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成祖-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即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来世?

    滚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们在大宋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只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可问题是科举之路并不好走啊?

    他们忧心忡忡,就连御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颁发奖章之后,赵桓又让大家伙继续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向天下推广。

    随后赵桓还给他们安排参观,瞧瞧京城风貌,看看戏曲表演。

    总之要玩好,看饱,然后再高高兴兴,返回家乡。

    可鹰堡的少年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了,他们只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毕竟对他们来讲,连科举要考什么都不清楚。

    这时候还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陆游,你把人带过来的,重要管到底吧?

    陆游也哭了,他刚刚得到一个任务,要去翰林院,协助修西域史,这可是一件大事,断然没法抽身。

    不过陆游也扛不住牛英的压迫,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原来在国子监做事,名叫辛赞,学问笃实,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荐了一个叫史浩的太学生。

    这俩人不情不愿,到了牛英手下。

    “牛县尉,我看你是异想天开了……科举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汉人学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还未必能通过。这些年轻人里面,能说汉语的都不多,即便能说,还要会写,又要文理出众,才能通过。没有十年之功,是断然不行的,你这就是让朝廷给他们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气道:“俺虽然在外面当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举已经不同以往,除了原来的进士科之外,算学,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纳入其中,谁规定一定要写文章的?”

    辛赞稍微迟疑,忍不住疑惑道:“牛县尉,他们懂这些学问?”

    史浩也是颇为不信,“这些少年不过是蛮夷罢了,怎么能学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愤怒了,“你们两位最好睁开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证你们大吃一惊的!”

    牛英可是信心满满,他可不是无缘无故办这些年轻人的,在修水渠的时候,已经有当初的老兵写信给牛英,详细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情况,牛英心里有数。

    可是辛赞和史浩却是一点不清楚,他们见到了这群年轻人,经过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个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开眼界啊!

    首先,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相当惊人,从鹰堡到大宋,这一路走来,加上这段时间……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会了汉语,可以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年轻人之中,还有一少部分,居然学会了书写汉字,能够阅读书籍。

    当然了,指望他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毛笔字,那是难为他们了,但是已经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两个年轻人,更是能背诵上百篇的诗词,大苏的词作随口就来。

    “当真是神童,天赋异禀啊!”

    辛赞忍不住感叹,原来蛮夷也有人才……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鹰堡少年都是经过反复挑选,优中选优,加上强大的生存压力,有些过人之处,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赞来说,他就有个孙儿,还不到五岁,就会写诗了,那孩子叫辛弃疾!

    想到了自己的孙儿,辛赞脸上越发柔和。

    “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师者的福气,能教蛮夷入华夏,更是功德一件……咱们俩可要好好出点力气。”

    史浩立刻点头,教化蛮夷,这可是圣贤作为,半点不能马虎。

    他们很快就行动起来,先是从几万个年轻人当中,挑选出才学突出,有过人本事,能通过科举的。

    随后进行了封闭训练。

    第一项工作就是练字……好在现在的科举对字迹要求没那么高,不然这帮年轻人一个都别想通过。

    字迹工整即可,语言要尽量平直通畅,不必在意文采,也不用典故。

    他们参加的科目也放在算学,天文,律法上面……首先说算学,这是最让辛赞和史浩惊叹的地方,有几个少年的算学本事,让他们都惊骇,放在大宋,都是顶尖儿的。

    后来辛赞才弄清楚,原来在他们的家乡,有一条尼罗河,每年泛滥,在河口位置,地形不断变化,被河道切割成稀奇古怪的形状。

    不光形状怪,而且每年都有变化……所以为了合理分配土地,他们就要研究如何计算特殊形状的面积,合理均分土地。

    这个构成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年,是被当做御用账房培养的,他们甚至学过来自东方的九章算术……

    “是咱们孤陋寡闻了,小觑天下人了。”

    辛赞和史浩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既是教导年轻人,也是提升自己……终于,在礼部拿出外族考试办法之后,一共有七十三名鹰堡少年,有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相比起近三万人的数字,似乎少了一些,还不知道能有多少人通过考核……可即便如此,已经足够了,在科举的这一天,所有人都早早爬起来,为自己的同伴们祈福!

    一定要争气啊!

 第522章 为官

    少年纳昔还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他的语言能力不差,但是书写不成,尤其是粗长的手指,摆弄不明白毛笔……写出来的字根本做不到大小均匀。

    再有一点,他在鹰堡的时候,并没有选为那些最出色的孩童,也就是说他只学了刺杀的本事……虽然现在努力补课,但差距还是很大。

    不过他倒是没有气馁,既然同伴能够参加,他也有机会,只是要等些时候罢了。

    这家伙随身带着小册子,从最简单的蒙学读物开始,只要有了功夫,就在空地上拿树枝练习,甚至到了晚上,还会接着月色练字。

    他觉得自己完全疯魔了,为了一个功名,为了一个小官,就不顾一切了。

    有时候也不免要怀疑……这是不是大宋的手段啊?

