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红楼春-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人自然便是大燕第三代帝王,景初皇帝,亦是禅位已过五年的大燕太上皇李贽是也。

    太上皇眼眸微眯,看着这个意外出现却知其不易的小小草民,道:“贾蔷,便是朕在位时,亦常有敢谏之臣,说朕花费靡多,性喜奢华。你说说看,朕到底是不是一个性喜奢华的昏庸之君?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说的好,朕赐你一个公正又如何?”

    这位太上皇,怕不是将此次相会当成了洗白大会了吧……

    ……

    PS:有书友说,希望调整更新时间,早饭一更、午饭一更,正好下饭,所以就把发布时间调整到早上七点和中午十一点。上架之后,第三更在下午五点。

    我这么通情达理的,大家别忘了投票啊!

 第三十七章 惊雷!

    听闻太上皇之言,贾蔷未有丝毫犹豫,立刻回道:“太上皇,此等谏臣之心或许是忠正的,然其不通经济之道,所谏之言,实在不可理喻,贻笑大方。”

    太上皇闻言自然不会满意,连他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说服天下人,因此哼了声道:“朕读史书,千年王朝,哪一朝不是亡于君王奢靡昏聩?怎么到你这里,还出了个经济之道来?”他倒是也有自知之明……

    贾蔷却正色道:“上皇,草民虽年不高,但也读过些史书,草民记得景初八年起,银钱兑比是一两比一千钱。可是到了景初二十八年,银钱兑比就变成了一两比一千五百钱,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寻常百姓的生活生产买卖,是用不到银子的,用的都是铜钱,唯有纳税入官之时,才会用到银子。所以每到纳税入官之际,百姓要将手中的铜钱,兑成了银子才能纳税。

    然钱银比越高,百姓自然就越吃亏。大户们甚至什么都不用干,只要藏好银子,在纳税季提高钱银兑比,然后将手里的银子兑给百姓就能大赚一笔。

    再用铜钱去购买百姓手中的粮米,以大宗货物入官仓,又可兑出银子来,凭白又可赚一倍的利。

    可为什么钱银兑比会越来越高?虽然丁口在涨,可朝廷也在年年挖银山,按理说不至于失衡至此……

    草民以为,便是因为那些大户和富户们赚了银子后不去花,反而将银子都烧成银冬瓜挖坑埋起。

    不管他们是因为勤俭也好,还是因为别有用心,总之,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如此,岂不就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

    若富户们都像上皇那样,将银子花出去,而不是烧成冬瓜埋在土里,那么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就不会减少,就不会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百姓就不会吃如此大亏!

    所以说,朝廷根本不该抑制太上皇花银子,还要鼓励富人们多学太上皇,多花银子,才是利国利民之道!

    那些言官们不通此道,只知勤俭是好的,却不知对朝廷来说,富户们多花银子,才是真正的好事。

    让那些富户们不断的积蓄银子埋在地下,对国朝而言,没任何好处!”

    此言说罢,太上皇身边的年轻人,还有那名阉宦,都睁大了些眼睛,看着眼前这位少年敢在他们跟前生生“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偏生,他说的似乎还真的有几分门道……

    前所未闻之言呐。

    唯有太上皇,似乎这一辈子经历过的事太大,听过的惊世之言也太多,早已过了因言动容的心境。

    他一双平静的眸眼细细的观察着贾蔷,看的贾蔷后背发凉……

    良久之后,他才哼了声,道:“你这小小人儿,年纪不大,看似良善纯真,可心里却奸猾似鬼。你果真不愿进朝堂做官?”

    贾蔷摇头道:“上皇面前,岂敢自作聪明虚言欺君?草民虽为白身,却天生牛心古怪,除却天地君亲师外,不愿与上官下跪磕头,因此,从无入仕之心。”

    这个说法,又出乎了太上皇与其他二人的预料。

    只是,一心钻营的人太上皇不会喜欢,可有才能之人,却不肯为天家卖命,他也不会喜欢。

    太上皇挑起眉尖,看着贾蔷讥讽道:“你倒是有白衣傲王侯之心……”本想做个什么决定,不过犹豫了下,抬头思量了稍许后,又问道:“朕却是好奇,你不愿跪人,可你连一个贾珍都扛不住。那日后再有权贵欺负到你头上,你又该如何自处?”

    贾蔷闻言,犹豫了下,还是道:“上皇,草民虽无入仕之意,却有考取功名之心。另外,草民也有些许陶朱之能,可与人共享利益,结识些权贵。不求仗势欺人,只要莫让人轻易欺负了去就好。草民以为,如今到底太平盛世,等闲也不会有人随意欺负草民吧?”

    太上皇听闻此言,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看着贾蔷那张年轻的过分的脸,摇头道:“聪慧的确是拔尖儿的聪慧,只是到底少了阅历,不知人心险恶。不过,朕喜欢你。因为你有自知之明,知道不能在朕跟前卖弄,你说了实话。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到……”

    说着,站起身来,在身旁年轻人和中年阉宦的护从下,缓缓往外行去,不过在路过贾蔷时,顿住了脚步,俯视着他道:“贾蔷,你很好。好好去做你的事吧,只是莫要失了这份忠孝之心。”说罢,出了“梅”字间。

    留下贾蔷独在原地,默默感觉后背因冷汗而带来的丝丝凉意。

    古人除却所知之物难及后世之人外,论心机,论智谋,论眼力和识人之明,哪一点逊色后人?

    方才贾蔷连一句自作聪明的谎言都不敢说……

    难怪古往今来多少人杰,都会留下“伴君如伴虎”之言。

    只是不知,先前太上皇答允之事,到底算不算数?

