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沂水县本来就不怎么盛行风,士子的学问良莠不齐,两极风化极为严重。不少参加县试第二场考试的士子的章,真不怎么样。突然间被贴在县学院墙外,顿时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本地人看不出高低,但外乡人有些识货的人。

    立马就看出了章的优劣。

    不过,眼下都是县试的士子。看到自己的章不入流,但也本着学习的态度,看旁人的章。突然发现,也不入流。顿时心头冒出一些杂念,或许参加解试有希望。

    当他们散去之后,也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

    但是第二日开始,多了一些外乡人。

    托李逵的福,如今的沂水县商贾云集不敢说,但雪花盐已经名声在外,往来沂水的商贾也有不少。商人中有不少曾经的读书人,因为科举无望,或者其他原因放弃了科举之路。他们听说沂水县最近出了一桩稀罕事,县试第二场之后,直接将士子的考卷贴在了县学院墙外,顿时勾起了好奇之心,来看热闹。

    “此子章狗屁不通,连字都写错,太跌份了。”

    边上的本地士子模样的人顿时心头暗骂:“你行,你去考啊!”

    “这个叫马铭的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圣人的典故都能弄错,也不知道读的哪门子书?”

    “哈哈,沂水县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要是当年我是沂水学籍,解试轻而易举,说不定如今已是太学上舍生了!”

    县试不糊名,不誊录。考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考卷上也就罢了,突然间被外乡人嘲笑,顿时心中懊恼不已。

    更要命的是,这些商贾天南地北,哪儿都有。

    京城的就不说了,应天府,河南府,大名府,江宁府似乎这些风鼎盛的地方,总有不如意的读书人流落成为商贾,来沂水县县学之外找自信。

    想起自己的臭名可能迎风千里,飘到大宋的各个角落。不少士子内心崩溃了,甚至开始怨恨谭敏。

    要不是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

    要不是他,爷们还能装成读书人,如今臭大街,不怨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还能怨谁?

    第二天,有些卷子的名字地方,被扣了字。

    第三天,失落了十七份卷子。都是考的不怎么样的卷子。绝对不会有人认为,是章太好了,拿回家收藏起来。

    而这一天,也是县试最后一天开考的日子。县学之外,谭敏愕然发现,自己和平日里的朋友打招呼之后,对方似乎唯恐不及的躲开。有人甚至面带怒气,咬牙离开,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谭敏不明白,但是有人明白了,这个人就是邹选。

    他忍不住心中惴惴,李逵这厮看着面黑,心更黑。此举无疑是将谭敏放在了所有沂水县士子的对立面。可以说,谭敏以后在沂水县,将成为人人唾弃的对象。

 第246章 县试第一

    纵使沂州士子成为整个大宋学界的笑柄,对于沂州读书人来说也无所谓。

    没错,真没看错,是无所谓。

    本来,沂州的士子在大宋的风评就很不好。这地方吧其实不出士子,而是出反贼。大宋有点影响力的叛乱,一小半都和京东东路有点关系。而沂州,无疑是重灾区。但凡中原的叛乱,沂州城都无法幸免,被反贼反复攻破。对于朝廷来说,地方势力太弱,无法控制沂州的局面是最主要的原因。至于临沂颜氏,还真压不住暴躁的沂州百姓。

    有人以为,大宋的叛乱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唯独差点成气候的方腊叛乱,还早着呢。至于说为什么方腊叛乱会成气候?

    因为方腊叛乱发生在大宋最为富庶的苏杭地区。

    而且方腊很有机会占领江宁府。

    江宁府是什么地方?

    六朝古都,其势虎踞龙蟠,又有大江天险保护,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龙气汇聚之地,说玄幻点,就是有龙脉庇护。作为南唐的都城,江宁府的防御自然不成问题,尤其是控制了长江的航运之后,真有可能将大宋划地而治,生出一个和朝廷分庭抗礼的王朝。

    而在方腊之前,沂州的叛军头子王伦与梁山的那个没关系,仁宗时期的人物,带领大军,从京东东路的沂州打到了淮南路的采石矶。

    没错,这是大宋有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叛军打出路一级行政区的叛军。而采石矶是什么地方?江宁的门户,一旦采石矶失守,江宁也守不住。真要是让叛军攻克了采石矶,大宋的历史说不定真能改写。

    至于王伦?

    他是沂水县人民的骄傲啊!草莽眼中的大英雄。

    一个地方的小县城,最出名的人竟然是让大宋朝廷惊恐万分的反贼头子。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读书真不是沂水县精英们的首选。

    至于说李逵的小手段让沂水县的士子们蒙羞了,别多想了,沂水县的读书人神经大条着呢,根本就不会因为风不盛,而自惭形秽。基本上所有的读书人都不会以中进士为人生目标。沂州虽然有临沂颜氏,可颜氏不过是将祖宗祠堂放在临沂。

    颜氏的富贵已经延续了一千年,打从汉朝开始,就是世家门阀。子弟多半去京城发展。留在老家的,只有两种人,告老还乡的老人,还有就是没什么才能的看家子孙。前者,风烛残年,没几年好风光了;后者秉承了颜氏的家风,基本不会多事。

    所以,沂水县士子丢人,是个人原因,和地域黑没有关系。

    反正沂水县已经够黑了,根本就不怕再黑出点光来。

    导致结果就是,李逵将沂水县士子黑了一把之后,竟然没有人怨他的不是。反而将谭敏这个始作俑者恨到了骨子里。大家都不是中进士的料,为何你要跳出来?

