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思考起了一个问题。

    按照现在的粮食产量,明年能把皇太极摁在地上摩擦?

 第303章 新政之成效(第二更)

    明年就想对皇太极大举用兵?

    可以实现。

    但张凡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

    现在的粮产量只不过勉强能让老百姓吃一口饭而已。

    如果真要灭皇太极,倾兵压过去,未必不能灭。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事,别人会不会干不知道,反正他张凡绝不会这么玩。

    好不容易镇压了南直隶,将儒生的嚣张气焰给压下去了,好不容易国内现在拔出了最大的一个绊脚石,开始走顺风局。

    马上用兵?

    这不是在要起飞的时候作死么?

    用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古人才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看财务报表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兵事的。

    那么,什么时候对皇太极主动用兵最好?

    当然是军政改革基本完成,道路主干道,以及海运航线稳定下来。

    那时候,就是皇帝一声诏令,兴帝国百万雄师出关。

    即便前面有山岳,也给推平了!

    所以,听到韩爌汇报到此,要淡定。

    新政的效果才刚刚出来,要进一步巩固改制的成果。

    韩爌见皇帝不说话,继续道:“除了新农政卓有成效,北京制造局在今年的营收也大幅提升起来,超额完成了目标。”

    “银行贷给北京制造局的钱,会按照分期利息与本金,做偿还,并无差池。”

    “另外,今年整个顺天府的税已经全部变成了银钞,北直隶其他州府有超过一半也都使用了银钞纳税,北方五省以银钞纳税者约一半。”

    “其节省耗羡预计有300万两。”

    这就是推广银钞的好处!

    效果立竿见影!

    以前农税全部收粮食,要额外收益部分作为耗羡。

    现在不同了,朝廷固定税收人员的俸禄和运费。

    这就标准化了。

    而且设立了专门的税务衙门,责任清晰明了,以前灰色地方,都明确下来。

    现在直接收银钞,就不存在以前知县们张口就来的耗羡了。

    韩爌继续道:“杨一鹏已回京复命,交通局所有的政务,已经陆陆续续移交到他手中。”

    不得不说,韩爌办事也是很稳当的。

    皇帝不在,许多事运行得也是井井有条。

    “另外,刘惜君一事,朝中部分大臣有异议。”

    崇祯笑道:“让他们有异议去好了,不要跟朕说甚男尊女卑,那制造局中的女子,你若再让她们缠足,如何纺纱?如何织布?”

    “方正化。”

    “臣在。”

    “你现在拟定一道圣旨,废除民间所有缠足,废除那些个贞节牌坊,统统给朕废除!”

    “是!”

    “陛下,若是如此这般废除,恐有不妥。”

    “韩大人多虑了,朕看并无不妥,有些男人,又懒又蠢,还坏,还想让自己的女人对他唯命是从。”

    孙承宗和韩爌嘴角都不由得露出了苦笑。

    果然啊,思想飘忽的皇帝陛下开始对男女关系下手了。

    前些日,带回了个刘惜君,说是建一个妇女联合督府衙门,这下把北京城的官老爷们都惊得不轻。

    大明朝开国两百多年,那都是遵循朱理之学,女子当有三从四德。

    女子不能为官,这是天下仕子的共识。

    可偏偏皇帝在这方面开始疯狂试探。

    先是让红娘去北京大学做博士,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

    现在好了,刘惜君来了。

    这个妇女联合督府衙门到底是做什么的,刚开始还有疑惑,这几天基本都解释清楚了。

    维护妇女权益的!

    妇女权益?

    妇女有权益?

    这不扯淡么!

    你说正妻有权益,确实不假。

    但妾也要权益?

    物品也要有权益么?

    皇帝你是在逗大家玩呢?

    有人反对么?

    当然有!

    大大的有!

    可有人赞同么?

    当然有!

    大大的有!

    为啥有人赞同?

    媚上啊!

    皇帝现在想要做什么,那肯定有一大帮的马屁精在下面歌功颂德。

    就算皇帝放个屁,他们也能从皇帝今日吃的是素还是浑来进行解析,并且推断出皇帝吃进去的那块猪肉,可能是产自保定府。

    新政派在这几年得到了太多好处,一大帮的政治投机者现在在朝野上下活跃,一个个嘴巴皮子磨练得油光水滑了,就等着皇帝陛下赶紧玩新花样。

    这不,刘惜君现在是北京城的一大红人。

    她这个官印刚刚领到,就一大批人排队想要拜见她。

    而且私下已经有不少人在传言,刘惜君已经被皇帝给睡了,不久之后后宫就会多一个刘妃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现象,已经表明,某些社会风气正在转变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不了女子做官。

    这年头,连孔府都被断了,南京死了那么多儒生。

    一大堆农学为主的学生做了基层官员,还有工科出身的都进入了体制内了。

    所谓的酸儒腐儒的战线已经在被各个击破,新政释放出来大量的机会,已经取得的成效,早就开始撼动传统理念了。

    有人说南直隶事件将是一个转折点。

    既然皇帝如此坚持,韩爌也不好再说什么了,部院大臣们如果还想反对,让他们自己跟皇帝说吧。

    韩爌道:“陛下,臣汇报完了。”

    “各部明年的计划都在列了么?”

