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偏偏这样的孔家,却被封建统治者当做是政治工具,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家族用处很大,天下读书人都敬仰他们。
所以,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三天之后,曲阜知县刘知远突然接到了皇帝从传召。
他不敢怠慢,立刻动身前往。
只是在离开之前,他还特意派人去孔府打了声招呼,说皇帝现在传召他。
当天,也得到了孔府的明确回复,在皇帝面前说话注意一点,不然别说当官了,你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小小的知县,在衍圣公面前,那当然是得夹着尾巴做人。
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朝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这种级别的大佬,都不敢得罪衍圣公。
所以,刘知远表现得像一个乖乖的小白羊。
心里委屈,但不能说啊!
接下来,刘知远就收拾好东西,往京城的路上赶。
刘知远内心是五味陈杂,他不知道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候被皇帝传召。
难道是皇帝知道了什么?
五天之后,刘知远抵达北京。
刘知远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按理说,小小的知县在北京城,并不会引起多少人注意。
这北京城随便一个举人站出来,可能都比他这个知县腰杆子更硬。
而一根针砸下去,恐怕能在北京城砸死一大片七品官。
可是刘知远来了北京,却被几个人上心了。
谁呢?
一个是户部尚书毕自严,一个是国税局御司使郑三俊,还有一个是吏部尚书王永光,最后当然是内阁首辅韩爌。
为什么是这四个人?
毕自严之前一直管税,郑三俊现在管税。
王永光管人,韩爌现在是皇帝的首辅大臣。
曲阜的税其实扎眼,孔家这几年对新政是不闻不问的。
让大家比较放心的是,皇帝陛下对孔家这几年也是不闻不问的。
但是,在这一次对南直隶大清洗中,他们几人都认识到了一点。
认识到了什么?
皇帝是肯定会追查孔家的。
你想想啊,南直隶都死了那么多人了,连南京国子监这种太学,都被封了,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还敢怀疑?
而且现在东林书院也是岌岌可危,眼下无锡风波不断。
而恰好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传召了曲阜的知县。
这四个人,哪一个不是政治嗅觉一流的人物?
哪一个不是权谋斗争当众的佼佼者?
刘知远也不是个糊涂人,他聪明得很,一路上,就给他的几个上司写信,告诉大家自己进京了。
但是只说是皇帝突然传召,不说其他任何事,以免说错话被抓住把柄。
而他之所以给这几位顶头上司写信,是给他们打个预防针,可能要出事,你们做好准备,一旦出事,得先保我啊!
刘知远进京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三十日。
就在刘知远从出发到进京的这几天时间,竟然也发生了一些事。
在见刘知远之前,崇祯收到了一些风声。
孔衍植竟然私下派人来了北京,还见了不少官员。
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东林党。
而且说的有些话都已经被记录下来放到皇帝的桌子上了。
其中一条是这样的:南京国子监被废除,这是对圣学的践踏,正义之士被屠戮,现在东林书院危在旦夕,正道崩塌,天下仕林人心惶惶,我们要联合起来,诛灭朝廷奸臣。
注意哦,用的是“诛灭”两个字!
好家伙,这孔衍植这是要放飞自我了?
他这是要以圣人之后的身份,掺和到东南这件事里来?
东南的事还没结束,还远远没有结束,又有人觉得头铁了。
好啊!崇祯不但不生气,反而差点开心得笑出声来了。
这好啊!
朕正愁着没有理由连根拔除,你自己就把脖子伸过来了?
你还真是个体谅君父的忠臣啊!
崇祯顿时心生一计,不如就趁这个机会,将东林书院和孔家一起干掉吧?
七月一日,晴,无风。
崇祯正在和徐光启一起商量“大明版珍妮机”的量产事宜,这第一个轻工业场子是办在湖广省的,据说现在北京制造局已经造了2000台出来,运到湖广省了。
下半年可能就是一个小爆发初期。
崇祯刚跟徐光启算完账,王承恩走上前来:“皇爷,刘知县来了。”
“徐爱卿,你先回去歇着,回头朕再找你。”
“臣先告退。”
不多时,刘知远就进来了。
此时的刘知远,用鼻青脸肿来形容也不为过。
“臣曲阜知县刘知远参见陛下。”
皇帝站起来,走下去,勾着腰看刘知远:“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第244章 一箭多雕,腹黑的狗皇帝(第三…
刘知远小心翼翼抬起头。
只见他右眼肿起来了,脸上还有淤青,嘴角也破了,眼角仿佛还有委屈的泪水。
那样子,像一个被恶婆婆欺负了的小媳妇一样。
“刘爱卿你这是?”
“回禀陛下,臣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
“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崇祯忍不住笑起来了,“你再给朕摔一跤试试,看能不能摔成这个样子。”
“这……陛下……”
崇祯继续和颜悦色道:“欺君之罪可是死罪,你确定你是摔了一跤?”
刘知远吓得连忙把头贴在地上:“陛下恕罪。”
“说吧,你这一身伤是怎么回事?”
“臣前些日在路上遇到了一伙强盗,那伙强盗胆大包天,臣与那伙强盗厮打了一番,结果自己被打成这样,陛下恕罪,臣给朝廷丢脸了。”
“无妨,无妨,想来你一个知县,也不是那强盗的对手。”
刘知远心中顿时松了一大口气。
崇祯又道:“那强盗是否姓孔?”
