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4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左右翼的明军也已经冲进了南城和北城的吐鲁番大军中。
叶尔羌汗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他们的领土已经扩张到了帕米尔高原西部。
他们曾经击败过无数对手。
他们从未感到过恐惧。
但今天,他们感受到了。
第769章 大明天威远播(第三更)
城楼云梯上的吐鲁番士兵一个个往下跳。
他们吓懵逼了。
跳是本能地逃跑。
而这时已经没有办法逃走。
明军的钢甲骑兵洪流迅速沾满城门前的空地,继续滚滚咆哮,将一切来不及逃走的敌人碾压成肉泥。
更多的吐鲁番士兵彻底放弃抵抗,他们调头就跑。
大溃败上演了。
一个小时前还在攻城的吐鲁番大军,现在一泻千里地崩溃,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快速乱窜。
而南北城门外,吐鲁番大军也同样被明军的铁骑冲击、淹没、崩溃。
这个时候,苏里唐已经被无数紧急军情淹没。
所有的消息都在告诉他,明军的援军来了,我军大败。
明军的援军来了!
他之前是派过探子的,从嘉峪关到敦煌的道路被大雪封住。
明军的援军是怎么来的?
这不可能!
苏里唐大怒,他想对周围下命令,让他们不要乱动,继续攻城。
但显然大军已经被东、南北城的动静吓住了。
无数人脸上都露出了惊恐之色。
甚至西城门也有人从云梯上跳起来抱着头大喊“快逃”!
压抑的恐慌随着明军的铁骑洪流快速压进,而爆发。
终于,西城门苏里唐的主力军也承受不住了。
他们还没有被冲击到,却已经被前方滚滚而来的喊杀声震惊住了。
苏里唐的主力军也开始出现崩溃,原本整齐的军阵变形、歪曲,有人直接调头跑了。
这一跑,那片区域就有更多人逃跑。
督战队立刻提着刀子去将所有逃跑的人就地砍杀。
这才勉强制止的逃跑。
苏里唐开始传令整顿队形。
但显然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够了。
当西城的主力军开始调转方向,组成一个个方阵准备对抗骑兵的时候,明军已经从南北两个方向奔袭而来。
就像两道锋利的利剑在城外绕道驰骋,以不可阻挡之威势冲向了苏里唐的主力军。
这个时候明军的钢甲已经被彻底染红,甚至有的人身上还残留着碎肉。
连战马的鬃毛都被鲜血染红,鲜血凝固住。
当这样的军队,手持锋利的钢刀,气势汹汹、密密麻麻冲来的时候,刚刚组建好队形的主力军还没有时间动员,已经被迫要迎接明军的冲击。
战鼓声再起响起来,苏里唐的主力骑兵朝明军冲过去。
双方快速拉近距离,直接冲撞在了一起。
就像两道海浪冲撞在一起一样。
只不过海浪溅出来的是水花,而此时此刻,溅出来的是碎肉和鲜血。
战马发出哀鸣声,和它的主人一起倒塌下去,在地面上滑行,惨不忍睹。
不过这一撞,高下立刻分辨出来了。
明军的钢甲骑兵的冲击力和防御力都要比吐鲁番骑兵的强。
只见明军的前锋队在倒塌之后,后面的立刻补充上来将吐鲁番骑兵硬生生压了回去。
血肉和骨头绷断,无数把钢刀在阳光下流动着森冷的光泽,组成了锋利的绞肉机。
鲜血在刀刃上飞走、狂舞。
所有敢靠近的生物,全部被绞成碎片。
吐鲁番骑兵的攻击力一上来就被明军碾碎。
接下来,明军一路压进去,在肉林中将所有的一切砍烂,踩碎,变成肉泥和血浆。
吐鲁番骑兵被切割、冲击崩散。
他们发出惨叫。
甚至连他们的战马都发出了绝望的哀鸣。
但是,一切都被撕碎了。
这里彻底变成了修罗炼狱。
大概在多年以后,这里的草地也会长得非常茂盛。
排上去的精锐败下阵,苏里唐还没有反应过来,明军已经摧枯拉朽般朝他这边冲击过来。
战马喷吐出热气,将士们手里的刀在漂流着鲜血。
他们有的不到二十岁,最大的也就才二十岁。
他们目光坚毅,不畏生死,将全身的力气全部使出来,一往无前地冲锋。
“阿木奇大人,快撤!”
