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1铁血中华-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他娘的卑鄙无耻啊!”郝大炮听了,从旁边士兵手里抢过一杆枪,抡起枪托对着荣赫鹏的脑袋砸了过去,这一下结结实实抽在这个卑鄙的英国人鼻梁上,鼻梁骨当即断折,荣赫鹏被打倒在地。
“打!”郝大炮下令。
那些藏军拳打脚踢,打的荣赫鹏满地翻滚,他不断大喊,“我是大英帝国军官,你们不能这么对待我!”
可是,附近没人懂英语,找了翻译来,翻译了他的话后,郝大炮嘿嘿冷笑,捡起一把砍刀,唰唰两刀下去,砍断了荣赫鹏的两条胳膊,荣赫鹏当即痛的昏迷过去。
“给他包扎,到拉萨再杀!”郝大炮吩咐道。藏军们看的过瘾,这个英国人太坏了。
当晚,队伍在则城寺宿营,翌日中午,部队押着俘虏到了拉萨,十三世达莱喇嘛带着满城民众出城,隆重迎接,给王世珍、郝大炮等国防军军官献上洁白的哈达,全城庆祝。
英军这次入侵,导致藏军损失一万多人,如果不是中央政府来援,西藏就危险了,来到拉萨的国防军,受到了藏民们的热烈欢迎。
几天后,日喀则的九世板禅赶来拉萨,则城寺大捷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
英军第一次入侵西藏,没有得逞,1898年,英印总督寇松两次致函十三世达莱,试图抛开清政府,与西藏单独谈判立约,遭达莱坚决拒绝后,寇松乃以武力相威胁。
1899年,达莱通过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转奏清廷,请求与清政府直接对话,并请援助军火以御外侮,遭到清政府“逐条驳斥”。
1900年,达莱联俄制英,两次秘遣亲俄分子德尔智赴俄寻求支持。
达莱和板禅分别拥有自己的办事机构,手下有僧官、俗官、还有军队。二人在前藏、后藏的权势如日中天。
在上一世,曾经的坚决主战派达莱,后来却投降了英军,甚至主张独立,与爱国的九世板禅反目成仇,这其中有多重原因,俗话说,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大概如此吧。
但这一世,则城寺大捷应该把一切其他心思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了。十三世达莱也不用逃到青海,又逃到外蒙古的乌拉巴托去了。
则城寺大捷十天后,西藏各地的土司和宗教领袖们,都赶来拉萨庆祝,郝大炮将俘虏的英军和印军三千多人,拉到拉萨城外。
其中懂藏语能做翻译的十二个人留下,其他的被国防军排枪击毙!
当着十三世达莱和九世板禅的面,当着整个西藏上层社会和满城藏民的面,中央政府军队将英军和印军俘虏全部击毙!只有民夫留下了。
英国侵略者跨过国境线后,绝没想到自己会失败,会全军覆没,麦克唐纳准将想不到自己会被流弹打死。
英军俘虏更想不到中国人居然敢杀他们,高傲的英国人即使战败,依然是高傲的,软弱落后的中国,应该将他们当作上宾款待,然后礼送出境,因为他们怕英国报复。
所以,英军俘虏被杀时候,神情激动,用力挣扎,失去双臂的荣赫鹏上校,这个卑鄙的英国军官,大声怒骂诅咒面前的敌人。
他的待遇不同,别人是枪决,他是砍头,一个曲美辛古大屠杀幸存的藏军,光荣地执行了这个任务,帮助战友们报仇。
这是林重的命令,用暴戾强横的手段,既惩戒侵略者,也严厉警告西藏某些分裂势力份子,王世珍有不同意见,与林重沟通后,林重坚持,王世珍又不好单独为此事致电大总统。
当众处决三千多人,其中有英国人上千,既让失去亲人的藏人痛快,又让藏人高层心里震撼,新生的民国政府不仅武力强悍,而且对外强硬啊!
缴获的英军印军武器都分发给了藏军,三日后,郝大炮率领四千国防军、两千藏军,以及被俘虏的印度民夫,向南去了,他们要循着英军过来的道路,入侵印度。
王世珍率领一千国防军暂且驻扎拉萨,与特派员孙宝琦一起,稳定拉萨局面,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加深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
十九师进入租界禁烟,同时处决了横行上海多年的恶棍流氓,赢得了民众满堂喝彩,翌日上海的各家报纸上,都是赞扬之声。
上海百姓对林重是喜欢的,从他摔死汤姆森领事时候,他们就喜欢上了他,林重此次打击黑恶、销毁鸦片的行为,更增加了人望。
林重不管英国领事与远东舰队如何商议对策,反正就一条,你开炮攻击,我就杀人。十九师的部队一直驻扎在英租界,海面上的英国舰队南北调动几次,但一直没有采取什么动作。
英国政府、使领馆和报纸强烈抗议,中国报纸舆论则反击,抨击英军悍然入侵西藏,官方倒是一直没有发声。
林重去视察了高昌庙的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汉阳兵工厂,和天津机器局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其中,天津机器局毁于八国联军入侵。
国防军司令部成立后,林重任命忠义军老人儿张文裕,担任军工部长,负责管理、整合这几家兵工厂,以及东北的忠义军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在任两江总督时所建,有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伤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雇佣了近三千名员工。
可生产枪炮、地雷、弹药,曾造出轮船四艘,中国第一艘汽船‘惠及号’就诞生于此。
林重来到制造总局时候,东北忠义军兵工厂的工程师已经来了几个月,制造总局此时已经可以生产半自动步枪了。
林重详细观看了各个车间生产,检查了出厂的枪支弹药,还是满意的。江南军队的枪弹供应,即将进行更换的半自动步枪,主要依靠制造总局那。
就是这天下午,青岛德军基地的沙尔文上校来到了上海,林重将长风狙击枪交给他观看,等验证了夜视等系列功能后,沙尔文上校立即给驻青岛总督特鲁泊中将去电报。
两天后,林重安排了上海的事务,南下去福建,沙尔文上校与他一起。
第288章 海军(一)
福州马尾港,“通济号”上,陈绍宽、陈季良与几个官兵聊天,这是他们的休憩时间,“厚甫兄,你说林司令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季良道。
陈绍宽笑道,“你想说什么?”
