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隐世医女-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念西撅了撅嘴道:“不过就是三五日的事,走前定能和三哥再对弈一回。”

    王三郎愣了愣,有一丝儿落寞直直从心底泛出来:“妹妹这是要回去吗?”

    秦念西摇了摇头,轻声道:“阿念要去一趟北边,长公主的病,也拖不得了。”

    王三郎心里窒了窒:“妹妹,妹妹此去,大约要多久?”

    秦念西倒被问得有些愣住了,只随口答道:“许是三年五载不定吧……”

    心里却是想着,这一回,大约是两辈子加起来,真正最后一回,和眼前这人,说说笑笑,下棋取乐了吧,等自己再回来,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隔日,秦念西和张家老祖随着六皇子和广南王太妃的车驾,进了宫里。

    官家和吴皇后亲自接到了锦和宫正殿门口,亲近和善,只受了秦念西的礼。

    吴皇后让李尚宫牵了秦念西到自己跟前,笑容和蔼,上下打量了许久,才道:“这么亮眼的小人儿,难怪得老祖宗恨不得日日带在跟前。”

    老太妃笑嗔道:“这满天下漂亮姐儿多了,老身就稀罕这点新鲜颜色。”

    众人齐齐都笑了出来,官家笑道:“听说王相家三哥儿的病,得了治?”

    六皇子忙起身躬身作揖答道:“回父皇的话,儿臣去探过了王三郎,儿臣瞧着,他如今的情形,倒是和儿臣筋骨再造之时,有些相像。”

    官家一脸讶然看向张家老祖,张家老祖拱手笑道:“这是念丫头想的法子,给六爷洗筋伐髓和给王家三哥儿治病,本是同出一辙。”

    官家笑看着秦念西道:“这可是极有巧思了,不若念丫头给我们说说。”

    秦念西屈膝道:“回官家话,这就是一而二,二而一,民女治弱症时发现,民女习的针法有通筋髓之妙。”

    “弱症主要是生机不足,生机得畅,筋髓若通,加之膳食药补,按抚之法佐之,便能得回生之妙。洗筋伐髓也是突破先天桎梏,道理是一般无二。”

    官家点头笑道:“如此说来,倒是清楚明了得很,关键是用的时候,能想到一处,极是难得。”

    吴皇后又问道:“如此说来,老祖宗说的那些强身健体,打小儿练筋骨,还能让小童比先天拔高的法子,都是从这上头来的?”

    秦念西又屈膝答道:“回娘娘话,正是如此。”

    吴皇后看着老太妃一脸与有荣焉的表情,直笑道:“到底我们老祖宗这识人之明,从来看的都不是颜色。”

    老太妃却又笑道:“我们念丫头才多大,往后长开了,只怕要让人移不开眼,念丫头快到老祖宗跟前来,老祖宗就稀罕我们念丫头。”

    官家瞧着吴皇后一脸无语,只哈哈笑出了声,秦念西更是尴尬得很。

    吴皇后笑着示意李尚宫拿了备好的见面礼来,又拉着秦念西不放,却笑看着老太妃道:“阿娘,不若让念丫头给峥哥儿阿娘诊诊脉,说不得还能再给您老人家添个孙女儿。”

    官家也跟着点头道:“如此倒是极好,老祖宗如今也寂寞了些,又不喜欢出门走动。”

    老太妃本想说点什么,想了想,到底还是没说。

    官家看着吴皇后和李尚宫拿了那套千挑万选的首饰,一样一样往秦念西深深试,便笑着对张家老祖道:“这两年,这些事,多谢张家鼎力相助,才稳住了局面。”

    张家老祖拱手道:“不敢当,原是应有之义,都是有祖训的。再者说,张家也没做什么,不过做的都还是行医问药之事。”

    官家面色极为郑重道:“张老先生不必过于自谦,云家也是有祖训的,张家这些年,隐得有些太过了,张太太的事,是我们照顾不周,哎……”

