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诛红与八十红论-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书籍也要对比差异性的,不同版本等于一本新书,像有文章就程高本对原书的改动做过说明。

    最后的闲话是读书以有收获最重要。看书是怕干净的。有的买书人买书当宝贝束之高阁,多数只能证明有书不能证明拥有知识。相对于现代人收入一本书价格不高,买书人看书的时候可以知道普遍印刷品价值不高就没必要刻意保护它。所以,在现代买书的人逐渐减少的情况下,社会还是要提倡读书法的,除了勾画外批注笔记是可以写在书页空白处的,像笔者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的《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实用的。现代人使用电子出版物的增多,但多数软件都有笔记功能,所以科技发展依然可以做到随身一书养书香的。读书还是以经典为最好养人,文学情节或专业书也可以,其它多数电子书是休闲为主了。

    过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读书人的气质怎么养成的呐?读书人一般都有深邃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一种民族本性。不同于西方,西方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难免受物质社会影响带有特有物的贵性,或者说西方任何人都有贵族气质影子。中国人的气质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培养它吸收古代文化精华是免不了的,具体说要读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佛教的《金刚经》和《心经》、兵家的《孙子兵法》,用周内日读、月内间读、年内偶读的方法来逐渐吸收理解,使自己由荣而华慢慢提升。

    笔者一家之言扯些闲话,若论宝钗本性其实全在“儒商”二字。薛家本是皇商,宝钗的父亲虽然没有出过场,但从宝钗、宝琴的教养上可见一斑,是脱不出“儒商”二字。“穷儿富女”的古代鉴语造成薛氏兄妹的差异,因为男子少年没有经历苦楚难有奋发之力、女子少时没有接触过百物长大难以在家内理政;男子少富不以物为物难以聚力,女子少贫则易受外物吸引是多纷乱。这是个人,而儒商以儒家参与经济影响社会,像古代孔子门徒子贡在内聚财自富、在外“子贡一出”改变春秋末期七国命运。以儒行商不仅知道利益,也是知道利害的,这一点造成对于宝钗的评价分成“拥钗”和“反钗”正反两派。

    有人说:宝钗没有做过买卖呀?那么贾府小社会,宝钗在贾府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感情,第一回不是说“大旨谈情”吗。拥钗派多以宝钗为标准士大夫形象而心生仰慕;反钗派以其漠视金钏生命而挖掘其种种阴暗面。笔者叹息宝钗触下人之非而有誉、处贾府之黑而能全、面宝玉之疏而能围、迎黛玉之敌而能友,凡此种种局面确都是随心而起,只能说薛家确实能养得如此儿女。注意薛蟠也是一样,以后另文梳理。

    有人说:这么讲你是拥钗派喽?笔者自认只是理论下的客观。因为儒家的社会哲学不论好与坏,儒家孔子是问礼于老子过的,儒家也是讲究自然之道的,儒家的中庸是讲究契合的。换句话说是“这么做对大家都合适”,好与坏是事后的评价。所以,标准的儒家人士表面上“你看他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人如此,国也如此。天性、人性、事物的本性终归一样。宝钗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后天养成乃至浑然天成人物形象。在宝钗看来生活也好、仕途经济政途也罢就是正途,就是宝钗的“道”。她希望用自己的道影响他人,尤其宝玉。在她看来如果宝玉能够走上正途,那么贾府的那些悲剧就不会发生。而宝玉有自己的“道”,而他的道发展了一点,这一点的差异竟然扩大成沟壑般的存在。人生造化弄人也许就在于此吧。

    2016。3。17

迷题种种论宝钗(三)() 
迷题种种论宝钗(三)

    虽然前面有涉及但还是捋一下宝钗的经历,不然不免有些亏欠,有点冗长见谅。

    宝钗家人有母亲薛姨妈和兄长薛蟠。母亲薛姨妈是个通达之人,兄长薛蟠是个标准的纨绔。居所曾有梨香院以及蘅芜苑。而历来正反宝钗评价不外乎容貌、才情、处事等方面,从此也可以看一看。

    宝钗在第四回出场,这一出场容貌、才情、处事等方面就显示的是一个成熟女性形象,不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就是说她早熟、各个方面驾轻就熟。对此,不仅从《红楼梦》中能看出宝玉对她若有若无的疏离,换句话说曹雪芹对她也有若有若无的疏离,这其中可能是与曹雪芹亲身经历有关,宝钗社会原型地位也可能相当高。

    宝钗进京是为选秀女,书中没有给出原因。推导一下可能如下:一、宝钗自身问题。清代选秀严格,考虑第七回宝钗病症那么楚怀王美人割鼻故事不会出现;考虑宝钗第四回、第二十八回形象那么汉孝景皇后王娡故事更不会出现。二、元春不肯帮忙,或者不希望出现宫中竞争对手,或者私心留下宝钗给宝玉,母女一心元春是理解王夫人心思的。宝钗不免有心结,如第三十回中说:“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注意宝钗的这种心理对她在贾府很不利,这种不利只是因为宝玉一人造成,而且这话既晚且错很不是时候,搞得宝玉跟个“备胎”似的。

