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4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理说,吕家都是保守派的中坚。吕嘉问也该是保守派中一员大将。可是不然,这家伙生有反骨,压根就瞧不上保守派。

    他偷偷摸摸就投靠了王安石。而吕公弼是王安石的政敌,当年吕公弼写好了奏章驳斥王安石新法,其中不少问题直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关键。要是突然在朝堂上抛出来发难,王安石肯定会灰头土脸。可是吕嘉问这时候展现出特工的优良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兄长的奏章偷偷抄写了一份给王安石。

    后来吕公弼被早有准备王安石打了个落花流水。

    事后吕家自查,发现吕嘉问这小子是家贼,吃里扒外。这也是吕嘉问‘家贼’名号的由来。按理说,他为王安石连家族都不要了,在变法派中肯定要重用。可实际上,吕嘉问一直很边缘,甚至连核心圈都混不进去。

    有人要问了,他连家里的机密都偷出去了,落下了个家贼的臭名声。他图啥?

    别问。

    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图啥。

    如果是其他的大臣弹劾李清臣,他肯定能够看出端倪来,但是遇到吕嘉问,这位以六亲不认,损人不利己的家伙站出来,连李清臣都看不清楚,这位到底是那头的。

    不仅他看不明白,就连宰相章惇,皇帝都看不明白。

    遇到愣头青,李清臣当即决定先怂一波,低头认错道:“臣有错,不该以军情为由,限制百姓的言论。臣恳请陛下责罚!”

    “李卿……”责罚李清臣,就连皇帝也为难,可是看李清臣似乎不是作假,干脆就点头道:“罚俸一月,李卿可要记住,切忌不可禁锢民意。”

    “臣谢陛下宽容。”

    但是枢密院干涉开封府办事,肯定是不对的,李清臣被罚俸一个月。

    这一波操作,仿佛是皇帝和李清臣都已经准备好了的,这让吕嘉问很不爽,他都挑出来了准备大干一场,你们就结束了,不行,绝对不能就算了。

    吕嘉问当即开口:“陛下,李相,如今京城百姓议论火炮,各种说法都有,有些神乎其神,万一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为了排除民间对火炮的无端猜测,还请枢密院调集火炮入京城,从而消除百姓之间的谬误。”

    蔡京从开封府府尹之位高升,如今已经是户部尚书。

    他做开封府府尹,更多的不过是过度。按理说,户部尚书已经不小了。这可不是元丰改制之前的户部尚书,不过是个摆设。自从元丰改制之后,三司使的大部分权力都已经下放到了户部。如今的户部俨然有了当初三司的风光。甚至被称为小三司,成了六部之首。

    甚至吏部的重要性,也掩盖不住户部的权柄之大。

    可蔡京对自己做户部尚书的官职还是不满意,他的目标是进入尚书省。但他进入尚书省阻力很大。

    见吕嘉问有点孤掌难鸣,蔡京觉得这是个机会,站出来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吕府尹说的很有道理。”

    李清臣目光顿时聚集起来,盯着蔡京,他有种千头万绪终于破案的感觉。咬牙低头,开口道:“臣附议,不过西军如今新胜,秦凤路兵力空虚,又有汉番混杂之难,需朝廷派遣大员坐镇。蔡尚书之前有言,秦凤路推行市易法不利,臣提议让蔡尚书顺便去秦凤路巡视不外乎是个办法。”

    曾布早就看蔡氏兄弟不顺眼了,没等李清臣说完,就站出来表示:“臣附议!”

    小皇帝赵煦拿不准主意,看向了章惇,章惇有点舍不得蔡京,这货搞钱是把好手。但是反对,曾布恐怕又要闹腾。同意的话,会不会寒了蔡卞的心?

    干脆,他们兄弟的事情,就让他们兄弟去商量。章惇踢皮球给蔡卞,问:“元度的意思呢?”

