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过茫然的摇摇头,不过高俅听李云吹嘘过,笑道:“学士,蒙山书院在沂州。”

    “沂州的书院,考出过进士没有?”苏轼突然觉得好笑,还以为自己孤弱寡闻,不觉一哂道:“要是先生好的话,你们去蒙山书院也未尝不可。”

    李云吹嘘道:“好,怎么不好了。书院创办至今,至少出了十来个进士。”

    李逵也是一脸懵懂,他哪里知道,自己老家还有这么个强大的书院?

    自己怎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苏轼觉得不对劲,要是出一两个进士,如果年代相隔比较远的话,他没有听说过还有可能。可是几十个进士?每科至少要有一两个高中。可见,这蒙山书院的办学能力不差,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只有听说过泰山边上的徂徕书院,作为京东书院之首。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蒙山书院,这不合理。看向李云的眼神顿时不善起来。小孩子,贪玩,贪吃,甚至贪安逸都不是大错,但要是欺骗尊长,这问题就严重了。

    “人杰,你听说过吗?”苏轼冷不丁问李逵。

    李逵对李云对他的眼神提示茫然不顾,不是他不想说,而是真不知道。他对自己老家的熟悉,甚至还不如对颍州的熟悉,让他说什么去?

    李逵摇头道:“是有这么个书院,可是我从来没关心过这家书院何时考出过进士。”

    “李逵,你咋的哑巴了,老家的事都不知道?就在上次,一年多以前,还出过两个进士呢。”李云着急道。

    李逵茫然不已,迷茫道:“有吗?”

    突然想起来了,似乎是有这么档子事,可是想起来之后,对李云瞪眼道:“少丢人现眼了,那是武进士,不是进士。”

    “不一样吗?”李云如今对自己的武功颇为自信。他感觉自己只要去了蒙山书院,很可能成为尖子生。李逵去了,他做榜眼。李逵不去,他就是沂州方圆百里之内的武状元。

    “武进士!”苏轼的眼皮都跳了起来,他苏门子弟已经没落到了要去争夺武进士的身份了吗?再说了,大宋是有武科举,也有武进士,武状元的说法。但不要忘记了,大宋开科武举,都是在省试之后。朝廷会鼓励落榜的学子去参加武举的考试。

    考核内容也有章、诗词策论、甚至表面上看和省试、殿试都差不多。

    但是这些考试成绩都没用,监考官员连作弊都懒得管,堪称大宋最为轻松的考试武进士的最终结果出在校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骑马漫射才是武进士最终记录成绩的关键。也就是说,武举考试就是打架,谁赢到最后,最后中举。

    沂州,蒙山书院?

    苏轼这才想起来,是有这么一个书院,进士一个都没有出过,武进士倒是每次开考都有高中数人的傲人成绩。

    堪称,大宋书院中唯一的体校,教学环境恶劣,学生良莠不齐,学风彪悍异常,蒙山书院出来的学子,各个都是炼体狂魔。别的学校入学考试,考诗词歌赋,考九经通论,考章策论;但是蒙山书院考三番战。上来三个老生车轮战,新生能够顶住三人,授上舍生;两人,中舍生;一人,合格,为入学新生。

    苏轼一开始真没想到蒙山书院是什么鬼,等到他想起来,是这么一所书院的时候,脸上乌云密布。良久才压下胸口的怒火,沉声道:“不准去。”

    要是苏门有学子入学蒙山书院,丢人可真丢到姥姥家了。

    李云纠结不已,大宋书院上千,出名的也就几十座,比如六大书院:衡山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许州嵩山书院、常州茅山书院、徂徕山徂徕书院。都是大宋一等一的书院,每一科都有不少学子脱颖而出,考中进士。

    但是这些书院和他无缘,他一座都考不上。

    首阳书院虽然比这些书院差了点,也也差不了太多。入学考试都混不过去,岂不是更丢脸?他不仅丢自己的脸,连师祖苏轼的脸都一起丢了个干净,对于苏轼,李云是非常尊敬的,说什么也不能坠了苏门的威名。

    李云一脸难色,对苏轼道:“师祖,可是我连入学考试都恐怕过不去。”

    “不是恐怕,是肯定。”李逵一脸不屑,理直气壮道:“师祖,我也通不过入学考试。”

    苏轼一口陈年老血卡在喉咙口,就差当着俩个徒孙的面当场喷出来了。入学考试都通不过,这又不是什么长脸的事,你还一脸理直气壮的说出口,要点脸成吗?

    李云刚刚想吐槽李逵逮住自己猛踩的卑劣行径,突然听到李逵这么说,心里顿时暖洋洋的,好兄弟,一辈子。他原以为就自己基础差,是学渣,原来李逵和他一样,都是学渣。这样想来,顿时心中郁闷之气一扫而空,心情好了起来。

    苏轼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揠苗助长了。李逵读书还不足一年,学业进步还算可以,但想要考入书院就不现实了。入书院的学子,都是求学十来年,有些甚至快而立之年了。他如何去竞争?

    至于李云,苏轼看了李云一眼,心中哀叹:“比李逵都不如的货色,如何混入书院?”

    不过,他可是坛宗师,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对李逵和李云道:“你们不用担心,就是入学籍而已,以后还在家里学。”

    李逵顿时松了一口气。

    李云一脸喜色,终于不用被读书人祸害了。

    至于苏过,更不用去书院读书了,他已经下过场。也有了学籍,再说跟着老爹读书,总好过书院的先生吧?

