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老婆也重生了-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是徐杨没赶上某易股价跌到一美元以下的好时候,不然的话,那个时候随便买点,现在转手就是三四十倍的收益。

    然而,重生一回,徐杨实在没兴趣做这样的投资。

    如果是短线高回报的投资,他倒是不介意捞一笔。

    但这种需要长线持有的股票,对他来说真没多大意义。

    好吧,还是有意义的。

    但问题是,他没钱。

    他做投资有个底线,那就是只会用闲钱做投资,尤其是有一定风险的投资。

    这样,就算投资失败,也不会影响他的基本盘,不至于一下子陷入资金流断裂的窘境。

    而现在,他小钱有几个,但做这种需要长线持有的投资,收益比例看似很高,但实际上比鸡肋还不如,还不如买几套房子靠谱呢。

    所以,他还真没兴趣炒股,除非炒股能炒成大股东。

    能不能呢?

    能。

    但是吧,如果是小公司,就算炒股炒成董事长,那也没多大意义。

    如果是大公司,风险则会高得多,因为大公司的股东们可不是吃干饭的,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不想干的外来者杀进来跟他们抢夺话语权,到时候肯定要面临着一番血腥的资本厮杀,外来者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占优势的。

    所以,没必要,真没必要。

    安安心心的买点古董,坐等升值,多惬意。

    十一点左右,徐杨在陶蕊杨和小双双的帮助下,把那一堆古玩弄回酒店。

    然后,选了其中一件小精品,包装好,坐陶蕊杨的车直奔关双双家。

    这一家也住二环内,但不是四合院,也不是别墅,就一普通老楼,从外边看,有估计有三十年历史了。

    其实也正常,关双双的爷爷虽然德高望重,但做的毕竟是冷门艺术,受众不多,市场更小,而且早早退休,没赶上好时代,连工资都没攒下几毛钱,全靠退休金以及一些补贴生活。

    老爷子又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关双双的爸爸。

    关爸爸也是做艺术的,军艺毕业,在空政话剧团工作过,专业后进入首都儿童艺术剧院,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话剧演员,仅仅出演过几部不知名影视剧的配角。

    关妈妈同样也是一个不知名的话剧演员。

    所以啊,在关双双成名之前,一家人的经济状况还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能说是比普通家庭强一些而已。

    不过家里的装饰挺温馨的,墙壁上张贴着好几幅大字,都是老物件,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启功先生的一幅字,草书,有四尺多,写的是《沁园春·雪》,写的相当之好,而且还相当的罕见,毕竟启功先生写的好的草书可不多见,尤其是实体。

    在人们的印象中,启功先生以楷书和行书为主。

    但实际上呢,草书也写的相当之好,造诣也非常之深,曾经鉴定过张旭书庾信《步虚词作》,老先生给出的结论是这字是宋大中祥符以后的宋人所仿,于是行业内对此再无争议,可见老爷子在草书方面的造诣,也是令人信服的。

    没办法,启功先生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确实非常高,不是单纯的会写写的好,而是在书法的理论层面有实质上的创新和汇总,提出的很多观点对书法创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虽然谈不上开宗立派,但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等闲人只能仰望。

    所以,看到启功先生的大幅草书,徐杨的脚步就挪不动了。

    直到陶蕊杨和关双双搀扶这一个干巴老头儿从卧室里出来,他才连忙见礼,“关老师,来的唐突,您千万别见怪,这是我作为晚辈的一点心意,您也别嫌弃,”说着把精心挑选的小精品递上去。

    关老爷子的身体状态不是太好,一直在微微的喘气,不过精神头儿还有,兴致也高,还开玩笑:“这么多年来,找我办事儿的人那么多,带这么贵重的东西你还是第一个,”说完仔细打量起手里的小玩意儿,显然非常喜欢。

    肯定喜欢啊,这可是小参谋关双双给出谋划策的结果。

    有这么个小间谍在,挑出来的物件自然是非常合老爷子胃口。

    啥玩意儿?

    其实也简单,就一民国时期的矾红釉描金粉彩婴戏图小罐。

    矾红釉本身不怎么出彩,因为这种釉色的色调较为暗沉,再加上民国时期的工艺水平有限,所以这种釉色的瓷器并不怎么讨喜,市场价也不高。

    但是吧,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就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就像八零后看到干脆面里的水浒人物卡一样亲切。

    关老爷子可是经历了两朝的老人,对前朝的事物时很有感觉的。

    何况这只小罐虽然是矾红釉,但却带了描金工艺,口沿以及腹部四个窗口的边框都是用金粉描过的。

    金光闪闪的辉煌之色与矾红釉略显暗沉的色调一中和,哎,一下子变成了另外一种感觉,不但没有了暗中阴沉感,反而多了几分庄重肃穆的年代感,同样本来有些张扬的黄金色泽也在矾红釉的中和下显得多了几分内敛,使得这个小罐子更显厚重。

    另外,罐子外腹部的四个小开窗内是典型的粉彩,白釉地儿上衬着粉红、浅绿、赭色等色彩,内容是非常喜庆的婴戏图,就是几个婴儿在那儿欢天喜地的玩耍。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所以图案中的婴儿形象以及绘画技法都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也融合了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一些理念,看着更顺眼。

    除此之外,这罐子的款识也写的好,是“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是寄托款,通俗的说也就是防款,但这个款并不是一味的模仿,相反,跟真正的乾隆款有不小差别,哪怕是外行人也能分辨出来。

