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种可能是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和瓦剌蒙古势力相互消磨,让叶尔羌汗国乘虚而入。”

    “二种可能是喀尔喀蒙古击败瓦剌蒙古,势力壮大,重新崛起,这样大明就多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

    “三种可能是瓦剌人反击,击退喀尔喀蒙古,维持之前的原状。”

    “朕最好奇的是,西北的罗斯人此时得知蒙古人在西北大打出手,他们是什么反应。”

    要知道,瓦剌人在明末是阻隔了俄罗斯人在西北的扩张的。

    现在局势已经大变,俄罗斯人会不会趁着西北大乱,趁虚而入?

    西北的局势非常混乱,还有更多信息,是崇祯看不到的。

    红娘说道:“那以现在的情况,咱们要出兵吗?”

    “出兵?”崇祯摇头,“不出兵,现在西部战区最重要的是做好这样几点。”

    “一、陕西到甘肃的交通线布置起来。”

    “二、养马场扩编,武器库建设。”

    “三、嘉峪关到敦煌这一带是空白,必须建立一连串的城镇。”

    “四、要开放免税政策,吸引大量老百姓去河西走廊做买卖,购置地产。”

    “把这四点做好,是目前咱们要做的,且必须做的,玉门关以外的事情,先不急。”

    “那夫君此次来陕西,正是为了这些事?”

    “没错,陕西作为甘肃的后勤,是关乎到西域的未来,朕必须亲自多走走。”

    红娘感慨说道:“做皇帝好辛苦。”

    是啊,尤其是做明朝的皇帝,是最辛苦的。

    应该说中国帝制时代的皇帝,一年比一年难做。

    秦汉的时候,官府的首脑是丞相,丞相开府治理天下,百官都得向丞相汇报。

    内阁的票拟,司礼监的批红这些权力,都在丞相手里,不需要经过皇帝同意。

    皇帝可以在后宫睡睡懒觉,朝政的时候问问大事情就差不多了。

    后来隋唐宋的三省六部,皇帝也不必事事躬亲。

    真的累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把宰相废掉了,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成了官府的首脑。

    大小事务都要皇帝来御批,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还扛得住,后面没有一个皇帝扛得住这种高压工作的。

    张凡那也是死撑着的,并且他已经无形之间给内阁和军委会放了许多权。

    否则许多事挤压着,根本不可能快速推动。

    其实张凡一直想对中央的权力进行重构的。

    明朝废除丞相后,成立内阁,内阁就是个阉割版的中书省,只有建议权,没有审批权。

    千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被彻底解决,但是代价就是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当国家的疆域和行政,空前扩大,当社会的经济和化迈入多元化发展后,所有的审批权全部牢牢抓在皇帝手里,是不可能的。

    皇帝即便一天24小时不睡觉不吃饭,也不可能处理完那么多问题。

    当然,这是后话,此事关乎中枢机要,他暂且不提。

    按照他去年年底调度中央军预备役给的目标,现在辽北的十座城寨应该已经修建完成,并且沈阳铁路局也正式成立。

    这些都预示着辽东和辽北的局面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七月初十,崇祯招见了陕西省巡抚施凤来,布政使伊尹,农务司司丞史可法,西京知府马士英。

    还有西京军事学院院长马世龙。

    没错,就是在辽东灭国之战中失去一条腿的马世龙。

    作为前御林卫第一军团的统帅,马世龙现在身负中将军衔,光荣退休,被安排到西京长安的军事学院来做院长。

    这也足以证明崇祯对西京军事学院的重视程度。

    据说不少西部战区的军官,都必须定期回学院总结、复盘、分享。

    当然,西京制造局、煤矿局、钢铁局等等一把手全部到场了。

    还有西京大学的人也来了。

    其实陕西目前有个很头疼的状况。

    什么状况?

    迷茫!

    官员们都很迷茫,这是施凤来多次奏疏里,朝堂上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崇祯新政,为了遏制陕西饥荒,这些年朝廷在陕西是投入了巨额的钱财的。

    少说也有5000来万两了330亿元以上。

    但是目前陕西的经济依然要死不活,没什么起色。

    这作为西京,作为西部战区的后盾,是绝对无法满足条件的。

    皇帝对西京官员进行了讲话。

    对西直隶明确提出了几个核心点:

    一、扩大和深化对农业的发展,从水利、肥料、种子培育和农学人才等方面持续推进。

    二、加强对工业的发展,水泥、钢铁冶炼、自行车制造。

    三、持续扫盲工作。

    四、落实巡抚制新政,镇村新政。

    崇祯对西直隶目前的要求也不高。

    主要还是粮食和交通,以及改善农村的现状。

    至于陕西能否成为轻工业制造中心,崇祯暂时没有报太大指望。

    毕竟关中的自然资源开发过度,材料不足。

    倒是湖广省和四川省在这方面的资源明显更加雄厚,到时候由这两个地方承接,完全可以满足对西域的供应。

    听完后,官员们还是一阵迷茫。

    崇祯也仔细听了官员们反馈的问题。

    各种问题都出现了。

    例如铁矿局说自己找到的铁矿有限。

    农务司说陕西每年的粮食无用消耗非常大。

    商务部说陕西的私人商社数量很少,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做生意。

    而所有的问题都在指向一点:陕西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穷,太穷了。

    官员们几乎在喊穷。

    投了那么多钱进来了,还是喊穷,还是没有成效。

    前几年,施凤来就带着一群官员去湖广省和河南省分别做过考察。

    武昌作为经济特区,是内陆经济模式的前沿重镇,本身就是准备打造成标杆,让各地学习的。

    官员们去武昌和开封考察之后,只有一个结论:这两个地方太他妈的的有钱了!

