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斩碎诸天-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几个幸运儿,从预留的通道中穿过。迎接他们的,是从雪亮的刺刀。

    一百多骑连个泡都没冒起来,战斗就结束了。倒是有几个冲锋时拉稀的家伙,及时控住马缰,看到这场景,吓的掉头就跑。

    无牙下令开火,爆豆似的枪声响起,不过十来骑,被集火攻击,连人带马轰然倒地。

    摔落在铁丝网阵里的那些家伙,目睹了这可怕的火器,反抗的勇气登时消失,一个个埋头装死,恨不得对手看不见自己。

    冬日暖阳到头顶,避风塘的战场打扫完毕。工兵们在那些汉民帮助下,将百余顶帐篷尽数拔起,鞑靼人的大车直接拆掉车轮,做成雪撬。

    俘虏们目睹了这帮凶残的火枪手,对伤员的处置是补刀之后,一个个觉悟高涨,争着表示自己还能动,那点伤不妨事。

    工兵们看守俘虏挖坑埋尸体,骑兵们经过半天休息,再次出击,将援军驻扎的那个小部落顺手就给端了。赶在日落之前,那边的部族人手也被收拢进了避风塘。

    点检战果,这一战,歼敌三百二十余人,俘虏一千两百余人,求回汉民一百四十六人。缴获军帐八十余顶,民帐百余顶,大小牲口六千余头。

    自家伤亡,骑兵三人落马受伤,其中一人骨折失去战斗力,另两个休息半天已经恢复。火枪兵有两人阵亡,十几人受伤,大多数都是与敌短兵相接时,被对手的人或者马压倒纠缠导致。

    无牙的脸都绿了。出战一个月,第一次死人竟然是在他的指挥下发生。他是知道自家小爷脾气的,在这位眼里,自家人的性命,永远放在第一位。

    明明可以无伤攻击,却为了扩大战果,结果搞成这个样子。打胜仗的兴奋丝毫没有,倒更是担心会被小爷惩罚。

    根据孙铮出发前的要求,此次入套作战,主要目的是验证各种装备和训练科目的实战应用,两次作战,已经基本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休养一夜,全体拔营南归。

    鞑靼人雪天转场困难,尤其是大车难行。现在全部弄成雪撬,只要牲口们能走,这些东西就能轻松被拖走。

    一路返回固原,孙铮一直没说话,拉着脸全程沉默。搞的整个孙营气氛极度压抑,原本怎么看都是大胜特胜的一次主动出击,现在也没人提什么庆祝的事,一个个揪着小心,唯恐引发千户暴怒。

    带着俘虏和牛羊等牲畜,花了十几天返回固原。路上居然再没碰到任何敌人来骚扰,这让本就憋了一肚子不爽的孙铮越发不开心,瞧谁都觉得不顺眼。

    但这怪不得人家鞑靼人,冬天这么冷,还经常下雪,哪个神经病整天在外面乱蹿。就算有几个漏网之鱼跑去报信,也不见得真有人相信。明军冬季主动来草原上攻击?还不如说是被冬雷劈了更可信。至于几个部落消失的事,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完全不叫事。

