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折锦春-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鲁宗故意将印石留在了另一位宗师手里,这个结果,桓子澄自是乐见。

    能够用得起宗师的人,必定不是凡人,将印石留在这种人的手上,也必定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听了桓子澄的话,哑奴沉吟了一会,又向纸上写了几个字,递了过去。

    桓子澄向纸上扫了一眼,颔首道:“凤印面世,又有子午石在前,再加上稍后我的安排,郭士礼只怕要吓破胆了。他很可能会以为,这件事,是赵国人与大陈皇宫的某人联手而为的罢。”

    他直呼当今中元帝郭士礼的姓名,语声中绝无半点敬意,唯余漠然。

    听了他的话,哑奴的面上便露出了极浓的忧色。

    “勿须担心。”似是察知了对方的心事,桓子澄淡声语道,神情一派轻松,“墨家死士、凤印面世,这两桩事足够大都诸公忙的了。中元帝……郭士礼,从来就不是个聪明人,到时候,他是会想到辽西郡、想到桓氏,却绝不会相疑,反倒会焦心渴盼我桓氏出山相助。”语罢,他安抚地看了哑奴一眼,语声越发淡然:“你只需好生准备,过几日待孟宗回来,便着他领余下死士,赴大唐。”

    桓氏族中举凡宗师级别的高手,通常会以姓氏加一个“宗”字为敬称。此前桓子澄说的鲁宗,还有这位孟宗,便都在此列,他们都是只听命于桓子澄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32章 火凤印

    桓子澄的话音落下,哑奴敛眉颌首,神情郑重,眸中的疑虑却仍在。

    行刺大陈诸皇子,此等行径虽说大胆,到底还是在自己的国度里,以桓氏之能,未必算是什么大事。

    再者说,此事郎主桓道非亦是默许了的。

    为了桓氏一族今后的起复,以此雷霆手段激一激中元帝,令他早日下旨赦免桓氏,实可谓四两拨千金之举,初闻此计时,桓道非便已赞过“大妙”。

    然而,远赴大唐行事,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人在他国,诸事不便,纵然桓子澄将接下来的每一步筹划得极细,却终是叫人心中不安。

    且,此事亦是瞒着桓道非的。

    这一点,尤其令哑奴忧心。

    可是,桓家内部如今的情势,却又令他不得不紧随桓子澄左右,不敢有片刻松懈。

    说到底,桓道非对自己的长子桓子澄,并无多少喜爱。在桓道非的心里,唯有幼子桓子瑜,才是他心之所系。

    哑奴的眉头一点点皱了起来,目中忧虑更甚。

    阿爷爱小儿,在大族中,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而桓子澄纵然再是出众,却因了母族羸弱,在野心勃勃的桓道非眼中,便不如母族为范阳卢氏的幼子有价值了。

    子强而母弱,这样的桓子澄,于冠族桓氏而言,确实不是最理想的下任郎主人选。十余年的流放生活,令桓氏急需外力襄助,而桓子瑜显然比桓子澄更具备这样的能力。

    再者说,桓子瑜本身也不差,容貌清俊、清雅温和,比之冰冷的桓子澄,更多了一份温润。

    此外,桓子澄的年纪也大了一些,这也是他的短处。

    桓道非如今正值壮年,还能再管上二、三十年的事甚至更久,到得那时,桓子澄也有些老了。

    在桓道非看来,自己的长子目今的作用便只剩下了一个——联姻,为幼子桓子瑜拉拢住一方势力。

    而桓子瑜却胜在正当年少,且母族势强,再有一众族老的帮助以及桓道非本人耳提面命,他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成长,待桓道非去后,桓子瑜便能以盛年之龄,接下新一任郎主的位置了。

    哑奴无声地叹了口气,看向桓子澄的眸光里,含了一丝疼爱。

    桓子澄并不知晓身边忠仆的感慨。

    此刻的他,正凝眉思忖着什么,沉默良久,方才轻声语道:“父亲……一定有事情瞒着我,而我……却不能多问。我自知,此举极冒险,然,桓氏之局,唯此可解。”

    他仍在说派人赴大唐之事。

    此举可解桓氏之局,却也只是暂解而已,桓氏最难破解之局,仍在大都。

    桓子澄的眉峰往下压了压,冰冷的眸子里,全无一丝表情。

    宝藏、墨三,还有对墨氏诸事的知悉,这一切,不过是托了死过一次的福罢了。

    前世吕时行叛逃赵国时,中元帝曾很隐晦地提及过墨氏,以及墨氏在赵国的那个神秘组织。这几者之间,似是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这些事,桓子澄也是在后来桓家入猜狱之后,方才看明白的。

    不过,桓氏最大的、亦是几乎无解的危机,即便是死过了一次,他却仍旧无法彻底看清。

    前世时,那个告发桓氏的人究竟是谁,他始终不知。

    他唯一知晓的是,出首告发桓氏之人,来自于桓氏家族的内部,而这个人在告密时出示的重要证物,便是一枚形制奇特的火凤印。

    那枚印章,桓子澄在临刑前曾看过一眼。

    一眼,即是永诀。

    他从未想过,他还有翻回头重来的机会,令这枚火凤印,提前面世。

    桓子澄冰一般的眼眸里,划过了一丝淡淡的茫然。

    火凤之印,到底代表了什么?

