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种植女仙在古代-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平江府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战时的时候,为定北侯的大军供应军粮。

    因为种种原因,平江府的官仓规模建的特别大。延绵十里,能装的下上千吨的粮食。

    近十年,边关无战事。

    定北侯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会分出两万多人耕种,尽量做到粮食自给自足。

    两万多人种的粮食,勉强够军队嚼用。

    可以说,近十年来,平江府运往边关的粮食并不多。

    官仓的粮食每隔上两年就到倒腾一次。也就是说,每隔两年,知州衙门就要负责把新收上来的粮食存进官仓里,把官仓里旧的粮食给倒腾出去卖给百姓。

    倒腾官仓的时候,粮食一进一出之间,是有损耗的。

    损耗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之间。

    也就是说,每两年倒腾官仓的时候,就是平江府知州衙门赚外快的时候。毕竟,官仓的粮食折损率,最高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剩下的这些,全都是平江府知州衙门的外快。

    可惜,吴知州贪心不足,近两年居然还和几个大粮商做起了粮食借贷的买卖。

    每一年秋收后,是粮食最便宜的时候。

    而每一年年底,则是粮食最贵的时候。

    吴知州和几大粮商商量好了,冬天的时候,粮商们先从官仓拉走旧粮去卖了。等到秋收新粮收上来后,再去买了新粮来填充官仓。

    这样的“生意”,一年能带给吴知州近十万两银子的“收益”。

    可这样的“生意”,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才能做的。今年上半年,平江府各地都受了灾,吴师爷提心吊胆的,生怕粮商们不还粮食。

    毕竟,现在的粮食可是天价啊!

    让粮商们花这么贵的价格去收购粮食,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三叔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我已经让人准备了。”吴知州挥了挥手,不在意地说。

    吴知州既然敢做这样的“生意”,自然早就把退路给想好了。

 146。惊讶万分

    王家和周家这两大粮商财大气粗,在轩辕王朝各大城市全都开有粮铺。

    平江府发生了灾情,吴知州相信他们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肯定会从别的地方把粮食给调过来填补亏空的。

    “哦?王富贵和周兴旺有没有说何时能让新粮入仓?”吴师爷面露喜色。

    这些天来,粮食的事像是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吴师爷心中。眼见着平江府市面上的粮食一日贵过一日,吴师爷愁的夜不能寐,就算小睡一会儿,吴师爷也会不停地做梦,在梦中,平江府官仓里无粮的状况被人上报给了天景帝,天景帝震怒,下令把吴知州的九族都给砍了。

    血流成河的场景,愣是把吴师爷从睡梦中给吓醒了。

    “南边未曾受灾,周兴旺和王富贵已经安排人去南边买粮了,三叔无需忧心。”吴知州摆了摆手,毫不在意地说。

    “致远啊~!你有空还是找王富贵和周兴旺催一催吧,早日把官仓里的粮食填回去才是正事。您看,长洲县邹县令的奏章还压在咱们这里呢!听人说······长洲县前段时间发生了几起抢粮事件,邹县令再等几日,收不到回复,说不定会再次上奏折的。万一他下次的奏折不通过知州衙门的话,咱们就拦截不住了啊!”吴师爷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这一次,平江府受灾最严重的的地方就是长洲县。

    长洲县的邹县令有胆有谋。

    万一被邹县令知道知州衙门扣押了他的奏章,邹县令肯定会闹起来的。

    到时候,吴知州就会陷入被动。

    吴知州是吴家最有出息的人,要不然,吴师爷也不会放弃科举,几十年如一日地辅佐他了。

    可惜,近两年来,吴致远做事越来越乖张,又不听劝,吴师爷心中很是不喜。

    要不是碍于同族的份上,吴师爷很想辞职还乡了。

    “三叔放心,谅那邹县令就算知道奏章在我这里,他也不敢和我作对。好歹我吴致远是二皇子的人,而他邹明涛那个做翰林院侍讲的叔叔邹立德已经倒霉了,他还有什么值得我忌惮的地方?”吴知州冷笑了一声,说。

    吴知州和邹明涛的叔叔邹立德素有旧怨。

    邹立德和吴知州是同榜进士。

    考进士的时候,吴知州的成绩位居第二,排名在邹立德之前。

    可惜,殿试的时候,邹立德被天景帝亲笔点中状元,而吴知州只得了个探花的头衔。

    吴知州大恨。他不敢怪天景帝“有眼无珠”,只好把这份怨恨倾泻到了状元郎邹立德身上。吴知州觉得是自己的出身太差,所以才会被邹立德这个官家子弟爬到头上去了。

    踏上仕途后,吴知州和邹立德交过几次手,每次都以吴知州失败收场。

    这口气,吴知州忍了十多年。

    五年前,邹立德被太子牵连,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被贬,来到平江府长洲县当了一个小小的县学政,吴知州才算是出了一口气。

    因为邹立德的缘故,吴知州就任平江府知州后,对长洲县县令邹明涛心生厌恶。长洲县的奏折和公文,吴知州一向是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

    “致远,你现在位高权重,万事应当小心再小心才是。”吴师爷劝说着。

    “三叔放心,周王两家家小都在平江府城住着呢!谅来周兴旺和王富贵也不敢和我作对。”吴知州说到这里,眼里不由得迸射出了寒光。

    吴知州既然敢动官仓里的粮食,自然早就想好了应对之法。

    俗话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他吴致远身为一府最高行政长官,怎么可能拿王周两家没办法?

    王富贵和周兴旺那两个老小子听话还好,若是不听话,随便捏造个罪名,抄家下狱也就是了。

    再不济,不是还有个郑家可以填坑吗?