    第五回中说“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人能得如此评价是不容易的,人事间的尘土去净要须得勤细二字,除非心不在此。那么,宝钗长期居住贾府对于贾府甚至属于四大家族内青年子第是会比较的,宝玉无疑是其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宝钗或者薛家有没有这方面心思在第八回得到体现,一如前文分析因为黛玉的搅局和宝钗的矜持,薛家不得不冷了下来。

    如果宝钗绝了这方面心思倒也罢了,但大家一起生活而宝钗又宣示存在的行为与此矛盾。第十八回助宝玉述典、第十九回不忘提醒此事;第二十一回留心袭人;第二十二回说禅;第二十五回笑姻缘;第二十六回“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以上种种有人会说:这不是不让人活了。但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暗听红玉和坠儿私话,当时其景宝钗脱口而出:“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她指认黛玉应该是潜意识中第一反应并非无因。其后的“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则让人心中悚然。宝钗书中怒如火、尖若针不过两处,皆因宝玉而起。虽说瑕不掩瑜,但此一节处导至有人推测其后第四十五回送燕窝于黛玉时暗藏机关,使得黛玉病情加重趋于早夭。正反宝钗无疑证明人性的存在,人非圣贤——宝钗读圣贤书依圣贤道理行事但终归个人性情是存在的,故此人物可以不圆满但可以丰满的。

    可见从第四回表示要选秀到第二十八回元春显示安排,宝钗在宝黛之间一直无意中进行着种种“插足”式活动,直到第二十九回贾母回绝张道士提亲打破王夫人和薛姨妈的谋算。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王夫人心中郁结导致第三十回迁怒金钏儿使其投井枉死,宝钗不得不在第三十二回亲自去王夫人处开解送衣服。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引得第三十四回探宝玉情动,“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此处全然错开宝钗人生轨迹。因为宝钗可以不顾“金玉良缘”在他处另起炉灶的,这呆霸王一语挑开窗户纸可不是一句“丢下这个别提了”就能了结的,宝钗除了沿着这条不那么光明的路走下去已经别无他法。此处只能说是礼教害人不浅。

    就此宝钗不免有些放开投入的爱恋男女的角色中,自第三十五回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开始,到第三十六回“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从莺儿到袭人的针线,一个是她的丫鬟、一个是她的副身,宝钗此时不爱的是她们的针线、爱的是她们与宝玉的距离、爱的是能够坐在宝玉身边的那个位置。此景“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应当只得夫妻相得如是。偏此时节“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可说宝钗在宝玉最近距离听到的最远的情话,宝钗除了“不觉怔了”发懵还能有什么感觉。

    以后宝钗黛三人都显得成熟许多,宝玉、黛玉在第三十二回心事说开,宝钗心思在第三十六回听开,三个人的关系磕磕绊绊走上正轨。在其后的发展,宝钗浑厚的长项开始发挥作用,正像第七十回“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在正面不足与黛玉匹敌情况下曲线救国获得了成功。第四十五回友黛玉于个人,第五十六回全贾府之惠,不论宝玉还是众人都是认可的。因为宝钗最大长处是能理家,正是贾府急需的管理人才,而且她理家方式是与凤姐快刀不同的柔性方式,才显得难能可贵。而黛玉从第六十二回看并非不知理家,但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像凤姐评价宝玉“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评价黛玉“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宝钗能够理家但缺的是名分,其心中不得不做“娥皇女英”方面的探求。

    在《红楼梦》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回首,“脂砚斋”评语中有关于“钗黛合一”的说法:“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里似乎给宝钗指出了一条明路。

    这“钗黛合一”的解释从书中行文看,首先是钗黛两人关系趋于和谐,第三十八回薛宝钗“讽和螃蟹咏”文风似像黛玉的利口;第四十二回“解疑癖”宝钗以自身经历和黛玉讲解社会道理,这种道理在当时社会是通用的;同回“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去”,反映宝玉希翼二人和睦相处的心态;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至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钗黛仿若一人仿若一家,可以说是薛家努力的结果,这是中国社会儒人俱全的基本工作。其次,如果从宝钗和黛玉在社会原型中是一个人考量同样可以理解,因为一个人可以前倨后恭那么女孩子同样可以发生变化,像《聊斋志异》的婴宁由笑不离口到不复一笑可以存在,女孩子婚前的矜持到婚后的放肆也可能存在,书中夏金桂不就如此吗?再者,脂砚斋的“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在好的方面解释不是黛玉虽逝犹生吗?宝钗天性如此也还罢了,若有意为之那真用心良苦,宝玉得妻如此总憾复何恨哪?那些“意难平”也就大可不必了。

    宝钗是中国女性贤德集大成者,固然她有缺憾但诚如第六十三回所誉美国花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人见人爱。

    2016。3。21

世外仙姝看黛玉(一)() 
世外仙姝看黛玉(一)

    林黛玉无疑代表着人们在社会中不足、不谨的一面。不能将心比心而怀不足则人心不古、自身行为不谨则百患丛生,这些在黛玉身上都得到体现。

    张居正在《答两广殷石汀论平古田事》中说:“近来人心不古,好生异议。”指的是今人的心地失淳朴而流于诈伪,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