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夜阑京华-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本人的间谍面见过这里在座的每一个,劝我们去关外做事,我们都没见过,”那青衫中年人道,“为家国民族,也算尽忠了。”

    谢骛清从衬衫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仅剩了三根。

    他无法反驳,只因怕。

    如那老者所说,这些昔日军阀手里的兵零散分布在华北,随时要听南京政府调令,向张家口的同盟军进攻。虽老者说,他们今日选择按兵不动,日后如何,谁又料算得到?

    昔日反清反袁,而后北伐、起义,谢骛清从未怕过。而今夜,他惹不起这一干人,这一干谢家的知交故友。

    青衫中年人见他的烟盒干瘪,从桌上拿起一盒新的,欲递过去。

    谢骛清轻摆手。他坐在桌旁,两指夹着抽出来的一根烟,从烟灰缸边拿到火柴,低头,以手拢住,划亮、点燃。

    他深吸了一口,再抬头,烟雾后的面容已不见情绪。他一手搭在椅子扶手上,烟雾于指缝间飘散,许是闲散的姿态,缓和了这包厢里的氛围。

    关外、多伦和这里的人事物,都毫不相干。

    老者对候在帘子外的副官轻招手,副官入内,老者附在他耳边吩咐了两句话。副官领命而去,未几,外头热闹起来,临近被屏风隔开的包厢里的往日军官们,举着酒杯,来敬酒。

    谢骛清来者不拒。

    琼浆玉酿,一杯顶得上多伦普通士兵的数十日的口粮。

    他们从前一个被攻下的县城连夜行军赶往多伦时,兵士们都饿着肚子的,顶着连绵夜雨,翻山越岭,只为抢占先机……

    他一人坐着不动,只等人敬酒,觥筹交错,来往的人如走马灯上一般,神态各异,衣着各异,均是面容模糊。

    “我也是保定毕业的,17年毕业的,没赶上谢少将军在的时候,”有个高个子的男人道,“那间宿舍,说是谢教员读书时住过的。”

    “是吗。”谢骛清回应,弹掉烟灰。

    他咬住烟尾,亲自倒了一杯酒,轻声道:“那该喝一杯。”

    对方诚惶诚恐,仰头一饮而尽。

    “多大年纪了?”谢骛清也干了这一杯酒,问这个模糊人影。

    “三十有六了。”对方笑。

    “我们十四军军长赵博生,17年毕业于保定。就是在三十六岁那年,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谢骛清微笑着,仿佛闲聊,“九一八之后,他曾请求北上抗日,被拒绝后起义,投身红军。和你是同一期的?”

    对方面上的笑容凝结。

    “你是哪里毕业的?”谢骛清看向又一个。

    “云南讲武堂。”

    “我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是那里毕业的,”他道,“土生土长的云南人,白族人,现在在关外抗日。”

    “你是何处毕业的?”谢骛清转而问身旁的另一个模糊人影。

    “黄埔。”

    “第几期?”

    “一期。”

    谢骛清平静地笑笑:“谭其镜,黄埔一期,你的同学,二七年就牺牲了。他在校时,曾手书——“他注视那人,轻声道,“‘国不宁,暂不还乡’。”

    ……

    谢骛清一个个问过去。到后头,他对谁说话,手都搭上那人的肩,或轻,或重拍上一拍。

    他醉了。

    何未的泪在眼眶里,靠心力强行压制。

    问到后头,再无人敢答。

    “世侄醉得深了。”老者在寂静里,让这些敬酒的亲信退出。

    何未立身而起,到屏风外,唤了老板,低声嘱咐,添了几道海味。

    无力感弥散在心底,她背对着包厢,立在雕着山水图的屏风外,背靠上去。隔着一扇木板,抬手,假意理脸边碎发,匆匆将眼角的泪擦了。

    “怎么了?”身旁,有男人的声音低声问。

    她心一颤,回头,对上他的眼眸。

    谢骛清咬着一根没点燃的烟,倚靠在她身旁,以一种极亲近的姿态,近乎耳语问她:“不舒服?”

