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姑娘她戏多嘴甜-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宗全道:“方大人,我扶你一段?”

    方启川连忙道谢。

    柳宗全架住方启川的胳膊,压着声音问:“大人昨天离开时还好好的。”

    “嗐,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方启川道,“殿下着急,我就想方设法寻了个理由,直接去了四公子府上。

    四公子前回不是去二殿下那儿抓猫吗?我就学他,把我家猫儿丢进了他府里。

    门是进了,猫却不好抓,它爬树上去了!

    我没敢使唤四公子身边那几个,怕四公子不高兴把我丢出来,自己爬树抓猫。

    一不留神,摔下来了,哎呦,那一下摔的,可真厉害,差点给摔懵了。”

    柳宗全显然也没有想到其中是这么一番故事,上上下下打量方启川,道:“方大人辛苦。”

    “也亏得我摔了,四公子让我在府里歇着缓口气,”方启川左右看了看,道,“是了,我去的时候,还遇上了李三揭。”

    方启川嘴硬。

    嘴硬的人,说什么都理直气壮,哪怕是编故事,都言之凿凿。

    如何“赖”在四公子府上,如何探听出了些端倪,他说得就跟真的一样。

    “四公子在琢磨,那年为何会走陆路,明明水道还未冰冻,那么多东西,还有石料、原木,走水路能快捷、轻松许多。”

    一面说,方启川一面观察着柳宗全的反应。

    他发现了,柳宗全有一瞬的紧张,虽然很短,但逃不过他方大人的眼睛。

    方启川一点一点往外抛,一分一分地品味柳宗全的变化,从中做出判断来。

    越品,越能明白,那次运输肯定有见不得光的东西。

    选择走陆路,也不是怕算不准河道冰封的时间而误事,反而,是故意走了陆路。

    两人轻声交谈,走得也慢。

    边上有人经过,听不到他们对话,只当是柳公子心细,照顾受伤了的方大人。

    柳宗全把方大人送回了太常寺,自己进了刑部,把消息都禀了朱钰。

    朱钰沉着脸,问:“姑母还没有回京吗?”

    不能再让霍以骁随心所欲地查下去了,再查,说不定就被发现端倪了。

    柳宗全道:“最多再三四天,长公主也就到了,只是殿下,沈家那儿是想舍了袁疾,他们暂时不会管四公子往下查。”

    朱钰啧了声,真是烦透了。

    另一厢,霍以骁请李三揭顺着查一查定门关,他和朱桓则在兵部,把这些年定门关的一些布兵与整备翻出来看。

    北境这几年太平,但关外的鞑靼一直虎视眈眈。

    朝廷不能撤军,必须坚持操练,以备鞑靼突然出兵。

    三大关隘,除了守军之外,也经历了几次增固。

    瑞雍九年秋天的那一批,主要是为了加固夹口关,而在瑞雍七年,朝廷增固定门关,兵部对此有记录,使人去工部问,李三揭也很快送来了当时增固的底档,石料、原木、各种其他开支,明明白白。

    袁疾也不清楚,三殿下与四公子怎么就去查定门关了。

    他们不是该留心隔壁鸿胪寺吗?

    罢了,定门关就定门关吧。

    那是尤岑活着的事儿办的事儿,袁疾记得,一切正常,没有像狄察经手的那些事情一样、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霍以骁却是越想越蹊跷,干脆自己去找李三揭。

    “七年好好地增固了一回,若无战事,明年初还会再增固一回吗?”

    他听温宴说,梦里的明年初,定门关有再一次加固过。

 第468章 笔迹

    梦里的明年初,也就是瑞雍十二年的春天,温宴依旧在临安城。

    一南一北,还是朝廷疆域最北面的定门关,按照道理,温宴不该不知道这个。

    哪怕是进了京城,朝廷关口防御调度,也不是后宅女子们会关心的话题。

    便是听过两句,转过年去,大抵也就忘了。

    可温宴记住了这事儿。

    因为,同一年的盛夏,鞑靼突然进犯,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鞑靼来势汹汹连下定门、夹口两关,守军急忙调兵遣将,借着封玉关天险,才拦住了敌人的进攻之势,没有让鞑子的骑兵顺势南下。

    烽火次第入京,朝野哗然。

    自本朝建朝起,与鞑靼之战时战时和,几百年间,胜多输少。

    鞑靼突然发兵的状况也有,但从没有哪一次,能连破两大关,一口气咬下大片北疆土地。

    这回若是反应再慢一些,连封玉关都进了鞑靼的口袋,那京师都危险了。

    朝堂上吵成一片。

    后续增兵北上,战报雪花一般送达,可战果却无法让人满意。

    不把鞑靼赶出定门关外,京师如何能安心?

    最终,皇上决定换帅,由惠康伯领帅印,徐其则为偏将,往北疆平定局势。

    一个月后,大胜。

    鞑子连退七百里,不止退出了定门关,还仓皇逃往草原深处,连定门关的边都摸不着了。

    可惠康伯父子战死了。

    战事结束后,论功行赏,自然也要论罪处罚。

    明明春天才加固过的定门关,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被鞑靼打出一个豁口?

    甚至,鞑子都没有付出什么代价,还能继续进攻夹口关?

    朝廷的加固工序,都是假的不成?

