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贝尔:“呃……没有,这可能是中国特有的东西,而且是流传不广的一样东西,不然我在中国待过这么久,不可能不知道。”

    卢恩:“还有那个神奇的坛子和墨盒,今天也揭晓了谜底,原来墨盒是用来取得直线的工具,真是太巧妙了。而坛子竟然是用来腌制菜蔬用的。”

    贝尔:“对,jungle和ingris对材料的使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从来不浪费一点材料,废竹丝,废麻纤维,都被jungle泡了起来。”

    “总所周知,芋头梗中的物质会让人皮肤挠痒,食用后会喉咙刺痛,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坛子,就能将芋头梗变为食材,或者另有用途?”

    卢恩:“贝尔,你在怀疑他们的做法吗?”

    贝尔:“不不不,自从我在中国见识过各种大豆制品后,我对中国人的食物加工能力绝不会有任何怀疑,啊,麻婆豆腐,那真是好吃到味蕾爆炸!”

    尼安:“说起中国菜……今天的他们的晚饭倒是挺丰盛的,两个菜,一个汤……而且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贝尔:“是的,如果说我在大城市的餐桌上见到那几道菜,我也会给餐厅打出高分,它们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荒野求生栏目里!想想我在野外,吃的都是些什么……”

    卢恩:“呕……”

    尼安:“呕……”

    ……

    荒岛的地十一天,早上起来,李君阁照例烧窑,烧制杯子和小罐子。

    等阿音起来,两人喝了点粥,挑着水桶去湖边。

    然后阿音洗衣服洗麻,李君阁砍竹子,坐在湖边编织出几个大鱼篓。

    然后又将一根长竹筒留下一个长把手,前边的竹竿去掉一半,剩下一半剖成丝弯起来,拿细竹丝编织成一个口很大底很深的大抄子。

    在竹筏前头放上浅筐,竹筏侧面系上一个大鱼篓,李君阁从岸边开始收鱼卡。

    还是按老样子,粗线盘在外围,鱼卡去掉苇圈放中心位置,这东西最怕熊孩子和猫狗,一旦弄乱解起来那叫一个麻烦。

    鱼卡这活,讲究的就是一个不急不躁,优哉游哉。

    收了七八米线,浅水区一过,就开始上鱼了。

    首先上来的是一条半斤多的罗非鱼。

    在鱼卡的收成里,这就是小鱼了。

    因为鱼卡较大,小鱼不容易被弹到。

    将罗非鱼拎到鱼篓上方一抖,鱼就掉进了鱼篓里。

    又收了两三米,又上来一条,是一斤多的鲤鱼。

    这就要用到抄子了,先掐着绳子让鲤鱼游来游去的卸力,直到溜翻了,才伸出抄子将鱼抄进去,将鱼拎出水面。

    抄子的竹丝要细密一些,鱼躺在里边的舒适程度,决定了它的挣扎程度。

    一手按着抄子里的鱼,一手将鱼卡从鱼嘴里拉出来。

    然后将鲤鱼放进鱼篓里。

    接下来鱼越来越多,好几种鱼都不认识,但是应该都是鲤科杂食性鱼类,最大的两三斤,小的也一斤以上。

    其中有一种跟军鱼很相似,不过鱼鳍泛红,鱼体也有些发红,漂亮非常。

    有一种像武昌鱼,不过体型小些,也就一斤左右,所有鱼鳍也都是艳红色。

    还有一种又粗又圆,长得胖乎乎的,身上有鳜鱼那样的花纹,不过深浅不那么明显,整体成棕色。

    这鱼一看就是肉食性鱼类,追食被诱饵吸引而来的小鱼时,误打误撞撞上来的。

    还有几条类似梭子型,体侧有四块黑色的鳞片,组成一个菱形,这鱼常看钓鱼栏目的李君阁太清楚了,叫鲮鱼,中国广东一带算是家鱼的一种。

    任何水体中,都是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远比肉食性鱼类多,这湖里鲶鱼都那么多,更别说这些了,几乎是每隔一个鱼卡就有一条鱼。

    这样的收成,让李君阁喜出往外,当年四爷爷和自己爷爷一网下去,摘鱼从中午摘到晚上的心情,终于能体会到了。

 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丰收

    第四百七十三章大丰收

    收好鱼卡,划着筏子靠岸,阿音在捋着袖子捶麻,抬头笑道:“二皮,你做的这个真有效!我光看见你收鱼了!”

