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葬元-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菜谱几乎都是后世的做法。

    但崔秀宁为了保持身材,一直坚持少吃米饭。她的主食就是小米。

    两人的肉食,以海鲜为主。用的也只是个小方桌。

    虽然都知道唐王提倡分餐,但很少有人知道,唐王和王后自己却从来不分餐。

    两人有三个孩子,但按照宫廷礼仪,王子王女平时是不与君主同席位的。三个子女也都各自有宫人照顾饮食,饮食爱好也各自不同,两人不用操心。

    崔秀宁给李洛剥了一个鸡蛋,李洛给崔秀宁剥了一个海虾,不像是唐王和王后,倒像是百姓家的夫妻,更像是后世社会的小两口。

    两人吃饭时,所有宫人都要退下,他们吃饭不需要人在旁边戳着伺候。

    只有这样,两人才能感觉到彼此的温度。

    “我被鱼刺卡到了。”崔秀宁放下筷子,喝了一口茶,“我去,不行,还在。”

    这坚强的女人顿时有点眼泪汪汪。

    “那咋办?”李洛关心的放下筷子,“张开嘴我看看。”

    崔秀宁张开嘴,李洛举着灯,“不行,看不到鱼刺。”

    男人给女人拍着背,女人吭吭咔咔半天,才终于解决了那根鱼刺。

    “女人咽喉更细,所以吃鱼一点要注意。”李洛给她倒了一杯葡萄酒,“你吃鱼像猫咪,很少吐刺,为啥啊?”

    崔秀宁露出很有辨识度的浅浅梨涡,“要是我说,不吐刺是为了吃相文雅点,你会不会相信?”

    “我信。”李洛很认真的说道,“再吃点吧,你又不是易胖体质。我肯定要多吃的,夜里还有活动。”

    崔秀宁的脸蛋立刻红了,在灯光下更是明艳动人。她掩饰着喝了一口葡萄酒,“这酒也上脸啊。”

    女人心里不由有点奇怪,结婚几年,孩子都三个了,怎么突然还害羞了?

    其实她也知道怎么回事。

    因为两人分别的有些久。小别都胜新婚,何况久别?起码女人是这样的。

    李洛看到崔秀宁有点扭捏的样子,忍不住嗤嗤笑起来。每次久别回来,这警察就是这副样子啊,有意思。

    “你笑什么?”崔秀宁微嗔道。

    李洛看见女人这浅嗔薄恼的样子,心思就更不在饭菜上了。

    两人多少有些马虎的吃了饭,洗漱沐浴完,终于迫不及待的拥在一起歇息。

    “再生一个吧。我怕打下来的家产分不完。”男人的声音低低的响起,带着一丝得意。

    “好吧,我就是你们李家的工具人。”女人的声音也低低的,在晚春的夜里,像是呢喃的乳燕。

    “按摩按摩?松松骨头先?”

    “没有钱哦。”

    “给爷笑一个就行。”

    “我去,别挠我痒痒,最怕这个…”

    随即嗤嗤的笑声传来,两人打闹成一团。

    直到夜半时分,这唐国最尊贵的一对男女,才发出细微的鼾声沉沉入睡。

    第二天大早,神清气爽,一身轻松的李洛起床,崔秀宁兀自睡得香甜。

    她很少睡懒床。但总有例外的时候。

    李洛帮她盖住粉光致致的圆润肩头,在她额上蜻蜓点水般轻轻一吻,就自己穿衣束带。

    等到崔秀宁睡眼惺忪的起来,李洛早就上朝去了。

    崔秀宁慵懒的伸了个懒腰,又抱着双膝坐在榻上呆呆想了一会儿,忽然忍不住笑骂一声,小声嘀咕道:“一点不知道心疼人。信不信把你当墙煎犯抓了?”

    女人一边说一边穿上木屐,哒哒走到寝宫西边的梳妆台边,读着珠帘外喊道:“婵儿!”

