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6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他们俩人结仇很突兀,主要是当年王安石变法,赵挺之迎合上意,在他的治下推行兵法。当时黄庭坚也在和他一个地方做官,然后黄庭坚坚决抵制赵挺之强烈推行的市易法,闹得不可开交,官司打到了京城。原本两人一个是从六品的地方推官,一个是七品的监官,他们的官司根本就不会引起大宋朝堂的注意。

    但是苏轼忍不了,黄庭坚可是他的首席大弟子,被人欺负了,这是欺负他老了?

    至于讲道理,苏轼这辈子讲道理的时候就不多,有道是帮亲不帮理,苏轼当即赋文一篇。按照他老人家的地位,举国传唱那算是小意思。于是,赵挺之就有烂大街的危机了。当然,王安石也不爽苏轼,但是之后赵挺之参加召试馆职,被苏轼给搅黄了,苏轼赋文将赵挺之说成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然后给搅黄了。耽搁了赵挺之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

    虽然后来他成功通过了召试馆职的考试,但个中经历,只有他自己知道。

    召试馆职是大宋文官最重要的考试。制科大部分都不考不上,但是召试馆职机会还很大。考试合格的官员可以去秘书省任职,从而平步青云。

    赵挺之的名声,差点被苏轼给毁了。连带着考试的机会也没了。

    可惜,当时苏轼如日中天,他根本就对付不了。终于等到了元祐六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写的一份敕诰出现了问题,让他找到了机会。当时是御史的赵挺之当即弹劾苏轼,说苏轼抹黑大宋。

    这是苏轼离开京城,去颍州做知州之前。

    当时,赵挺之的弹劾太牵强附会了,想要告倒苏轼根本就不可能。主要是苏轼在京城不开心,所以干脆就离开了京城。

    这一来,两人的仇可算是加深了。

    另外还有一个李格非,苏轼欣赏李格非的才学,李格非被无辜说成了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很莫名其妙的成了苏轼的学生。这大概是后来李清照一个女人,却要用文章去诋毁黄庭坚,秦少游等人的原因了。外人认为李格非是苏门子弟,可李家人不认。要不然李清照就是欺师灭祖的大罪了。

    当然,赵挺之有个儿子,比他更出名,赵明诚。

    就是娶了李清照的赵明诚,如今应该还是小屁孩而已。

    齐州,宣抚使衙门。

    赵明诚看到了李逵名人送来的公文,左等右等没等到李逵来拜访。

    随后,赵明诚觉察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可他没在意,反而很轻视李逵,觉得李逵年轻,虽然官职做到了天章阁待制,品级上和他差不多。但李逵才当官几年?

    这官场的事根本就不是他这等小年轻能左右逢源的事。

    反倒是李逵,将行动制定之后,立刻准备动身。刘清芫有些不舍,同时还有点担心,建议道:“要不让史大哥跟着你吧?”

    “就几个小毛贼,用得着他出马?”

    李逵根本就没有打算动手,更不会动用自己的实力。他就想看看驻扎在青州的禁军实力如何?让史文恭去试矮脚虎王英的实力,这不是打史文恭的脸吗?

    同时,他也不介意在此期间,找几个不开眼的立威。

    两天之后,韩大虎带着三百兵马来汇合。

    不过听说要攻打山寨,他也是一脸苦涩,对李逵叫屈道:“人杰,我这些人可是农家子,我不过是团练使,训练的是农兵。”

    “三姐夫,你多虑了。不用你动手,拿我的帖子去济州库房要三白套甲胄武器,甭管能不能打,先装扮的光鲜些才好。”然后李逵带着韩大虎,还有穿上了新甲胄的农兵,从济州出发打,直扑青州。

    等到青州知州命人将情况报告给赵挺之的时候,他这才发现,李逵这厮根本就不安官场套路来。

    想要治李逵一个僭越之罪,可是枢密院和都事堂的公文都在他的书案上放着呢?

    不得已,天寒地冻的时节,赵挺之不得不舍弃在齐州舒适温暖的官舍,带着人马赶去了青州。

    整个京东东路,从淮阳军,到厢军,然后到各地的团练,都被惊动了。甚至大部分官员都不明白,对付一群不开眼的山贼而已,至于吗?

    赵挺之在路上紧赶慢走,好不容易到了青州治所,找到了青州知州,茶都没赶得上喝一口,就问:“李待制人呢?”

    “他五天前就已经抵达了清风寨,然后召集了各地的团练,堵住了清风寨的所有退路。让驻扎在青州的禁军准备攻山。”

    赵挺之怒火中烧,怒吃道:“李逵,他到底要干什么?”

    “肯定不是来给你拜年的吧!”青州知州转身嘟哝了两句,还好没让赵挺之听到。

 第665章 确认过眼神

    要说赵挺之也挺憋屈的,绍圣年了,说明皇帝要恢复神宗的国策。连带着,变法派的春天也要来了。而赵挺之就是坚定的变法派。当年巴结王老大,绝对是最下狠心的人。可惜,因为官职太低,王老大没发现他的赤胆忠心。

    李清臣率先入京。

    之后章惇也被召入京城。

    蔡卞。

    蔡京。

    曾布。

    黄履。

    连张商英都被召回京城。

    ……

    却一直没有他赵挺之的诏书从京城而来。

    急死人了!

    可没办法,刘安世不离开,朝堂上真的没有位子给他腾出来了。尤其是赵挺之资历上比其他几位差远了,只有比刘安世稍微强那么一丁点。

    可在大宋官场,比资历是没有用的。刘安世他爹是太仆卿,少年时期刘安世就是名动京城的神童。文彦博主持枢密院的时候,还经常让刘安世来他跟前发表意见。虽说,文彦博不会听一个小屁孩的口若悬河的策论,但足以说明刘安世的名声有多大了。

    相比之下,赵挺之老家密州,中进士之前,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学问怎么样?

