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兵书上说的立于不败之地了。”

    “所以牌面就是这样,天生两个王四个二,即使打牌的人牌技再矬,甚至如南宋满清一般一度被赶出局,也很快会有大佬来抓牌翻本。”

    “说不定坐上来的骨骼精奇,或者打上几圈领悟了牌技,然后当庄吃三方,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一直为你们国家政客们的智商捉急,几个天生好牌面的大佬打牌,旁边人端茶送水就好了,最多再不设立场地东买一注西买一注捡点小便宜也行。非要亲自上桌惹怒两方,失败后不思悔改,又砸锅卖铁地跟一方怼一方,老是想加入牌局之中。这样的生存方式,纵然一时得意,迟早也是会哭瞎的。”

    “几道海沟,总有不能成为障碍的那一天。”

    说完这些,李君阁挥挥手说道:“在佛祖跟前说这些个,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果山师傅,还是继续替我们介绍法王寺吧。”

    果山啼笑皆非:“你刚刚这一番说辞,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真不是胡说八道?”

    李君阁也是扑哧一笑:“这个……算是我的胡思乱想吧。”

    ……

    两百多级台阶,众人一边走,果山一边开始讲法王寺的故事。

    “法王寺为蜀南黔北名刹,四川八大丛林之一。始建于中唐,闻知于宋元,兴起于明清,历经战乱匪祸,时毁时建。”

    “我们脚下这座山叫凤凰顶,这寺院所在的地形地貌之环境,正是风水学里边枕山、环水、面屏的吉地,有个名目叫‘凤还巢’。”

    “寺院占地八千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八百平方米,重建建于清初。当年的设计者依循山势巧妙地将整个建筑组群设计为四进院落的复合四合院,并按佛教禅宗的庙宇形式布局,在主轴线上按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大雄宝殿、藏经楼排列,在次轴线上分别安排厢房、僧舍、禅堂,采用规整式布局的规制。”

    “从山门到藏经楼的整个序列中,空间不断变化,对称、和谐的寺院建筑在周围高大的古楠木映衬下形成‘一体空间’,营造出了庄重、祥和的气氛。”

    “寺院的建筑结构、建造风格独具一格,整体采用木石穿斗结构。整个建筑中最令人称奇的是,我法王寺的整体承重,是由二百四十八根红色石柱来支撑的。”

    “这些石柱均为整石开凿,无有接拼。柱上凿有孔洞,与殿内的木制平梁、串梁相穿,细腻坚硬,虽逾百年沧桑,全无风化痕迹,巍然耸立数百年而毫无偏斜。”

    “寺内基石、平台、院坝、石雕均为相同红色石料刻砌而成。全寺工程浩大,造型雄伟,结构严谨,雕刻精湛,气势恢弘,当时就有‘天下第一石工’的美誉。”

    “周围树木葱郁,竹海涛涌,溪水萦迥,鸟语花香。林子里有红豆、银杏、岩红、福建柏、楠木等名贵树种,以及古樟、古柏、古松等国家保护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寺院后边是上百亩的楠竹林,四季青绿,也是消夏纳凉的好去处。”

    “过去的法王寺有石燕飞旋、殿井海潮、玄珠吐露、天地水碧、迥龙吸浪、月亮长明、莲花现瑞、大佛环顾、白马常现、观音龙珠十大自然胜景,不过这些是来自于古籍,具体所指为何,还在探究之中。”

    “明末时候法王寺几经战火,十分衰败。清初,佛教禅宋临济正宗破山大师高足丈雪禅师,选定法王寺为蜀南黔北传法布道寺院,以宏扬佛法。清乾隆庚申年,蜀都三圣寺高僧文逐禅师来法王寺任主持,承传临济法系。后经奂宇、慧源、悟莲、德峰等数代高僧勤勉创业,法王寺开始兴隆。”

    “其后,果端大师至京师,历尽艰辛,向皇帝奏请大藏经一部,皇帝赐下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令其‘永远供奉,以光佛法’。并赐法王寺为‘十方丛林’,谕其开期传戒。太后亲赐‘法王禅寺’牌匾一块及半副銮仪护送藏经回寺。”

    “当时为报皇恩浩荡,历经十余年,法王寺建成万寿亭,以供奉圣旨、銮仪,当时记载我寺‘香火之盛甲于蜀南’。”

    这些典故名目果山师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听得一行人连连点头。

    说话间就到寺庙门前了,庙门是一座恢弘的巨大木门,木门上一边雕镂着一位门神,工艺精湛,让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提醒来客从现在开始,就要正心诚意了。

    据果山师傅介绍,这是清代的浅浮雕工艺。

    门上是一方四个大字的匾额“十方丛林”。

    这个就了不得了,是皇帝手书,也是法王寺“敕赐十方丛林”的由来。

    进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尊弥勒菩萨,大肚宽肠笑容可掬。

    果山师傅合什礼敬后,对众人介绍道:“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深受中国佛教大师玄奘的推崇。”

    “我祈愿,我能跟大家一起上升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我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

    “这是玄奘法师最后的遗言,也是他最后的发愿。”

    进庙烧香,奶奶老妈良子一行人就忙活开了,就李君阁不参与,心怀敬意,对着佛像却只是点头完事儿,这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份执着。

    果山师傅洗净双手,亲自过来为一众善信引礼。

    这份面子让奶奶觉得非常荣幸,脸上笑纹更是深刻了。

    弥勒菩萨拜完,沿着十七级台基而上,又是一座殿堂。

    果山说道:“这里以前供奉的是关羽,因此被称为‘关圣殿’,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在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三位菩萨法相庄严满目慈悲,不过李君阁关心的是建筑格式。

    仰头看去,殿堂为硬山式屋顶,木石穿斗结构。

    待得大家礼敬完毕,李君阁对果山师傅说道:“这也算是三教并存的例子了吧?”