    “娘娘!”婵儿很快掀开珠帘进来。

    “帮我梳个堕马髻,用蓝色珠花。”崔秀宁看着镜子里让她一直很自信的脸蛋。嗯,今天的气色似乎更好了些。

    “诺。”婵儿笑着答应。娘娘非常好伺候,一般也就是梳妆的时候才让自己帮忙。

    此时的皇宫前朝,唐王李洛正在开朝会。

    今天是常朝。

    说实话,由于宋宫残破,这处朝堂又是个偏殿,看上去比较寒酸。但第一次上朝的牟巘,黄泽等益州士子,却仍然感到一种堂皇正大的气势。

    “…江南百姓已经安居乐业,益州亦开始休养生息。然而大唐百废待举,制度草创,诸卿万不可因骄生惰…”李洛侃侃而谈。

    “如今三府九部各司,空缺很多。但即便如此,也要宁缺毋滥。寡人在益州,得遇数位贤才,皆是蜀中名士,颇有气节,宁愿优游林下,隐逸田园,也不出仕元廷。”

    牟巘等人听了,都是有些激动。要授官了!

    读书明理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得遇明主,卖入帝王家嘛!

    只有做官,才能施展抱负,不虚此生啊。

    “此等良才不用,那寡人岂不是令沧海遗珠,野有余贤?”李洛说到这里,对升任承旨使的马致远说道:“马卿,宣读吧。”

    “诺!”

    一身红色官服的马致远出列,打开一道敕令,宣读道:“唐王敕旨!令曰:爵以赏功,职以授才。大唐以道治天下,人之道也,明理而有德也…”

    “今设翰林院,授牟巘为翰林院司院使,秩正三品。加政事堂参议衔。”

    “设大唐学府(国子监),授黄泽为祭酒,秩正三品。加政事堂参议衔。”

    “授牟应龙兵部侍郎,秩正三品。加政事堂参议衔。加政事堂参议衔。”

    “授张达善户部侍郎,秩序正三品。加政事堂参议衔。”

    “授邓光先吏部侍郎,秩正三品。加政事堂参议衔。”

    “钦此!”

    敕令以念完,牟巘等人一起下拜,“臣,谢大王隆恩!不胜惶恐!”

    他们想不到,一上来就是三品起步。更重要的是,还加政事堂参议衔!这个头衔顾名思义,是能参与国家大政的。

    唐国朝臣们也有点意外。这五人不是海东老人,如今都封了三品,还加政事堂参议衔。

    按照唐国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由君主下达敕令授予官位。四品五品文官,由政事堂宰相提名,报君主审批后任命。六到十品,由吏部负责任命。

    当然,并不是君主只能任命三品以及以上官员,而是三品以上官员必须由君主亲自任命。

    起码,目前的制度是这样。

    “平身吧。”李洛笑道,“寡人与诸卿共勉,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再开盛世!”

    “再开盛世!”百官一起举笏过顶唱喝。

    事实上,李洛也不太想用儒家文人,但问题是,不用儒家文人,他现在用谁?

    难道还能用海东各级学堂的少年学生么?

    起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唐国必须要重用旧文人。就凭海东那些仅仅会识字的人,真的不行啊。

    比如现在唐国各部尚书,都是海东老人。他们的确非常忠心,可是学识太差了。不少人也就是千字文的水平。

    做县令郡守还凑合,只要脚踏实地干实事,还能弥补学识不足。

    可到了再高的层次,就真的不行了。

    崔秀宁为何这么累?因为尚书们能力不够啊。在海东那个小地方还行,现在管理几千万人口,怎么能胜任?

    ps:这个月又过去了,亲爱的书友们都非常给力!求各种支持啊。大家晚安吔!已经收到书友的第一个长书评,明天发到作品相关。晚安!886!

