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张凡已经将司法权分开。

    廉政督察总府有调查权,而无立案权。

    都察院有立案权,而无调查权。

    例如福建泉州发生贪污之事,由廉政督察总府的人调查,而由监察御史审核立案,将立案结果呈递省府监察审批。

    若是级别足够高,则要呈递到北京,由北京都察院做审理,最后都御史如果审核通过,再呈递给皇帝做圣裁。

    前提是级别要足够高,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不必经过皇帝,都御史盖章后就可以直接立案,交给大理寺公开审理,最后入狱刑部。

    例如崇祯现在手里拿的这份奏疏,其实就是牵扯到级别过高,由泉州送过来的,交给北京都察院。

    不过,为了弹性反贪,牵制都御史权柄过大,副都御史在遇到地方上呈递上来的案子的时候,如果都御史不赞同,则可以视情况直接呈递给皇帝。

    若是其他官员要举报此事,皆可通过都察院将弹劾奏疏呈递上来。

    这就相当于将司法完全从内阁和吏部剥离出来了,对行政才有监督的作用。

    这才有了现在崇祯手里这些绕开杨所修,呈递上来的弹劾奏疏。

    杨所修当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弹劾郑芝龙。

    他是最会看皇帝脸色的,郑芝龙刚立了大功,皇帝又刚重赏郑芝龙。

    现在搞事情,不是作死么?

    但是现在弹奏的奏疏上来了,而且还是八封,而且还是绕开了杨所修。

    崇祯沉默片刻道:“说说你的看法。”

    “陛下,按照福建泉州给过来的司法文书,臣以为,这背后必然是有人指使的。”

    “你此话怎讲?”

    “陛下刚刚推行了《大明国土管理法》,数月前,又有郑家私藏私矿43处的风波,现在,郑芝龙刚立下大功,受陛下赏赐,便有人以郑芝龙出发《大明国土管理法》为由,弹劾郑芝龙。”

    “想来,是要将此事闹大,让陛下无法收场。”

    崇祯又陷入沉默中,沉默好一会儿,才说道:“你以为当如何处置此事?”

    “自然是严惩,新法乃是圣明之法。”

    “行了,你下去吧。”

    杨所修是把锋利的刀,但绝不是想办法的好手。

    这件事让他出主意,肯定是为难他了。

    屁股决定脑袋,他当然是张嘴就喊绝对拥护陛下的新法这种政治正确的口号。

    但立刻严惩,是无法解决这件事的。

    随后,崇祯又将副都御使赵海彦召来。

    这奏疏就是他呈递的。

    皇帝故作漫不经心道:“左佥都御史赵海彦。”

    “臣在。”

    “你弹劾郑芝龙的奏疏,朕看了。”

    “陛下圣明。”

    “朕问你,数月前,此案为何会无疾而终,又是谁证明郑芝龙是无辜的?”

    崇祯这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数月前,那都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好戏。

    赵海彦道:“数月前,缺少实际证人,而这一次,是泉州的一个商人举报的,经过泉州廉政督察局的调查,证据确凿。”

    “好,你先下去,朕知道了。”

    “微臣告退。”

    赵海彦走之前,崇祯独自在皇宫里,陷入了沉思中。

    这背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人暗中指使?

    若是有人暗中指使,对方的动机是什么?

    干掉郑芝龙?

    干掉郑芝龙对方能得到什么?

    如果是某位大臣在背后指使,干掉郑芝龙,他肯定什么都得不到,因为郑芝龙的人是水师,钱财到时候归属朝廷。

    那就只有可能是用在新法和郑芝龙之间制造冲突了。

    逼朕杀功臣。

    若是不杀,新法威严受损,如此看来,倒是那些反对《大明国土管理法》的人收益了。

    若是杀了,东南郑家必反。

    所以,这样分析下来,背后指使者十分有可能是反对《明国土管理法》的大臣。

    但是赵海彦的底,崇祯是知道的,他家里没矿。

    杀郑芝龙,对他没有好处。

    这八份奏疏,崇祯先暂时留中待发。

    若是真的有人在背后捣鬼,接下来的几天,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奏疏。

    这件事必然会被闹大。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角色。

    谁?

    赵海彦。

    副都御使相当于侍郎官,副部级的官员。

    这种级别的官员应该非常清楚朝堂大事,知道现在皇帝不会动郑芝龙,但偏偏还要奏疏。

    这摆明着是想借刀杀人。

    刀是谁?

    皇帝。

    人就是郑芝龙。

    杀完后,威信受损的就是皇帝自己。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被大臣们耍得团团转的。

    “宣骆养性。”

    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

    “臣参见陛下。”

    “这几天,把赵海彦盯紧一些,要吃了几顿饭,都吃的什么,见了哪些人,去了什么地方,朕都要知道。”

    “是!”

    骆养性下去后,崇祯又立刻密信一份,让人快马加鞭送到登州的海军总府衙门,督促袁可立再调20艘战列舰南下杭州湾停靠。

    凡事都要留后手,做最坏的打算,这是张凡处事原则。

    不过这还不够,还要做好准备面临接下来几天更多的弹劾。

    当然,崇祯心中已经有办法处理此事。

 第405章 潜伏在大明的细作(第二更)

    办法其实并不难,至少对于张凡这种权力手腕很强的人来说不难。

    就一个字:拖!

