再生气,乞丐群中有人窍笑出声。

    刺史一转语调又道,“本官实属活该!大唐皇帝陛下体恤万民,虽低贱如丐者,亦有所虑。但本官枉有满腹文墨却断章取义,以致治下恶丐横行,妄行不法。说到底是本官有同州刺史前车之鉴,一事当先,先顾及了头上乌纱。”

    “但陛下所言不差!陛下拿你们当人,你们可别拿自己不当人。似这等得陇望蜀、贪得无厌而不顾公理的,本官若早如延州高刺史那般处置,兴许你们还有个命在,唉!只能怪本官不好了!”

    最初挑事的乞丐一听不对口风,惊疑地道,“大人,你,你可别忘了同州刺史的下场!连陛下的话也敢不听!”

    刺史哼道,“本官再不施行雷霆手段,恐怕天下的乞丐都拥到庆州来了!来人,将涉法乞丐五花大绑,即时押至城外削首示众!”

    驿馆内一阵骚动,衙役们一闯而上,擒了四人。刺史道,“放过那个要老婆的,他还要去洛阳宫。”

    另三人浑身瘫软,被衙役拖了出去。今日之事大起大落,完全不在预料,驿馆外看热闹的人只盼这里快些发落完毕,好奔去城外,只听刺史道,

    “你们剩下这三十几个乞丐本可无事,只怪你们见了蝇头大的便宜、便蜂拥而上,昧心出证,唯恐落于人后,也怪不得本官了!!!来人!每人重责五十杖……”

    三十几个乞丐一下子转醒,手中拿的货物不觉落地。

    皇帝道,“刺史,能否听李某一言?”

    刺史一揖,“这位李老爷请吩咐,下官定会照办。”

    皇帝道,“李某行商正要去延州,听说延州刺史高大人垦荒急缺人手,大人若能免了他们仗责、判这些人押去延州,着人监管着、无偿助高刺史垦荒,岂不美哉!”

    五十杖,以这些人之可恨,衙役注定卖力,打不死也要见残。

    这些免了打的乞丐纷纷趴到地下,诚惶诚恐地谢道,“多谢余杭郡李老爷开恩,小人愿意回延州垦荒。”

第1265章 老谋深算() 
    此时只剩一个乞丐未发落,他可再不敢相信洛阳宫有好事等着自己,刺史躬身问道,“敢问李老爷,你说要怎么发落他为好呢?”

    皇帝道,“这好办,李某绝不食言,待我写个字据,刺史派人送他去洛阳宫,让他做个宦官。”

    乞丐吓得魂飞魄散,也不知道比起另外三个毙命的同伙,他算不算拣到了便宜。他不住哀求道,“李老爷,求求你放过小人,小人不想去洛阳宫!”

    皇帝道,“怎么不去呢?你这话可是录了口录的,怎么好反诲!”

    乞丐痛哭流涕,“小人不去……李老爷让我做了宦官,我便是天天见到美女又有什么用处!反倒不如不见,还能少受些煎熬。”

    皇帝道,“去吧去吧,到了洛阳宫自会有人给你走个手续,料想你往后也不会有什么煎熬了。”

    乞丐呜呜痛哭着,真是后悔。本来,今日是个多好的日子!白吃了面馍,抹个嘴儿往哪里随便一溜也就是了,明天又是大把的好时光。

    偏偏又看到了牛酥,非要争着抢到车前躺下、要讹他两块来尝尝。可悔的是牛酥未到手又看上了人家的驴,驴未到手又看上了人家的小妾……

    他若看不到此女的出色之美,兴许就不会随口将顿生的妄念说出来。这下好了,今后他天天所见,满眼都将是美色,但绝计不会与他有任何的关系了。

    庆州刺史满面羞惭,因为在延州亦有个高刺史与他相较。

    皇帝却不再计较他,招手唤过馆外那对母女,对刺史道:“汝有过即改,勇于自审,朕的德妃亲口为刺史指婚,赐汝美貌侧室夫人一位……连带女儿一个!你可要善待她们!”

    庆州刺史因祸得福,再看即将成为侧室夫人的这位女子,才三十来岁,风姿绰约,尤其那个女儿更是伶俐聪颖。

    他连忙谢道,“下官多谢德妃娘娘!并祝陛下宏图永享,普天同庆!”

    乞丐喃喃道,“德妃……陛下。”

    刺史道,“蹬你一脚的是贤妃娘娘,蹬两脚的是德妃娘娘,你的运气真不错,有两位娘娘关照你,一步踏入了洛阳宫!”

    乞丐听了,颓然瘫倒,刺史喝道,“来人,将他拉下去!”

    又道,“陛下肚量,乃是微臣平生仅见,乞丐之事亦非陛下之错,都是微臣有私!陛下不但不责罚,还赐微臣……”

    皇帝道,“刺史莫说了,朕岂有那样好心将美人送人,都是德妃之意。”

    卖馍母女本来无靠,忽然一下子成了刺史的侧室夫人、女儿,这样的变化真如做梦。她们从此生活有靠,再也不必起早贪黑地蒸馍上街去卖了。

    看着金徽皇帝带起德、贤二妃收拾着起身去延州,姑娘又觉得不知足,“娘,你总该让我去太极宫女学,至少女儿可以见些世面,”当然大概还能时时见到陛下。

    这是自情窦初开,姑娘所见的最为帅气英武的一个人。

    她母亲嗔道,“傻孩子,与陛下这一面,便是你我母女今生最大的福气,不要指望过多了!”