    毕竟他们在鹰堡,不也是一样的套路,先给一些好处,然后就逼着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样吗?

    好像又不一样。

    山中老人所谓的天堂,是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骗人的。

    可大宋不一样,是真真切切的,既然一切都是真的,那也就没有欺骗的问题。

    所以他的付出还是值得的……可为什么考试结束了,成绩还没有公布……时间足足过去了半个月,听别人说,都是很快出结果的?

    难道是考得太差,不愿意公布?

    又或者不想放他们入朝为官?

    少年们七上八下,对未来半点把握也没有。

    而此刻的朝中,也发生在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就是能不能让外族为官?

    出人预料,持反对意见的力量非常庞大……首先就是李若水,其次还有枢密使张浚,兵部尚书刘子羽,御史中丞胡铨,礼部尚书胡寅,刑部尚书林景贞……加起来近十位重臣,都持反对意见。

    正因为如此,考试结果迟迟无法公布。

    “官家,臣以为任用外族人为官,恶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臣还是恳请陛下三思。”李若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赵桓对这位心腹还是十分在乎的,因此认真问道:“你是担心重蹈覆辙?再来一次安史之乱?”

    李若水摇头,“官家,臣固然清楚,让几个异族少年,入朝为官,断然不会出现第二个安禄山……可臣有一样担忧。”

    “讲!”

    李若水深吸口气,凝重道:“官家,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谁也不好说,今天放异族为文官,明天就可能让他们当武将。有一个两个,就有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臣委实不敢预料。臣以为为了稳妥起见,必须防微杜渐,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们授官!”

    李若水的这番话,加上唐朝的例子在前,一时间还真没谁能反驳,垂拱殿陷入了一阵沉闷。

    良久之后,赵桓突然开口了,“这事情的确牵连不小,不如让辛赞和史浩过来,让他们谈谈感受。”

    这俩人和鹰堡少年接触时间最长,想必经验也最丰富。

    得到了赵桓的传召,很快就赶了过来。

    赵桓沉声道:“你们和这些异族少年相处这么长时间,你们觉得会有后患吗?就是类似安史之乱的那种,我们总不能用一个安禄山吧!”

    赵桓是笑着说的,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辛赞一愣,莫非说朝中有人进了谗言?

    他沉吟再三,突然躬身凝重道:“回官家的话,臣也读过一些书,臣以为安史之乱的祸根不在安禄山,而在大唐!”

    这时候胡铨站了出来,他沉着脸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无非是说玄宗昏庸,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如果大唐国政清明,自然不会有安禄山作乱。可你不管怎么说,安禄山野心勃兵造反,却不是假的吧?”

    辛赞怔了怔,随后深深一躬,恳切道:“官家,能否让臣把话说完?”

    赵桓点头,“讲吧!”

    “是!”

    辛赞理了理思路,随后道:“安禄山的确是胡人不假,可他早年逃出部族,仗着自己会六种语言,充当了胡汉之间的牙人。”

    提到了安禄山,就想到了那个痴肥的大胖子……其实早年的安禄山还是很机敏的,机敏地不像个胡人。

    他靠着撮合买卖,促成交易赚钱,是个很有能力的中间商。加上他又会多种语言,堪称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于安禄山从军的原因,也十分魔幻。

    他因为偷羊被抓,落到了幽州节度使手里。

    结果这位节度使见安禄山是个二百多斤的大力士,十分勇武,觉得杀了白瞎,就收到了麾下,充当打手。

    就在这个过程中,安禄山认识了史思明,两个人的使命都是抓捕俘虏,说白了,就是以胡制胡,他们干得十分卖力气。

    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就像成吉思汗在起兵之前,也是大金的忠臣孝子,至于满洲的野猪皮,更是等到了“杀父仇人”李成梁去世,才敢起兵,忠诚度足以让吕布汗颜。

    假使大唐没有那么空虚衰弱,安禄山手里的实力也没有那么强大……安史之乱或许就不会发生,安禄山当一辈子大唐忠臣,也是可能的。

    那问题出在了哪里,能不能避免?

    “官家,臣以为大唐之失有二,其一,接受诸部内附之后,并没有打散重编,反而让他们聚居一处,生息繁衍,十分团结,实力也越来越大。”

    “其二,大唐的兵归将有,导致一些节度使可以任用私人,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没什么根基的胡人,更是受到欢迎!”

    为什么喜欢用胡人?

    貌似也没什么复杂的,巴格达的贵族不也是喜欢用马木留克吗!

    胡人在大唐没有根基,而且骁勇善战,用他们成本不高,又不用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反过来抢了主将的功劳。

    这个逻辑上也算通顺,只是有一位问题,那就是胡人的权势越来越大,还会不会甘心充当工具人?

    一旦他们反叛了,朝廷又拿什么制约他们?

    很显然,唐朝就是玩脱了。

    类似的案例简直不要太多,马木留克也不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