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斩碎诸天-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斗延续到夜间,鬼子计划仗着自己装备优势搞一波夜袭突围,谁能想到,那些神出鬼没的狙击手在夜里杀伤力竟然翻倍提升。而处于守势的鬼子军队,由于新兵心理素质不高,导致各种奇葩乌龙事件频发。

    夜色中不时飘来的冷枪,不断破坏鬼子的指挥系统。无法有效组织,士兵各行其事,新兵大量崩溃,局面迅速失控,最终演变成溃败。

    最终结果,六路援军只有一路突破包围圈成功脱逃,其余五路被陆续围歼。

    等到天色放亮,我方战士接管阵地后,清点发现,大部分伤亡,其实是鬼子们自己炸营造成的。

    包围圈里的鬼子死伤大半,活下来被俘的基本也都精神不太正常。

    这一战,围绕平安县方圆百余里,大小战场三十余处。大战两日一夜,十余支伪军战场反正,数座炮楼被攻破,鬼子苦心经营数年的铁网被生生撕开一道口子。

    鬼子因这一战中出现的种种不可抗力,士气低迷,谣言四起。无奈之下,只好收缩兵力,放弃大部分外围支点,缩入大城市,转入防御态势。

    我方军民受此战鼓舞,士气大盛。

    中央社和新华社同时发布消息,声称抗战进入新阶段。号召全体国民,勇敢的站出来,将侵略者赶出国土。奉劝那些误入歧途为虎作伥的人们,鬼子的末日已经不远,及时迷途知返云云。

    返回一线天的孙铮,根本没心情理这些消息。狂暴的跃迁式加点,带来的是种种不适应,他需要一点时间重新熟悉自己身体。

    白天陪外婆说话解闷,做些家务杂活,晚上努力和媳妇造小人,小日子过的美滋滋。

    特战队凭着这一次的阻击战,为孙铮增加了数百杀戮点。这让孙铮很是开心,以历练为由,告诉他们,有个叫山本一木的鬼子特战专家不知躲在哪里,让他们自行出战,寻找战机,并尽量查找这个鬼子专家的踪迹。

    经此一战,整个晋省军民信心大增,到处都是小规模的争夺战,很是适合小分队练手。

    为了方便联络,孙铮给一线天根据地又捐赠了两部大功率电台,大大减轻根据地的联络负担。做为感谢,袁方特意给孙铮指派了通讯员。

    因为孙铮在平安县城头表现出的态度,国际观察团数次提出想要采访他的要求,被国共两党不约而同的搁置。

    但随着时间的发酵,国际观察团当天拍摄的数张照片在国际各种媒体上迅速扩散,影响力随之渐传渐广。相应的,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日本方面,更是抛出这种神话传说只是中国方面无能的意淫产物,简直幼稚可笑。

    狂热消散过后,质疑所带来的舆论反扑,反倒让原本高涨的军民士气陷入一种古怪的自我质疑之中。原本节节高升的信心,随着“骗局”被揭穿,人们对政府越发失望。

    种种不利因素相加,国共两党同时派出专员,组成调查团同赴晋省,采访亲历者,搜集证据验证战果。

    与此同时,数方同时出手,试图劝解孙铮同意亮相。毕竟判官的存在,打破了人们常识,确实匪夷所思,但只要判官本人亮相,种种质疑必然消散。这是舆论反击效果最强,也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孙铮被各种劝解包围,光是李雪娟的枕头风就让他头疼无比,随后又发现连外婆都被动员起来。

    有点无奈,孙铮考虑了一夜,决定接受采访,让媳妇向上级汇报,请上级酌情安排,自己愿意全力配合。

    出乎意料,延安总部表现出极高的自信,为了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的卓越表现,八路愿意开放一线天根据地,欢迎各方友好人士共同参观见证。

    根据李雪娟转达上级的说法,一线天地处险要,交通艰难。除了人畜之外,任何机械都无法进入。光是这一路走下来,就够那些友好人士喝一壶的。

    等他们接受了山路的教育,再看到这世外桃源一样的根据地现状,就能明白我们抗战必胜的信心来源。

    这也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一种展示,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的一个机会。

    随着判官愿意接受采访的消息传开,早已汇聚平安县的各方有心人士纷纷表示愿意进山。不但有国共双方的记者,也有国内外各种媒体。

    最吊诡的是,日本媒体竟然也表示要来采访,被任旅长毫不客气的拒绝。

    日本方面高呼如果不让他们见证,那肯定就是虚假宣传。任旅长表示,不管你是什么行业的鬼子,在判官面前只有一刀两断的下场。你自己死了不要紧,恶心到别人就不好了。再说了,就算让你进山,你也肯定出不来,那你见证不见证,有什么区别?

    鬼子的脑回路也是清奇,居然认为应该向判官求证。

    孙铮听到这种请求,差点以为是有人在恶搞。可是求证之后,发现竟然是真的。

    “告诉他们,如果倭皇愿意开放皇宫,接受我的当面采访。我就同意他们进山!这特么什么脑回路?鱼生吃太多脑子染了寄生虫?”