    李君阁笑道:“这湖里头鱼太多了。这一趟六七十斤跑不了!以后都不用再打鱼了!”

    说完又笑道:“该你有口福,你最喜欢的熏鱼,一次就抓够了!”

    阿音高兴得直拍手:“好好好!你最喜欢的泡菜,我最喜欢的熏鱼,这就齐了!”

    接下来李君阁开始在水边剖鱼,拿木棍敲昏脑袋,剔甲去腮,从背上剖开,肚子相连,淘洗干净后拿棕榈叶做绳子,一条一条挂起来。

    收获如此之多,今天做绳子的计划就要推迟了,李君阁又去收前天就冲刷上的木薯片,先将鱼和木薯挑回去。

    拿簸箕将木薯摊晒上,拿葱姜香草将鱼腌到盆子里,这才回到湖边协助阿音洗麻,然后挑着麻和水回来。

    回到营地,李君阁从码着的鱼中将那条带着笋壳花纹的和一条跟军鱼类似的挑了出来,对阿音说道:“这两个一看就是好东西,清蒸出来绝对美味!中午就是它们了!”

    像军鱼的那条太大,盘子还摆不下,得切成两段。

    锅里烧开水,放入一个竹架子,将装鱼的盘子搁在上面,浇上一勺椰子油,拿一个斗笠样式的竹叶锅盖盖上开蒸。

    笋壳鱼蒸好,李君阁将鱼端到竹几上,又回来将像军鱼那条也蒸上,然后两人开始品尝。

    两人都是吃过不少河鲜的了,一人挑了一筷子,也不由得说道:“这个相当不错啊!细嫩回甜不说,还没多少刺,好吃!”

    等到鱼蒸好,锅盖一揭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把刚刚笋壳鱼又压下去了一头。

    李君阁大呼小叫将盘子端到桌上:“这个这个!这个比刚刚那个还厉害!闻着味儿就是好东西!”

    阿音品尝了一筷子,迟疑地道:“我怎么吃出了蟹肉的味道?”

    李君阁也下了一筷子:“哎哟喂,还有一种果香味!果然好!这鱼把我李家沟所有的鱼都压下去了!”

    两人开始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不停嘴。

    吃到一半,李君阁莫名感觉到一股怨念,一抬头,大小胡子正眼巴巴地看着他。

    “靠!”李君阁只好放下筷子,又挑了一条这种鱼,给俩胡子也蒸了一盘。

    看着在远处狼吞虎咽吃没个吃相的俩胡子,李君阁喃喃地说道:“老子咋个感觉跟养了两个宠物似的……”

    阿音一口鱼肉喷了出来,拿胳膊肘撞了李君阁一下:“你留点口德吧!”

    李君阁转头对阿音说道:“难道不是?平时分不说话不开腔,光知道围着你转;你吃饭他们就在旁边盯着,等你给他们也来点;你说哪家的嗅嘴狗不是这个样子滴?”

    这话阿音真没法挑毛病,躺在靠椅上都笑得抽抽了。

    今天在水边待的时间过长,中午阿音也不休息了,两人利用一个中午,又摇出两团绳子,三团细线。

    废弃的麻丝同样没有随手丢弃,每天都会被李君阁收集起来,放到泡废弃竹丝的碱水缸里。

    下午阿音去采集,李君阁提醒她道:“木薯的采集方式要变化一下,阿音你采的时候,先去掉主枝,留出几个芽头和细枝,然后根部留两个木薯留着别挖断了,一起带回来。”

    阿音说道:“为什么要这样?”

