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话间,刘宗周见窗外,孙承宗、张维贤等人一路快步向宫内走去。

    “使者暂且回驿馆安心住下,陛下已经召集军委会议军国大事。”

    “劳烦大人了。”

    此时,崇祯站在巨大的地图面前,看着整个北方,陷入了思考中。

    棋局从来不是孤立的,不要看朝鲜小小的一个半岛,它的投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影响到战局的。

    皇太极内部的粮食危机大大缓解,战争胜利,带来的是权威的加强。

    漠北蒙古最近几个月又一直不安分。

    如果明年北方爆发规模战争,将又是一大笔开支,而且这笔开支暂时是没有直接回报的。

    这无疑是给财政系统增加巨大的压力。

    但是,这仗还不得不打。

    他已经给卢象升下了诏令,立刻调天雄军回京。

    现在他手下的几个能打且打过大胜仗的大将全部在南方,总得调一个回来。

    至于周可言那些叛贼,此事交给郑芝龙去吧。

    又给郑芝龙爵位,又赐国姓的,总得办点事了吧。

    不多时,军委会的人全部来了。

    “都坐吧。”

    下面的宫女们端上来茶水和典型。

    “朕今日召诸位来,是想商议北边的局势。”

    “朝鲜投降了,供粮20万石。”

    皇帝此话一出,军委会的诸位大佬都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朝鲜投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但这供粮20万石,却并不知情。

    20万石粮,3600万斤。

    假设一个士兵一天的口粮是15斤,10万士兵一天是15万斤。

    3600万斤,可以供10万人吃240天。

    大半年!

    这对皇太极来说简直就是瞬间回了一半的血!

    不仅如此,皇太极眼下正在改制。

    最典型的就是废除了奴隶制。

    努尔哈赤时代,大部分汉人都只能作为女真人的奴隶。

    例如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曾经就是田里的一个奴隶,努尔哈赤见他有才能,提拔了他。

    而绝大多数汉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只能是奴隶。

    什么是奴隶?

    就是物品!

    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杀。

    而皇太极现在将这些都废掉了。

    这一点,还真不是受到了崇祯的启发,正统历史上,皇太极继位后,对外作战,年年胜利,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干掉八王议政制度后,便大规模改制,缓解民族矛盾,其中就包括废除这种努力制。

    历史上的满清,入关的时候虽然是顺治,是多尔衮辅政,但真正的奠定人是皇太极。

    没有皇太极,是不可能有后面的清朝的。

    皇太极的一系列改革,才让辽东政权,从一个落后的奴隶制,转变成了帝制国家。

    其中重用汉人,就是皇太极施行的最成功的一个策略,简直将大明朝的人才全部掏空了。

    当然,历史已经被张凡改变了。

    即便皇太极依然在改制,可张凡的改革却更彻底。

    东方大陆的格局已经完全不同了,一个古老、腐朽的国家,正在脱去她身上的枷锁。

    那个曾经热血沸腾的时代,正在以一种古朴的方式,重新降临这片土地。

 第310章 援朝之策(第三更)

    皇帝坐在上面,扫视一转,道:“都说说看,接下来,如何做。”

    李邦华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尚有转机。”

    “如何转机?”

    “朝鲜虽败,但要筹集20万石粮草,并非易事,这20万石粮草,自然是分批给出,没有个半年时间,恐怕难以交付出来,这半年时间,我们正好可以组建一支军队,将建奴从朝鲜驱逐出去。”

    崇祯并未立刻表态,他看着其他人。

    阎鸣泰道:“臣以为李大人说的有道理。”

    “臣认为,出兵援朝原因有三:一、朝鲜是我朝属国,作为宗主国,在属国遇到困难的时候,理应帮一把,如此才能向四海彰显我天朝之威;二、朝鲜地处东北疆域,若是被建奴占领,必成为建奴的粮仓,于我朝不利;三、朝鲜国主与大臣皆侍奉我大明为正宗。”

    英国公张维贤道:“老臣也认为李大人所言极是,朝鲜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可能是缓兵之计,朝鲜使臣来我朝陛见天子,便是来求援的。”

    黄得功道:“陛下,朝鲜若是有失,臣担心一来建奴能源源不断从那里要粮食,二来日本人贼心不死,很可能再借道朝鲜,一旦日本人来了,辽东局势更加复杂,朝鲜是东北屏障,不能丢失。”

    黄得功说的这一点,也是万历年间,大明为何要大军援朝的原因。

    如果大明朝当年不出兵,试想想,日本人占领朝鲜后,便与大明在陆地上接壤。

    到时候,鸭绿江那里必然要设立独立的军镇,甚至陈兵十万,才能保障辽东。

    同样,20世纪,新中国刚刚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新中国刚刚建立,华夏大地经历了百年苦难,国穷民贫,为何最高领导人还要下定决心抗美援朝?

    如果当时不投入那样的兵力,耗费那样的军费,牺牲那么多的人,等美帝控制了整个朝鲜,那么中国必须在以后的每一年里将几十万大军陈列在鸭绿江边。

    可能以后的每一年,都要受制于人。

    因为人家只要稍微动一下,你就必须得重视了又重视。

    如此,便是如芒在背。

    这样,焉能安心发展经济?

    所以,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那么回到明末的朝鲜。

    这个世界还没有美帝那样的强大对手,是不是朝鲜的地位就不重要了?

    也不是,正如万历派兵援朝一样。

    这一点,眼下,大明朝朝堂上必然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要援朝的。

    可是,问题来了。

    明朝是如何衰落的?