    可是姑娘喃喃道,“理是这个理,我心好乱。”

    ……

    延州。开荒之事少了黔州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多么张扬,但刺史高审行一心扑在这一件事上,没什么事可以阻止他上山。

    刺史夫人刘青萍一心效仿崔夫人在黔州所行,前些日子,她挺着大肚子,带领刺史府丫环仆妇,烧水送往工地上去,上山时不慎跌了一跤,不但烫伤了右足,还导致小产。

    高审行心里痛到麻木,好容易有个自己的儿子,损失了。

    但他回府安顿了人照顾刘青萍,自己当日便赶回山上。眼下是十月,离着年尾尚有两月,他下定决心,将黔州未竟的事业移到延州来做,今年说什么也要给金徽皇帝一个交待。

    皇帝携德、贤二妃驾临时,高刺史仍在山上,他接到消息,匆匆下山来见驾,皇帝看到的高审行,原来白晰的面孔已晒得黝黑,但人却精神了不少。

    刺史时常撸起袖子亲自上手,手上长了老茧,但一举一动利落干练,真不似年近五旬的人

    听了刘青萍的遭遇,皇帝感慨道,“还得说我们高府。”

    这句随口而出的话,再次令高审行感动不已,说明皇帝未拿高府当外人。刺史命人拿来延州地图,亲自指点着,为皇帝讲述延州垦荒进展。

    皇帝发现,高审行在这里的垦荒,比黔州理性了许多,坡地上预留出植树位置,引水砌渠也按既定规划进行,石材、石灰、木材齐备,但刺史说缺人。

    皇帝说,“这次朕只为高大人带来三十几名乞丐,但后续的,朕还有打算,等朕回去后必给你回复。”

    思晴和崔嫣专门陪皇帝看望了刘青萍,她很虚弱。皇帝当即传诏,派人骑快马回长安,接御医两人至延州帮助刘夫人调养。

    刘青萍失去的孩子本是那个胡僧罗尔娑婆的,她也不知该喜该忧,但圣驾亲临慰问,让她安心不少。

    想着长孙润已该抵京,皇帝圣驾回返长安。他拉住高审行的手道,“大人延州开荒事成之日,便是朕许你公爵之时。”

    但高审行说,“多谢陛下,审行此生只要这个‘代抚侯’,此爵令审行时时自审自励,不忘初心,那么将来,审行便有颜面见慈父于地下!”

    皇帝感动,超封刘青萍为国夫人。

    ……

    长孙润确已抵京,但皇帝此时正在从延州回来的半路上,他回到永宁坊自己府上见过了夫人高尧,随后又至赵国公府来见父亲。

    对于老儿子干净利落地砍了程重珞父子,赵国公十分满意,但看了长孙润带回来的口供,长孙无忌倒抽了一口冷气。

    程重珞的儿子临死前,供认了多年来到长安打点过的官员,长孙大人亦在其中,江夏王李道宗竟然也有些不清不楚。

    本来,赵国公对程氏父子的巴结从未怎么上过心,以他的地位,多多少少收底下官员一些孝敬,根本无须亲自露面,只当是礼节上的寻常来往,管家便代劳了。

    估计江夏王也是这种情形。

    但长孙润事无巨细,一笔不落地全都录来了。要是这么给金徽皇帝呈上去的话,脸上最难堪的一定是赵国公了。

    他同儿子协商,“呃……我说你是不是撤下去一页呢?”

    长孙润坚决不同意,“陛下信得过,派我大老远的跑到崖州去,我岂能骗陛下!父亲大人不是常教导孩儿行事要端正么!”

    赵国公说,“要分轻重,为父事也不大,一些礼尚往来罢了,说白了也就是管家代为收下的,为父都不知道!你说你先将为父祭出去,别人怎么看?”

    长孙润说什么都不同意,“我相信陛下,陛下自会有最切合的处置。”

    赵国公鼻子都气歪了,但也无法可想,心说“老了!儿子翅膀硬了。此次皇帝不派老成官员前往,专门派了三位年轻人到崖州去,用意一是历练他们,再有恐怕就是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往后退一退了!”

    好在他深知皇帝对自己的感情,看在妹妹长孙皇后的面子上,皇帝大致也不会过分为难,那只好将老脸往怀里扎一扎,听凭他去吧。

    这些日子,赵国公仍旧按日子招集清议,太妃徐惠病了一阵子之后,他听说有皇后亲自关照,已经慢慢的见好了。

    清议的时候,徐惠将她拟定后、又经樊伯山过了目的议稿给赵国公看。

    长孙无忌惊讶于徐惠的精细,文案中对各方、各面考虑得滴水不漏,尤其站位很高。如果真要恭维一句,说徐惠有宰相之才亦不为过。

    她写道,江南多熟,乃是九州之粮地,欲开百业农稼为先,若粮产不定则米价虚浮,各业失根,投机兴起。

    假令仓里无旬月之储,三军有绝饷之饥,温饱都将不继,又有谁能安心于茶、酒、丝、纺各业?

    “因而,我朝欲兴百业,务必恐固农事。”

    徐惠的主张简单明白,因而更显醒目——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保证、不使普通农户因为追逐土地之外的浮利、而荒弃农耕。

    丰年时,朝廷粮要多储,以防米贱,不然会使农户失去种田的兴趣。灾年时要低价放仓、抑制米价。这样施行下来,数年之内,可使谷米多积而人心安定,粮食多了则酒业自会兴盛,酒业兴盛,则肆店业注定兴隆。

    赵国公暗道,“这可真是邪门,金徽皇帝一上来,看看他用的这些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