    跨越长城时,有不少鞑靼牧民心里发怯想逃跑,被孙铮揪出来,连着平时不太听话的,凑了三百数就地枪毙。

    这次公开行刑,将一众蠢蠢欲动的俘虏彻底震慑,此后半途再没敢有丝毫异动。

    秦纮收到战报,本来还挺开心,甚至想亲自去迎一迎,结果听说他在长城边上杀了三百俘虏,把老头气的差点犯病,在监军衙门骂了几天娘,再不提郊迎的事。

    回到小河湾营地第三天,难得的好天气,晴空万里。

    整个小河湾一片肃穆,驻地东方三里的小山坡,孙铮亲自挑选的烈士陵园,已经修建了园门,搭起简单灵堂,三口墓坑已经就绪,就等着枕木下葬。

    到底条件有限,虽然有孙铮指点,还是有个伤员没能撑住感染,在返回途中死亡。这也是孙铮处置战俘时凑足三百数的原因。

    自家人的性命,敌人要百倍来换!这就是孙铮用行动向自己这帮属下宣扬的价值观。

    秦纮也得了消息,早早率着亲卫和几个参将一起来观礼。尚未化冻,很多闲着没事的农民也闻讯跑来看热闹,整个小河湾被围的水泄不通。

    从驻地陵园,早有孙营的士兵沿途布了哨,一个个荷枪实弹,满脸肃穆,树桩子似的站成两排。

    孙营的军服,是孙铮仿二战德式军装设计制作的。这年头人哪有什么修身服饰的概念,这套军装自然很抢眼。

    朱鼎就很眼红:“瞧瞧人家这身衣裳,真是帅气!咦,我怎么瞧着和前些日子穿的那个不太一样?扣子也多,帽子也不一样。”

    整天在小河湾鬼混的程圻门清,用羡慕的语气科普:“这是礼服!大头兵也有礼服,比我这锦衣卫试百户都阔气!训练时穿作训服,戴棉布帽。打仗时穿作战服,戴钢盔。礼服配的是这种平顶带檐的大盖帽。我听他们说,这帽檐是用牛角和玳瑁做的,光这顶帽子就值三两银子!比我爹那顶三品官帽都值钱。”

    程敏政哼了一声没说话,他已经对这个儿子彻底绝望,完全放飞了。

    秦纮仔细打量:“这是剃了发?”

    程圻道:“是啊,也不晓得孙千户给他们灌了什么汤,他们孙营的人,从上到下都剃成了毛蛋。别说,戴上这顶帽子还挺好看。”

    朱鼎解释:“监军早说过,军士内务不整,容易生病。尤其是这长发,不易打理,还爱招跳蚤,到了战时,数日不洗还常常满头大汗,更是影响士气,拖累战力。因此提倡剃发,他第一个带头剃。”

    程敏政不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毁?那些军士也能任他剃头?”

    朱鼎道:“都是军人,命都可以不要,何况头发?”

    这时,几声号炮响起,驻地一阵骚动,一队士兵列着整齐队伍缓缓走出营门。

    众人目光顿时被吸引,瞧瞧人家这兵,真帅!

 第三十七章 大汉沙文系统

    打头是十六人组成的礼宾队,一水的大檐帽、黑军装、白手套,腰间武装带束身,显得挺拔清爽,脚上马靴铮亮,迈着整齐步伐做先导,

    随之是一队军乐手吹吹打打,是时下常见的出殡曲。

    再之后,是三组由八名士兵抬的黑漆棺材,同样的白手套,亮马靴,同样整齐的步伐。

    三具棺盖上各蒙一面军旗,以前军中下葬也有蒙旗习俗,但那都是给参将以上一军主官用的。像他这样给普通士兵蒙旗的,还是头回见。

    数百火枪兵执枪随行,同样的步伐,一路跨过来,那整齐的步子,震的人心直颤。

    到了陵园,由无牙指挥下葬,一声号令,礼兵们同时举枪,冲天数鸣。这是特意配发的空包弹,避免出现什么流弹意外。

    扶棺的士兵用整齐划一的运作,卷起棺木上的军旗,叠成四方块,装进阵亡士兵遗物箱,那是一只做工非常漂亮的木盒,盒盖上印着黑红相间的伞标符号,书写着阵亡士兵身份信息。

    遗物箱分别交给到场的三家亲属,亲属们泪流满面。

    完成递交的礼兵们退半步,齐刷刷一个敬礼,雪白的手套,搭配黑色调为主的军装,整齐的动作让大多数围观的人忍不住喝彩。

    秦纮感慨道:“极尽哀荣,死而无憾呐!”