    还有,最后太上皇身边的年轻人,目光怜悯同情的看了他一眼,又为哪般?

    ……

    皇城,大明宫。

    刚过完万寿节的隆安帝,正在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内批改奏折。

    只是没批改两本,面容有些清瘦的隆安帝就放下了朱砂御笔,眉头紧紧皱起,凝重的眸光不乏担忧的望向殿外。

    殿外仙楼佛堂内,有一座无量寿宝塔。

    秋风吹拂,铜铃作响,回荡在殿内,恍若梵音阵阵。

    隆安帝为太上皇第三子,非嫡非长,潜邸时,论声势远不及其他几位亲王高。

    为人低调,务实。

    在百官中,素有埋头苦干的贤王之名。

    又因其从不结党,也不勾连大臣,尤其是对任何军机大臣都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让许多人都以为,廉亲王毫无问鼎之野心,将来必会成为一世贤王,和大宝无缘。

    却不想,太上皇在御极三十年时,偏偏就将大位传给了廉亲王李哲,便是今上隆安帝。

    隆安帝登基后,一如潜邸时低调务实,事事请示太上皇,尤其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

    直到一年后,太上皇实不耐烦,传旨天下,今后非动摇国本之军国大事,天子自可决之,不必事事禀奏。天子无事,亦不必每日前往九华宫问安。

    然而隆安帝依旧日日晨昏定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天气,从无间断,每日必往九华宫请安太上皇和皇太后。

    朝堂之上,一应军机谋国大臣始终不变动,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景初大臣却无比安稳的始终矗立不倒。

    直到三年后,才渐渐发生了些变化。

    有两位辅政军机实在熬不住了,眼花耳聋,难以支撑,这才致仕退去。

    隆安帝也是赐以了厚恩重礼,风光致仕。

    到了第四年,河西之地一场天灾,却让一群吃相实在难看的大臣暴露出来。

    趁蝗灾兼并土地不说,倒卖救灾物资不说,堂堂国之大臣,朝廷命官,居然上下勾结,沆瀣一气,倒卖人口,下作之极……

    这一次,隆安帝再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传旨三司,施以极刑处置了一批,人头滚滚。

    天下皆惊!

    到了第五年,也就是今年,隆安帝更是展开雄伟气魄,以雷霆之势,一口气黜免了三位六部掌部尚书,六位侍郎,甚至连一位军机阁臣都隐隐不稳,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景初三十年,如今朝廷上的所有重臣皆为景初旧臣,枝叶缠蔓,瓜葛极深。

    隆安五年大案,真要牵连下去,幸免者寥寥无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出一个令许多景初旧臣激动的消息来:

    “五年未出九华深宫的太上皇,今日居然出宫了!”

    可是这个消息,对隆安帝而言,却如同惊雷!!

    ……

    PS:感谢书友逸馫、嗨h、就看看zz、文明恶棍i、楠愉等书友的打赏!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啊!!

 第三十八章 朕喜欢你

    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内。

    隆安帝的脸色阴沉的有些可怕,太上皇出宫,已经出乎他所料。

    更出人意料的是,太上皇身边所带之人,并非哪位皇子,而是宁王李皙!

    李皙,是已故义忠亲王之子。

    而义忠亲王,就是当年几乎钦定的太子!

    景初朝三十年间,前二十五年,每逢太上皇出京,监国者必是元后所出的义忠亲王。

    若非义忠亲王后来突然行为狂悖无礼被废,圈禁之后又突然暴毙,如今养心殿内坐着的,未知是何人。

    然而义忠亲王虽被废,可其嫡长子李皙却未受影响,依旧极受太上皇宠爱。

    隆安元年隆安帝登基时,就直接册封了李皙为郡王。

    在儒教大行天下之际,世人眼中,李皙的地位,甚至比隆安帝还正统。

    也因这一点,许多大臣都同情、认可宁王。

    原本对宁王就心有忌惮的隆安帝,得闻太上皇居然带他出游神京,岂能不生惊惧之心?

    纵然他将山西一省的贪官杀了个七七八八,又连废三大尚书,六位侍郎,可如今满朝重臣依旧皆为景初旧臣。

    尤其是镇守神京的京营,十二团营的核心重将皆元平功臣一系。

    而元平功臣在景初三十年间,早已被太上皇调理的“乖巧懂事”如臂使指,就算隆安帝提拔了个王子腾任京营节度使,也根本无法掌控京营。

    这个时候,若是太上皇愿行废立之事,不过一道旨意的事情罢……

    “陛下,何须担忧?废太子尚且是动摇国本之大事,更何况是陛下?而且,太上皇久居九华宫,不过问朝政已五年,由此可见,上皇确有退位荣养之心。今日或事出有因,却不必惊忧。”

    开口之人,并非是哪位朝廷重臣,亦非哪位宗室王公,而是一衣着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头梳望仙髻的绝美妇人。

    而天下命妇中,除太后及皇后外,皆禁用牡丹、鸾鸟纹样。

    此妇人看起来年不过三十出头,美艳绝伦,自不可能是皇太后,其身份,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人正是当今正宫皇后,尹川秀。

    世人只知尹皇后之美貌,却少有人知其聪慧。

    许多不可与外人相商之事,尤其是在登基之后,宫中除却隆安帝,罕见外男。

    所以很多事,隆安帝也愿意与聪明绝顶的尹后商议。

    至于后宫乱政之忧……

    尹后身居九重深宫中,除却正旦朔望之日,一年见不到两回外臣,又怎能乱政?

    听闻尹后之言,隆安帝并未轻松多少,沉声道:“事出有因?还有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