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4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承畴心头一跳,

    这相当于启动了军工模式。

    这更加坚定的给予了西部战区更大的权限,将西部战区一体化。

    如此这般,洪承畴可以指定计划,并且执行计划了。

    权力越大,责任肯定越重。

    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后面全面出击西域做准备啊!

 第764章 最重要的时刻(第一更)

    西部战区眼下最紧急且重要的有两件事。

    一、敦煌城的解围。

    二、后勤体系的快速完善。

    敦煌的解围,曹文诏已经亲自领兵赶往。

    随着张掖、敦煌等重镇的扩大,对完整、高效的后勤越来越急迫。

    粮食、军备、医药供应不上,就算前线组织再多再勇猛的将士,也是没有用的。

    不但没有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张凡将西部战区的后勤搭建全线下放给西部战区总督府,也是在这种危急时刻最有效的一种解决办法了。

    按照以前常规化的军区配置,军区里配置有如下:

    一、正规军队。

    包括骑兵、火枪手、步兵。

    二、后勤部。

    包括工兵、军需、医疗。

    三、军政部。

    包括战区总督府(总督)、总指挥部(都督)、参谋部。

    四、军督府。

    宪兵司、文宣司。

    五、预备役。

    这五大分类组成了一个军区。

    统一归属军委会管理。

    其中军政部是归属北京军政院直辖,例如洪承畴、孙传庭、袁崇焕、卢象升、曹文诏、祖大寿等人的编制都在军政院。

    军督府则归属于监察院直辖,负责军队的军纪、军队的教育。

    而总督府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总指挥部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

    这是一套完整的军政体系。

    其中后勤部是归总督府直辖。

    但特殊时期,后勤部的工兵又归总指挥部直辖,例如要攻城拔寨,就少不了工兵的协助。

    如果将这套体系拆解清楚了,你就会发现,现在整个西部战区的交通,都划归到了总督府直辖的后勤部军工司,由工兵来完成。

    军队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做也是为了高效往前推进。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是洪承畴并不愿意的。

    为什么?

    一是事情变多了。

    二是战区预算暴涨。

    居高不下的军费,在朝堂上永远是最刺眼的,监察院的官员就专门盯着军政院的军费,一帮比毕老爷还能算账的家伙没事就跑到皇帝那里扯犊子说军费超额了。

    但现在确实没有办法了,西部军区都直接升为西部战区了。

    而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能军队接下这个烂摊子了。

    接下来洪承畴要对后勤做一些调整。

    后勤的军工司现在只有两万工兵,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据说辽东的军工司有10万工兵,皇帝又调了30万中央预备役跋山涉水,实际上就是工兵。

    他们在辽东、辽北大地上伐木、搭建房屋、修路、建造各种厂、挖山、开凿水渠。

    言简意赅:他们在辽东和辽北改天换地。

    而洪承畴现在显然也要这么办才行,不下点狠功夫,若是事情完成不了,他这个总督估计就要去北京的军事法庭了。

    洪承畴从来就是个做事心狠手辣的人,当年他参与南京平乱的时候,可没有少杀人啊。

    当天西部战区总督府就召开了高层会议。

    当天晚上,一份新的规划就出台了。

    也是当天晚上,一批批快马从张掖城出发,赶往河西各个军镇。

    洪承畴的后勤战略规划如下:

    长安、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这六个地方,每个地方预备2万工兵,从各镇的预备役名额里征集。

    如果这事换做内地的省份,恐怕没有那么好做。

    但在西北就不同了。

    这六个地方,在过去就是重镇,原本就有军事底子。

    要不然从长安到武威的水泥路怎么会在两年内从0到铺设完呢?

    不过既然长安到武威的水泥路已经铺设完了,为何还要征调这里的预备役?

    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一条水泥路肯定是不够的,西部战区实在太大了。

    从长安到敦煌,纵深三千多里。

    朝廷要彻底控制河西,通过河西,向西域源源不断输送兵力、物资,将大明朝的经济与西域联系起来,就必须不断加强河西走廊的城镇化。

    要加强河西走廊的城镇化,就必须疏通长安到敦煌的各条大动脉,也就是交通设施。

    通过一条条密集的大动脉,向西域不断输送经济影响力。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投资,包括军事、基建、人力、工业等多方面的投资。

    只有完成了这些,大明朝才能通过河西走廊,对西域传播影响力。

    就在洪承畴亲自督建后勤的时候,曹文诏的五万大军从嘉峪关,跨过茫茫大漠和雪原,抵达了敦煌。

    有人说崇祯十一年才是最困难的一年,并非新政受阻,而是新政产生的效果,在向外延伸的时候,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例如对辽北蛮夷的打击,对漠北的征战,以及在西北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些全部发生在了崇祯十一年。

    以往,它们其中一件事发生,都会对朝堂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今年,它们全部同时发生了。

    这就对新政下的行政、军政以及财政形成了巨大的考验。

    只要有一处战败,朝堂上那些蛰伏起来的政客们就会跳出来,趁机大肆宣扬军事内卷理念,要求皇帝暂缓对周边的军事扩张。

    为什么?