    策论考试就是在这种奇怪,且压抑的气氛之中举行。

    不同于论,诗赋之类的题材。地方科考题目,在策上,很不重视。不重视的原因不外乎,策是以皇帝身份向国之栋梁询问的考题,出题者如果是县令和知州的话,基本上没有资格代表朝廷出题;第二个原因就简单了,策是时政,地方官员即便有资格出题,也会担心出的问题太尖锐,而导致自己陷入非议之中。

    比如说西夏问题。

    河湟问题。

    宋辽的战略问题。

    出题者都不会去碰,就算是皇帝也会很小心。

    还有,百姓的赋税问题,没钱缴纳徭役的钱,民间被掩盖的最黑暗的疾苦问题,都不会出现在策论的考试之中。

    高屋建瓴也好,粉饰太平也罢,反正策论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不外乎祖宗之法是否要变;具体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人心散了,还能不能要

    周元出的策论题目很简单,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李逵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啧吧了一阵,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苏门之中不受待见了。

    至少,周元出的考题虽然是元佑年间的标准考题,应该是前科的省试考题。

    可终究缺乏一种大气概,显得小家子气,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

    苏门虽支持旧党,但同时也是朝堂之中几乎是唯一的反对派。一味的追求稳,自然不犯错,但也不会太出彩。

    这道策破题很容易,可惜,李逵心里头不屑一顾。

    “臣对曰”

    策论的格式就是这样,题目是皇帝出的,答题必须要又臣对的格式,要不然就有藐视朝廷的嫌疑。

    至于说题目,更本就没有任何新意。直接那前几年的省试或殿试的策论题充当。

    当然,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毕竟,县试和解试对于大宋的科举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在省试之前的考试,重要性都是要打折扣。原因就是解试相对大部分的考区来说都不算太难,甚至难度比不上太学的上舍生的选拔。用以往的题目,也完全说得过去。也算是大宋科举的潜规则了。

    别看题目看似简单,但做题的人多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好在县试而已,只要理初通,在北方大部分州县都能妥妥的过了。

    李逵在草稿上写下一个个论点,然后琢磨一阵,措辞和藻,一个时辰之后,才开始动笔写起来。

    一千字的策,写起来不算太麻烦,但写完也至少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加上誊卷,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别看元佑年间的策都有一股仁义的风气。

    考题还都是出自小皇帝,但李逵明白,明年的省试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小皇帝被如同犯人一般的监视了多年,内心早就对保守派的主张厌恶的不得了。伊川先生程颐的帝王教育,早就宣告失败,只是很多旧党的人还不知道罢了。

    如今旧党在朝堂上还没有彻底败下阵来,所以考题还会选用元佑考题。

    李逵小心翼翼的将考卷送到了阅卷房,面对周元,他咧嘴笑道:“老师,看看吧!”

    他眼巴巴的等着周元看了试卷,然后一拍书案,朗声道:“当为魁首!”

    可惜,周元撇了他一眼,上下嘴皮子一碰,道:“放边上。”

    “您老不看看?”李逵担心周元生气,毕竟对他来说,沂水县名声臭了,毫无干系。反正本来就够臭的,再臭一点也无所谓。可周元不一样,他是要靠着政绩上位的人。不过李逵也知道,就周元的立场来说,升官发财恐怕真不容易,因为周元支持旧党。

    周元真没有和弟子过不去的心思,抬起眼皮道:“铁定能过的,看什么看?你以为这沂水县的县试会难住你参加解试?当年你的愿望不过是参加解试,然后运作个官身。如今看来,对你来说似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周元对沂水县的科考死心了。

    他经过上一场,已经发现了沂水县士子的真实水平。解试堪忧,省试无望。至于原先沂水县的士子领袖谭敏,简直就是个笑话。

    乞丐群里的富豪。

    老弱病残中的猛将。

    都不知道怎么说他,还长着一颗琉璃心,一碰就要碎。

    至于李逵,周元算是看出来了,这小子心思不单纯,想得第一。当然,这是好事,当老师的应该支持。可问题是场合不对,边上还有个外人,周元不耐烦的摆摆手道:“回去之后好好准备,县试之后按老规矩,来县衙读书。”

    “我!”

    李逵臊眉耷眼的离开了。他只不过想要得个第一。状元,省元他不指望了,也指望不上。就连解元对他来说也不容易。好不容易下场参加科举,他就想要得个第一,县试虽然规格差一点,但他也不嫌弃!

    李逵走后,县学教授邹选笑着将李逵的考卷递给了周元,开口道:“县尊,李逵的策当得第一。”

    周元惊愕的抬头,随即视线落在了李逵的试卷上。忽然间,有点不解,似乎李逵的卷子是在他的指导下写出来的卷子。按理说,这也不奇怪。题目都是陈年的策论,不敢说大宋所有的士子吧,至少两成参加科举的士子都会将最近几年的省试殿试的题目做一遍。

    有的甚至会一遍遍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

    可让他奇怪的是,自己压根就没有指导过李逵写策论。为什么试卷上有浓烈的自己的风格。也不对,不是自己的风格,而是柳宗元的风格。

    大宋科举,自从欧阳修主考丁酉科之后,复古的章大受欢迎。而韩愈和柳宗元,无疑是最被推崇的大家。

    周元崇拜柳宗元,自然风上会不知不觉的倾向于柳宗元的路数。

    可李逵压根就没有受过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