    张家老祖面色沉了沉,却只叹了口气道:“都是过去的事了,原也是因果难辨之事……”

    广南王太妃也跟着叹了口气,却转过了话题:“念丫头和张家老祖此去北疆,一是山高水远,二是长公主病情棘手,加之旌国眼下内情不明,还需谨慎再谨慎。”

    官家也沉声道:“前日谍报称旌旗烈如今生死不明,旌南军有蠢蠢欲动之势,南诏自江南西路私矿尽捣之后,国内又是一片混乱,朕思之再三,为防腹背受敌,一是让六哥儿入安北军营历练,二是请老太妃南回坐镇广南。”

    张家老祖轻声拱手问道:“官家这是预备?”

    官家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道:“毕彦此贼,必要诛杀。若要因此一战,战就战吧,我大云朝子民无端受其戕害,罪在吾身,愧对云氏列祖列宗。”

    广南王太妃、张家老祖、六皇子齐齐起身,躬身拱手道:“官家(父皇)言重了,臣等必竭尽所能。”

    官家起身道:“这件事,劳动二位长辈,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张老先生,本是闲云野鹤,如今,吾也只能寄重托于你,算是奇兵一支吧,六哥儿在明你在暗,望此去一战而毕全功……”

 第175章

    官家自少年时,便征战在外,见多了战火蔓延,生灵涂炭,百姓迁徙流离,目之所及,皆是疮痍。自继位以来,所定国策皆是与民生息,富国强民之举。

    本来并非好战之君,此刻却目光坚毅,为诛毕彦,不惜一战,皆因江南西路远夷、横沟两大山脉盗开矿藏一案,简直匪夷所思,与窃国之罪无二。

    当初道齐等人在善县兵分几路,只为查清那荒无人烟的大山里的古怪,虽然心理上都有所准备,却未曾料想,当这个依靠莽莽大山做屏障的罪恶被揭开之后,所有人都是不寒而栗。

    道齐和从广南府来的赵侍卫这一路,得了牛家村外嫁女的指点,找到了被牛家村族人所封之路,因山林遮天蔽日,又要悄无声息,不能被察觉,辛苦许久才挖通了那条仅能过一人的山洞,过了赵侍卫等几个武艺高强,熟悉山林之人进去探查。

    山洞那边,同样被牛家村族人移栽了树木,根本找不到路,所幸赵侍卫对方位极其敏感,直在林子里悄无声息转了七八日,才找到了那条从石头缝儿往下,还有一段竟是山林里的地下水,流到牛家村的水源。

    溯水往上寻源,时断时续蜿蜒了许久,竟发现那处水源再往上,是几处山泉汇成的溪流,赵侍卫按照地图分析了许久,确定了三处可疑的地方,就再也无法分辨,究竟是哪一处有问题。赵侍卫一行只得回转来求援,又加派了人手,再次进了山。

    外头咏禾县派了龙骑卫那一路,从码头、窑场,商行,还有帮闲身上入手,循着痕迹查了许久,竟从咏禾那条水路上,查出了蹊跷。

    这个事情,要说还是从长期在这条水路上讨生活的人,嘴里听的一句闲话来的。

    这条河在咏禾县的上游,是绕着横沟山脉下来的,因为水深林密,除了白日偶有渔民打渔,或是附近的村民垂钓,便极少有船从上面下来,船是当地极寻常的运货的船,说是每隔月余,便会有条船,天还未明便从上游下来。

    关键是那样运货的船,上游连个能停靠的码头都没有,反正挺奇怪的。那个帮闲家在咏禾码头的上游,靠近横沟山脉的村子里,偶尔一回半夜赶路,看见过,便记下了,虽不敢四处说,但是到底还是留了心。

