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要是继续和周元顶着来,岂不是他耗费三年苦功,却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他也想解试入京,省试出贡,殿试扬名,成就人前显贵。这连老家都没有走出去,就要被绊倒在地上,岂不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能。

    绝对不能让这些浑人得逞。

    谭敏可不记得沂水县的士子里,有李云这样的面孔。在他看来是生面孔的人,都是才学不怎么样的绣花枕头。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要是有才学的,自然会向自己靠拢。想到这里,谭敏果断低头:“县尊,学生错了!”

    “错哪儿了?”

    “不为官宦,私议朝政!”

    周元还真不能听李云的,将一群人逐出考场。毕竟不是一个俩个。真要是这么做,他这个县令,恐怕要被上司拉过去训斥一番。考评也会很糟糕。他可不想一直当县令啊!

    周元沉着脸道:“念在你是初犯,既知错,还不去参加考试!”

    “学生谢过县尊大量。”

    一场风波,突然就停下来了。这让看热闹的人大呼不满。可不满又能如何?他们都是学子,周元可是主考官,真要是故意刁难,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考试在的铜锣声中开始。

    题目都是五经题的经义,数量足有四十道。上午二十题,下午二十题,写完就可以交卷。

    说起来,经义反而是科举之中最为简单的一科。毕竟都是死记硬背的学问,只要肯花苦功,自然能够通过。五经题就是易经、尚书、周礼、礼记、诗经五部书,也称为大经。大经题就是从五经题中选出摘句,按照朝廷规定的解释,来写出意思。比如说,题目:已事遄往。应答就该是:出自易经损,初九,其道上行,应实为益上而损下,实为取舍之法。故曰:尚合志。

    都是这一类的题目,几个字的题目,就要写上一大段。

    考完之后,考官评论对错,发布在县学外头的墙上。要是没通过,第二场就不用来了。

    对于普通学子来说,这些题目的数量已经很多了。

    李逵埋头苦写,真的是苦写。以前还有墨义,但自从王安石变法之后,被取消了。当初墨义被取消之后,似乎对了,师祖苏轼还写章去骂王安石了。取消了墨义和诗赋,最终却让经义题目增加了一倍之多。

    好不容易写完上午的题目,对李逵来说,难度并不大。都是死记硬背的题目,真要是连这点苦功都不肯下,也不用参加科举了。

    写完之后,李逵瞪眼看向了衙役,道:“封卷!”

    “二爷,不再看看!”

    “有甚好看的?”衙役无奈,只好讨好的将李逵的卷子封存起来,等待下午新的考题出来。

    而李逵从食盒里拿出吃的,一一摆上了案头。食盒是胖春准备的,自从俩家定下了亲事之后,胖春也不再避讳,还没过门就以嫂子自居。给李逵准备的食盒不可谓不丰盛,就算是酒宴也不过如此。当然,李云的食盒和李逵的一样。

    考场之中,李逵绝对是第一个写完的。此时,大部分学子都在奋笔直书,突然间,鼻尖似乎有酱肘子的香味飘过

    啧啧啧

    还有肘子独有的肉皮带着一股子粘糊劲的吧唧嘴。

    李逵饿了,别人也肯定饿了。

    对面的学子茫然抬头看向李逵,只见李逵双手抱着酱肘子大啃特啃,一时间腹中如同打雷一般闹腾起来,气地在心中大骂:“你大爷的!”

    肚子显然更饿了。

    可是没办法,还有题目没有写完。只好埋头苦写。

    坐在李逵边上考棚的李云也是心中暗骂不已,可是好歹他看不到李逵考棚里的动静,至少还能忍住。

    少卿,又有人封卷。

    从书箱里摸出两个干饼子,抬头看到李逵一大口下去,至少半斤肥肉,带着酱汁在嘴边挂下的场面,再低头看看自己手中的干饼子。顿时有种戚戚然的惨淡。好不容易狠下决心咬了一口饼子,顿觉索然无味。

    恨得眼皮子直跳,心中一再安慰自己:“这厮多半是个充数的混子,本才子不和他一般见识。”再说了,李逵在县学门口大闹一番,看到的人也不少。猜测李逵肯定有很硬扎的背景,与其交恶对方,还不如视而不见。

    吧唧。

    吧唧。

    吃完了酱肘子,李逵又摸出个烧鸡。

    鸡骨头咬在嘴里,咔咔直响。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简直比考试没做出来还让人难受。可问题是,李逵也是他们其中一员,总不至于不准李逵吃自己带来的食物吧?

    不一会儿,李云终于也考完了。匆忙将食盒放在案板上,打开之后,顿时眉飞色舞起来:“春丽姐太仗义了,二哥,你吃什么,我和你换换?”

    “都一样的,换什么换?”李逵满嘴肉香,说话也是语焉不详,但李云还是听明白了。摆开架势开始大吃大喝起来。

    他们两人吃喝,自然会引起旁人不满。而且吃相颇为豪放,连筷子都不用,直接上手。这时候,谭敏也交卷封存了起来,他家境贫寒,就指望着能够科举扬名之后,混个一官半职,让家境殷实起来。相比旁人,他甚至更穷。

    几个麦饼,一块酱菜,是他考试的干粮。

    看到李逵和李云大快朵颐的样子,气地咬牙不已。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和他们考场临近,竟然也没有让一让的举动,光顾着自己吃。

    勉强吃了两口干饼子之后,实在难以下咽,气地将饼子往案板上一拍,气急败坏道:“有辱斯。”

    李云茫然的抬起头,看向了谭敏,他觉得自己很无辜:“我吃自家的饭菜,碍着你什么事了?”