    因为一处战败,意味着投入到这一处的财力几乎打了水漂。

    例如眼下十万吐鲁番大军围攻敦煌,敦煌如果失守,曹文诏战败,意味着明军向西取西域的战略被腰斩,大规模运输棉花到内地的战略目标也就失败了。

    没有任何经济收益,反倒战死了无数人,投下去的钱也都没有收回来,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反对的声音。

    那时候不仅仅是官员们反对了,甚至可能老百姓都会反对打仗。

    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逆天而行。

    上一个打败仗还持续要打的逆天而行的皇帝叫杨广。

    杨广雄才大略……个屁。

    做事不知轻重缓急,不懂权衡全局,你管那叫雄才大略?

    另外,杨广绝对不是得罪了世家这么简单,杨广是把天下所有人得罪光了,老百姓百万百万的死。

    有的人站在水里身体烂掉长蛆,人命如草芥一样死掉。

    杨广不嗝屁没天理了。

    而张凡呢?

    呵呵,你看他新政效果贼牛逼,实际上这一年,四方开战,也是在刀尖上跳舞了。

    稍有不慎,还真有一局输而满盘蹦的可能。

 第765章 钢铁之师?(第二更)

    崇祯十一年,四月十二日,敦煌。

    一颗巨大的石头冲上来,砸在沾满鲜血的城墙上,砸出一个坑。

    接下来,石头汹涌而至。

    城头的明军军官开始用火炮还击。

    很快就打掉了吐鲁番军队的三架投石车。

    吐鲁番人并没有被明军的火炮吓到,前锋营如同潮水一样冲过来。

    有云梯,有攻城车,还有敢死队。

    很快,云梯架在城头上,一个个蒙古士兵用力往上爬,又被上面明军的火枪手用火枪打落下去。

    不仅仅有火枪,明军在城头也准备了石头。

    他们搬起石头一颗颗往下砸,将蒙古士兵砸得头破血流。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攻城了。

    苏里唐的大军在围困了敦煌四个多月里,无数次疯狂地攻城。

    就连暴雪天也攻过几次。

    城内两万明军给予了吐鲁番军队最坚定的还击,只要吐鲁番军队敢攻城,他们就会站在城头拼死抵抗。

    他们将敌军一次次击退。

    城下堆满了敌人的尸体,被冰雪覆盖后又堆起来,又被冰雪覆盖,一层又一层。

    而城墙上冻结的鲜血将整座墙面染红。

    明军也并不好受,因为敦煌的驻兵调派是崇祯九年开始的。

    直到崇祯九年下半年,才陆陆续续驻扎过来。

    但由于敦煌距离酒泉有足足700里,中间缺少城寨,敦煌的补给非常困难。

    所以驻扎在这里的明军,日子是非常艰苦的。

    即便是火炮,也只有5门。

    平日里,士兵们很难吃到肉,有粮食吃就不错了。

    到了崇祯十年,皇帝催促洪承畴尽快开始着手建设嘉峪关到敦煌之间的城寨,作为敦煌的后勤补给点。

    才刚开始动手,崇祯十年年底,苏里唐率领十万大军兵临敦煌。

    仿佛上天都在刁难大明朝。

    崇祯十年年底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持续的暴雪封住了前往敦煌的道路。

    雪到底有多厚?

    成年人的腰部!

    连绵数百里,一望无际,仿佛成了生命的禁区。

    不仅仅粮食没有办法进入各镇,连嘉峪关的驻军想要支援敦煌也变得极其困难。

    消息十万火急传到北京,驿站的马都跑死了10匹!

    再后来,西部全员紧急动员。

    开始用人力,一铲一铲地除雪,硬生生撕开了一条行军道路。

    再然后,总督府紧急调派5万铁骑,几乎一口气将西部战区的骑兵抽干了,全线奔赴敦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先贤说的。

    但这一次,没有时间筹备粮草了。

    5万骑兵,各自背了两个月的粮草,就是干饼,每天两张饼的量。

    要保证半个月的时间抵达敦煌。

    在如此残酷、极端的天气下,驰骋近千里救援,是对西军一次严酷的考验。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总督府的官员们连续开了三天三夜的会,双方在总督府里直接动手了。

    有人说暂时放弃敦煌,因为暴雪封路,嘉峪关里敦煌太远,更别说相当一部分主力军还在张掖城。

    张掖距离敦煌一千多里。

    如此长距离去驰援敦煌,后勤几乎没有任何保证。

    军队一旦抵达敦煌,将彻底与张掖失去联系。

    这是极度危险的。

    有人说必须驰援敦煌。

    敦煌是朝廷进入西域的重中之重。

    崇祯九年天寒地冻的时候,是皇帝亲自领兵将敦煌拿回来的,绝对不能放弃。

    双方各执一词,争了三天三夜,嗓子都争哑了。

    最后还是曹诏老将军力排众议,愿意亲自领兵前往。

    也就是说,其实曹诏将大部分责任全部担在自己肩上了。

    而洪承畴这个时候还犹豫不决,这事一旦报到北京,他的政治生涯基本就结束了。

    这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大规模动员令的出现。

    此时此刻的敦煌城,是什么样的呢?

    敦煌一共有两万驻守军,但另外有3万民众。

    这些民众是这两年抵达敦煌定居的。

    朝廷为了发展敦煌,推出了不少优惠的政策。

    例如凡是抵达敦煌的人,每人可以获得10亩田,或者20两银子。

    而且路费官府全包。

    这就吸引了一批比较穷的人家陆陆续续搬迁到这里。

    这些民众,有的种田,有的经商,还有的做手工艺,勉强在敦煌形成了初步完善的社会。

    也就是说,敦煌真正被困的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