    “回禀陛下,都在制作当中。”

    “嗯。”

    孙承宗道:“陛下,这一份是目前九边新军政的整改进度。”

    “其中大同镇一共建设有2万边防军,相关后勤人员有2万,另有10万预备役。”

    “延绥镇、甘肃镇、宁夏镇,各自也完成了精兵简政,结构调整的目标。”

    “延绥镇3万边防军,预备役10万。”

    “甘肃镇6万边防军,预备役20万。”

    “宁夏镇3万边防军,预备役10万。”

    “监察院在今年查处参将8名,裁汰游击将军10名,原本九边上报总兵额80万,现在边防军人数一共30万,预备役暂且不算在内。”

    “边军所有编制已经整编完毕,请陛下过目。”

    崇祯打开这份汇报仔仔细细看完,随后道:“边贸目前进展如何?”

    “一切进展顺利,据草原传回来的消息,文安之带领的儒生,已经抵达大同镇,各部首领已经派人前来接应。”

    “喀喇沁部名存实亡,元上都城要有移民过去,在元上都和北府城建立一条汉人的城镇。即可防止建奴西进,亦可为以后北征漠北蒙古打基础。”

 第304章 私养家兵(第三更)

    “在这里。”崇祯指着地图,“在这里建立一条对草原的战略纵深。”

    韩爌道:“臣担心,老百姓不愿意移民到草原上,毕竟那里不比关内。”

    “九边各地不是刚刚裁汰了一批老弱病残的士兵么,可以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迁移过去,补充人口缺失。”

    “如此,消耗的粮食恐怕不在少数。”

    “汉化元上都和兴建北府城,对以后的草原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孙承宗和韩爌互视一眼,这个办法不是不行,眼下恐怕只能这样了。

    那些被裁汰的士兵本身便在边疆,离草原也近,行动起来更方便。

    而且他们失业了,没有了饭吃,若是组建起来调集过去,至少还可以吃上一口饭。

    如此,大家都好。

    “还有何事?”

    “秦良玉发来奏疏,钦州港口已经修建完毕,目前钦州已经募得总兵力5万,钦州造船厂也已经启动,并且有一艘海船已经下海,是小型战舰,南部军区正在日夜操练。”

    “有没有定目标?”

    “回禀陛下,一年之后,可出海征战安南。”

    崇祯脑子又飞快转动起来。

    一年后可以出征?

    假设在半年之内打下安南,也就是崇祯六年下半年打下安南。

    打下安南,便可以从安南运回大量的粮食。

    大批量的粮食进入大明,将粮价打下来。

    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有饭吃了。

    人只有吃饱了,才会发展商业。

    不过,若是要安南的粮食通过海路运回来,必然要经过东南沿海,那里海盗猖獗。

    所以,还得解决海盗的事情。

    而东南沿海局势复杂,最终要彻底控制东南沿海,还得靠朝廷自己的海军。

    如此说来,这两年的任务还是非常重的。

    既要完成对皇太极的全面战略包抄,也要解决东南海患,甚至可能要解决台湾问题。

    若是成功在安南和上海之间建立了一条密集且稳定的航线,粮食就真的可以大大的增加了。

    两人汇报完了。

    “陛下可还有别的吩咐?”

    “韩爌,你先退下,朕还有单独的事情要跟孙大人商议。”

    “臣告退。”

    韩爌去了建极殿。

    “你们也都退下,没有朕的吩咐,任何人不得进来。”

    方正化等人也都退出去。

    殿内只剩下崇祯和孙承宗。

    “孙爱卿,天启年间,你被任命为辽东督师。”

    “承蒙先帝信任。”

    “你对辽东那些军官了解多少?”

    孙承宗敏锐察觉到可能出事了,要不然皇帝不会问这种问题。

    他不敢有任何隐瞒,便道:“启禀陛下,老臣当初只听说有军官私扣军饷,至于到底是哪些人,因为战事紧急,老臣倒并未去细查。”

    “有人密奏朕,祖大寿蓄养家丁5000人,吴襄因辽东之战而入狱,其子吴三桂蓄养私军3000人。”

    孙承宗心头一沉,祖氏和吴氏都是辽东将门世家,在关宁军中颇有人望。

    “关宁军现在的军饷已经涨到了17两每月,而发到士兵手中的才4钱(04两),其中有1两3钱被军官那种,祖大寿和吴三桂用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

    孙承宗连忙道:“此时袁督师可知?”

    “你觉得他知道么?”

    “以老臣对袁督师的了解,他必然知晓,只是辽东战局一直很紧张,他必不会贸然动辽东这些军官。”

    “朕也认为袁崇焕是知晓的,只是局势使然。”崇祯道,“关于这件事,元帅有何看法?”

    “私养军士,自然是触犯了军法,按律当斩,只是现在情况特殊,老臣倒有一计。”

    “如何?”

    “先暂停辽东军人数的扩招,另派一人,驻守锦州,切割关宁军在辽东的影响力。”

    孙承宗这一句话就说到了崇祯的心坎儿上,他也正有此意,只是想听听孙承宗的建议。

    毕竟他曾经是辽东督师,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

    “另派一人,派谁?关宁军各个都是骄躁跋扈武将,派谁能和祖大寿、吴三桂等人分庭抗礼?”

    “卢帅身负重任,孙传庭在钦州,洪承畴在南直隶,马世龙有勇,但缺谋,曹文诏和卢帅此时在浙江,张之极在江西,而且西部军区组建在即,这些人都不能调去辽东,老臣倒是觉得……”

    “老臣以为,可以从军事学院调派一人,领1万御林卫,驻守锦州。”

    “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