    李逵也被谭敏的反应吸引了过来,不过李逵什么人啊!张嘴就直接让谭敏脸色苍白:“甭理他,穷措大。”

    谭敏气地腾的站起来,指着李逵道:“你骂人!”

    穷措大,这三个字笃定不是好词啊!就算是谭敏不明白出处,也知道李逵是骂人了。

    可是李逵却咧嘴一笑道:“我是用唐人夏侯谯公的话勉励你,何来骂人之说?要是连夏侯谯公都不知,还请兄台去看看唐摭言这部书,书中皆是金玉良言也。”

    一时间,谭敏被说的面红耳赤。可问题是,李逵会好心用古人的典故来勉励素未蒙面的谭敏吗?尤其是谭敏无理在前,李逵说话在后。加上李逵之前对衙役的蛮横劲,也不像是个讲理的人。谭敏百口莫辩。却暗暗记住了一部书。

    唐摭言这本书他没有看过,要和李逵理论起来,自然气势要弱不少。可古往今来,和穷字沾边的词语,都不是好词,这一点他还是分得清的。

    心中暗恨不已,准备回去好好找一本唐摭言来看看,到底说的是什么。

    李逵和谭敏的这一交锋,顿时让周围的士子大为惊叹,本以为李逵这样的士子,应该走蒙山书院的路数,炼体为本,才学为辅。没想到开口就说了一个典故,而且这个典故大家都没听说过。

    唐摭言这本书本来就很偏,所有学子都没有听说过。

    说明什么问题?

    李逵的学问和他的长相可能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李逵看过他们没有看过的书,说明李逵家中藏书很丰富,家学渊源。这属于阶层碾压,不服也得服。

    等到县试结束之后,在解试之前,谭敏真的千方百计的找到了唐摭言这本书,终于看到了穷措大三个字的出处,细细品味之后,气地一病不起。

    这个词有一个比较长的解释:又穷又酸的卑贱之人,简称贱人。

 第243章 要丢人了

    在历史之中,骂战胜利者很多,最有名的或许是诸葛亮骂死王朗。

    可那毕竟是东汉末年三国初的旧事了,对大宋人来说,比较遥远。在本朝,也有一位高能,善于骂战。

    没错。

    就是苏轼。

    苏轼从小就顽皮,打小就有点激灵过头的样子,大人经常恼羞成怒的指着苏轼训斥:“我要不是看你聪明,非打死你不可!”

    “我要不是看你长的好看,非打死你不可!”

    这些记忆并没有给苏轼带来太多的警醒,反而长大后变本加厉起来。骂皇帝,骂宰相,骂大臣,反正他似乎总有看不惯的人在他眼前碍眼,让他忍不住说上两句。而他骂人的章也好,诗词也罢,都非常有深度。

    据说,当年御史台为了收罗他的罪名,专门补了不少功课。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骂盐政。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骂青苗法。

    有些还是千古名句,都是苏轼用来嘲讽人的游戏之作。

    而且,他还经常让皇帝的日子过不舒坦,大宋最重要的节日,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中秋,另外一个是上元。有老话说得好,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这大概是一年中最煞风景的事了。可是苏轼却会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给皇帝上眼药,熙宁四年苏轼就干了其他朝臣都不敢干的事,给皇帝上眼药,时间定格在上月灯会筹备之前。

    谏买浙灯状让神宗皇帝气地眼冒金星,不得不衰减灯会预算,苏轼顿时大喜过望,以至感泣。心中老大的安慰,皇帝也是可以被教育的想法,自从在他心里冒出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在上元灯会之后,他又写了一封奏折,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还是怼了皇帝一通,大宋的皇帝涵养都不错,神宗皇帝也是如此,可是他完全受不了,明明自己已经虚心接受了,为什么这个苏轼还不依不饶?

    原本想要调他入京的打算,顿时凉了。

    有这么一尊大神坐镇,李逵要是连一个乡下的士子都怼不过,这叫什么有辱师门。

    骂战的最高境界的就是,骂了对方,对方一脸懵逼,但是已经发现不是好话,然后假惺惺的告诉对方,那本书上有记载,这本书你要多看,对你受益良多。

    按照读书人的礼貌,必然要感谢一番。

    可惜,谭敏并没有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让李逵颇觉扫兴。

    经义考完之后,就是等待一天之后的放榜。

    要是成绩过了,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考试。可以说,经义不过是朝廷对读书人的最低要求,是学识的底线。要是连这一道坎都没过去,在读书人之中,也会被鄙夷。

    李逵交卷之后,李云也跟着跑了出来。一边跑,一边嚷嚷:“二哥,我们对一对题。有几道题我有些担心。”

    李逵最反感考试之后对答案。这很影响考试之后到发榜之前这段时间的心情。但只是一天的话,他也不在乎,对题之前还忍不住嘲讽了李云一把:“有疑惑,多半是做错了。你小子的县试悬了。”

    这话真不假,经义题目在科考大县,要是做错了一道题,成绩必然不高。要是错两题,多半要回家继续发奋苦读三年了。李云闻听,顿时如丧考妣,他担忧的看看左右,好在李清不在附近,要不然,他可就惨了。

    “二哥,你都做对了?”

    李云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读书不如李逵,反正一直都差,被李逵比下去,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

    要是以前,李逵肯定挺着胸告诉李云,这都不是事,小菜一碟。可问题是,李逵有一道题心中不笃定,正准备回去找书看看。

    “二哥!”

    “嗯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积累科举的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