有人在苏里唐旁边大声喊道。
一切都太快了。
苏里唐的亲卫军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但是当他们看清楚明军的样子之后,也害怕了。
明军奔跑起来,大片鲜血从钢甲上滑落下来,有的人刀刃上还卡住半个头颅,还有的人钢刀都砍翻卷过来了。
他们爆发出来的气势,让苏里唐的亲卫军都胆寒,连他们的战马都变得惴惴不安,不敢上前。
他们眼睁睁看着明军杀过来,随后被砍死。
苏里唐本人调转马头狼狈逃走。
云梯上已经没有吐鲁番士兵了。
苏里唐的主力军也出现大溃败。
他们朝哈尔金水党河明朝的称呼逃去。
明军紧随其后。
过了半个小时,苏里唐的主力军逃到了敦煌西湖之畔,沿着西湖逃窜。
而明军依然紧跟其后不停杀。
从敦煌到这里,已经是尸横遍野。
有的人甚至翻身下马跳进西湖里打算逃走。
还有的人逃到月牙泉,一样被明军追下去乱刀砍死。
有的吐鲁番士兵扔下刀和弓箭打算投降,但是杀红眼的明军似乎根本听不到,也听不懂,直接过去就把脑袋削掉下来。
到了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战争的激烈程度才缓下来。
直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吐鲁番的九万大军,已经死得只剩下几千人,并且已经逃到了几十里之外。
即便如此,明军依然还在追杀。
苏里唐本人已经在乱军中被明军砍成碎片,他的碎肉可能黏在某些明军战马的马蹄上。
从掏空俯瞰下去。
方圆二十几里,都是红色的。
尤其是敦煌城外的十里之内,密密麻麻的红色,如同一张巨大的地毯。
十里之外二十里之内,尚有一些空白。
大风一吹,血雾飞舞。
到了傍晚的时候,战争彻底结束。
有的明军杀累了,直接趴在战马上睡着了。
有的从战马上滑落下来,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因为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
连曹诏这样的老将也亲自提着刀,在大军中冲杀,他的铠甲已经全部被染红。
铠甲上面有无数刀痕。
这是一场大胜,一场对西域大国军队的大胜。
从嘉靖退回嘉峪关后,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西域将再一次感受到大明的天威。
第770章 政治风暴?(第一更)
捷报沿着河西快速朝内地送去。
胜利的声音在各镇传开。
五月一日一大早,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进入北京,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
早上八点的时候,这份捷报就放在了皇帝的桌案上。
老实说,崇祯从未担心过敦煌的问题。
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阶段性的挫折都太正常不过了。
即便敦煌暂时沦陷了,只要他强行摁住朝堂上的反对声,西部战区也能在冰雪消融后,将敦煌重新拿回来。
只要他能把控住大方向,控制住全局,以目前大明朝的赫赫武功,要拿回敦煌,不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吗?
只是,这场风雪,的确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被孤立的敦煌城,死守数月之久,那里的守备军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他立刻给洪承畴写一封信,让洪承畴亲自走一趟敦煌,去慰问敦煌城。
与此同时,着军委会派特使前往,安抚军心。
再让军委会立刻筹备后续安抚之事。
还给礼部下了一道指令,大明日报通报歌颂敦煌之战。
最后,让工部协助西部战区,在敦煌为战死的士兵修建一座纪念碑。
崇祯将这份捷报放下,诸位御前大臣在下面。
他说道:“苏里唐发兵十万侵犯我大明,此仇朕记下来了,你们也都要记着,等朕收拾完辽北,朝廷王师西出玉门关,朕定要灭了叶尔羌!”
诸位大臣不说话。
事实上,这一次是真的有惊无险,一大批人已经想着必须劝皇帝从敦煌撤回来了。
这些人会因为现在曹诏解了敦煌之围就闭嘴吗?
当然不会。
人的屁股一旦坐下,是很难轻易站起来的。
他们会先自我说服,让自己继续相信屯兵敦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然后再开始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
难道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吗?
当然不是。
政治的背后都是利益。
政治博弈说到底也是在赌博。
例如朝廷在敦煌屯兵,刚开始大家都没说什么,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全部高呼皇帝圣明。
但遇到了一丢丢挫折,就有投机分子意识到机会来了。
等等,为啥这个时候投机分子们认为机会来了?
难道他们反对皇帝,还认为这是机会?
这个逻辑不通啊!
不不不,他们不是为了反对皇帝。
例如敦煌被围,战事吃紧,随时有兵败可能。
那这个时候就得找人出来背锅吧,就得有人未敦煌屯兵一事负责吧?
总不能皇帝负责,那就得找背锅侠。
他们认为这个时候皇帝心里其实也是想找背锅侠的,所以站出来反对敦煌屯兵,不是在反对皇帝,是在帮皇帝找背锅侠,给皇帝颜面下。
这些都是政治游戏里的潜规则。
而御前大臣们不会就此事表态,到了他们这个级别,不会轻易先说话。
要说话也是下面的人说,最后皇帝才问他们意见。
这是常规套路。
不信?
即便捷报送来了,此时许多官员也在奋笔疾书写弹劾信。
弹劾谁?
还能有谁?
现在军委会谁是元帅,就弹劾谁。
顺便将洪承畴也弹劾一遍。
这特么的其实还是利益之争,一大帮子人都想着让袁崇焕上位的,这就是个绝佳时机。
而且除了敦煌这件事,还有另一件事足以在这个时候搞事情了。
另外一件什么事?
就是皇帝桌上还有另一份汇报。
这份汇报是李自成写的。
军队贪污!
这绝对是天大的事。
从唐以后,臣防武将,就和防贼一样。
军队贪污,这放在历朝历代,放任下去,都是有亡国暴乱的风险的。
军队永远是最敏感的存在。
好的时候,军队保家卫国,是太平盛世的基础保障。
但一旦监管不力,军队就成了内乱的根源。
例如东汉末年,例如西晋八王之乱,例如五胡乱华,例如大唐繁镇割据,例如五代十国。
这些都是军阀们粉墨登场的年代。
他们不但不浪漫,反而民不聊生,简直是人间地狱。
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什么叫赤地千里?
就是千里大地是荒凉一片,白骨暴露在路上,野狗们吃得一个个眼睛发红。
这是末日般的惨象。
十室九空也绝不是夸张的说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