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红楼春-第1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言,将会越来越重要。但宋藩距离本土着实太远,一旦生乱,尤其是内乱,宋藩军团未必能撑得住。朕在时自当无事,然朕若不在了,你和十三、十八,还要代朕看稳那里!”

    李铮闻言,面色大变,看着贾蔷满眼担忧道:“父皇,您……”

    贾蔷摆手笑道:“不必担心,朕的身子骨很好,有皇贵妃在,朕虽不敢说长命百岁,但再活个几十年,问题不大。只是朕打算快些将大权交给小十六,而后带着你们母后和你们母妃们,四处走走。内务府在秦藩的新城、唐藩的博城,都建好了行宫。汉藩那边朕虽然也想去,但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怎么也不肯通过,只能作罢。今儿正巧说到这里,就叮嘱你们两句。”

    李铮闻言海松了口气,不过随即心里一动,想到贾蔷先前说的“尤其内乱”四字,他心中隐有明悟,虽然这一刻很有些悲伤,但也不得不承认,即便他和李锴、李铎在世时,绝不会去吞下宋藩这块绝世宝地,甚至他们的儿子也不可能,可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呢?

    按历史的教训来看,封国后人们吞掉这块肥的流油的藩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待诸皇子们纷纷表态让贾蔷安心后,李铮看着贾蔷笑道:“父皇,此事恐怕还要靠十六弟多努力用心。不是儿臣不知孝悌,只是将来儿臣们去汉洲后,秦洲这边,多半是要分封给不怎么争气的子嗣的。父皇分给儿臣的封土上,至少要分出五六个小国来。十三弟和十八弟他们兴许也差不离儿……”

    李铎、李锴已经开始表态,李鋈也明白过来,嘎嘎笑道:“咱们都是父皇的儿子,旁的能为或许没继承多少,但生儿子的本事都不弱!这次回京的,都是三岁以上的皇孙。实则秦洲那边还留了不少三岁以下的。儿臣们才二十来岁,将来还不知要生多少。所以秦洲的封国,将来肯定是要分成许多份的。十六弟要自己用心才是,父皇也别偏心忒过了!”

    有些未反应过来的皇子闻言大惊失色,骇然的看向李铮几人。

    不过也都非蠢人,看到李銮眼圈泛红的低下头去,就觉得哪里不对。

    随后却见贾蔷依次拍了拍李铮、李鋈、李铎、李锴等皇子的肩膀,温声笑道:“走罢,去江边看看。长乐今日在这边试船,以纯钢铁骨龙打造的蒸汽铁甲舰,一旦成功,百年内大洋将为我天家所有!”

    李铮等看得出贾蔷眼中的歉疚,不由纷纷笑了起来。

    以他们父皇今时今日之权势和实力,大燕甚至可以独占整个秦洲,乃至汉洲和欧罗巴!

    谁敢说一个不字?

    可是为了他们这些皇子,还是克制住了大燕扩张的脚步。

    给了他们这些非嫡出的皇子,无限的父爱。

    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室中,都绝无可能出现的。

    他们又怎么会怪他们的父皇呢?

    ……

    半年后。

    香江海湾……

    这里,亦有天家行宫。

    仿佛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那时贾蔷还很年轻,远未有今日寰宇独尊的地位,为了避免抄家灭族之祸,他带着家眷来到此处。

    在世人眼里,他形同自我流放,以避绝地。

    现在故地重游,无限感慨在心头……

    “你们瞧瞧这位,原当他只是疼姑娘的,如今看来,连儿子也都宠爱的不成。老大他们一个个都当父王了,又是出去开疆拓土开国称王的,离开都三天了,这位还缓不过劲来,还是英明神武的圣天子呢!”

    海滩边的棕榈树下,黛玉指着贾蔷与子瑜、宝钗等诸姊妹们戏笑道。

    尽管诸皇子们重新离去她们心里也不受用,自古多情伤离别……

    但总的来说还好,因为已经定下行程,最迟后年,天家就要一起前往新城。

    到时候,自有再见的时候,所以不至于低落许久。

    黛玉倒也不是真的取笑贾蔷,只是心疼罢……

    上半辈子,一直都是贾蔷在哄着她,逗趣着她。

    也不知何时,似乎就是贾蔷的两鬓愈见霜白后,就颠倒了过来,成了黛玉时时哄着贾蔷开心,逗趣着他了……

    贾蔷在一片哄笑声中,摇头笑道:“哪里是在舍不得他们?朕只是在思量一些朝中事……”

    黛玉信他个鬼,李銮都被打发回去了,便是这半年来于万洲在京城掀起一场滔天巨浪,但有林如海和韩琮这两个伯乐在,军机阁臣的更换连有惊无险都算不上。

    宝钗嗔怪道:“上月还在念叨,朝中事都交给太子,皇上日后便好生清闲几年。怎转眼过来,又操心起来?”

    黛玉冷笑道:“必是以为太子不肖,难当大任!”

    贾蔷生生气笑,随手从沙滩上捡起一个小贝壳,丢向了黛玉,又趁她未发作前笑道:“朕只是在盘算着,韩邃庵的身子骨能不能撑得住。若是能再撑二年,今年过年咱们就在这里过罢,等明岁开春京城雪化后再回京,也好多偷偷懒。并且,若是晚些回去后,朝中局势彻底平稳下来,就说明真的可以撂开手了,咱们回京歇息些时日后,就再出京,四处逛逛去。总要看尽江山美景,尝遍世间珍馐才好。”

    众人闻言皆拍手称赞,不过也多是存了哄慰贾蔷的心思……

    黛玉柔声笑道:“何必着急?又何必处处计划着?得闲就早些走,不得闲晚些也不值当甚么。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方见真谛哩。瞧瞧此处,虽是二十余年再回首,倒也不必伤怀感慨,合该高兴才是。怎地,如今倒轮到你悲春伤秋了?”