    就是抗日援朝之后,明显开始走下坡路。

    那一仗的确打出了大明的威风,打得日本人再也不敢来了。

    但是那一仗,也耗资巨大。

    入朝的基本上是辽东兵,此战之后,辽东兵额锐减60,大明朝在辽东军事衰落下来,这才有努尔哈赤崛起的机会。

    若是没有发生这一战,努尔哈赤想要崛起,恐怕难度更大。

    而现在,眼下,支援朝鲜,战略上肯定是正确的。

    战术呢?

    如何支援?

    这才是崇祯最担心的。

    现在的局面,已经不是万历朝的时候了,那时候辽东是大明的,只需要从辽东派兵过去就可以了。

    现在,辽东被建奴占据着,想要派兵过去,得坐船。

    坐船就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粮草补给点的问题。

    陆地接壤,粮草的补给点可以分出好几个来,前线的粮草随时可以调度过去。

    但如果是现在的局面,就必须得先放在皮岛。

    加入卢象升率领3万天雄军支援朝鲜,上岸之后,深入朝鲜境内打仗,过一段时间要补给粮草,就得从皮岛补给。

    这个时候也得用到船,用船运输到岸边,有人来接应。

    这里就是关键点了,如果我是皇太极,我就在皮岛附近安排许多探子,专门打击明军的粮草补给。

    要知道,明军的补给方在船上,接货放在岸上,一旦卸货的时候,是很难战斗的。

    这也是为什么义州沦陷后,陈新甲迅速将5000明军撤到皮岛的原因,因为粮食无法补给。

    那么谈到海运补给粮食,为何上海就能向辽东补给粮食呢?

    因为辽西走廊在大明手中啊,有如此漫长的海岸线在大明手里,在那里在补给点就可以了,十分安全。

    而朝鲜的局面则不然。

    这才是崇祯顾虑的地方。

    孙承宗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朝鲜的确该救,但是具体如此来救,才是重点,眼下的辽东局面与万历年间依然不同,海线补给粮食,登陆点并无大明疆域,风险很大。”

    还是孙承宗看问题毒辣,他一句话就说到了皇帝所想的上面来了。

    眼下张凡其实已经有了可执行的战术,他倒是还想听听其他人的想法。

    “老臣倒是认为,并非一定要立刻将建奴驱逐出朝鲜,而是采取虚实结合的战术,使建奴军队疲劳,一旦如此,朝鲜境内只会有人组织反抗,届时建奴被双线夹击,一旦战时拉长,建奴军心疲惫,必然主动退兵。”

    李邦华道:“若是皇太极增兵呢?”

    “皇太极不可能增兵。”皇帝接过话来了,孙承宗的每一个字都说到他的心坎儿上了,“皇太极不可能在朝鲜战场投入更多的军队。”

    “一、一旦投入更多军队,主战场进入朝鲜,于建奴不利,因为朝鲜人很痛恨建奴;二、一旦投入更多军队,沈阳空虚,辽东军不是吃干饭的。三、即便夺不下沈阳,攻占辽阳,辽阳是一个粮仓,失去辽阳,建奴将陷入缺粮的境地。”

    崇祯看着那张地图:“所以,朕倒是觉得孙胡子说得对!皇太极攻打朝鲜,本身不想吞并朝鲜,他吞不下,只是想要要粮食而已。”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连声道:“陛下圣明。”

    崇祯又道:“孙爱卿,你方才所说使建奴疲惫,具体如何执行?”

    “以皮岛为据点,在岸边附近驻扎一支军队,确保粮食能随时安全运输上岸,一旦建奴知晓我军已经上岸,必然会率军前来,我军只需打防守战即可。”

    这就是心理战了。

    一是让建奴有所忌惮,你不是要运粮食么?现在有一支明军在朝鲜境内,而且在北边边境,你确定你敢放心的运粮食?

    二是增强朝鲜军民的信心。

    如此,又解决了明军粮草补给的风险。

    【作者题外话】:各位大佬,不要养书!不要养书!不要养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拜谢各位!

 第311章 新一轮的军事动员(第一更)

    皇帝道:“任命谁为援朝主帅?”

    “眼下东江镇主帅为刘兴祚,皮岛便在朝鲜之侧,臣以为以刘兴祚为主帅合适。”

    众人道:“臣等也力推刘兴祚。”

    “如此,便以刘兴祚为主帅,增援朝鲜,诸位可还有异议?”

    众人道:“臣等并无异议。”

    “军政院遣人传达朝廷旨意。”

    李邦华道:“遵命!”

    “京卫军现总人数招募到多少了?”

    李邦华道:“回禀陛下,现京卫军有总兵力15万,今年新招入伍人数5万。”

    “北府呢?杨嗣昌那里有多少人了?”

    “北府兵有正规军5万,北府城总人口10万。”

    四年时间,在北府安置了10万人,这个进度,崇祯已经非常满意了。

    “除朝鲜外,朕还想再增援5万兵马入北府,北府需10万兵马镇守,开春之前需完成,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臣不甚明白,还请陛下明示。”

    “朕是担心皇太极来年发动对北府的战争,现如今皇太极解除粮草之危,又整顿内部,欲立权威,必对外征战。”

    “北府若失,元上都不保,蓟镇之外屏障洞开。”

    “陛下圣明,只是这开销又要上涨,一年恐怕要多出200万两的开销。”

    “无妨,去做吧了。”

    “遵旨!”

    估计毕自严又要跳脚了,众人心中也是叫苦连连。

    皇帝说得轻巧,但户部把钱管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