    可刘安世不一样了,从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很高光。连皇帝宰相都知道大宋有个叫刘安世的神童。尤其是这家伙中了进士之后,还不去选官,官职说不要就不要了,跟着司马光读书去了。就这样一货,竟然让他用了十年从初入官场,做到了三品大员。

    赵挺之每每想起当年在京城看到刘安世做官漫不经心的样子,他都嫉妒的想要咬死他!

    他赵挺之,费劲心迹,投靠大佬,出卖膝盖,好不容易才混到了四品官。可是看看刘安世呢?

    太后想要让他做官、宰相想要让他做官、连执政也想让他做官……还有没有天理。难道被文彦博开光之后,这家伙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上一个被开光的朝廷重臣是李清臣,从中进士到翰林学士,用了十五年。大宋的翰林学士在朝堂的地位,甚至要超过六部尚书。主持开光是名相韩琦。

    可惜,按照赵挺之的家境,他爹这辈子也甭想认识文彦博、韩琦这类高官。

    原以为变法派上台了,这保守派总该被清算了吧?

    赵挺之说什么也算是变法派之中的一员,也该他发达了。他原先琢磨,像左右尚书仆射,翰林学士,翰林承旨,枢密使,同知枢密院这等的高官,自己是说什么也赶不上趟的。毕竟,这些官职需要的不仅仅是履历,还有出色的才干。

    这方面,赵挺之就欠缺些。他做人没什么坚持,巴结大佬的手段有些普通,比不上曾布若即若离的高端,将王老大撩拨的以为这货有通天之才。

    也不如蔡京、蔡卞二兄弟有能力。

    争夺二品大员的念头就别想了,但是三品御史中丞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按照大宋的官制,知台谏的长官名义上是御史大夫。不过御史大夫是荣誉官职,往往御史中丞就主持大宋的御史台。正好,三品官。也算是升迁。

    当然,赵挺之也不是没有对手,张商英就是他最大的对手。不过张商英脑子不行,做官,连大佬的马屁都拍不好,能有什么前途?

    可是左等右等,刘安世在京城做御史中丞好好的,根本就没有倒台的迹象。他看刘安世,就像是看到邻居家屋檐下的马蜂窝,自己不敢去捅,却巴望着有人去捅下来。心里痒的不行,却迟迟不见下手的莽汉出现。

    赵挺之无奈,只好在京东东路继续做他宣抚使。他一个文人,哪里会什么整顿军队,督促禁军训练之类的事?

    再说了,京东东路虽说匪患严重。但毕竟是大宋腹地,还有登州市舶司。兼之有五丈河,广济渠等运河解送粮盐等物资入京,还有齐州等富庶之地,做官只要不碰上大规模的民变,还是能够在吏部获得不错的考评。原本想着,等这一任做完了,去京城好好运作一番。

    没想到,他还没来得及运作,李逵来了。

    李逵的到来,让青州顿时陷入了鸡飞狗跳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京东东路军队开进青州。同时青州的官员也很头痛,路级别的高官也来了,接待都忙不过来,哪里有什么心思去剿匪?

    李逵也没安好心,来青州,不见文官,直接去了清风寨。

    这破地方,不过是禁军驻扎的一个小寨子而已。

    在大宋,以寨命名的地方,基本上都有驻军。人数在五百到三千之间。五百人驻扎,是一个指挥的兵力。三千人就是一个营的兵力。

    所以,一个寨不算是行政区,而是军事区。

    寨子里也不可能有知寨,更不可能有武知寨和文知寨之分。军事主将一般都是指挥,高级点的换成将军,文官也有,是最低级别的监军。

    李逵来到了清风寨之后,一眼就看到了清风寨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沟通莱州和齐州的交通要道,一条官道穿山而过。周围都是丘陵地带,山高林密。想要在这样的地势之中,围歼一支规模只有三百人的山贼,还真不容易。

    于是,李逵就一再动用他手上的权力,召集周围的禁军前来。

    五天之内,他总算召来了两千禁军,加上韩大虎的军队,还有地方厢军等等,总数看着也有小五千的样子。

    于是清风山的各条下山的道路,都被重兵把守起来。

    而李逵也等到了要进攻的日子。

    可惜,他发现要打仗了,京东东路的禁军校尉们似乎不太兴奋,连主动要求首战的都没有。李逵坐在帅帐里,大马金刀的乜斜着看着四个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前的校尉。他们都是各地的指挥。被李逵穿云箭给召集来了。

    来了之后,发现清风山的匪窝不太好打。

    燕顺虽是作恶多端之辈,但他敢将贼窝安在拥有禁军把守的清风寨边上,丝毫畏惧清风寨的官兵,可见也不是草莽之辈。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五百禁军,威胁不到他。而且,坐靠官道,往来登州到齐州的五个州的物资,都需要这条官道运送。这风水,这地段,买卖肯定很好做。只要死死的站住了脚,今后不敢说富可敌国,但至少一年几万贯的家私是不费劲的。

    李逵沉得住气,没想到几个指挥也是沉得住气,足足一个时辰,变换了几十种笑容,讨好的看着李逵,却谁也没有开口要主攻的样子。

    无奈之下,李逵只好先开口:“几位指挥,说说谁领命打先锋啊!总不至于跟本官耗着,大宋养你们,关键时候可是需要你们为大宋尽忠的,不是让几位来给本官演温良恭谦让的。”

    “大人有所不知,这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