    前世时,事情发生得实在太快,他只知道桓家的覆灭,是因勾结他人而犯下了谋逆大罪,而最主要的铁证,便是从桓家搜出来的各样信件与信物。

    说起来,这些证物之中的相当一部分,的确就是事实。

    当年桓氏重返大都的前因,便是因为中元十五年夏,陈赵两国于边境交锋,陈国损了数万最精锐的兵马。

    此一役,正是桓氏与赵国大将联手合谋所致。

    中元帝忧心赵国军力之强盛,于是重于动了将最擅诡战的桓氏召回大都的念头。

    可以说,桓氏是以一场阴谋得来的战败,换得了重返大都的机会。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一计最后害的,却是他们桓氏一力扶持的太子殿下。

    李树堂的冒死进谏,直接便将太子殿下与桓氏之间的关系,摆在了中元帝的面前。

    中元帝如何不忌讳?

    他还没死了,他的儿子就谋划着要把自己背后的靠山请回来了,且还是如此地迫不急待。

    正因为出了个李树堂,桓氏的谋划几乎半数落空,亦令中元帝在桓家尚未返京之前,便提前布了后手,这后手便是阆中江氏、襄垣杜氏与沔阳周氏。

    三姓联合抗桓,分去了本该属于桓家的大块兵权,再加上旁观的薛氏与卫氏,前世的桓家返京之初,便已显露败局。

    一念及此,桓子澄冷寂的面容上,便划过了一丝讽意。

    可惜他醒来得太迟,三个月的时间,仅够他寻找宝藏、联络墨三、说动桓郡公,并派出桓家高手与墨家死士,将李树堂诛杀于城外,先期解去太子之危,而别的事,桓子澄几乎无暇顾及。

    在有限的时间里,他必须、也只能以决然一击,破去桓家最初的败局。

    李树堂,至为关键!

    此人身为太子府詹事丞,小小的七品官,他哪来的胆子,居然敢贸然觐见中元帝,呈上了萧家的那封请罪表书,且献书之后立即失踪?

    这绝对是阴谋。

    前世时,桓家也曾派人追杀过李树堂,只是他那时失踪已久,难以寻访,直到桓氏阖族覆灭,此人依旧行踪成谜。

    所以,重生之后,桓子澄第一个要对付的人,便是李树堂。

    此人必须死!

    再者说,太子殿下身边的人,也该好生换一批了。桓子澄情愿由中元帝亲自擢拔些人手过去,也强过当今留在太子身边的那些所谓旧臣。

    索性杀他个干净!

    放火烧车之举,自是为了毁去那封信。

    而其实,事到如今,萧家以及萧家的那封信,已经不重要了。

    萧家犯下的本就是死罪,即便没有“十可杀”一案,萧家也仍旧逃不了灭顶之灾。

    桓子澄无声地叹了口气。

    这一世,他并不介意放萧家一马。

    总归他们难逃一死,死在别人的手上,还能让桓家的名声干净几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33章 告密人

    解决掉李树堂也只是先手,大唐之事,才是真正有用之举。

    有此一举,天下局势必将变幻。

    桓子澄冰冷的面容上,浮起了一个意义不明的神情。

    何谓天下?

    前世的他一直以为,国之大,大于天下。

    真是傻到家了。

    所谓天下,不过就是有权者之囊中玩物罢了,而如今他所做的,便是让这天下之势,在他的指间转动起来。

    很有趣。

    桓子澄的唇角动了动,却终是凝不出一丝笑意,唯眸底深处的讥讽,清晰可见。

    将天下玩弄于股掌,其实一点不难。

    他相信,只要大唐之事可成,中元帝必定会动心思起复桓氏,而那位桓公桓道非——桓子澄的父亲——便也不必再去冒奇险与赵国大将联手演戏了。

    为了那场戏,前世的桓家可是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才能完成那场耗大的阴谋,而这也间接导致桓氏回京之后实力大减,在与另外三姓的争斗中屡屡受挫。

    桓道非当年之举,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

    对付中元帝,五十名死士,足矣。

    桓子澄眸中的讽意渐淡,又转作了一抹沉思。

    那枚火凤印,究竟代表了什么?

    从表面看来,桓家覆灭,火凤印只起到了一个诱发引导的作用。

    如今回思,事情其实应该反过来想才对。

    所有的信件与信物,都不过是对火凤印的证明罢了。

    亦即是说,火凤印,才是最关键的那一点。

    因为这枚印章出现在了桓氏手中,又是由桓氏族人亲手奉上、秘密指证的,所以,才会令中元帝终于按捺不住动了手,而桓氏亦顷刻覆灭。

    自然,这些皆不过是由头而已。桓氏覆灭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太子殿下的鼎力扶持、对吕氏的襄助、与另外三姓的勾心斗角以及……妄图染指皇族之争。

    臣,窥主位。

    主,命臣死。

    如此而已。

    桓子澄冰雪般的面庞上,淡然无波。

    野心总是伴随着风险。

    他的父亲桓道非,野心极盛。

    所以,前世的桓氏,实在死得一点不冤。

    缓缓地抬起头来,桓子澄望向面前的纸页,眉峰又向下压了两分。

    重活一世,此际回头再看许多事情,只觉索然无味。

    什么郎主之位,什么内斗纷争,在灭族的大灾难面前,皆不过是一场空罢了。

    就算在前世,他的好父亲打下的如意算盘亦是未成,更何况这一世?

    所谓母族,那毕竟还是隔了一个姓氏的。可笑他的父亲,一片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却总是自以为隐藏得很好,也总是自以为聪明地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桓子澄面上的神色越发地淡,唯眼底有着一丝沉凝。

    若要解桓氏之殇,除了火凤印,那个桓家内部的叛徒,也很重要。

    然而,此人到底是谁,桓子澄却没有半点头绪。

    事发的那一晚,他是被人从梦中打醒的,醒来之后,他面对的便是戴着金盔金甲、面覆金面具的金御卫,而桓家那数十名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