    “臣没意见,臣以为,为臣者,社稷为重。秦凤路需要大臣坐镇,家兄不去,弟代劳也是一样的。”蔡卞根本就没有做蔡京弟弟的觉悟,当年神宗朝的时候,他们还能互相谦让,主要是当时官小。

    一个舍人而已,也不是了不得的官。

    但蔡卞知道,自己的兄长如今的心可野,他连户部尚书都看不上。小三司使的官职,已经是六部之首,要是蔡京连这样的官职都不满意。那么蔡京感兴趣的官职只有聊聊数个,枢密使、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右尚书仆射,就剩下这几个官职了。

    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连曾布都在眼热,根本就不够分的,蔡京想要分一杯羹,实在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蔡京傻眼了,其实吕嘉问也有点傻眼,他觉得让蔡京不明不白的去西北不太合适,于是提议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蔡尚书去秦凤路,要是没有差遣,恐怕也无力管辖秦凤路的困局。臣提议任命蔡京为秦凤路宣抚使。”

    蔡京真相吐血三升,原本不过是钦差的身份,真要是有了差遣,岂不是变成了发配。秦凤路,这还是边疆。

    ……

    蔡京一脸懵圈。

    他不过是见人掐架的时候,凑近多嘴了一句,怎么最终受伤的成了自己?

    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但让他生气不已的是,连自家的弟弟都帮着外人来害他。宫门外,蔡京脸色黑沉的对蔡卞道:“你我兄弟情分尽了!”

    反倒是蔡卞却平静道:“兄长还有什么话要说!”

    蔡京遇到这么个弟弟,骂也不是,说也不成,跺着脚大喊道:“我招谁惹谁了!”

 第478章 子由,哥哥快罩不住你了!

    大宋的朝堂,总是充满着一种近乎迷幻般的色彩。

    就像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炫目。尤其是宰相级别的高官,更是如此。

    所以,蔡京对于去做什么宣抚使也没有太多的绝望。大宋的官场就是这样,昨天还是七品芝麻官,今天位列朝堂的比比皆是;同时,昨天是当朝宰相,第二天灰溜溜的离开京城,被发配去了地方上做知州的也不少。

    蔡京愤怒是愤怒,但愤怒之后,他是个善于谋划的人,开始琢磨去西北能得到的好处。

    如今陛下立志恢复神宗时期的朝政,而神宗时期对西夏,对河湟的战争就绕不开。西北如今算不上兵强马壮,人才倒是有一些。

    蔡京甚至想着自己做足姿态,然后谋取宣抚整个陕西的权力,而不是去什么秦凤路。

    比如说章楶……这位辈分太高,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够收罗门下的样子。甚至章楶的性格,连章惇都不见得买账。论身份,这位是章惇的堂哥;论科举出身,这位是状元;论性格,桀骜不驯算不上,但是性格不羁肯定有他一个。这样的大佬,他肯定得罪不起。再说了,大家都是龙图直学士,谁也不鸟谁,很正常。

    甚至蔡京见到章楶的时候,还要以晚辈的心态拜见。

    吕惠卿?

    算了,这尊大神他可惹不起。

    蔡京也动过鄜延路的心思,他就弄不明白了,废物一样的程知节,怎么可能将西夏的精锐按在地上猛揍?

    这不符合情理。

    难道是……李逵?

    想起李逵,蔡京的脸色顿时一度难看起来,这家伙是他的身死对头。别看蔡京如今还算比较能够隐忍,但是对一心想要让他去发展小农庄试点的李逵,除了咬牙切齿的愤怒,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情感。

    刘延年……西北大将,估计也不会搭理自己。

    别看文官在武将面前有天生的优势,但真要是在二品武将和文官之中,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用文官的身份压人。

