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张凡已经将司法权分开。
廉政督察总府有调查权,而无立案权。
都察院有立案权,而无调查权。
例如福建泉州发生贪污之事,由廉政督察总府的人调查,而由监察御史审核立案,将立案结果呈递省府监察审批。
若是级别足够高,则要呈递到北京,由北京都察院做审理,最后都御史如果审核通过,再呈递给皇帝做圣裁。
前提是级别要足够高,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不必经过皇帝,都御史盖章后就可以直接立案,交给大理寺公开审理,最后入狱刑部。
例如崇祯现在手里拿的这份奏疏,其实就是牵扯到级别过高,由泉州送过来的,交给北京都察院。
不过,为了弹性反贪,牵制都御史权柄过大,副都御史在遇到地方上呈递上来的案子的时候,如果都御史不赞同,则可以视情况直接呈递给皇帝。
若是其他官员要举报此事,皆可通过都察院将弹劾奏疏呈递上来。
这就相当于将司法完全从内阁和吏部剥离出来了,对行政才有监督的作用。
这才有了现在崇祯手里这些绕开杨所修,呈递上来的弹劾奏疏。
杨所修当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弹劾郑芝龙。
他是最会看皇帝脸色的,郑芝龙刚立了大功,皇帝又刚重赏郑芝龙。
现在搞事情,不是作死么?
但是现在弹奏的奏疏上来了,而且还是八封,而且还是绕开了杨所修。
崇祯沉默片刻道:“说说你的看法。”
“陛下,按照福建泉州给过来的司法文书,臣以为,这背后必然是有人指使的。”
“你此话怎讲?”
“陛下刚刚推行了《大明国土管理法》,数月前,又有郑家私藏私矿43处的风波,现在,郑芝龙刚立下大功,受陛下赏赐,便有人以郑芝龙出发《大明国土管理法》为由,弹劾郑芝龙。”
“想来,是要将此事闹大,让陛下无法收场。”
崇祯又陷入沉默中,沉默好一会儿,才说道:“你以为当如何处置此事?”
“自然是严惩,新法乃是圣明之法。”
“行了,你下去吧。”
杨所修是把锋利的刀,但绝不是想办法的好手。
这件事让他出主意,肯定是为难他了。
屁股决定脑袋,他当然是张嘴就喊绝对拥护陛下的新法这种政治正确的口号。
但立刻严惩,是无法解决这件事的。
随后,崇祯又将副都御使赵海彦召来。
这奏疏就是他呈递的。
皇帝故作漫不经心道:“左佥都御史赵海彦。”
“臣在。”
“你弹劾郑芝龙的奏疏,朕看了。”
“陛下圣明。”
“朕问你,数月前,此案为何会无疾而终,又是谁证明郑芝龙是无辜的?”
崇祯这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数月前,那都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好戏。
赵海彦道:“数月前,缺少实际证人,而这一次,是泉州的一个商人举报的,经过泉州廉政督察局的调查,证据确凿。”
“好,你先下去,朕知道了。”
“微臣告退。”
赵海彦走之前,崇祯独自在皇宫里,陷入了沉思中。
这背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人暗中指使?
若是有人暗中指使,对方的动机是什么?
干掉郑芝龙?
干掉郑芝龙对方能得到什么?
如果是某位大臣在背后指使,干掉郑芝龙,他肯定什么都得不到,因为郑芝龙的人是水师,钱财到时候归属朝廷。
那就只有可能是用在新法和郑芝龙之间制造冲突了。
逼朕杀功臣。
若是不杀,新法威严受损,如此看来,倒是那些反对《大明国土管理法》的人收益了。
若是杀了,东南郑家必反。
所以,这样分析下来,背后指使者十分有可能是反对《明国土管理法》的大臣。
但是赵海彦的底,崇祯是知道的,他家里没矿。
杀郑芝龙,对他没有好处。
这八份奏疏,崇祯先暂时留中待发。
若是真的有人在背后捣鬼,接下来的几天,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奏疏。
这件事必然会被闹大。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角色。
谁?
赵海彦。
副都御使相当于侍郎官,副部级的官员。
这种级别的官员应该非常清楚朝堂大事,知道现在皇帝不会动郑芝龙,但偏偏还要奏疏。
这摆明着是想借刀杀人。
刀是谁?
皇帝。
人就是郑芝龙。
杀完后,威信受损的就是皇帝自己。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被大臣们耍得团团转的。
“宣骆养性。”
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
“臣参见陛下。”
“这几天,把赵海彦盯紧一些,要吃了几顿饭,都吃的什么,见了哪些人,去了什么地方,朕都要知道。”
“是!”
骆养性下去后,崇祯又立刻密信一份,让人快马加鞭送到登州的海军总府衙门,督促袁可立再调20艘战列舰南下杭州湾停靠。
凡事都要留后手,做最坏的打算,这是张凡处事原则。
不过这还不够,还要做好准备面临接下来几天更多的弹劾。
当然,崇祯心中已经有办法处理此事。
第405章 潜伏在大明的细作(第二更)
办法其实并不难,至少对于张凡这种权力手腕很强的人来说不难。
就一个字:拖!