    贾蔷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上前握住黛玉的手,又与子瑜等笑道:“道理都在她,也罢,咱们就都听她的,一起走走罢。”

    一行海鸥,在半空中翔舞啼鸣着。

    海浪一层又一层的涌向沙滩,卷起朵朵浪花。

    秋日的海风拂过,暖煦的阳光下,行人的背影渐渐走远……

    ……

 番九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元武三十四年,冬。

    这也将是元武年的最后一年,因为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大燕圣天子贾蔷,将传位于太子李銮。

    过去的十年,李銮已经当了十年的监国太子。

    主持了长江大桥的连通,铺设了逾二十条铁路,尽管代价是每条枕木下都埋葬着一具藩民的白骨……

    另外,在大燕和诸皇子联军于汉洲同欧罗巴联军长达七年直至今日的旷世鏖战中,李銮的表现,获得了大燕军方的一致认可。

    而这十年里,李銮还参与了以于万洲、林如海、韩琮为首,并诸国老、诸军机、诸封疆大臣们组成的第一届国法司,一同订制,并最终获得贾蔷过目批准,从而实施的大燕皇朝治国安邦第一法令。

    第一法令第一条就明确了,大燕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尤其是对军方,有着绝对的统治权。

    但是,第一法令也明确的,清晰的确定了军机处阁臣和五军都督府都督的权力和地位,以及不可跨越的红线。

    譬如,要遵守绝对的政军分离,以及严厉的任期。

    还有,拥有相应的权力的同时,要承担分管范围内巨大失败事件的责任。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对于大燕公民《人身保护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公民义务兵役制》《继承法》《税务法》等一系列政治惯例、司法判例的融合,共同组成了大燕最神圣的帝国第一法令!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自然就是对军机阁臣和五军都督府都督们权力、地位的确定。

    因为这意味着,天家将下放巨大的权力,尤其是对军机处下放的权力,使得他们能够独立处置分管范围内的任何事。

    尽管,他们要为此背负上相应的责任。

    可无论如何,这都是千百年来,臣子们能够光明正大获取到的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些权力,将无法被天子一言而废之……

    士大夫们呼唤了几千年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竟在本朝得到了实现!

    贾蔷圣皇的浩浩隆望自然响彻万古,哪怕曾经无数次被儒家诟病,但这一次,却唯有令士大夫阶层顶礼膜拜的声音。

    无数士人自发的于圣像前行三拜九叩大礼。

    他们必会用尽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力量,将第一法令捧上神坛,辟为万世不易之法!

    而太子李銮因为亲身参与并认可了这部第一法令,也一举尽收天下士子官绅之心。

    即便贾蔷登基的三十四年来,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谋福祉,无时无刻不再提高百姓的地位,但治理天下,终究要靠官员。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士子读书人及官员,和过去的士绅已经天壤之别了。

    贾蔷以宋藩那座几乎挖不见底的金山为底,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诱迫使生员、秀才、举人们成为“乡村教师”,推动了六年制的全民教育,至今,已过去十五载。

    从底层百姓中诞生的官员比例,得到了爆炸式的喷发!

    且在可见的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世界,真的不同了……

    ……

    西苑,勤政殿。

    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贾蔷随意坐于玉台龙椅上,除了霜白的两鬓外,其余的头发也白了大半。

    操持着如此庞大的一座帝国,超过八亿丁口、举世无敌的皇朝,又岂是等闲事……

    而在他御座下方不远处,特设的三席座椅上,是远比他更苍老的林如海、韩琮和于万洲。

    谁能想到,当年的“扬州病虎”,居然能活到近九旬高龄?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十年前就已经重病卧床的韩琮,竟生生拖到了今日……

    于万洲倒还好,虽然和十年前远不能比,这位七旬老人已不复当初的硬朗和风华,但眼眸中仍有如深渊般的智慧目光。

    这也的确是一个五百年一降的不世奇才,在第二任期的第二个年头,就开始将手中大权移交,一心二用,除了倾心编纂《第一法令》外,就是亲自出面,规劝年龄到站,任期到站的国朝大员们交班。

    “权力”二字普天之下都有莫大的魅力,而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尤其如此!

    多少锦绣人物,打熬了一辈子,度过多少磨难坎坷,最终才熬了一身紫衣,位列三品之上,却要在六十岁这个坎儿上没有余地的退下去……

    要知道,绝大多数封疆和部堂尚书,熬到这一步的年龄,都在五十以上。

    大好时光,还不到十年就结束,谁能心甘?

    只是,在这个国朝平均寿元勉强才到五十的年代,六十岁的花甲老人,着实没有多少精力理政了。

    眼下国朝的这些老人瑞们,只是特例罢……

    所以,于万洲在任的最后三年,虽然已将大权移交出去,但是所作出的贡献,绝不下于前十年全面执政时期。

    这也是他能够在贾蔷跟前,与林如海、韩琮并坐的缘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两位恩相,仆已年过七旬,且元辅权柄于五年前开始过渡与郑杰,三年前就基本上全部交权了。再留在相位上,又有何意?况且,近三年来仆劝退了大批年事已高的官员,结果如今仆到点了,却恋栈不去,岂非要沦落成为千古笑柄?”

    面对林如海和韩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