“我就是想知道,绑票英国人这种事,他已经干了两次了,如何能做得这般熟练?”陈季良笑道。
陈绍宽等人听了大笑,国防军陆军在上海采取的行动,让世人震惊,海军官兵听到此事后,当然议论纷纷。
自从前天得到通知,林重要来视察海军和船政学堂,马尾港这里,南洋水师几艘舰船上的官兵们便不断议论这位土匪出身的总司令。
“现在我们国家陆军是强大了,炮击英国炮艇这种事本应是海军的职责,也被他们抢去了。”陈绍宽感慨道。
“是啊,什么时候海军也能强大起来呢?”陈季良看着破旧的军舰,叹息道。
陈绍宽,字厚甫,福建闽县人。10岁入私塾,15岁考入福州教会办的格致书院,英语颇好。两年后,入江南水师学堂,攻读航海技术。
在校期间,他埋头苦读,奋发为雄,深得教习器重,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一年前,被派到“通济号”铁甲舰实习。
陈季良,福建福州人,家族世代书生,出过七位进士,陈季良的曾祖父陈鸣昌和祖父陈翼谋都是举人,父亲陈镜河在江苏任知县。
陈季良兄弟皆读书走科举之路,唯陈季良考入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学堂第四届驾驶班,同样被派到“通济号”实习。
二陈后来都成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但此时只是小虾米,不过他们讨论的人物,也在海军总长刘冠雄的脑海中盘旋。
宽敞的办公室窗明几净,办公桌上除了整齐的文房四宝,还有一艘老式的铁甲舰模型,盛夏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来,除了将整张办公桌分成明暗两块,更把墙上挂着的军事地图照的明亮。
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背着手在办公室内踱来踱去。
刘冠雄,字敦诚,号资颖,1861年生于福建闽县,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1875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成为北洋海军军官。
后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学成归国后历任北洋水师靖远舰帮带、大副以及海天舰管带等职。
他参加了甲午海战,并立有功勋。
1894年9月17日早晨,增援朝鲜的部队在大东沟顺利登陆,北洋舰队完成了护航任务。上午10时,准备返航的北洋海军,发现了来袭的日本舰队。
正在大东沟口外十海里处担任警戒任务的十艘北洋海军战舰,立即列队迎敌。12时50分,北洋海军的旗舰“定远”号率先开炮,黄海海战爆发。
这是世界海战史上首次装甲舰队的大会战,刘冠雄随舰参加了这次著名的海战。
海战中,由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负伤,旗舰“定远”号上的信号装置也被日军炮火摧毁,北洋海军失去了指挥,阵形很快被日舰冲散,各舰陷入了被日舰分割包围的危险境地。
经过数小时的恶战,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致远”和“经远”四艘巡洋舰先后被击沉,“济远”、“广甲”两艘受伤逃跑。继续坚持战斗的“靖远”等舰,仍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
一直在协助指挥“靖远”舰作战的刘冠雄,见形势危急,立即向管带叶祖圭建议说:“定远舰一定是受伤无法指挥了,现在情况紧急,应该立即由我舰代替指挥,集合各舰。否则,我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叶祖圭大胆地接受了刘冠雄的建议,毅然下令在“靖远”舰上升起令旗,担负起指挥舰队行动的重任。
“靖远”舰向星散的各舰发出集合的信号,在附近的“来远”、“平远”、“广远”三艘巡洋舰和两艘炮舰及四艘鱼雷艇,见“靖远”舰升旗集队,都纷纷赶来会合。各舰在“靖远”舰的指挥下,又重新列队迎敌。
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的日本舰队见北洋海军声势复振,感到形势对己不利,加之天色渐黑,害怕遭到北洋海军鱼雷艇的攻击,于是全速撤离。“靖远”舰指挥各舰尾追数里,因速力不敌日舰,无法追及,返航回旅顺。
黄海海战中,“靖远”舰的表现十分英勇,虽然中弹一百余发,船舱进水,官兵伤亡数十人,但仍然坚持战斗到海战结束,并重创日军“比睿”号巡洋舰,迫使其退出战斗。
刘冠雄作为舰长最主要的助手,自然功不可没。特别是,他在关键时刻建议由“靖远”舰升旗集队,使北洋海军最终转危为安,更是厥功甚伟。
黄海海战后,刘冠雄又随舰参加了威海海战。在这次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靖远”舰也被日军炮火击沉。
甲午战争结束后,劫后余生的绝大多数北洋海军军官都因战败获咎,被清政府革职遣返。刘冠雄却十分幸运,战后不久便被派往德国,执行接舰任务。
战争期间,北洋海军在德国的伏尔坚厂订购了一艘八百五十吨的新型驱逐舰,命名为“飞鹰”号。战争结束后几个月,清政府决定派刘冠雄等接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