    兵部、工部都挨了骂,一番检查下来,却是没有什么显著的收获。

    定门关、夹口关的守军伤亡极重,之前负责加固事宜的当地官员也在鞑靼出兵时战死,从留下来的资料看,无论是兵甲还是石木,东西都运到了,该累城墙的累了城墙,该给兵士们武装的也都武装上了,一切都正常。

    而那个被打穿了的大豁口,像是一张血盆大口,吞了无数人命,还露着笑,哈哈嘲弄着所有人。

    再之后,破开的关口城墙被补上,依旧雄伟地立在那儿。

    加固之中出现的问题,也像那个口子一样,被埋了起来。

    没有人说得明白,定门关七年、十二年的两次增固,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

    再后来,温宴为了寻找尤岑之死的真相,没少挖兵部的事儿,看到过这个没有结论的案子。

    若不是在扇骨上看到“定门关”几个字,温宴可能都想不起来这一桩。

    霍以骁从温宴那儿听了,结合今日看到的案卷,不免心生疑惑。

    听四公子问了个这么没头没脑的问题,李三揭没有去细想问题的缘由,认真想了想,道:“定门关是面对鞑靼的第一关,防御越是森严,对关内的百姓越安全。

    兵部出于这番考虑,重兵重防,提出来要继续加固定门关,也不是不行。

    不过,要我说呢,必要性不大。

    瑞雍七年的加固工序,足以让定门关固若金汤,朝廷有这份预算银子,还不如加固封玉关,同为三关,它上一次大加固还是在瑞雍贰年。”

    霍以骁垂着眼,沉默了一阵。

    定门关不止没有固若金汤,反而在再一次加固后的几个月里,就被鞑靼捶出了一个大口子。

    这说明什么?

    要么是送达的石材、原木有问题,要么就是有一大部分没有被用在增固上。

    温宴的梦里,是在大战之后重新回顾查证,人都死了,不好查,现在,城墙立着,官员也在,真查起来,未必没有结果。

    朱钰如此紧张他们的进展,可能也和这个问题有关。

    霍以骁压低了声音,与李三揭耳语。

    李三揭的眸子倏地一紧,难以置信地看着霍以骁。

    “李大人这么查查看。”霍以骁道。

    李三揭迟疑地看着霍以骁,见他不似随口说说的样子,不由深吸了一口气。

    他得稳住剧烈的心跳。

    若真的和四公子猜的一样,那事情可就大了。

    李三揭这一查,就查了个通宵。

    他不敢借他人之手,又怕被有心人看出来,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翻看。

    等到下衙时间,其他人都离开了,李三揭才挑灯夜战,专心致志。

    入夜后,霍以骁来了,身后跟着隐雷,提着食盒。

    李三揭道了谢,囫囵用了。

    霍以骁坐下来,让李三揭指了几本记档,也认真看。

    李三揭抹了嘴,问:“三殿下呢?”

    “回宫去了。”霍以骁道。

    朱钰使人盯着李三揭与霍以骁,只因没有确定霍以骁查证的内容和方向,行事便犹豫着。

    一旦朱钰发现,连朱桓都大半夜不睡觉、待在工部翻资料,他会越发不安和紧张。

    霍以骁吓唬朱钰,又不能吓过了,便与朱桓商量好了对策。

    当然,他眼下真正在怀疑的事儿,霍以骁也没有与朱桓挑明。

    兹事体大,必须谨慎些。

    三人合力,翻阅档案,霍以骁来回比对,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七年增固定门关,九年增固夹口关,这几年间鞑子小打小闹,没有威胁过关口,就像李三揭说的那样,它们固若金汤。

    李三揭喝了口茶提神,也怕隔墙有耳,拿着纸笔与霍以骁交流。

    先前就讨论过,夹带不是易事,可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容易。

    负责调度、运输的工部官员,关口上镇守的将领、负责建设的官员,人人都是一双大眼睛。

    李三揭的一手字写得不错,霍以骁看完一条,就烧一条。

    纸条在烛火里冒着烟,火焰吞噬了乌黑的字。

    霍以骁心念一动,翻了翻手边的一本底档,问李三揭道:“还有韦仕的笔迹吗?”

    韦仕韦侍郎,前任右侍郎,被冯婕妤礼尚往来、借由温宴和霍以骁的手,给恩荣伯府警告的棋子。

    李三揭就是接了韦仕的缺。

    “我找找。”李三揭翻了四五份出来,全捧给霍以骁。

    霍以骁仔细对了对,道:“那把折扇,应该是韦仕的。”

 第469章 空了

    李三揭惊讶。

    他赶忙起身,把底档上的字迹与霍以骁带来的、拓自扇骨上的文字对了对。

    果然,越看越像。

    衙门里的各种文书,多是底下主事、员外郎来撰写、抄录、整理,尚书、侍郎的长篇大论在其中反而不常见。

    他们翻出来的,也就是韦仕在文书上的几个批注、补充,或是签名留印。

    很少,也就是特特去看,才会发现端倪。

    当然,也有手书与刻录的差异在其中,但李三揭越看,越觉得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

    尤其是“定门关”这三个字,每一个都是“点”开始,执笔而落,与刻刀刻点,很像。

    这个点的落笔感觉,也出现在“贰”和“柒”上。

    扇骨上的那些数字中,这两处与韦仕写字,能看出相似来。

    李三揭下意识地要开口,话到了嘴边,又赶紧咽下去。

    他抓起了笔,刷刷写道:扇子是从韦仕家里抄的?

    霍以骁颔首。

    十之,是如此的。

    韦家抄没,不少东西充入库房。

    这扇子虽然平平无奇,但抄家时太混乱了,被混着搬进库房也不奇怪。

    搬进来了,也不好因为它不值钱就扔出去,便一直与书画堆在一块,最终被霍以骁一连串抱了出来。

    那么,韦仕为什么把这些刻在扇骨里,他记下的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李三揭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又咕噜咕噜灌了半壶冷茶,用力晃了晃脑袋。

    足足想了一刻钟,他忽然灵光一闪。

    三步两步回到案前,李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