    粮食充足,商业发达,轻工业发达。

    而回到长安,只有一个感觉:穷!太他妈的穷了!

    这几年,施凤来和伊尹也是想破脑袋搞发展。

    伊尹说道:“陛下,臣不敢隐瞒必须,咱们这些年,向武昌学习,向开封学习,但进步依然有限。”

    说到这里,大家都很迷茫啊。

    皇帝你说的那些目标大家都知道,可是具体怎么实现呢?

    崇祯说道:“你们都记住,做事不能照葫芦画瓢,你们得分析事物内在的逻辑。”

    “施凤来,武昌你也去过了,开封也去过了,你说说这两个地方有那些优势,这些优势有什么相同点?”

    施凤来说道:“陛下,开封和武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粮食产量丰富。”

    他说的没错,开封地处中原,河南是粮食大省,早些年的新政,李岩担任河南布政使,把河南的农业治理得仅仅有条,这些年开封快速发展其实就是李岩当时在任的时候打下来的基础。

    而武昌的西面则是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湖广熟而天下足,这是明朝的谚语,不是说着玩的。

    “所以你们就在陕西各地搞农业,这是正确的。”

    “大力生产日用品,也是正确的。”

    “老百姓现在赋税很轻,能吃饱饭,但是手里没有多少钱。”

    “你们想修水泥路,但是发现水泥路的工程里,许多工人饭吃不饱,因为粮食有限,这些都陷入到死循环中了。”

    皇帝平静的声音传达到每一个人耳朵里,大家都期待地看着皇帝,都希望皇帝能指出一条明路来。

    那到底有没有解决陕西困局的办法呢?

    当然有!

    崇祯这一次来,就是为了激活陕西省!

 第810章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技术革命的…

    陕西现在很符合古代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

    就是农民自己把田种好,刚刚够自己吃,也不会拿去卖,交税也有的交。

    一句话,自给自足。

    目前陕西状态稳定,但就是缺乏活力。

    北京社科院的人发表过期刊,说陕西人比较保守,对新政的意愿不高,满足于现状。

    这个观点还被不少大臣接受了。

    例如内阁大学士、陕西巡抚施凤来就承认了这个观点。

    而刚刚进入北京大学的新一代学霸王夫之则发文公开反驳这种谬论。

    王夫之表示,陕西之所以不温不火,其实还是受限于粮食产量。

    他一句话就犀利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粮食的根本原因,其他的都只是表象而已。

    但是朝堂上的人沉迷于地图炮。

    关于地图炮,可以追溯到周朝。

    中原诸侯国对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的蔑视。

    到了秦汉也一直没有消除。

    隋唐自然也免不了,什么关陇军事集团,什么河北集团等等。

    宋朝的时候,地图炮更是在朝堂上开出来。

    司马光就曾经公开表示南方人一肚子坏水,尤其以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投机分子吕惠卿为例。

    到了大明朝,呵呵,南北对立就更严重。

    现在朝堂上有不少南方人,他们看到陕西这些年不温不火,当然就会说北方人不适合经商。

    这就是扯淡了,山西晋商可是很有名的。

    山西这些年把盐、茶叶、丝绸运输到宁夏、甘肃。

    甚至现在嘉峪关的某个军官能喝上茶,也得感谢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能吃苦,能长途跋涉。

    那陕西为什么不行?

    要知道,汉唐陕西可是天下的中心,商业自然也是十分发达的。

    崇祯看着这些官员,他说道:“诸位不要急,也不要气馁。”

    “朕知道诸位很辛苦,一直在想着办法解决问题。”

    “朕这次来不是白来的。”

    “你们知道武昌和开封粮食多,所以老百姓有大量的余粮,于是各地都有粮商收粮食去卖。”

    “而陕西,连修水泥路的时候,商人都没法提供多余的粮食给老百姓吃。”

    “归根结底,就是粮食不够,又要从陕西运输粮食到甘肃和宁夏,留下来发展经济的就自然不多了。”

    “朕知道你们心里有怨言,为什么一定要用陕西哺育甘肃和宁夏?”

    “朕必须说明一点,长安在未来,一定是大明朝最大的府城之一,它可以和南京、北京、苏州并列,甚至它的规模不必武昌小。”

    “无非是现在遇到了一些难题。”

    “如何解决?”

    “现在从武昌也修了水泥路到陕西,粮食还是无法满足陕西。”

    “依朕看,打通交通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交通的效率还不够高,多修几条路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且未必能快速解决一个省的粮食问题。”

    “所以,要增加新的交通方式,一种效率更高的交通方式,将陕西的粮食充裕起来,这就是突破口。”

    施凤来说道:“陛下,您说的新的交通方式是……”

    “就是朕在信中跟你说的,北京科学院很快会有人过来,你们不必担心。”

    “陕西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众人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疑惑,但听皇帝的话,逻辑上是没有问题。

    现在通了几条主干水泥道,但根本不可能满足整个陕西省。

    要知道,陕西省有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