    刘延年就是这么一位,西北的定海神针般的人物。

    尤其是在高遵裕病故之后,刘延年俨然成了西北将门的领袖。

    想着去划拉小弟的蔡京,发现只能从五六品官的范围内划拉,顿时有点兴趣缺缺,他可是从二品的高官唉。

    回到家里,看到儿子一头热汗,颓败的坐在堂屋的回廊下,蔡京眼皮子挑了挑,怎么看儿子都觉得碍眼。科举似乎没有希望的蔡攸白白胖胖的,看面向就能一眼看出富家公子的痕迹,甚至还有种敦厚的面相。连蔡攸自己都放弃了科举的心思,一心想要恩荫当官。

    这让蔡京心头的火气腾的上来了,指着蔡攸怒道:“太学就是这么让你这么读书的,改天为父好好和你们祭酒说道说道。”

    “父亲,孩儿没有在太学。”

    蔡攸面对蔡京,哪敢多嘴。虽说他打心眼里都不想读书了,按照他家的家世,恩荫个官简单的很。按照大宋恩荫制度,文官就御史中丞的级别就能每年恩荫一个子弟做官,也就是三品官每年都能恩荫一个子弟。当然,做官之前还需要考核文采和武功,但这种考核不过是走过场,只要不傻到家,绝对不可能过不去。

    而蔡京已经是从二品的高官了,加上他叔叔也是二品高官,只要他想要做官,立马就能实现。

    可是,蔡京并不愿意自家儿子去走恩荫的路子。蔡家丢不起这个人啊!

    蔡京听到儿子没有去太学,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冷哼道:“你想要回家打理庄园?”

    官宦子弟,不外乎两条路,跟着父亲做官学习,然后准备进入官场。还有就是回老家管理庄园。可惜,蔡攸根本就不想回去,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父亲铁青的脸色,心知肚明,肯定在外头受气了,拿他当出气包。

    这时候只有乖乖认错才是最好的出路,低着头,蔡攸一张白嫩的胖脸挤成了包子,沮丧道:“孩儿错了。”

    “哪儿错了?”

    “孩儿不该没有去太学,惫懒懈怠了学业。读书取功名,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孩儿不该因挫折,而失去对大道的追求。”

    “停停停,这些鬼话你去哄骗太学的学正去吧,老夫这里还不用你假模假式的口是心非。说,去哪里了,和那家的混账小子不务正业去了?”蔡京不耐烦地叫停了儿子的惭悔,这种惭悔在他面前没有百次,也就八十次,已经失去了蔡京对蔡攸的任何期待。

    说起来也奇怪,蔡家自从出了蔡京和蔡卞这对兄弟之后,似乎后辈在科举之路上非常不顺利。

    按理说,就蔡京和蔡卞的聪明劲,他们的儿子也应该不错。难不成,自家变成苏家一样?

    兄弟在朝中做高官的很多,但只有两对亲兄弟才会经常被官场的官员们提起。一对就是福建的蔡氏兄弟,另外一对就是四川的苏氏兄弟。

    苏轼和苏辙,蔡京和蔡卞。

    都是当弟弟的在官场更顺利一些,这让蔡京忍不住往苏家的后辈上套自家的傻儿子。苏轼的三个儿子,似乎……也不对,苏过已经考中了进士,苏家已经脱离魔咒。但是蔡家,似乎还在走背运。蔡京深知,蔡家想要走上一流世家的门第,必须要像章家那样,人才代出,才能华丽转身。要不然,除了他们家的老叔蔡襄,还有两兄弟根本就支撑不起一流世家的门庭。

    他和蔡卞做官再大又有什么用?

    没有底蕴,不过是朝堂上的过客。后辈子弟都是恩荫官,算什么豪门?

    蔡攸对蔡京的想法心知肚明,知子莫若父,但放在儿子对老子的了解上,似乎也没有大错。蔡攸也想考取进士身份,可惜,他做不到啊!

    不过,蔡攸也不慌,他如今和端王赵佶混迹在一起,总好过和哪些纨绔子弟一起瞎胡闹好:“父亲,端王殿下组建了一支蹴鞠队,孩儿今日在端王府内学习蹴鞠。”

    “荒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