    孙铮的回应传出,鬼子登时偃旗息鼓。

    但若是就这么乖乖坐视,那就太小瞧鬼子的城府了。就在各方记者急急赶来的时候,鬼子突然出动一个摩托化联队,向平安县方向发动攻击。

    中央军方面从上到下,极度重视这次会面。对此早有预防,数支全副美式装备的中央军嫡系部队,火力全开,玩命一样死磕。以一种完全不同平日的强硬作派,生生将这支联队揍了个半身不遂,狼狈败退。

    然而来时容易回时难,在撤退的时候,归途被各种地雷、陷阱重重阻拦,沿途又不时飘来夺命的冷枪。种种手段下,出城时还全员机动的小鬼子,只能抛下所有机械,只身逃回驻地。

    无数各方记者亲眼见证了这场战斗,中日战争态势已经发生逆转的说法,得到了验证。

    这次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径,让鬼子大本营方面极度愤怒。太原方面迅速将擅自出击的几位军官抓捕,送回国内受审。

    冲突过后,两党方面同时派员护送,经过筛选,三十几个记者加上翻译、随员和护卫,最终组成一支数量高达百余人规模的采访团。

    大队行军速度慢的多,光是进山就走了两天。

    等到进山看到根据地的房屋田地,一个个激动的满脸泪水。要是再见不到人,怕是有一半人都要崩溃。

    为了这次会面,孙铮提前好几天做准备。

    袁方带着根据地同志出面接待,特战队营房附近加修了一排窑洞,条件简陋,但没人挑剔。

    一群记者根本不愿意进门休息,吵着闹着要见判官。

    这一路支撑他们进山的信念,就是能见到判官。要是判官不在家,或者被人忽悠的话,那可真的要出人命。

    就在这时,数百米外远远的飘来一颗树。众人先后被这诡异情景吸引目光,一时惊诧,就忘了争吵,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袁方指着巨树道:“喏!那就是判官,砍柴刚回来!”

    再认真打量,果然在那颗巨树下面,埋着个几乎看不出来的人。

    那种感觉,就像是亲眼看着一只蚂蚁举着一只苹果招摇过市。那种超出人类认知的力量感,带来的震撼很难用言语形容。

    一群人亲眼看着孙铮扛着那颗根本不成比例的巨木,浑如无物的一路轻松走到近前。

    远处看还不敢相信,这近距离一打量。好家伙,这颗树直径超过一米,他扛回来这一段至少十五米长。瞧木质也不算差,这得超过一吨了吧?

    轰!

    巨木被扔到几十米外的孙家门口,李雪娟闻声出门,哭笑不得的看着他作怪。

    难怪他早前信誓旦旦肯定没人敢质疑自己的判官身份,谁能想到是这种法子!居然这么孩子气。

    可是不得不说,这法儿确实管用!光是这力气,就不是正常人类敢想的。

    孙铮冲媳妇挤眉弄眼做个鬼脸,怪笑道:“往后退点,给你看个好玩的。”

    一把抽出刀来,感觉刀刃有点短,迎风一晃,刀刃凭空长了一截。其实是用空间功能瞬间换了把长的。

    一刀斩落,巨木应声被切下个半米厚的圆墩,抬脚一踢,圆墩乖乖躺在屋檐下。

    连剁连踢,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干净。

    将余下的最后一段摆平,横切几刀,竖切几刀,斩成家里烧火柴的模样。

    某记者“咕”的空咽一声,喃喃道:“这是切萝卜吗?”

 第三十七章 凡人这里不是你应该来的地方

    判官就在那里,距离临时驻地不过几十米,记者们放下心来,同时又疑惑,这种非人的存在,真的能够和其他人一样接受采访吗?

    袁方很无奈,但孙铮的法子简单粗暴,却实用无比。

    果然早前还一个个吵闹无比的“无冕之王”们,被超出理解的事实教训之后,顿时乖巧下来。

    接受安排进入临时驻地,一群没见过世面的老外们顿时有些怀疑人生。

    从门外看驻地营房,毫不起眼,似乎与山林背景融为一色。但进得房来,立马就能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首先就是干净!

    不比这个时代大多数建筑,营地的房屋里统一刮过腻子,并在表层涂了混有植物胶的白色涂料。

    这是孙铮花费杀戮点特意加工的,为了让媳妇心安理得过点好日子,他也是蛮拼的。不光捎带着改造了外婆家,连同营房在内,所有军属、妇救会成员家的房屋,都沾了他的光。袁方特意组织了一支半专业的建筑队伍,学习掌握孙铮传出来的技术。

    记者们来了兴趣,仔细观察营房。果然处处都有惊喜。

    地面虽不是水泥铺设,但浸水三合土夯实干透后,效果也不比水泥差。宽阔高大透风的建筑结构,木制窗户上没有玻璃,却有一面精致的竹帘,两米高的天花板上,用吊簧固定着马灯……

    营房种种新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所有的技术都是这个时代相对比较常见的,但那种稍稍异于常人思维的构思,却是前所未见。

    就连厕所和洗浴间的结构,都让一帮号称来自“文明世界”的国际友人大呼神奇。

    尤其是看到水源,竟是用打通的竹子连结,搭建了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竹制水管,从另一座山头,一路引流过来的。

    看看那条以山体、树木为支点,一路架过来的竹管。众人啧啧称奇,有人甚至想去近距离观察,他们想知道竹管是怎么处理渗漏和接口的。

    袁方心中偷笑,并没有过多解释。一群土鳖,干嘛要防渗漏?山泉又不要钱,漏点水还能养护沿途树林。沿着地形一路传下去,每家都有分水口。用的时候接一下,不用的时候就让它往下流。堵它干嘛?流水不腐都不知道还有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好不容易,炊事班开饭,才将这帮人的骚动安抚下来。

    饭菜上桌,众人面面相觑。只见桌上摆着数盘都是炒土豆、炖土豆、蒸土豆等等,没办法,山里条件艰苦,粮食供给困难,土地出产也不多。只能提供土豆给大家。

    这时候,反倒是那些老外接受的更快,毕竟都是把土豆当主食的国度。

    这让那些原本还想争执几句的国统区记者们,识相的闭了嘴。人家洋人都能接受,总不能自家人反倒来挑刺吧?传出去可真的要丢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