    真到了那一步,吴致远还可以让郑家想办法把官仓里的粮食给补上。

    听说,郑家的粮食铺子里一直都在卖平价粮呢!

    郑半城不愧是郑半城,郑家几辈子的积累肯定比周王两家加起来还要多。而以郑半城的性子,郑家粮仓里肯定不缺粮食,说不定能有不亚于官仓的储备。

    “致远······”吴师爷还想劝说几句。

    “三叔不必多言,我心中自有章程。”吴知州很不耐烦地做了一个手势,阻止了吴师爷还没有说出口的话。

    近年来,吴知州觉得他三叔越来越胆小也越来越啰嗦了。

    他们吴家这么多的族亲,要过好日子,还不都靠着他吴致远捞钱?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敢做的话,族中那几十顷的祭田是怎么置办起来的?

    他吴致远乃人中龙凤,一点点小事就瞻前顾后,什么时候才能位极人臣?

    “可······”吴师爷还想再说。

    “三叔,没别的事早点休息吧!我还有好多公务未曾处理呢!失陪了。”吴知州抢过话头,说完话后转身走了。

    看着吴知州的背影,吴师爷心中百般滋味。

    想当初,吴致远刚做官的时候,对他这个三叔尊敬有加,做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一二。

    可现在呢?不管他说什么,吴致远都听不进耳朵里。

    致远他这是······官位越大,官威也越重了啊!

    罢罢罢!好歹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他一个做师爷的,虽说占了一个族叔的名头,却只是个白身。

    知州衙门的事,致远愿意听,他才能帮着出出主意,不愿意听,他又能奈他何?算了算了,他还是别管那么宽了。

    吴师爷气闷,也懒得费心思在这里加班来替吴知州做各种谋算了。

    时间不早了,他还是回去洗洗睡吧!

    “呼”地一声吹灭了案头的蜡烛,吴师爷背着手,唉声叹气地出了知州衙门。

    陈小玉收回神识后,好半晌才算是把吴知州和吴师爷说的一番话给消化掉了。

    陈小玉惊讶万分。

    这个吴知州还真是胆大啊!为了钱,连官粮的主意也敢打?听吴知州和吴师爷这两人的话意,平江府官仓里粮食的缺口很大?

 147。天降火球

    陈小玉没想到自己的运气这么好,想抓吴知州的把柄,这么大个把柄就这么自动送上了门。

    不过,这个把柄太大了,大的让陈小玉有些心惊肉跳。

    该怎么办呢?

    捅出去?平江府的百姓若是知道平江府的官仓里无粮的话,肯定会人心浮动的,市面上的粮价,说不定还会贵上几倍。

    不捅出去?

    百姓们这会儿愿意忍耐着高粮价,还不是一个个都等着官府开仓放粮?

    轩辕王朝成立了上千年,一向是这样的流程:在丰年的时候,官府会大力收购市面上多出来的粮食,以免粮贱伤农。到了灾年的时候,官府见市面上的粮食价格上涨的厉害,就会从官仓中放出一部分粮食,借以抑制粮价,以免百姓们买不起粮食。

    到了紧要的关头,官府还会开仓发放救济粮。

    正因为轩辕王朝的这个“仁政”,轩辕氏家族才能安安稳稳地坐在皇位上,统治了这片土地上千年。

    百姓们也真心爱戴轩辕氏。

    即便近些年北魏对轩辕王朝虎视眈眈,也没能踏进天门关一步。

    可如今,平江府官仓里的粮食被吴知州这只“大老鼠”给挪用了。

    吴知州却补回官仓里的粮食一事漫不经心,要知道,今年可是荒年啊!平江府能收上来的粮食税收,少之又少。

    等到了上面叫吴知州开仓放粮的那一天,肯定是一场大灾难。

    救济粮是官府为百姓们守住的最后一道防线,百姓们无救济粮可领,那可是要饿死人的。

    陈小玉在原身的记忆中翻查到了一下。

    上辈子,平江府因为这次的灾情饿殍遍地。

    百姓们饿死这么多,可这个吴知州为什么没有被天景帝问责,反而一路高升?

    这······怎么想怎么不合理啊!

    陈小玉找啊找,终于给她从原身的记忆中找到了一件奇怪的事。

    今年冬至那一天,天降火球,把平江府的官仓给点着了。

    那一天刚好有大风,风借火势,不到半天时间,就把连绵十里的粮仓全都烧成了灰烬。

    平江府的百姓们看着化成了焦土的官仓,一个个哀声四起。

    就在前一天,知州衙门出了通告在各处张贴,说是接到皇上圣旨,从后天开始,各县开始派发救济粮了。救济粮按人头发放,每人半旬发放粮食半斗。

    消息出来时,百姓们欢声雷动,个个自动朝京城方向跪下,叩谢天景帝爱民如子。

    即将发放救济粮的时候,平江府储备粮食最多的官仓却被天上降下的一个大火球给烧了。这是老天爷不给他们平江府百姓活路了吗?

    平江府的官仓被烧后,各县自有的官仓里并没有多少粮食,因此,派发的救济粮数量直接大缩水。

    到了领救济粮那一天,每个人头只领到了半斤粮食。

    而且,后续的救济粮一直没见到影子。

    就这样,平江府的百姓们等啊等盼啊盼的,等了一个多月,也没盼到官府重新发放救济粮的消息。

    两个多月后,官府从南边调来了粮食后,才开始重新发放救济粮。

    可那时,平江府的百姓已经饿死了一大半。

    因为这事,天景帝还下了一次罪己诏。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