    于是,苏轼酝酿了好几天的计划,最终还是变成了老样子。自己教导儿子读书,然后再多了两个拖油瓶。

    当然,这是顺带手的事。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过,这是亲儿子。苏轼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应该参加科举,不能荒废下去。促使他做出这样改变的原因是,苏轼又受刺激了。

    刺激到苏轼的原因是,他的大儿子苏迈辞官了。

    当爹的快六十了,做官都做地好好的,可是还年富力强的儿子,却辞官了,这让苏轼有了紧迫感。还不是因为老大没实力考中进士,大好的岁月都蹉跎在了小吏熬资历上,这辈子都难以升迁。老二,也是恩荫,做官期间考中进士的可能性也很低。如此下去,说不定那天也要辞官了。如此下去,说不定老苏家他这一房,在他的头上可能要做官坐到头了。虽说苏轼对做官也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获得一个官员的身份对他来说不难。

    进士随便考的人,就是这么讨厌。

    可真要是苏家的官宦身份到他身上就到头了,这让苏轼绝对难以接受,这是一窝不如一窝,一代不如一代啊!想来想去,小儿子苏过不是想要参加科举吗?

    让他去,不仅要去,还要考好了,争取下一科就拿下进士的身份。

    在大宋,没有进士身份的官员,很悲催。升迁没有指望,薪俸又低的可怜,甚至还要受到官场同僚的鄙视,艰难无比。当年范纯仁要不是在做官期间考中了进士,就算他是范仲淹的儿子,这辈子最大做到知州也坐到头了。

    苏迈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甚至比范纯仁的情况还要差很多。要是能做县令、通判之类的官,他也不会辞官。

    苏迈做官很早,因为苏轼的原因,几年前就出仕了。但他是恩荫官,一开始做仓监,几年之后获得升迁,做了县尉。

    县尉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大宋虽然冗官严重,但很多县不设县尉,要是有县丞,基本上都是县丞兼县尉。要是没有县丞,由县令兼了县丞的事务,才会设置县尉。管理一县之地的典狱,缉拿盗贼等事务,虽是一县之中的第三把交椅,但就官声来说,还不如主簿好听,很没有存在感。

    做了几年县尉之后,苏迈感到升迁无望,而且薪俸少的可怜,干脆辞官了。

    更让苏轼无语的是,苏迈虽说辞官了,很丢脸写信告诉他,想要去他老丈人家混吃混喝,也就是苏轼的好友同乡进士吕陶的家里讨生活。太没有骨气了,苏轼接到信,差点没气地背过气去。

    苏迈啊!

    苏迈。

    你怎么说也是官宦人家,还是苏家的长子,怎么可能做女婿上门啃老的事来?

    虽说苏轼很不关心自己的大儿子。不是因为亡妻的原因,才对大儿子漠不关心。而是因为苏迈不聪明,至少在苏轼眼里,自己差点被这个儿子坑死,对儿子心存芥蒂。

    记得当初乌台诗案,苏轼被看押在天牢之中。

    大宋监狱不提供伙食,需要亲人自己送进大牢里去。送饭,成了年纪还不大的苏迈的首要重任。

    当时苏轼和儿子商量好了,皇帝不杀他,送什么吃的都可以。

    一旦皇帝准备杀他了,就送条鱼进来。

    有一天,苏迈发现兜里的钱不够了,买不起肉,于是就贪便宜在市场上买了一条鱼,精心烹饪之后,给苏轼送去了。看到鱼的那一刻,苏轼哭了

    当天夜里,苏轼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牢房的房梁,踌躇了一夜。幸亏没上吊,要不然,他老人就此人生划上了个耻辱的句号。

    因为这件事,苏轼很长时间都没搭理自家的大儿子。甚至出狱之后,对大儿子苏迈也是不闻不问。

    很多年过去了,父子的心里或许还有当年那根刺在作祟。但是当苏迈决定不做官之后,苏轼才发现,自家人似乎除了做官,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种地倒是可以,但没有本钱买地。老家眉州也没有什么产业,只有几亩薄田,是大哥家的产业。当年分家的时候,已经做官的苏轼和苏辙都放弃了家产。

    老家回不去,又不敢拖家带口的带着老婆孩子来老爹跟前啃老,想来想去,只能去岳父家先混一段时间再说。

    耻辱啊!

    苏轼说什么也不能让大儿子做出如此有辱家门的事来,去信一通训斥之后,让他去常州置办几亩水田,先种地再说。

    常州在苏轼的心里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他,在他小妾王朝云的心里也是如此。因为他和王朝云的第一个儿子,就死在了常州,也埋葬在了常州。这个地方是他的伤心地,同时也是他最后的一片净土,苏轼甚至已经有了决定,要在常州终老,陪伴自己的小儿子。同时也让自己的小妾王朝云安心。

    信是写了。

    苏迈也回信了。

    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苏家第二代,没有一个能够做官做出头的领军人物。那么对于苏家来说,注定会没落。想到这些,苏轼就坐立不安。

    大儿子没指望了。

    二儿子缺乏灵性。

    只能指望老三了。

    想明白了这些的苏轼,决定立刻给老三准备学籍,就落在颍州最大的书院,首阳书院。

    然后过两年,就准备送老三去京城,参加考省试,争取一举拿下进士身份,延续苏家的底蕴。

    苏过去了书院,连带着帮李逵和李云也报名了,三人都成为首阳书院的学子。

    这就是李逵和李云突然间有了书院身份的原因,他们成了嵩山十大书院之一的首阳书院的弟子。

    看着连绵不绝的山峦,还有风过去之后,松柏沙沙之声,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宋的书院基本上都建在山中,少有建在水边的。

    首阳书院属于因山出名,毕竟嵩山的书院是非常出名的,反倒是嵩山的寺庙还不如书院出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