    李君阁笑道:“我准备在周围开一片耕地出来。走的时候种回去,算是答谢大自然了。”

    阿音笑道:“你这主意真不错!”

    等阿音背着箩筐去了,李君阁开始准备垒灶。

    先拿出四个削尖的木钉和木槌,和麻线一起,在竹棚的一侧崩出一个规矩的矩形。

    然后开始贴着麻线往地上钉竹竿。

    总共有一米宽,一点五米长。

    然后将矩形四等分,变成一个田字。同样在两条中线上钉上竹竿。

    然后开始拿平时废弃的竹材,主要是那些去皮的竹肉条子,在竹竿间编织,做成四个框子。高度有半米。

    然后拿着箩筐去垮塌的草地边缘取土。

    回来倒入框子中间压实。

    底土不用和成泥,泥土中本来就有些水分,这就够了。

    一个立方的泥土,将灶台垫起来半米高。

    然后开始在第一次做稀泥的地方,照老样子挑了两挑土,围成一个圈子,加水,踩稀泥,加干竹叶和匀。

    取来两根小腿粗细的空竹筒,一头锯成四十五度的开口,外边敷上厚厚一层稀泥做成泥筒。

    将泥筒放火塘边烤上,回到灶台位置,拿废竹材又在竹竿间编起三条纵向的竹篱,然后将灶台底部也编上,这次有三十公分高。

    将田字中间的那两个横隔去掉,拿稀泥将矩形纵向的三条竹篱敷成三条土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用稀泥糊灶膛,灶膛周围是稀泥,中间空着,底部圆润,像两个截去头尾,纵剖开来的水滴形状,并排躺在一起。

    然后李君阁回到做陶活的石台边取过竹席和细泥,那竹条做出一个方框,拿第一次取土是就陈放着的泥在上面用竹棒滚出一个长度约一米,宽度约半米,厚度约两厘米厚泥板。

    然后用麻线将泥板切成三条,一条四十公分宽,两条三十公分宽,这样可以同时放到陶窑里烧。

    在石板底部生火烘烤泥板,李君阁继续抬着箩筐挑泥和泥。

    中间回来一趟,在三十公分的板子中部,拿竹圈分别刮出一个半径为十公分的半圆。

    在四十公分的板子上,则是一边掏出一个十公分的半圆。

    做完这些,炉膛表面也开始干燥了,李君阁往里边洒了些干沙子,拿细木枝生起两堆火,烘烤炉膛。

    回来泥板也干了,李君阁将泥板放到一边,撤去炭火,一点点浇水冷却石板,又压了一块大泥板,切成一些二十五乘五十的小泥板。

    将小泥板也生火烘烤起来,回到灶台,炉膛周围的泥土更加干燥硬实了,李君阁开始加粗一些的树枝将火烧旺。

    趁炉膛底部灶胚的泥土还比较稀,李君阁开始安装烟筒。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立起两根大竹筒来穿过屋瓦,不过李君阁舍不得破坏竹楼,所以还是决定横向安放。

    将两根泥筒并排安放到炉膛底部,一个泥筒通一个炉膛,然后掏空炉膛的侧面,将它们埋进去。

    泥筒从炉子右侧伸出来有半米,李君阁将床板下的木马拖过来一个,将泥筒搁在上边。

    至于高烟囱,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先这样凑合着。

    回到石台前,小泥板也被烤干了。

    李君阁揭开陶窑,将里边冷却的杯子,罐子取出来放竹几上,都没顾得上检查,开始将全部大泥板和一半小泥板插入窑内开烧。

    这边回来,将剩下的小泥板收到一边,又照大泥板那般做了三块,同样烘烤起来。

    这时候阿音回来了,一看灶台的样子,说道:“二皮你做了两个灶?这么长,你准备了四个火眼?”

    李君阁正在检查烧出的杯子,赶紧过来帮阿音下背篓,说道:“必须的啊,万一来人来客的,灶头上也使唤得开……”

    说完才反应过来,荒郊野岭的,鬼才来做客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