    虽说这一段和他们先前要找的远夷山脉与横沟山脉交叉的地方,甚是遥远,可有了点线头儿,总不能不去寻吧。

    沿着河往上,端的是好一派江南山水。

    一泓绿水在中央,一侧是路,另一侧是青山竹林,真是养眼极了。可也是人烟越来越稀少,再往上走个三五十里,就根本是人迹罕至了,更不用说路了。

    龙骑卫也怕弄出响动,惊了人,也只是悄悄儿掩去行藏,沿着河搜索了许久,才从一处浅滩后的水洼子里,发现了两条小舟掩在一块巨大的山石后头。

    这都属于意想不到的地方,这种地方根本不可能泊船,不过是实在没辙了,存了万一之望,顺便看了看。

    没想到,倒是看出了意外之喜。

    找到了小舟的痕迹,便从这里散开搜索,却在山的极深处一个山坳里,发现了人烟。

    夜深人静之时,又派了武艺高强之人进去查探了一番,五间大瓦房掩在一片四丈高的竹林后面,里头各种粉碎炼矿的物什分门别类,再往里,果然有矿洞往地下下延伸。

    劳力都关在一处睡着,门上上了锁,里头臭烘烘的味儿传了老远。

    探查的人不敢多留,只把那已经粉碎的矿土装了些出来。在咏禾主事的刑部侍郎,看了半日,只看得面色发青,有些心惊胆颤。这个情形,是先前始料未及的,和预判好似没有一点关联。

    刑部侍郎只得派人快马加鞭,把这消息和矿石粉一并送到了君仙山上。

    善县牛家村那一路也送了消息到君仙山上,赵侍卫等人在山里转了许久,终于发现有一座峰内是中空的,里面有人进出,外面却看不明情形,甚至夜间里头都是灯火通明,根本没有探查的机会。

    但这几乎已经是不言自明的实事。

    康老先生看见那从咏禾送回来的矿土,只一声长叹:“这是银矿矿土,善县那一处山里头,应当是金铜伴生矿,这样的金银矿藏,竟敢……真是胆大包天。”

    把这两处矿联系在一起的,还是咏禾县的一家窑厂。

    下令几处同时发作时,已经拿到确证,不管是这运金的船,还是运银的船,都是从咏禾码头装了同一家窑场的瓷器,由这家窑厂的人押船,往咏禾码头汇入江里,再往处于入海口的南诏而去,也都是在将要入南诏之时被抓。

    两处山里,都是以雷霆万钧之势,以剿灭山匪为由,把人全抓了。

    咏禾那处银矿里还稍稍好点,远夷山脉的金矿那一处里,被剿灭之时,不仅有男有女,甚至还有孩童。女人被掳了来供守矿之人享乐,男人被掳了来挂着脚镣做工,舌头都被割了。浑身伤痕累累,还有被打傻了的,瘸了腿的,反正就是活生生的人间炼狱。

    剿匪的中路军还在山上发现了多处陷阱,里头尽是白骨森森。

    咏禾窑场的那位场主,是这两处的主事之人,正是翁家一位外嫁之女的儿子。被翁家委以重任,在此处专司这两个矿的金银运出和山中杂事料理。那两处矿里,都抓到了窝藏的翁家子弟。

    那场主交代,铜矿这一处,已经挖了有十余年了,银矿也有七八年了。每年大约要运二三十船出去,在山上初炼之后,走南诏再提纯加工,一半从海上绕过去,运往旌国,一半是毕彦和南诏人谈好的合作价码。

    他并不知道南诏那处背后的主家是谁,只猜测应是南诏王族极有威望之人。

    至于毕彦这回为何要来咏禾,他的说辞是,这两年,金矿产量越来越少,毕彦却每年都需要极大的花销,因翁家犯事,断了毕彦的一条财路,旌国内部好似也有什么问题,反正毕彦一是有些不信任,二是觉得他们当是没有找到他说的那处矿藏,这个问题,他提过好多次。

    康老先生让那位赵侍卫仔仔细细画了一张图,分析了许久,得出的结论是,可能他们真是找错了矿,从前他和毕彦游历此处时,走的似乎不是这一条路。赵侍卫和康老先生分析了许久,觉得也许就是和牛家村封路有很大的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