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目前为止,已经烧了900万两了(59亿元)。

    而且去年的锦州之战,重甲骑兵还损失了两千多。

    总之,这绝对是烧钱货。

    御林卫还有10000轻骑兵和10000步兵。

    轻骑兵人人都佩戴有斩马刀,刀身近两米。

    他们的铠甲上到处都是痕迹,每一道痕迹都是敌人在上面留下来的。

    那可以说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荣誉。

    看着这些以前身份低微,被他们随便欺负的士兵和军官竟然有了自己的节日,而且还在皇宫门口整齐走过,不少大臣都感觉皇帝这是在玩火啊!

    有的大臣脸都绿了。

    突然,一个人从大臣的队伍里走出来。

    他是兵部主事施瑞安。

    所有人的目光一瞬间聚集到他的身上,他飞快向皇帝冲过去。

    但立刻被随行的锦衣卫拦住。

    他冲着外面大声喊道:“陛下!陛下!臣有话要说!陛下!”

    虽然军队的高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崇祯还是听到了他的叫喊声。

    崇祯转身瞥去,看见施瑞安,挥了挥手,让锦衣卫将施瑞安带过来。

    施瑞安被带过来后,跪在地上,大声痛苦道:“陛下难道忘了前唐亡国之祸了吗!武人嗜杀!是国之祸根!是国之祸根啊!”

    崇祯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没想到到今天,军委会的新军政已经公布了,居然还有这种荒谬言论。

    崇祯扫视一眼,看见大臣里面有人眼神躲躲闪闪,便知道,还有不少人是极力反对这次阅兵的,只不过自己不敢站出来。

    现在施瑞安站出来了。

    他绝对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肯定有人唆使了他,故意在这个时间。

    为什么故意在这个时间?

    因为他们算准了皇帝心中的顾虑。

    皇帝希望重用军队,但又不希望军队变得焦躁跋扈,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的忌讳。

    一旦军队变得焦躁跋扈,就会失控,就非常容易出问题。

    强大如盛唐,也正是因为军队失控导致的衰败。

    那这与这个时间出来反对有什么联系呢?

    这个时候出来,即便是皇帝一百个不愿意,也不敢公开处罚说话的这个人。

    因为一旦公开处罚,军队看在眼里,必然会让军队膨胀。

    当然,这是大臣们的那点小心思。

    连施瑞安也笃定了现在出来,皇帝绝对不会在这种场合拿他怎么样。

    “你好大的胆子!来人!拖下去杖毙!”

    “是!”

    施瑞安抬起头来,一瞬间脸上的表情都僵硬了,喉咙有些发干,撕心裂肺叫喊出来:“陛下!臣死不足惜!武夫狂妄跋扈,不足与谋!不足与谋!陛下……”

    崇祯便不再看他,而是扫视一转大臣们中间,有的人连忙收回眼神。

    那样子,像是上课小讲话被老师抓住了一样,看起来有些猥琐。

    崇祯冲着那边大声斥责道:“乱棍打死!”

    施瑞安很快就被推下去活活打死。

    有些大臣倒吸了一口凉气,例如吏部侍郎张凤翔。

    他也没有算到皇帝直接在今天这种场合把人给杖毙了。

    暴君啊!

    他们那点心思,崇祯怎么会不知道?

    但是崇祯根本不担心这样军队会膨胀。

    军队真正变得骄躁跋扈,一定是管理失控。

    军队的管理分为这样几步:

    一是思想钢印的灌输。

    二是军纪的严明。

    三是司法威慑。

    如果真的想那些文官想的提高军人地位就会导致武国,那特么国防力量只会越来越弱,最后亡国。

    这是最要不得的。

    你们敢在这个时候跑出来恶心朕,朕就敢直接下杀手!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纵马向前,一路沿着军队的长流奔跑起来。

    这是他在国内推行新政的绝对保障。

    “儿郎们,你们辛苦了!”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声音更加洪亮,如同海浪一般,彻底将皇宫外的热情点燃了,所有人都在高呼:“吾皇万岁!”

    成立建军节,崇祯绝对不是意气用事。

    新军政已经开始了,宣府的边军现在就在进行全面整顿,军队的改制中,接下来必然会遇到无数问题。

    需要一波强心剂,朝廷需要拿出对军人的态度来,需要凝聚人心,这样才能携大道来推行新军政,才能服人心!

    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秦良玉、袁崇焕、郑崇俭、杨鹤、张宗衡等人都看在眼里。

    以郑崇俭、杨鹤、张宗衡这三人最为陌生,他们会给皇帝奏疏,但几乎很少见面。

    这一次的阅兵,深深震撼住他们了。

    同时,他们也真切感受到了皇帝在军队中的威望。

    自大明开国以来,也只有太祖和成祖,有这样的威望了。

    他们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们对皇帝的新军政依然只是模糊的概念。

    下午,乾清宫,军委会的所有大臣都在。

    这次所有回来的总督也都在。

    洪承畴汇报完宣府这半年的整顿情况,崇祯非常满意点头。

    现在宣府有专门的军官在教每一个士兵被最新的军法,不愿意背的,想走后门的,基本上都被洪承畴给踢出去了。

    《大明新军法》已经在宣府传开。

    不仅如此,每个月,洪承畴都会去各地进行抽检。

    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先给老子背,连军法都背不下来,还他娘的当什么兵!

    而且,在黄得功的配合下,洪承畴这半年,一口气换了23个军官。

    这些人全部上了军事法庭。

    现在宣化城和张家口的军队编制已经全部调整过来,按照京卫军的军师旅团营的军制来排的。

    洪承畴这个人,办事心黑手辣了点,但是效果立竿见影,军队的整治就是需要这样的人!

