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坠落下马。
必勒格一看这架势,尼玛吓得哪里还敢再战。
第593章 西出嘉峪关;横扫蛮夷!(第二更)
他调头就打算撤,但也就刚刚调了个头,于是就掉了个头。
然后头在空中旋转了几下,就掉落在雪地里,最后还眨了一下眼睛。
真尼玛后悔听固始汗的鬼话呀!
风从耳边呼啸而来,飞起来的人头喷洒出鲜血,在空中散开,瞬间结成冰,就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
杀戮中,人的生命失去了意义,时间也失去了概念。
转眼三个小时过去,三万瓦剌人从被破防,到大崩溃,到被碾压,到全部溃散,再到现在的大追杀。
这一战几乎将入关的五万瓦剌人杀得差不多了。
远处的雪原上,密密麻麻的明军还在追着瓦剌逃兵砍杀。
追了多久?
追到第二天上午,各路明军才折返回来。
基本上能杀的全部杀了,实在追不上的那也没有办法了。
雪原上到处都是尸体,越往远处,尸体的分布越分散,但是延伸到百里之外。
瓦剌人做梦都没有想到,明军这么狠,能追到上百里!
这简直就是锲而不舍的追杀。
那些有幸逃脱的人惊恐万分,他们毫不犹豫,一路朝嘉峪关的方向逃去。
不,准确的来说,朝嘉峪关的南边方向逃去。
他们担心如果走嘉峪关附近,那里的明军会拦截他们。
所以最好是最祁连山山麓下,从那里出去。
但他们不知道,洪承畴此时已经在那里磨刀霍霍了。
正月五日,大获全胜的明军再次集结完毕。
稍作停留后,崇祯立刻向嘉峪关一带快速挺进。
浩浩荡荡的明军铁骑越过了茫茫雪原。
这一路上无数被瓦剌人攻打的城寨听说朝廷王师来了,无不出城欢迎。
正月初十,天空灰蒙蒙的,偶尔有几道光束透过厚厚的层云散落下来。
在远处的天边,有一座雄关要塞,它巍峨地耸立着,古老、苍凉,却又坚毅、不屈。
那就是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
散落的一部分瓦剌人刚刚逃到嘉峪关附近,就被曹诏的部队砍成了碎片。
另外一部分人从南边的祁连山逃走,正在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哈哈哈,还是我们聪明,我们从祁连山走,明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从这里走。
拜拜了您嘞!
这些逃走的瓦剌人带着一些战利品,喜滋滋地准备出关,脸上的笑容都开了花,那叫一个高兴。
他们高兴,他们笑呵呵。
洪承畴也高兴,洪承畴也笑呵呵。
洪承畴好歹现在也是西部军区的总督,在正式坐稳位置前,他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刷战功。
他原本还在担心皇帝陛下会不会把人全砍了,没有人从跑到他这里来了。
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不仅有人从他这里走,而且还不少,好几千人。
瓦剌人:我真聪明。
洪承畴:我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
于是在一个天气灰蒙蒙的下午,洪承畴带着两万明军,将这些瓦剌人全部抹了脖子。
一个都没有放过,有逃跑的,但追了七八十里,把对方砍成了肉泥。
截止到正月初十的中午,入关的瓦剌人几乎被扫空了。
而皇帝,也抵达了嘉峪关。
巍峨的祁连山延绵到天尽头,古老、壮阔。
崇祯向西边眺望而去。
这里就是一千多年前那个年轻人驰骋的地方。
前面就是酒泉,据说是霍去病将汉武帝赐的御酒倒入了泉中,让全体将士共享,遂后人称之为酒泉。
皇帝来了,嘉峪关全体军民热烈欢迎。
不过,在嘉峪关做了短暂的补给之后,崇祯并没有做停留。
他继续挥师西进,朝嘉峪关之外的敦煌杀去。
关外的蛮夷做梦都不可能想到,这个时候居然会杀出一支明军。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后的一个重镇,敦煌西边的玉门关外,就是西域了。
这是汉武帝时期开边定下来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敦煌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化、经济交汇点。
在大明朝开国之初,为了巩固西北的边防,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沙州卫。
但是在明朝中期,嘉靖三年,敦煌被吐鲁番攻占,明朝放弃敦煌,关闭了嘉峪关。
从此,大明朝的边境最西陲就是嘉峪关了。
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西北各部蛮夷不再供奉大明。
嘉峪关外,成了蒙古人、吐蕃人的天下。
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此断裂。
此去已经百年有余,蒙古人和吐蕃人当然不会想到突然会出现一支明军。
可明军偏偏就出现了。
出嘉峪关后,没有任何明军的城寨,不可能有粮草补给。
怎么办?
很简单,大军自己带了一批,足够半个月,另一批就以战养战。
这里原本以前就是大明朝的地方,朕在自己的地盘取点东西,不过分吧?
正月十三日以后,大批明军深入关外。
关外的吐蕃人和蒙古人迎来了他们的噩梦。
明军在短短的数天之内,纵深300里,一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看到蛮夷就杀,杀得血流成河,血河再冻结成冰。
前前后后,足足有上万蛮夷被明军夷平。
这无疑是对关外瓦剌人和吐蕃人以重创。
正月十五,一个天气晴朗的中午。
固始汗的多尔济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在雪原上赶路。
多尔济庆幸自己越过了荒漠,抵达嘉峪关以西。
再往前走200里,就到敦煌了。
这里已经很安全,明军不可能赶过来了。
多尔济说道:“此次回去,我和硕特部恐怕要大乱,你等若是愿意支持我坐大汗的位置,以后和硕特部就是我们共同说得算。”
“多尔济,我们凭什么听你的?”