就算此事立刻闹得风风雨雨,皇帝也不要先表态。
为什么要拖?
难道拖着拖着事情就没了?
当然不是!
郑芝龙的那些私矿,崇祯当然是知道的。
拖并不代表不对郑芝龙下手。
拖的意思是,不要现在下手。
为什么?
这还用问?
郑芝龙立了大功。
但是常言道,要赏罚分明。
立功则赏,犯罪则罚。
难道仅仅因为郑芝龙立了功,有错就不罚吗?
当然不是!
赏与罚要分开。
如果混在一起,则很容易让众人认为赏罚不明。
一旦天下人认为朝廷赏罚不明,则会有损朝廷威信,不能激励有志者,也不能遏制作恶者。
所以,要诀就是拖。
郑芝龙现在刚被封赏,风头正盛。
等拖一段时间,拖到封赏之事平淡后,再翻旧账。
中间隔了一段时间,这样外界才能一目了然清楚,赏与罚是分开的。
那么,接下来就很考验一个帝王御下的手段了。
果然,两天后,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是,已经有不少官员在议论这件事。
这个时候,王在晋就有些尴尬了。
你说到底查不查呢?
查吧,明摆着就是给皇帝挖坑,给自己作死。
不查吧,就会有人说你大明国土管理部不作为。
而且这件事必然还会往更严重的地步去演变。
舆论要是一起来,就很难压下去了,除非采取必要的措施,给公众一个交代。
而这一次,想要再想上一次那样糊弄过去,肯定不可能了,因为朝中明显就有人专门盯着这事,而且证人都被准备好了。
又过了几日,就有不少大臣开始直接奏疏议论此事。
不是弹劾,只是议论,建议皇帝尽快表态查办。
这其中的官员,不仅仅是保守派,还有新政派。
因为郑芝龙是触犯了新法,是损害了新政派的利益。
如果不查办,新政派则会被保守派喷以权谋私。
以韩爌为首的保守派,在这件事上,已经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借着此事,来狠狠打击新政派的气焰了。
还有不少官员请求面见皇帝。
但是,皇帝却以身体不适为由,谁都不见。
摆明了就是要在这场风波中,先拖下去。
其实,崇祯现在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赵海彦这件事表明权力中枢有管理漏洞。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有人打乱了皇帝的节奏。
而且这个是一个侍郎官。
按理说,现在侍郎以上的官员,都应该清楚什么叫政治正确了。
现在奖赏郑芝龙就是政治正确,可偏偏就有人跳出来捣乱。
这就很不正常了。
还是那句话,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崇祯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按照官场哲学,现在应该是有不少官员私下结交郑芝龙才对!
一个人,铤而走险,走出反常的举动。
只有两种可能:
一、巨大的诱惑。
二、保命。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崇祯坐在御花园里纳凉。
明月当空,映照得地面银白斑驳。
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
“启禀陛下,这里是赵海彦这几天的行踪记录。”
王承恩立刻点上了烛光,崇祯打开,仔仔细细地看。
突然,他眉头一皱,语气也凝重起来:“他和辽东吴氏有关联?”
皇帝原本柔和的目光,也一瞬间变得锋利起来。
骆养性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直视老实答道:“臣在他府上,还有身边都安插了亲信,这些都是那些人亲耳听到的,绝不会有假。”
“那当时他和谁在聊天,在哪里谈到这些的?”
“当时就在赵府,在他的书房,是有人送茶去,在门外听到的,具体和谁聊天,还不清楚,对方带的面纱。”
“面纱?”皇帝眼睛眯起来了。
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赵海彦是被人威胁的。
威胁的具体事情是赵海彦勾结辽东吴家,也就是吴三桂家族。
勾结什么呢?
造反?
当然不是!
是倒卖粮食。
是崇祯二年,辽东之战的时候,当时身为兵部员外郎的赵海彦,私吞军粮,秘密给吴襄,吴襄又卖给了皇太极。
这里面信息就大了!
首先,赵海彦是当时兵部案的漏网之鱼。
其次,那个带着面纱的神秘人,到底是谁?
这背后到底是何动机?
郑芝龙和他有利益冲突?
干掉郑芝龙,对他有什么好处?
逼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对他有什么好处?
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对朝中大臣没几个有好处的,他们又从中得不到利益!
对谁有好处?
对谁有好处?
对谁有好处?
崇祯站起来,揉了揉太阳穴,默念着这句话。
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都谁好处?
除了对皇太极有好处,对任何人都没太多好处!
皇太极?
一瞬间,崇祯脑子里所有的疑惑全部通顺了。
他又想起数月前,郑芝龙在东南沿海抓住的皇太极派去联络周可言的细作。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快速恢复了平静。
他又想起,潜伏在沈阳的刘乔曾经密信给他,皇太极在北京安插了间谍。
当然,作为穿越者,肯定知道皇太极在北京有间谍。
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明金之间的角逐,绝不至于正面战场,双方的间谍渗透也非常多。
“立刻!现在马上带人去拿赵海彦,扔到昭狱,谁都不许通知,朕半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