“是……”刘知远本能答道,随即一瞬间意识到不对劲,连忙道,“不是!自然不是!”
“不是什么?”
“不姓孔?”
“那姓什么?”皇帝的语气突然加快,气势一下子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涌来。
“这……强盗都是凶恶之人,臣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没有抓住?”
“没有。”
“案发地点在何处?”
“这……”
撒一个谎,就要用无数谎言去圆谎。
刘知远额头上冷汗直冒。
“是不是在你知县衙门里?”
“是……不是!怎么会在知县衙门呢!”
“城外?”
“是。”
“你去城外做什么了?”
“陛下……”刘知远都快哭了,这一时间还真编排不出来剧情了。
“说!”
皇帝语气突然加重,吓得刘知远一跳,顿时全身都在发抖。
“欺君之罪是死罪,朕再给你一次机会,说出来,无论是什么,只要你说出来,朕恕你无罪。”
“陛下……臣!”
“不说么?来人!拖出去砍了!”
门口立刻就有几个大汉将军走进来,此时的刘知远已经吓得语无伦次了:“陛下……臣说……臣说……”
崇祯这才摆了摆手,大汉将军都退下去。
“是孔府的人到知府衙门与臣发生了一些冲突。”
皇帝对一边的方正化使了使眼神,方正化拿起笔就开始记。
皇帝明知故问道:“什么冲突?”
“孔府今年的夏税少了一些,臣要求孔府按照新政的规矩交税,孔府不愿意,就到知县衙门和臣发生了一些冲突。”
“他们动手打你?”
刘知远点了点头。
“说是还是不是。”
“是!”
“岂有此理!是谁的命令?”
“臣只知道是孔府的意思。”
“那就是衍圣公的意思了。”
崇祯坐回去,对王承恩道:“去将毕自严和郑三俊叫来。”
“是。”
不多时,毕自严和郑三俊都来了。
他们两人一看跪在那里瑟瑟发抖的刘知远,就知道皇帝可能会问什么了。
“毕爱卿。”
“臣在。”
“去年和千年,曲阜的税可有问题?”
毕自严心头微微一沉,道:“陛下恕罪,的确有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问题,并且毕自严曾经就跟皇帝提过一次,当时皇帝并没有多说。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玩政治的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和时机有关的。
毕自严心里也清楚,皇帝不会拿这件事怪罪自己,之所以现在这么问,就是想要在刘知远面前再将所有的事情再核实一遍。
因为刘知远是第一当事人,曲阜所有的税收都是他在操盘。
去年的确将税收的权力重新做了划分,由国税局来主导税收,知府和知县的税收权其实都被剥离出来了,
地方上的税收应该是有地方税务局来主导收。
不过大明朝太大了,就目前来说,山东省的税务局还只能对山东省和济南府进行辖制,到地方县了,人手就完全不够了。
有一部分税还是知县在兼任着地方税务局的角色在收,曲阜就是这样。
其实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在各个省都非常突出,甚至已经发展成朝堂争论的一个大问题。
只是眼下讨论的是曲阜的税的问题。
作为第一当事人,肯定是要认认真真还原所有的事情的,包括前两年的税。
崇祯看起来心平气和问道:“什么问题?”
“孔府并未缴税。”
“从崇祯二年开始,到现在,都没有缴?”
“都没有。”
崇祯道:“是不是刘知远将孔府的税私吞了?”
刘知远连忙道:“陛下恕罪,臣万万不敢,孔府的确一粒米都没有交过,整个曲阜,就只有孔府不必缴税。”
崇祯要的就是他这些话。
崇祯看着郑三俊道:“曲阜的税务局尚未组建起来么?”
“启奏陛下,六月山东税务局刚提交了各县税务分局名单,尚在吏部走流程。”
“先不必等人到任,国税局亲自安排人下去,追收孔府的税,以前的朕可以既往不咎,全部补齐。”
真的是既往不咎么?
当然不是!
因为崇祯绝不相信孔府会真的把税补齐,如果补,那就不是衍圣公了。
他就是要派人去追收,然后衍圣公抗命。
为什么要这样?
这是一盘棋。
衍圣公一旦知道朝廷用新政要求他,就会真切的讨厌新政,就会出现更加剧烈的反抗。
按照这几天衍圣公派人在京师的活动,以及给自己写的那份奏疏,他联合东南,尤其是东林书院,来发动天下读书人,再借他衍圣公的名义公开反对新政的概率是大大的。
不仅如此,朝中必然会有人站出来鼎力支持衍圣公。
毕竟是圣人血脉。
这不就一下子进了崇祯的局里了么?
这不就一下子把自己的路走死了么?
这真是一箭多雕的事。
在全天下人面前,好好算一笔账,彻底废掉衍圣公爵位,将儒生们釜底抽薪!
其实张凡并不是讨厌儒学,事实上,春秋时代的儒生非常健康、有活力,孔老夫子那是经常拿剑砍人的狠人。
而且儒学还有六艺,又叫人礼义廉耻,使社会井然有序。
这些都是好的一面,只是被后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