    洪承畴道:“陛下,臣有一点必须说出来,否则不吐不快!”

    “你说!放开了说!”

    “宣府现在的军粮里,肉的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儿郎们的要求,每个人每天半斤肉,但至少有两万人没有肉吃!”

    崇祯抬起眉头来,道:“阎鸣泰。”

    “臣在!”

    “怎么回事,朕不是已经规定,每个士兵每天必须配给半斤肉么?”

 第123章 边军的密奏(第三更)

    阎鸣泰道:“回禀陛下,目前宣化府经过整顿后,有2万正规边军,每人每天半斤肉,一天就是1万肉,一个月就是30万斤肉,一头猪约900斤,一个月要吃掉三百多头猪!并非臣不愿意供给,而是如此这般,宣府的肉价必然涨价,影响民生。”

    崇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阎鸣泰这种说法。

    崇祯开口问道:“北直隶养殖场什么时候建成?”

    “启奏陛下,一头猪从出生到成长,长到900斤,需要一年时间。”阎鸣泰如实回答着。

    一边的袁崇焕看了他一眼,实在有些惊讶,阎鸣泰一个兵部尚书,居然在讨论养猪的事情。

    他与阎鸣泰在天启年间一起在辽东打过仗,睡过同一张床,两人还是有比较深的友谊的。

    见阎鸣泰一个兵部尚书沦落到养猪,袁崇焕实在为他感到一些悲凉。

    崇祯继续问道:“目前北直隶的养殖场养了多少头?”

    “一共有2000头,明年4月可以成长起来,可以供约12万将士。”

    “要扩大!”崇祯开始给阎鸣泰算账,“北直隶的养猪场要攻击宣府、蓟镇、辽东这三个军镇,宣府有2万大军,蓟镇也有2万人,辽东现在正规军6万人,从顺天府运输过去,肉恐怕已经烂掉了,在锦州再开设一个养殖场,专门为辽东供给,钱不是问题,要确保将士们有肉吃!”

    “是!”

    一听到“钱不是问题”,一边的财务大臣毕自严面部就开始抽筋。

    皇帝花钱完全不眨眼睛,可他这个财务大臣就不能真的不眨眼睛了。

    毕自严最近的日常就是:陛下,这笔款不能批啊!陛下!那笔款也不能批啊!陛下!您要是真的批,臣就死给您看!

    这事你还真不能怪毕自严,毕竟那都是银子,皇帝是大方,可作为臣子,尤其是管钱的,还真是要精打细算,这叫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不然按照皇帝的财大气粗,高兴了就赏,国库里再多钱那都是不够花的。

    “可以把养殖场外包一半给民间,让民间的老百姓自己去喂养,朝堂找他们购买便是了,有些事也不一样非要咱们自己来做。若是民间喂养的好,供给稳定,就全部承包出去。”

    “陛下说的是。”

    “《国富论》里的标准化,就很适合养猪,那些书虽然是朕写的,但完全可以大肆在民间宣传,阎鸣泰,你在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损耗出来,确保供给量是充足的。”

    “遵命!”

    说完,崇祯扫视一眼在场的所有总督,笑道:“郑崇俭。”

    郑崇俭出列,他是一个身形比较消瘦的中年人,但是看起来很干练:“臣在!”

    “朕刚才与阎鸣泰讨论的养猪方面的问题,你怎么看?”

    郑崇俭心里一突,陛下,您这是什么套路,臣是宁夏巡抚,治军打仗的,怎么还讨论起养猪的事了?

    但是皇帝都问了,郑崇俭便硬着头皮道:“陛下圣明睿智,愚臣全凭陛下安排。”

    “郑大人又在跟朕打太极了。”崇祯笑道,“袁崇焕,你来说说这件事。”

    袁崇焕出列道:“陛下,给将士们加肉自然是好事,臣倒是觉得,此事全部交给民间去办,朝廷到时候直接买便是了。”

    袁崇焕说这话是有足够底气的,他在辽东一带屯粮。

    例如把锦州打下来后,就把附近的田分给辽东的农民,农民定期交一部分粮食给辽东督师府。

    在广宁也是这种套路,朝廷也是默认的。

    为什么?

    因为袁崇焕除了是辽东督师,还有一个兵部尚书的加衔,他一个兵部尚书要屯田,完全是有那个权力的。

    “孙传庭呢?”

    “回禀陛下,民间养殖能力有限,若是要大规模集中养殖,还是需要朝廷来,不过一旦等大规模集中养殖成熟,可以让民间来学习,朝廷凡是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孙传庭说的对。”崇祯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朝廷凡是都要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臣也是受到陛下《国富论》的启发。”

    崇祯扫视所有人一眼,道:“你们心里一定有疑问,朕怎么让一个兵部尚书去养猪了?”

    “你们可以去北京大学去看看,朕为北京大学竖立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理。”

    “朕的御厨房的肉也是猪圈里养出来的。”

    “朕要跟你们说的第一点就是,吃饭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老百姓要吃饭,将士们也要吃饭!别说兵部尚书要定期去养殖场巡检,朕也要去!”

    “你们都是地方上的巡抚、总督,军政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军饷,朕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地方军饷有问题!”

    “你郑崇俭在西北,朕就让人在开养殖场,你杨嗣昌在草原上,朕就让人给你送去牛羊!”

    “军镇里的军饷有问题,朕会找阎鸣泰,但你们也有连带责任!”

    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告诉在场的人,以后不能军饷出了问题,就简单的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