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1铁血中华-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卡车又撞又压,车上还有机枪扫射,左右这么一次趟过,俄军死伤无数,当即崩溃。这时候,从正前方,一千八百辆钢铁战车冲了出来,冲进了俄军的队列中。
在火炮对轰中,俄军已经吃尽了亏,中国的火炮都安装了新型长身管制退器,火炮射程可达到二十里远。
俄国火炮不但少,还打不到这么远,其实刚刚炮击几分钟后,俄军前方就出现了动荡,军心不稳,本来士气就低落的俄军士兵,被对方天崩地裂一样的爆炸,都炸懵了。
狂暴的冲击波,将俄军炸的血肉横飞,四散飞射的金属破片,横扫而过,带起一片片血雾。真不能怪俄军士兵,这本就不是对等的战斗。
等卡车贯穿俄军时候,中国战车也冲了出来,战车和卡车横冲直撞,机枪像镰刀割麦子一样,将俄军纷纷放倒。
开战仅仅半个小时,俄军就崩溃了,活着的发了疯一样,四散奔跑。如果说中国军队是钢铁包肉,拿着一杆步枪的俄军,就是肉包钢铁。
中国钢铁对着俄军肉体,肆意地冲撞、碾压、收割,这不是战斗,是单方面活生生的屠杀!
左翼的邓尼金,见势不妙,打马狂奔,第一个跑了。右翼的托洛茨基和伏龙芝,见事不可为,根本毫无办法挽回颓势,不得不撤退。
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上将,反应最慢,老家伙愣眉愣眼地看着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一幕,呆住了……所以他被俘了。
列宁的战略思路是正确的,但俄国军队根本不具备实现他想法的能力,苛刻一点说,俄国人此时有这种想法,都是罪恶的,都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中国军队普遍装配的卡车,俄军根本没有,中国的火炮,不仅从技术上,从数量上也碾压俄军。
中国的战车,战术使用远高明于俄军,当然,俄军连战车都没有,也谈不上战术了。
俄军唯一就是比中国人多,而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中,这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
此役,俄军死伤二十多万,被俘四十多万,仅仅跑回去不到十万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志屠杀了他的同胞,如果他感觉到罪恶,应该自杀以谢国人。
中国军队没有过分追击,被俘的四十多万人,用此战截获的几十列火车拉着,去西伯利亚修路了。
这次大败,让俄国人大为沮丧,甚至绝望,当然应该绝望,因为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中国军队西进,俄国将不复存在。
联合政府高官们灰心丧气,布尔什维克暗中准备再次革命,推翻联合政府。
第430章 跳反的意大利
1916年7月18日,就在德、法两军在凡尔登城下浴血厮杀,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巴黎西北的索姆河两岸又燃起战火。
在索姆河发动大规模攻势,是协约国集团预定的1916年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
1915年12月,在法国的尚蒂伊镇,法军总司令霞飞就与英军司令海格爵士商定,在索姆河两岸实施大规模战略进攻。力争打破西线的僵局,为而后转入运动战创造条件。
但他们没想到,德军也有相似的企图,而且动作更快。
让英法更没有想到的是,沙俄突然退出了欧战,这个晴天霹雳,当即把英法指挥官震成了呆瓜!等他们回过神来,大为惊骇,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这两年的西线陆地战争中,总体是德国占优势,但德国也没有绝对力量,能使英法联军屈服,沙俄退出,德国将东线大军调过来,英法根本撑不住啊。
就在这时,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美国人给英法补充了船只、物资和资金,十万美军陆续越过大西洋来到欧洲。
与此同时,德国将东线主力百万人,调到西线,准备发动大战,一举击溃英法。于是,在凡尔登方向、德军与法军对峙厮杀的同时,索姆河战役爆发了。
战役初期,英法美意四国共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约300架飞机,和200辆战车。
同盟国方面,德国、奥匈和奥斯曼一共45个师,1980门火炮,900门迫击炮和114架飞机,三百辆战车。
不得不提一下意大利这个奇葩的国家。
一战开始前,意大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属同盟国阵营,当德国决定发动战争时,并没对意大利抱什么希望,但还是征询了意大利的态度。
意大利的答复是他将保持中立,以军事实力保卫自己不受侵犯。
意大利位于奥匈帝国南部,两国有领土争端,随着战争进程演变,奥匈帝国屡战屡败,德国意识到,假如这个时候意大利再从背后捅一刀,奥匈帝国必定崩溃。
于是便劝说奥匈帝国,在和意大利的领土争端上让步。但墙头草意大利,在紧张的谈判过程中,耍起两面三刀的伎俩,悄悄和协约国眉来眼去。
意大利的小算盘是:与其费尽口舌一寸一寸地向奥匈帝国讨要土地,不如赶在奥匈帝国被打垮之前,乘机帮协约国一把,以便日后光明正大的参与对它的瓜分。
1915年4月,在得到大量领土瓜分的许诺过后,意大利秘密签署《伦敦条约》,加入协约国一方,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
随后,意大利集结了90万军队,1700门左右的火炮,对奥匈帝国发起进攻。
奥匈在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交界地区的伊松佐河所有渡口,及东岸的巴因西扎高地,和卡尔索高地,修建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由于地形的原因,意大利军队只能围绕着伊松佐河,及阿尔卑斯山展开进攻。尽管奥匈帝国只能在这条防线上部署10万左右的军队,但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是有一战的能力。