    就算此事立刻闹得风风雨雨,皇帝也不要先表态。

    为什么要拖?

    难道拖着拖着事情就没了?

    当然不是!

    郑芝龙的那些私矿,崇祯当然是知道的。

    拖并不代表不对郑芝龙下手。

    拖的意思是,不要现在下手。

    为什么?

    这还用问?

    郑芝龙立了大功。

    但是常言道,要赏罚分明。

    立功则赏,犯罪则罚。

    难道仅仅因为郑芝龙立了功,有错就不罚吗?

    当然不是!

    赏与罚要分开。

    如果混在一起,则很容易让众人认为赏罚不明。

    一旦天下人认为朝廷赏罚不明,则会有损朝廷威信,不能激励有志者,也不能遏制作恶者。

    所以,要诀就是拖。

    郑芝龙现在刚被封赏,风头正盛。

    等拖一段时间,拖到封赏之事平淡后,再翻旧账。

    中间隔了一段时间,这样外界才能一目了然清楚,赏与罚是分开的。

    那么,接下来就很考验一个帝王御下的手段了。

    果然,两天后,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是,已经有不少官员在议论这件事。

    这个时候,王在晋就有些尴尬了。

    你说到底查不查呢?

    查吧,明摆着就是给皇帝挖坑,给自己作死。

    不查吧,就会有人说你大明国土管理部不作为。

    而且这件事必然还会往更严重的地步去演变。

    舆论要是一起来,就很难压下去了,除非采取必要的措施,给公众一个交代。

    而这一次,想要再想上一次那样糊弄过去,肯定不可能了,因为朝中明显就有人专门盯着这事,而且证人都被准备好了。

    又过了几日,就有不少大臣开始直接奏疏议论此事。

    不是弹劾,只是议论,建议皇帝尽快表态查办。

    这其中的官员,不仅仅是保守派,还有新政派。

    因为郑芝龙是触犯了新法,是损害了新政派的利益。

    如果不查办,新政派则会被保守派喷以权谋私。

    以韩爌为首的保守派,在这件事上,已经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借着此事,来狠狠打击新政派的气焰了。

    还有不少官员请求面见皇帝。

    但是,皇帝却以身体不适为由,谁都不见。

    摆明了就是要在这场风波中,先拖下去。

    其实,崇祯现在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赵海彦这件事表明权力中枢有管理漏洞。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有人打乱了皇帝的节奏。

    而且这个是一个侍郎官。

    按理说,现在侍郎以上的官员,都应该清楚什么叫政治正确了。

    现在奖赏郑芝龙就是政治正确,可偏偏就有人跳出来捣乱。

    这就很不正常了。

    还是那句话,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崇祯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搬倒郑芝龙,对赵海彦有什么好处。

    按照官场哲学,现在应该是有不少官员私下结交郑芝龙才对!

    一个人,铤而走险,走出反常的举动。

    只有两种可能:

    一、巨大的诱惑。

    二、保命。

    天很快就黑下来了,崇祯坐在御花园里纳凉。

    明月当空,映照得地面银白斑驳。

    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

    “启禀陛下,这里是赵海彦这几天的行踪记录。”

    王承恩立刻点上了烛光,崇祯打开,仔仔细细地看。

    突然,他眉头一皱,语气也凝重起来:“他和辽东吴氏有关联?”

    皇帝原本柔和的目光,也一瞬间变得锋利起来。

    骆养性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直视老实答道:“臣在他府上,还有身边都安插了亲信,这些都是那些人亲耳听到的,绝不会有假。”

    “那当时他和谁在聊天,在哪里谈到这些的?”

    “当时就在赵府,在他的书房,是有人送茶去,在门外听到的,具体和谁聊天,还不清楚,对方带的面纱。”

    “面纱?”皇帝眼睛眯起来了。

    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赵海彦是被人威胁的。

    威胁的具体事情是赵海彦勾结辽东吴家,也就是吴三桂家族。

    勾结什么呢?

    造反?

    当然不是!

    是倒卖粮食。

    是崇祯二年,辽东之战的时候,当时身为兵部员外郎的赵海彦,私吞军粮,秘密给吴襄,吴襄又卖给了皇太极。

    这里面信息就大了!

    首先,赵海彦是当时兵部案的漏网之鱼。

    其次,那个带着面纱的神秘人,到底是谁?

    这背后到底是何动机?

    郑芝龙和他有利益冲突?

    干掉郑芝龙,对他有什么好处?

    逼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对他有什么好处?

    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对朝中大臣没几个有好处的,他们又从中得不到利益!

    对谁有好处?

    对谁有好处?

    对谁有好处?

    崇祯站起来,揉了揉太阳穴,默念着这句话。

    朕现在和郑家撕破脸皮,都谁好处?

    除了对皇太极有好处,对任何人都没太多好处!

    皇太极?

    一瞬间,崇祯脑子里所有的疑惑全部通顺了。

    他又想起数月前,郑芝龙在东南沿海抓住的皇太极派去联络周可言的细作。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快速恢复了平静。

    他又想起,潜伏在沈阳的刘乔曾经密信给他,皇太极在北京安插了间谍。

    当然,作为穿越者,肯定知道皇太极在北京有间谍。

    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明金之间的角逐,绝不至于正面战场,双方的间谍渗透也非常多。

    “立刻!现在马上带人去拿赵海彦,扔到昭狱,谁都不许通知,朕半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