说话的是固始汗的五儿子巴托。
“兄长,呼和巴日已经取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如果我们还不联合起来,大汗的位置就是他的,如果他成了大汗,我们都得死!”
他继续说道:“若是我成了大汗,联合青藏吐蕃人,说服准噶尔部,咱们再次大军南下,攻击明朝,为父汗报仇!”
“明朝经此一役,必然也是元气大伤,若是我等击败明朝,威望大涨,便能统一各部!”
正当多尔济意气风发的时候,后面突然传来一阵阵铁蹄的声音。
第594章 兵临敦煌;重开玉门关(第三更)
众人回头望去,却见雪原的远方,出现了一些骑兵。
士兵们连忙翻身下马,贴着地面听过去,顿时神色大变。
大家都是行军打仗的老手,这一听,也能推断出至少有数万人马。
侦察兵汇报之后,多尔济等人面面相觑。
这哪里来的这么多骑兵?
莫非是必勒格的军队?
进入嘉峪关的数支军队中,只有必勒格的军队人数在三万。
巴托说道:“必勒格这么早就推出嘉峪关了?要是我是他,肯定再多抢一点!”
“妈的!当时早知道就不跟着去宁夏了,进嘉峪关抢那些城寨多好!”
说话间,前面的骑兵越来越近。
多尔济眯着眼睛看过去,说道:“我怎么感觉那些骑兵不太像咱们蒙古骑兵?”
巴托也仔细看过去,他的眼睛也眯起来了。
“是啊,怎么看不像是必勒格部?”
“我怎么觉得有些眼熟,好像是”
说到这里,多尔济神色大变:“不好!是明军!快逃!”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
“快逃!”
“是明军来了!”
“”
众人简直是慌作一团,急急忙忙驱马飞奔。
后面的明军一看前面的在准备逃跑,顿时速度更快。
双方的距离在快速拉近。
多尔济和巴托等人做梦都没有想到,都出了嘉峪关了,而且出了三百多里了,居然还有明军!
这太不合理了,明军从来不出嘉峪关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不及多想,多尔济等人亡命飞奔,不敢有丝毫的犹豫。
刚才还信心满满打算回去重振旗鼓,继续攻打明朝的多尔济,此时却吓得六神无主了。
于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双方展开了一场角逐。
明军对瓦剌残部的追杀。
这场追杀持续到下午三点钟,最后明军将多尔济部的两千多人中的大部分都围杀在雪原上。
也不是全部都杀了,至少多尔济留着,俘虏了。
等到傍晚的时候,崇祯来了,明军将多尔济交给了崇祯。
“跪下!这是我们的皇帝陛下!”
阎应元用正宗的蒙古语说道。
他这种从军事学院卒业的军官,会一口的蒙古语实在太正常了。
现在大明的高级军官,都要求会多种语言。
多尔济猛地抬头一看,心头震撼,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但再一看这年轻人,一身的雍容华贵气质,深邃的目光中,有一种睥睨天下的王者风度。
这就是大明的皇帝?
多尔济仿佛感觉不真实。
大明的皇帝这么年轻?
等等!
大明朝的皇帝怎么会在这里?
而且亲自率领明军前来?
那甘肃镇?
甘肃镇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崇祯仿佛看穿了多尔济的想法,他开口淡淡说道:“甘肃镇的瓦剌人已经全部被我大明勇士斩首。”
阎应元翻译过去。
多尔济整个人都傻了。
进入甘肃镇的军队全军覆没了?
他不由得全身冒冷汗起来。
“大明皇帝陛下,只要您饶小人一命,小人愿意做牛做马。”
阎应元说道:“陛下,他说只要饶他一命,他什么都愿意做。”
“好啊,将西北目前的局势汇报一遍。”
这才是崇祯最想要的。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必然对西北用武,也必然将收复西域,打通丝路。
得知皇帝不杀自己,多尔济大喜,连忙开始滔滔不绝,将西域目前的局势一一汇报。
等听完多尔济的汇报之后,崇祯自己也思考起来。
西域地域辽阔,想要很快收复是不可能的,得一步步来。
准确的来说,西域有两个主要的对手,一个叫瓦剌,一个叫叶尔羌汗国。
这两股势力都是属于西蒙古。
而且对大明极度敌视。
不仅如此,瓦剌在固始汗的带领下,与青藏的吐蕃人联系密切。
如果按照正统历史来走,固始汗会在萨拉建立和硕特汗国,在未来与准噶尔汗国一样强大。
而且这里面不得不防的是准噶尔部。
这个部族,在正统史书上,让康乾三代都头疼不已。
对了,准噶尔部就是瓦剌人的一支。
又从多尔济口中得知,敦煌目前是在叶尔羌汗国手中。
这事发生在嘉靖三年,那时候吐鲁番王国出兵占领了敦煌,明军退守嘉峪关,并且封闭了嘉峪关的关口。
而吐鲁番王国是从属于叶尔羌汗国的。
到了崇祯这个年代,基本上就成了叶尔羌汗国的一部分了。
也就是说,现在如果崇祯要打敦煌,就相当于跟叶尔羌汗国开战。
而现在崇祯已经向全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