 第610、611 我李洛不能让千万男儿没老婆

    马致远念完对牟巘等人的授官敕令,又拿出第二道文书,却是一道诏旨。

    “唐王诏旨!诏曰:先,朱温以宣武篡立,前唐倾覆,而后梁遂立。开五代篡频之恶,后多效之,以致汉家衰败,契丹趁间,两宋孱弱,肇始者温也。”

    “温无道,立国十余年而亡亦。寡人观五代政治,尤以朱梁暴虐尤甚,惨不堪言,令人发指。而温更以乱人伦之礼,得由其子弑之,遂至沦亡。古来帝王家室之祸,莫过此也。”

    “此辈枭虎豺狼之辈,悖逆无道之属,集恶于一身,失德于天下,遗毒数百年,岂能为帝乎!后梁者,正统何在焉?”

    “今,改五代为四代,废后梁之名,以宣武逆藩代之。另,废朱温帝号,以朱逆代之,废棋陵号,庙号,谥号…”

    群臣听到针对数百年前的朱温如此严厉的处置,不禁心中凛然。

    大王这是压根不承认后梁是朝代,更不认朱温是梁太祖了。而且把五代篡位频繁,导致中原元气大伤,造成契丹南侵,两宋孱弱的原因,归咎到朱温身上。

    朱温冤枉么?

    似乎有些冤枉。但仔细一想,他们也觉得不冤枉。

    五代篡位叛乱如此频繁,起码朱温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这也使得宋匡胤兄弟矫枉过正,压制武人,导致军力孱弱。

    但是吧,这么大的责任,朱温根本当不起,充其量只有部分责任而已。可是因为此人人品太差,私德太坏,也没有人同情他。

    谁教大王是李唐后裔呢?怪就怪朱温运气不好。

    可笑那朱温死后数百年,皇帝的头衔一下子被撸掉了。

    马致远继续念道:“重印《五代史》,《资治通鉴》,五代皆改为四代。宣武逆藩之年号,亦废之,改为哀宗天佑年号。钦此!”

    好嘛,后梁硬生生没了。

    文天祥和郑思肖等人觉得不太妥当。毕竟后梁的确存在,怎么能一道诏书就抹除?这可不是小事啊。

    不过,考虑到大王的身份,他们也无法劝谏,因为这妨碍了孝道。

    李洛看到群臣没有反对,对自己的骚操作很是满意。这一道诏书公布,他的陇西李氏出身,和李唐后裔的身份,就实锤了。

    可李洛的骚操作还没结束。

    马致远又开始宣读第三份诏书:

    “唐王诏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以士行其事。士者有四,曰文士,曰武士,曰理士,曰道士。”

    意思是,大唐以大道治理天下,用士子来执行。士子分为文士,武士,理士,道士。

    这就把武士,理士,道士提高到和文士一样的地位了。

    武士不用说,自古都有。道士嘛,现在唐国人也不陌生,就是各级道庙的道官。可理士是什么?

    很多人不明白。

    却听马致远继续宣读道:“文士者,研习经史子集,人文艺术,文明教化。武士,研习军事武技,战术战略。理士,研修自然之道,数理之奇,匠造之巧。道士,研习道经,弘扬大道,布道天下,凝聚华夏民心。”

    这一下,众人都明白了。原来,那些匠师就属于理士了。

    李洛搞出来的的理士,其实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这道诏书,是他和崔秀宁很早就捣鼓出来的,只是一直没有正式宣布而已。理士,完全就是一个新事物,而且对旧文人挑战很大,趁着刚刚监国阻止最小,李洛决定拿出来。

    很显然,这四种士子的从业方向,也是有所安排。

    文士,其实也不是传统的儒士了。李洛的诏书中说,研究经史子集,人文艺术,文明教化的,属于文士。

    瞧,多了一个“人文艺术”的新词汇。

    也就是说,不光儒士属于文士,就是一个剧作家,一个音乐家,也是文士!

    李洛的文士,其实就是后世的人文科学从业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