    程圻又补充:“我听他们说,孙营战死那几个,家里除了战功银子和抚恤银子,每家又给百亩良田,还有个烈属待遇,那个身份,在四海买东西便宜,以后四海招工也优先。”

    事实上,明朝士兵的待遇和抚恤一直不低,当然,只是理论上的。反正朝廷每年在这方面花的钱一点不少,可实际上落实到每个士兵身上,完全是个传说。

    明初到中后期,士兵的年薪大约在四两到六两银子之间。根据明朝的购买力,这已经妥妥是小富之家。实际上呢,士兵们沦为上级农奴的比比皆是。

    到了明朝末期,一个士兵的年薪甚至涨到了十八两,可士兵们反而更穷更苦。国库每年掏的那些钱,完全被漂没!

    整个官僚体系,从上到下都烂透了!这才是大明亡国的真正原因。

    秦纮感慨的不是孙铮发的钱有多少,主要是人家给阵亡士兵这荣誉,让人打心眼里觉得殉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这种对底层士兵的尊敬,是整个大明官僚阶层压根没想过的。

    秦纮等人也不顾失礼,拦住几位家属,很客气的请求观摩那个遗物盒。

    盒子里,左边摆着一套整齐军装常服,还有士兵生前的一些个人用品。右边除了那面军旗,还有一枚略显磨损的黄铜弹壳,一条碎银链子串成的吊牌。箱盖上方,用鲜红的绸带,固定着一份硬壳证书。

    封面正中,用正楷写着“阵亡通知书”几个大字。

    程敏政最擅文书,不由的拿在手中翻开内页诵读:“致邱大山烈士家属:邱大山烈士于弘治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在河套地区避风塘战斗中,壮烈殉国。

    邱大山烈士自入伍以来,训练刻苦,友爱袍泽。通过数次选拔,成为我部最精锐的火枪兵一员。

    为驱逐鞑虏,安靖边关,邱大山烈士随我部于正月初五日出击河套。

    曾于弘治十四年正月十三日,二十九日两次参与作战,先后杀敌六名。

    避风塘之战,邱大山烈士面对鞑虏骑兵冲阵,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与敌骑兵短兵相接,腹胸遭敌刺穿犹高呼酣战,与对手同归于尽。

    烈士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此致,敬礼。锦衣卫千户孙铮,前敌指挥孙无牙。

    弘治十四年二月十六日。”

    低声诵完这份通知书,程敏政眼眶红了一圈,略带哽咽道:“虽死尤荣,虽死尤荣!”

    合上通知书,发现封底分两列写着八个大字: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刹那,程敏政眼泪夺眶而出,小心合上遗物箱,郑重的交还给家属。

    阵亡战士安葬之后,孙铮开始针对初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面梳理,连接开了几次圆桌会议,提出了数条整改意见,并在训练间隙,加入了识字扫盲课程。

    这次公开安葬阵亡士兵,不但使小河湾体系众人归心,连着从固原乃至整个三边军队体系,都掀起了一股暗流。

    他还是小看了这时代人们对后事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当兵吃粮,在别处死了就和牲口没两样,可是死在小河湾,那简直就是莫大的荣耀。何况还有那么多家属的抚恤,光是那些待遇,就能让人豁出命去。

    秦纮人老成精,及时抓住这股舆论风向,大刀阔斧的在军中刷了一波存在感。成立了直属自己的粮饷督理衙门,牢牢攥紧财政权,把每一位士兵的粮饷落到实处。随之便是清算历年亏欠,将军中那些声名狼藉的家伙揪出来,下狠手处理了一批,杀的杀,囚的囚。

    随之后上奏朝廷,取消了三边的轮戍制度。使士兵们各守其家,以安其心。

    一通王八拳打下来,整个三边军民士气为之一振。

    孙铮这边,则将这一系列政策合并,通过四海体系,向整个锦衣卫普及。有牟斌这个老好人坐镇京师,倒也不担心会被人玩什么花样。

    锦衣卫正式编制其实才五千人,经过历代皇帝各种加塞,目前已膨胀到一万出头。听着人挺多,实际上分散到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只有一个空壳子,大量低层锦衣卫士兵连粮饷都领不到,偏偏还要负责做事,只能自谋出路,于是自然滋生各种。

    有了四海这座小金库,牟斌手头不缺钱,说话办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