    许是酒气晕染,他的眼眸里有水汽。

    “难得见你和这些人应酬,”她轻声答,“不习惯。”

    避重就轻,仿佛刚刚里边的事从未发生。

    谢骛清被惹得笑了,那双眼睛直视于她。他竟低头,离她离得更近了:“二小姐心疼了?”

    像从未成过亲……旧情人相逢。

    谢骛清从未在外人面前同她有过于亲昵的接触,他确实醉了。

    “怎么不说话?”他轻声又问。

    他臂弯里是黑西装,立领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手指上勾着一副圆镜片的黑眼镜。人倚在屏风侧,醉意浓重……好似回到那年,南北和谈,他带着副官和一行从南方来的将军们,迈入利顺德饭店的大门。

    彼时的谢少将军虽涉险北上,却是盛名在外,手握雄兵的南方名将。

    她未曾有幸见到他少年成名后的模样,细想来,南北和谈便是她见到谢骛清最风光的一刻。有兵,有和谈,有抱有一同目标的同僚……

    短短九年,同僚反目,家国已破。

    老板在一旁候着,远近是轮番端上佳肴琼酿的伙计。

    “在想,为你温一壶新酒,”她轻声道,“少将军远道而来,方才的酒,怕是不够。”

    “昔日两省重兵,换不得二小姐一个点头,”他低声又道,“而今,手中无兵无人,倒能讨得一壶酒,骛清之幸。”

    何未问老板要了预定好的包厢,要了一壶酒和几道下酒菜。

    谢骛清把小圆片的黑墨镜戴上,遮住一双眼,和她朝拐角处包房走。一百四十四张象牙雀牌在每一个路过的包厢内被无数双手退散、重新码放,筹码丢在桌上的动静,还有笑声,嘲闹声。他穿过俗世的喧闹,撩开珠帘子,进了包厢。

    正当中的牌桌空置,摆放着两个骰子和四排翠绿色的雀牌。

    “他们几个,”谢骛清仿似能见到数年前这里的人,“那一晚输了不少。”

    而今物是人已去。

    谢骛清径自进了隔间。罗汉榻上已摆了温热的酒和菜,临近酒壶的一道,最是朴素,是不该出现在泰丰楼这等地方的炸香椿。

    何未要点灯,他低声说:“不要点灯。”

    谢骛清在矮桌旁坐下,他靠在罗汉塌旁,取下墨镜。借着走廊投进来的灯光,他持筷,没夹菜。何未要倒酒,被他按住手背:“未未。”

    她静在那儿,等他说。

    “有的话,不借着今夜,怕难说出口,”他的嗓子被酒气熏染过,有蚀人心魄的温润和低哑,“是我误了你。”

    他不给何未回应的机会,继续道:“昔日的谢家,昔日的谢骛清有重兵在握。而今,什么都没有了,不止没兵,说送你的天津公寓也让人卖了。”

    他轻声又道:“为买|枪。”

    何未想藏住泪,低头,眼泪掉到了他的手背上。她摇头,说不出话。

    谢骛清久久不语,静靠坐在墙边。

    他探手,握住酒杯,旋即放开,从裤子口袋里找烟,什么都没找到。香烟盒落在方才的包房,不过就算找到,也没烟了。

    “一直没和你说,”他轻声说,“我的母亲,是桂林人。桂林算我第二故乡,在南方我最常住的地方,就是桂林,有时候……真想回去看看。”

    何未已泣不成声,她以手捂住口鼻,妄图掩饰,或至少不让一堵墙外的人听到。

    谁人不念故土,不思家乡。

    从漓江到松花江,千万里之遥,从十万青山到风雪长白山,若非为国土,谁会背井离乡,行军万里,葬身风雪。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第七十六章 华夏万古长(1)