    果山师傅说道:“哈哈哈,释儒道三教,虽各立门户,但血脉相通。儒教提倡仁恕爱人,佛教提倡慈悲善良,道教提倡清静无为,全都重在精神的追求而忽略物质的享受。”

    李君阁点头道:“三教圣人几乎同一时间横空出世,珠连璧合,星运长空。也算是人类历史上一奇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 讲法

    第二百八十八章讲法

    再往上走,就到了万寿亭。

    万寿亭是牌楼式建筑,木石结构,李君阁最感兴趣的是它的重檐歇山式屋顶,别具一格。

    大家驻足观看,室内正中立着“法王寺记恩碑”,碑高三米多,宽一米多,碑额刻“圣旨”二字,碑文是当时敕赐法王寺的旨意和官员的谢词。

    正楼上有木质雕花围栏。后壁上绘有水墨山水人物画,檐下正**九龙镂空雕“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

    李君阁暗自好笑,这“当今”二字当真是用得妙绝。

    整个亭楼构思巧妙,木雕精致,绘画生动,将建筑艺术与木雕,彩绘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看得一行人啧啧称奇。

    老时间里见了这圣旨碑和九龙牌位,那是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行三跪九叩大礼的。

    接下来经过院坝,两厢是厢房,正前就是法王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了。

    果山师傅介绍道:“大殿重建于清道光七年,木石结构,通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十五米。踏道七级,建筑面积五百七十五平方米。”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佛像背后为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庄严优美,明显能看出川南佛教石刻造像的艺术特征。

    一行人又是礼敬上香,李君阁继续研究古建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李君阁眼里,这大雄宝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四架橼前后搭牵,用四柱支撑的结构。

    屋面施灰瓦,屋脊的正中塑宝珠和卷草纹,两侧塑行龙,尤其是大殿的屋檐和檐柱木雕,如吻兽、戏剧人物、瑞兽等,造型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从木雕的手法上来看,垂脊和斗拱之间为镂空木雕,八角起翘修长,给人以轻盈飞升的视觉艺术感。

    心里暗暗点头,啥时候还得请自己导师再来一趟才行,这里的古建和盘鳌乡的古建,李家沟的祠堂遥相呼应,一体贯穿宋元明清四朝,珠联璧合,是非常值得一观的。

    再往后就是法王寺的最后一殿——藏经楼了,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楼房,八架椽,屋心前后扶搭,共用五柱,面阔五间。

    果山师傅引着众人观看藏经楼,一边介绍说道:“一般寺院的藏经楼没啥说道的,明间为殿堂,次间为僧舍,如此而已。”

    “可法王寺的藏经楼是为供奉‘钦赐龙藏’而修建的,这就不一般了。”

    “《龙藏经》,即《乾隆版大藏经》,是清代唯一由朝廷颁印的汉文版大藏经。”

    “因为由雍正发起雕印,直到乾隆时方才完成,历经两代帝王,因此得名。龙藏经采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也是示以庄重并希望传之久远之意。”

    “《龙藏经》共计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被分别存放在这十二藏经柜中。”

    李君阁放眼看去,经柜上刻绘五爪龙祥云图,彰显着皇家雍容典雅的富贵气息,却又出现在这荒僻的山乡,结合这殿内粱柱和槅扇上雕绘的造型生动,具有典型的川剧睑谱艺术特征的戏剧人物故事画,其中的味道,也值得细细品味。

    看完藏经楼,一行人重新从大雄宝殿出来。

    果山师傅带路,引领一行人去禅堂喝茶。

    除了杯子,全套茶具是煤砂器,非常有特色。

    李君阁讶异道:“果山师傅,你这套茶具相当别致啊。”

    果山师傅笑道:“我这也算是因地制宜了,山下白米乡的特产。”

    在炭炉里点起松果碳,果山师傅用煤砂罐烧了一小罐山泉水,然后拿出一个竹筒,拿起一个竹片从里边铲出一些茶叶放入一个带盖子的小砂罐内。

    待得泉水开始冒鱼眼泡了,果山师傅将热水倒入茶杯里,盖上盖子,又摆好几个小白瓷杯子,开始给众人分茶。

    满室飘香,果山将茶端给众人,李君阁喝了一口赞道:“好喝!这是什么茶?”

    果山师傅笑道:“我们法王寺一脉,主张农禅合一,茶是我们自己种的,自己采的,自己炒的,就连这烧茶的松果,也是我们自己烧的,包括我们五个僧众的日常稻米菜蔬,都是自己栽种。”

    李君阁赞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嘛!你们法王寺这规矩,也跟我们儒家思想相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哈哈哈,孔子也曾求问老农稼穑之道。”

    说完又脑洞打开想到一个问题:“对了果山师傅,我一直有个问题想不明白,没遇到过真正的出家人也没法打听,遇到你就又想起来了。”

    果山师傅笑道:“你说。”

    李君阁抠着脑门道:“先声明不是无礼啊,纯粹是好奇,我就想问,这鸡蛋如果还没受精,那应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