而在阿尔卑斯地区,奥匈帝国精锐的山地部队阿尔卑斯军负责守卫,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居高临下,占据优势。
面对欧洲战场上五个主要参战国中、最弱的奥匈军队,意大利以数倍的兵力轮番发起进攻,但在面对拥有极佳防守优势的防线面前,意大利损失惨重。
过去一年,意大利发起了八次进攻,伤亡高达60多万人,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这个可怜又可笑的国家,在知道美国加入协约国后,对德宣战,派了五万部队到法国,参与索姆河战役。
意大利有没有无所谓,对于英法来说,美国替换沙俄,再好没有,沙俄只能在东线牵制同盟国,但其虚弱的国力和兵力,只能不断败退,美国就不同了,美国国力军力,均极为强大。
德军在凡尔登方向的进攻,给法军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法国已在此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力量。
因此,对于协约国来说,必须在其他方面打出去,以进攻来牵制德军,才能减轻凡尔登的压力,转危为安。
美国加入后,原定的索姆河战役目标,在战前也就改为实施反攻。
德军在索姆河防线最前沿的是第2集团军。自从西线陷入堑壕战僵局以来,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斗,因此德军有两年多的充裕时间加强防御。
他们精心选择地形,构筑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德军第2集团军的防御体系由3个阵地组成。第一阵地给深约1000米,包括3条堑壕以及支撑点、交通壕和混凝土掩蔽部。
第二阵地在第一阵地后3~4公里,有2条堑壕和支撑点。第一、二阵地之间有一个中间阵地,第二阵地后面3公里处是第3阵地,整个防御体系纵深7~8公里。
德军还构筑了深达40英尺的地下坑道网,其地下工事的出入口都隐蔽在村庄和附近的树林中,难以被敌人发现。德军的整个阵地从低到高修筑在山坡上,对英法军的行动一览无余。
工事内配备完善,有野战厨房、洗衣房、战地医院等,储备了丰富的弹药和食品。坑道网内采用电灯照明,由专用的柴油发电机提供电力。
石灰岩下深深的地下掩蔽部,纵横交错的铁桩和带刺铁丝网组成的障碍、地下室、地下单人掩体和通道,这一切使索姆河地段成为“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之一。
在德军防御阵地对面,英法军秘密地进行了五个多月的战役准备。他们的进攻出发阵地虽然也非常坚固,但与德军相比,英法军的阵地处于缺水无人之地,地形不利,尤其不利于进攻。
但英、法军仍积极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周密准备。在进攻地带,从后方到前线铺设了250公里长的铁路和500公里的窄轨铁路。
并修建了6个机场150个混凝土场地,还构筑了堑壕、交通壕、掩蔽工事和躲避炮兵火力的掩蔽部、各种仓库。
为了获得充足的水源,他们还挖掘了2000口小井。在物资准备上,他们更是集中了开战以来的最大力量,集中了约840余万发炮弹。
英、法、美、意军在每公里的突破正面上,平均兵力和兵器的密度达到了1个步兵师和近90门火炮。
除此之外,英、法军对预定参战的师,还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野营训练,模拟德军防御演练突击的方法,采取在炮火射击的配合下,步兵对防御阵地进行了逐步攻击、向前推进的协调作战,还练习了与航空兵的协同动作。
在武器装备方面,轻机枪、枪榴弹筒等新式武器已装备到了团、旅、师。总之,协约国军队为保证战役的成功,在突破地带对德国形成绝对优势,其步兵超过36倍,炮兵为17倍,航空兵将近2倍。
在进攻开始前半个月,协约国军队一切进攻准备就绪,任务按三个进攻阶段作了严格划分,规定了协同动作的严格体系。
法军总司令霞飞在检查了英、法军的战役准备后,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凭借这样的兵力兵器,部队一定能一举突破德军的防御阵地,顺利完成整个战役任务。
双方都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第431章 我今年大概四十六七吧?
1916年7月18日,索姆河两岸雷鸣般的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英、法军隐蔽的炮兵群对德军阵地开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
空前猛烈的炮火使德军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硝烟和火海之中,地动山摇,不时有德军的掩体和障碍物飞上天空。
协约国方面进行了长达七天的炮火准备,猛烈的足以毁天灭地。
7月25日早晨七点,协约国的步兵和战车,在炮火支援下,对同盟国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这时候,可笑的事情发生了,英、法、美三国军队已经开始进攻,意大利军队居然刚刚起床,开始慢条斯理地洗脸、做饭。
哪怕是总指挥福煦元帅的命令催促,意大利人依然坚持把饭吃完,擦干净嘴巴,才上的战场,此时,战斗已经爆发一个小时了。
当天,美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同盟国第一道阵地,但左翼的法军和意军,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无能,则毫无进展。
英军前线指挥官,便是道格拉斯黑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对于这位老哥来说是不存在的,哪怕在印度遭遇惨重失败,自己甚至被俘,黑格依旧采用无脑的炮兵轰炸后,步兵密集队形冲锋的战术,
冲锋的英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
两天后,右翼的英军和美军,付出巨大伤亡后,占领了同盟国军队第二道阵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