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寒门状元-第1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却不知,朱祐樘父子都属于闷骚型。

    朱厚照的性格受沈溪影响很大,做事逐渐变得有条理规划,冒险精神更是被其发扬光大。而朱祐樘的性格则一味被压抑,当看到不属于日常认知的武侠小说,见到所谓的侠义世界,很快便沉溺,比起朱厚照还更着迷。

    ……

    ……

    就在刘健和李东阳找寻谢迁不得,弘治皇帝还想方设法为谢迁开脱时,谢迁本人此时正在京城周边府县找寻朱厚照。

    可惜的是,连续搜索十余日,依旧不见太子的踪迹。

    从种种境况分析,朱厚照不但已经离开了京城,而且一路南下,至于目的地,谢迁呼之欲出。

    谢迁担心不已:“沈溪这才刚往湖广赴任,太子便告失踪,还往南边去了,不用说太子是去找沈溪。”

    “当初在西直门和正阳门城头上,太子多番提及要领兵与沈溪并肩作战,多半是被沈溪荼毒太深,以为跟着他的好老师不仅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战功还唾手可得。”

    “沈溪刚奉调地方,正是谋求政绩的关键时刻,若被陛下知晓,顷刻间便让陛下对他好感全无,将来想调回京师怕是难上加难,或许还会被陛下治罪!”

    谢迁暂且不知文官集团已经得知他失踪的事情,一门心思地为沈溪考虑。他目前最担心的,还是沈溪因为太子前去投奔而遭受无妄之灾。

第1345章 政治危局() 
虽然到目前为止,谢迁仍然不知道太子是如何过了九城城门这一关,又是如何在没有路引和官凭的情况下一路南下,他免不了暗自怀疑,背后有人在暗中帮助太子,而且这个人能量极大。

    由始至终,谢迁都未将刘瑾和太子南下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一个皇帝的家奴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拐带太子出京。

    当然,谢迁还有个揣测,那就是太子自己隐瞒了身份,暗中花银子找人帮忙,办理了一套假路引。

    毕竟太子跟着沈溪学了几年,对于市井之事知道的不少,再加上随着年长,自小营养充足的朱厚照身高体壮,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乍一看起来已与一般大人无异,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很大。

    “太子自行南下,这一路上必然有诸多艰难险阻,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如何跟陛下、皇后交待?我之前倒是上了几封奏折,劝陛下放宽心,找太子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但现在却没有一点儿头绪,我该如何跟陛下奏报此事?”

    谢迁左右为难。

    他基本上已经确定朱厚照是到湖广投奔沈溪去了,但他又不敢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皇帝,更不敢把这件事张扬开来。

    现在谢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人去追赶朱厚照,但因为对朱厚照行事手法以及行为习惯完全不了解,只能猜想太子大致走运河一线。

    谢迁手上只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马,如果调动京师各卫所以及巡检司的兵马铺开大网、大张旗鼓寻找朱厚照,事情必然会被朝臣知晓,除了辜负皇帝的信任,让朝臣们对太子的胡闹加深印象外,还会无意中增添太子南下这一路的凶险。

    无奈之下,谢迁只能尽量编瞎话骗皇帝。

    反正很多情况都出自谢迁的主观臆断,完全做不得准,因此谢迁在给弘治皇帝的密函中,并未提出太子可能前往湖广去与沈溪会合,而是提出太子可能看的书多了阅历渐涨,想要游历大明的大好河山,如今已经往中都以及故都去了。

    这意思就是,太子或许是想去凤阳见见太祖的老家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到南京城去逛一逛夫子庙秦淮河。

    谢迁把密折送上去,便安心留在通州等候消息。

    如果皇帝委派他继续找寻,他就果断南下追赶太子,若是皇帝派遣别人,那他就先回京城等休息好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结果过了不到一个晚上,皇帝的密函便到来了。

    因为朱祐樘怕消息泄露出去,所以在密旨中对谢迁有所交待,让谢迁果断担负起找寻太子的重任,一路南下。

    至于给谢迁的身份,并非是什么找寻太子的使节,名义上,皇帝以谢迁为钦差前往江南等地公干,予王命旗牌可行生杀予夺大权,同时可征调地方守备、卫所、巡检司等部兵马,归其所用。

    如此一来,谢迁等于是领了钦差的身份到江南去寻找朱厚照,可能几个月都别想回京城。

    谢迁接到圣旨,心中多有无奈:“小老儿已过知天命之年,竟也落得辗转南北的地步,这些年在京师中小日子过得太过休闲,这几日下来便觉得力不从心,若南下未能找到太子,小老儿如何回去见圣上?”

    在谢迁看来,如今自己担负的是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苦差事,要么找到太子带回宫,还得遮遮掩掩不让皇帝知道太子南下的目的,同时不让朝臣知晓太子出过宫门;要么就失败,自己一辈子在外找寻,当个不在京城办差的阁老。

    谢迁想想就觉得事情太过荒唐,但又一想大明王朝因太子失踪而带来的政治隐患,他便感觉一阵心头发麻。

    朱祐樘就一根独苗苗,先不论太子出事,就说皇帝若因病重而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突然宾天,谁人来继承皇位?