    走廊外的喧闹,随时辰推移,渐散了。

    谢骛清在包厢隔间和衣而眠。

    何未拿起他用过的竹筷,把剩下的两块炸香椿送入口中。她嚼着嚼着,眼睫已被泪染湿。她见谢骛清睡得不是很舒服,轻放筷,俯身过去,两手解他的衬衫。

    “什么时辰了?”谢骛清低声问。

    他半梦梦醒间,问了旧日时辰。

    “卯时三刻。”她作答。

    默了半晌,他道:“快天亮了?”

    “快了。”

    何未从他的呼吸中辨别到他已再沉睡,离开卧榻。

    泰丰楼内的包厢只有三四个还亮着灯,牌局全散了干净,有同谢骛清一般醉酒的客人被人搀着架着,朝外走。何未绕过转角,迎面看到谢骛清的警卫员避让开酒醉的京城贵胄,看到她,急忙走近,轻声问:“将军还在里头?”

    “嗯。要紧事?”她问。

    警卫员点头。

    何未带警卫员回包厢。谢骛清似刚撑着身子坐起,手肘搭着矮桌,自倒了半杯茶。他抬眼,看到警卫员,警卫员竟踌躇不前,不知该如何说。

    “说。”谢骛清低声道。

    “张家口天亮后……将要通电全国,冯将军下野。”

    “继续说。”他又道。

    谢骛清拿起矮几上的茶杯,十分平静。静到警卫员情不自禁控制着说话的语态,把忐忑和踌躇都从面容上抹去。他要像自家将军,宠辱不惊,哪怕做不到,都不可慌张:“冯将军下野后,张家口的抗日同盟军总部将会撤销。”

    谢骛清颔首,向外挥挥手,让警卫员先走。

    张家口总部取消,冯玉祥下野,等于解散了抗日同盟军。

    何未轻合拢那扇推拉门,调头,瞧着他:“酒醒了?”

    谢骛清抬眸,对她笑着说:“若说醒,还不算。不过昨夜真感受了一回,何为醉生梦死。”

    “难怪我二叔喜欢你,他过去说过醉生梦死这话,”她挨着他,在矮桌对面坐下,把高跟鞋脱掉,曲着腿,倚靠在墙边,“他说,生逢乱世,醉则生,梦醒则死。”

    谢骛清品了品此话,略一颔首:“二先生高见。”

    “八国联军烧过北京城之后,城中断粮,老街坊们吃不饱。我亲爹有钱,不肯开银票买粮,后来二叔和他朋友就冒险从城外运粮进来,救济灾民。后来有了名声,就被眼红的人诬陷倒卖粮食,抓进牢里,”何未回忆,“那年,他才二十来岁。”

    “这段你讲过。”谢骛清道。

    “还有一段,哥哥私下给我说的,”她轻声给他讲,“他有喜欢的女孩子,是他的学生。他留学时在一个华人家庭做家教,教人家的。后来,二叔从牢里出来,再没联系过。”

    “我二叔年轻时,在京中颇有名气的,”她继续道,“不比你这个谢少将军差。”

    “何二先生的风姿样貌,确在骛清之上。”谢骛清附和。

    “我若是那个女孩子,同二叔有过情分,再遇到旁人,怕是难以入眼了,”她凝视着谢骛清道,“昨夜见你酒醉,怕说了你听不懂。谢骛清,你确实误了我,在百花深处,你就不该让我看到你。”

    谢骛清和她四目相对。

    她笑:“不该好好的军校不读,偷跑出去,参加辛亥革命。不该,打仗打得那么好,名气大得让人害怕。”

    谢骛清被逗笑了:“是谢某的错。”

    “不该让我七八岁的年纪,就听说了谢骛清这个名字。”

    “是,”谢骛清轻声附和,“谢某的错。”

    “那天我知道你是谢骛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