    可是从书法角度来说,这个款,写的确实好,笔画、笔势都无可挑剔,隐隐有明家风范,尤其是运笔,相当有力,比在纸上写的都有劲儿,仿佛能写进坚硬的瓷胎内部。

    所以,从做工到品相,从书法到绘画,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个层面看,这只小罐都堪称精品。

    重生前,徐杨曾经经手拍卖过一件类似的瓷器,那是一件民国的矾红釉描金水盂,设定的底价是五千块,成交价却高达十二万之多。

    这只小罐的市场价只会更高。

    当然,那都是一七年的事情了。

    现在,这只小罐也就值个三五百。

    没办法,这年头,除了洪宪瓷等稀有品种之外的民国瓷,普遍不值钱。

    徐杨砍到了二百八,这还是在那店主明知道是真品的情况下砍下来的,可见民国瓷是如何的不受待见。

    好吧,其实是那老板不怎么识货,虽然知道这小罐是民国时期的真品,却没能看得出来这小罐上上下下的技术含量,尤其是画工和书法方面,所以也算是走宝了,换个懂书法懂绘画的,一看这画片的水平,就知道这是精品之作,绝对不能当做民国时期的普瓷对待。

    但也正常,书法绘画等艺术审美是有门槛的,这个不懂就是不懂,不会就是不会,没学过就是没学过,容不得半点虚假。

    这也是为什么行家总能捡漏儿,而普通人却只能凭运气的原因。

    在这方面,知识,就是等于金钱。

    徐杨在古玩这方面,不但有不错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在拍卖行里混过好一段时间,还混得不错,在古玩商业价值鉴定也有不错的水平,这个先决条件下,让他重生到02年,那不是把老鼠送进了米山里?

 第85章 面嫩心老的老江湖

    徐杨捡漏儿的能力确实在这个时代确实有点钻漏洞的感觉。

    但古玩收藏这个行当吧,正儿八经的市场确实不大,尤其是正经市场,更小。

    除非专门做这个生意,开拍卖公司、开古玩店,不然的话,靠捡漏,成为富翁的概率真不大,能实现经济自由就相当了不起了。

    那些个真有钱的收藏家之类,收藏只是爱好,都是有其他主业的。

    古玩行里,专门做古玩生意且做的很大的有谁?

    马老头儿?

    马老头儿可真不一定有钱,而且也是有其他事业的。

    做拍卖?

    那些个国际级拍卖行一年的纯利润也就那个样儿,在行业内确实挺亮眼,但跟其他行业一比,就真不够看了。

    所以,徐杨看的很清楚。

    古玩,可以玩玩。

    但别指望着这个发财。

    真想赚大钱,还是互联网和实业。

    前者是风口上的浪潮,赶上好时候坐着就能收钱。

    后者是走那儿都扎扎实实的基本盘,做强做大时候就是一道万邪辟易的护身符。

    古玩只能是这两者之外的点缀,有这个东西,看着好看听着好听,没有这个东西,也不影响什么。

    真要天天想着念着去捡漏儿,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所以,这些古玩啥的,在他眼里就是一玩意儿,跟小时候攒的玩具差不多,无非是价格稍微贵了一点。

    但都已经是当上董事长的人了,还用得着在意价格吗?

    也因此啊,哪怕这只矾红釉的小罐在若干年后能在首都买百分之一套的房子,可送出去的时候却没有丝毫犹豫,心态很放松,仿佛送出去的不是什么小精品古玩,而是街边随手买的一抖水果。

    关老爷子看过小罐之后,果然爱不释手,但随机就笑着问:“这小罐,可真难得,品相这么好,画片也俊,你真舍得?”

    徐杨哈哈笑道:“舍得,肯定舍得,就当是我替我师傅送给偶像的见面礼。”

    “你师父?”

    “对啊,我师父是您的铁杆粉丝,家里好几张您录的黑胶唱片,天天在家里放,我都听会了,回头我要是跟他说见到了您老人家,保准能多吃好几碗饭。”

    “你师父多大了?”

    “今年也快八十了。”

    “哪儿人?”

    “晋省,潞州府,之前也是个文艺工作者,不过是做书画的,早些年也吃了七八年苦头,脑子都被弄坏了,越老越疯,现在连儿子都快不认识了,能记住的除了那一手字画外,也就您这个偶像了。”

    “潞州府啊,好地方,我去过十几次,最长的一次在那儿住了一年多,天天喝小米粥吃小米稠饭,离开的时候胖了三十多斤,呵呵呵。”

    “以后有时间还能去玩,就是发展的不太好,跟首都比差远了。”

    “不去了不去了,现在哪儿也去不了了,安安分分的呆着,少给双双爸妈添麻烦才是正经,”关老爷子说着颤颤巍巍的起身,回卧室里,几分钟后从里面出来,拿着一个木头盒子,打开,是一套黑胶唱片,“这是我前些年还能唱的时候专门录的,替我送给你师父,呵呵呵,没想到我这样的人,还有粉丝惦记,真不容易。”

    “谢谢谢谢,”徐杨连忙道谢。

    他可没想到老爷子还会回礼。

    这事儿闹得。

    都有点愧疚了。

    要是让老爷知道他师父的事儿从头至尾都是编的,指不定会多伤心呢。

    可事已至此,只能继续想办法圆谎。

    好在只是无关紧要的小谎言,哪怕被拆穿也没什么不好的后果,所以他的心态还是很放松的,哄这关老爷子天南海北的胡扯起来。

    以他的口才和阅历,忽悠这么个小老头儿,简直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大半个小时下来,俩人仿佛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