    谢迁打从心底里发怵,当下只能收拾心情,尽快动身南下,他身边所带之人,只有朱祐樘差遣给他的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员,以及一部分侍卫上直军的宫廷侍卫,人手有限。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谢迁只能提前给沈溪写信,隐晦提到太子失踪之事。

    如今谢迁寄希望于自己预料的没错,太子的确是去了湖广,而且能平安抵达,这样沈溪便可以在太子抵达后直接派人护送太子北上回京城即可。

    至于自己的安危,还有回去后怎么向弘治皇帝交差,谢迁已经不在乎了,现在只要太子能平安回去,就算他扑了个空,回去后被皇帝罢官免职也没什么。

    ……

    ……

    且说沈溪这边,暂且还不知太子失踪的事情。

    如果被沈溪知晓,他一定能猜到太子出京是要到湖广来,而且能猜到帮助朱厚照的人必然是太监刘瑾。

    沈溪在履任湖广、江赣总督后,虽然也在留意京城的事情,但奈何从京城到湖广路途遥远,很多消息都严重滞后,对于京城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甚了解。

    现在沈溪在意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文官集团内部争斗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朱祐樘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沈溪再世为人,他知道很多人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朱祐樘本身就有服用丹药的习惯,这跟皇室中人迷信道家仙术有关。

    但凡是个当皇帝的都怕死,手中若是什么都没有,生死自然也就看得很淡,而一旦掌握大权,而且有了条件,都想着怎么才能长生不死。

    皇帝一招手,就会有大批道士给他敬献仙丹。

    自古以来没有谁真正长生不死,但民间对于这种事却有很多神奇的传说,皇帝喜欢捡着爱听的去相信,自然而然也就相信世间有这种长生不老之人,有炼制灵丹妙药的仙方,只是无缘获得罢了。

    一旦有神棍敬献的丹药显现出一定功效,比如说在男女之事上,或者是在强身健体上有短暂效用,皇帝就会信以为真,以为自己真的找到不死的法门。

    甚至皇帝生病时,那些神棍也会用“陛下正在渡过人生劫难迟早会迎来长生大道”等等谎言来进行欺骗,皇帝对此依然深信不疑。

    沈溪希望历史不会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有太大改变,这样他就不用在外面流落很长时间,以现在太子对他的信赖程度,他回到京城还是能有所作为。

    但他又要防备朱厚照继位之初的政治漩涡。

    文官始终把握着权柄不放,尤其是在新帝登基时,历史上朱厚照继位之初,刘瑾尚且未达到独掌大权的地步,作为司礼监太监仍旧要受制于文官。

    刘瑾助新帝吃喝玩乐,乃是由着朱厚照的性子做事,但文官集团却非要置刘瑾于死地,在朱厚照临时变卦后,又以辞官为要挟逼迫皇帝杀掉刘瑾,这其实是文官集团自己弄出来的闹剧。

    最后的结果,是刘健和谢迁辞官,马文升、刘大夏等历史名臣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拱手把朝中大权相让,刘瑾这才有了擅权的机会。

    在沈溪看来,就算因为他的到来,刘瑾没机会得势,文官集团照样会抱团闹事,就看他们针对的是谁了。

    为了维持传统,文官集团必然想把朱厚照,当作懦弱的朱祐樘一样牢牢地掌握于股掌之间。

    殊不知,朱厚照根本就不是个懦弱的皇帝。

第1346章 一潭浑水() 
沈溪的督抚衙门要选二十名书吏,前来报名的足足有上百人。

    来参选的清一色都是秀才,并没有举人。

    通常考取举人后便拥有种种政治特权,不仅可以减免税负,从朝廷领取一定的俸禄,还可以永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有了做学官、县令的机会,根本就不屑于在督抚衙门当个不入流的小吏。

    虽说背靠督抚衙门这棵大树,未来有更好的机会做官,但始终沈溪不是六部九卿甚至内阁大学士这样的高官,无法决定举人的选官及任命。

    总的来说,还是沈溪的号召力不行。

    虽然通知下发到湖广和江赣两省各州府,但最终前来参选的都是武昌府周遭的秀才,从二十岁到三十岁都有,如果不是沈溪卡了必须三十岁以下这条线,估计前来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年头,能在三十岁以下中秀才都算是学问和见地不错的“才子”。

    选拔考试定在四月初二,沈溪把这些人的档案详细看过,总的来说乏善可陈,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历。

    这年头的秀才,除了会咬文嚼字做八股文外,别的什么都不懂,他对这些人没有抱太大期望,聘请回来就是帮自己处理公文。

    如果不是督抚衙门原来的书吏跟布政使司方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沈溪根本就没必要招聘新的回来。

    出考题的人是沈溪,阅卷和最终拍板的人也是他。沈溪所出的题目,全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官场应用文,主要是处理衙门里的来往公文,但在选拔时沈溪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必须要明辨是非,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沈溪出的题目没有固定答案,而且一些考题相当新颖,比如说他在比试外增加了面试的内容,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份公文同时交给这些应考秀才,让他们根据公文中的内容,分出优先处理的顺序,然后说出他们的理由和看法。

    不在于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否正确,重点在于看看应试者是否有主见。

    沈溪用了一天时间编撰考题,至于最后选多少人,他心中没个定数,虽然说能收满或者是超额再好不过,但如果质量确实太差那就宁缺毋滥。其实督抚衙门有五六个书吏基本能应付平常事情,毕竟当下他手里还有杨文招、沈永祺和马九等人供调遣。

    到了武昌府之后,由于环境宽松,身为两省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身边没有人监督,沈溪对于政事稍显倦怠,整个人都处于连番领兵征战以及长途奔波后的疲惫期,尚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

    ……

    ……

    四月初一,沈溪收到来自闽、粤两省的信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