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妈蛋这念头咋跟跟斗酒一样翻来翻去的,不管了,家里活路一下多了这么多,明年坚决不放娃子出去了。至于其余的,就听皮娃跟小阿音的,他们说怎么干,老子就怎么干!

    ……

    思想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变的,日子也就这样在闲聊笑闹中过去。等到李君阁自家杀猪,这就都到腊月二十了。

    李家沟的娃子们都回来了,成群结队地到处跑,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

    满村都是‘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的儿歌声。

    秋丫头也回来了,刚回村就被老太太们拉到女红群里,一直脱不开身。

    家里六个小的电话都打了好多次,都在抱怨被家里拘着不让出门,必须在春节前把作业赶完才能赶过来。

    城里哪有乡下好玩,一个个都气得不要不要的。

    李君阁只好一边安慰一边忙活。

    两口猪大概处理完就腊月二十二了,今天又有事情干,家里会回来六个娃子,过年没有甜食哄嘴可不行,因此今天要熬糖。

    麻糖是一种民间传统糖食,全国很多乡村农家都会做。

    夹川地区的麻糖有红薯麻糖、苞谷麻糖、红薯苞谷混合麻糖和糯米麻糖,以红薯麻糖最具特色。

    奶奶腊月十二就已经拿小麦生上了麦芽,在灶台上保持十度左右温度发十天,到今天刚刚好。

    发麦芽也有讲究,当麦芽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为了防止麦芽过度生产而浪费营养,还要在麦芽上面加上筲箕将其盖住避免它见光。

    这玩意儿跟蒸黄粑一样费火,因此屋后头没有柴山的人家可不敢这样玩,不然过年煮猪脑壳会不够柴火。

    老爸早几天已经打了很多柴火,把厨房后边堆了个满满当当。

    一大早李君阁起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炒花生,炒芝麻,炸阴米。

    阴米是糯米蒸熟后再抓散阴干形成的米,可以用来炸米泡,油炸过程中阴米会有一定的膨化作用。因为是过油出来的,所以比爆米花香得多,是做米花糖的重要材料。

    只要麻糖一出来,这花生糖,芝麻糖,花生芝麻糖,米花糖也就一并出来了。

    弄好这些,李君阁又来到屋外,那一根青冈棍子从磨子眼里擦进去,再穿过放磨盘的架子上的一个孔眼,将木棍固定住,然后用绳子绑牢靠。

    这是麻糖熬好后拉糖用的。

    然后从猪圈上方的木楼上挑出一挑子红薯,将红薯洗净、削皮、切块。

    奶奶开始在一边切麦芽。

    一切准备停当,这熬糖就要开始了。

    李君阁将红薯块倒入大锅,开始加水煮。

    奶奶盛了一碗清水,在水中加入些点豆花用的胆水,拿着刷锅的刷子开始在厨房的门板、门枋、案板、灶台各处蘸洒。一边洒还一边念:“不洁不净,神水改运……不洁不净,神水改运……”

    传说只要举行了这个传统仪式,熬麻糖就会出糖多,口味好,熬过麻糖之后家运也会更好。

    大火烧了一个小时,锅里的红薯都已经煮得软软的了。

    奶奶做完仪式后,开始接手看火的活,李君阁来到屋外开始将切碎的麦芽放进碓窝里边捣成麦芽糊。

    待到红薯煮熟,搬来洗净的大木头盆子,将红薯块倒进去,和奶奶一起用长木棒将红薯块捣烂成羹。

    接下来将红薯羹入锅,加水,放入适量的麦芽,搅拌均匀。

    麦芽糊和红薯的比例大约在一比五十。

    接下来开始文火烘煮加有麦芽的苕羹,随着时间的过去,苕羹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越来越清澈。

    麦芽就像一个引子,它的发酵作用使苕羹开始糖化,越来越多的糖水开始从苕羹里转化分离出来。

    待苕羹完全分离成糖水和苕渣之后,奶奶拿出做豆花时过滤豆浆用的十字架子和滤袋,将它们吊在绳子上,然后李君阁开始一大瓢一大瓢的往袋子里舀发好的苕水,奶奶摇动着架子,将苕渣过滤出来。

    反复几次,再将过滤出来的浑黄的粉汁液倒回大锅中武火煎熬。

    一边搅拌一边还要打去浮沫。

    浮沫会带出糖水中的最后一点残渣,等浮沫打净,剩下的基本就全是麻糖水了。

    接下来就是功夫活了,换到文火,用搅麻糖的桡子均匀搅动麻糖水,直到麻糖熬好为止。

    这事要持续到明天早上,耗时二十个钟头,李君阁干脆将手机打开,将电源接上,一会儿追剧,一会儿听歌,一会儿听小说。

    手里边一边加火,一边拿桡子均匀搅动麻糖水,干活娱乐两不误。

    中间就吃饭上厕所的时候由老爹老妈接了一会手。

    晚上大家都睡了,就李君阁还在昏黄的厨房灯光下继续。

    奶奶睡到四点就起来了,马上就到麻糖出糖的关键时期,她放心不下孙子的手艺,早早起来盯着才行。

    麻糖开始变得浓稠,先是出现芝麻泡,然后是鱼眼泡,之后泡子越来越大,内行话叫“起胀”了。

    这说明糖水里的水分开始变得稀少了,奶奶拿过一个小罐子,将糖稀舀了一小罐出来,这是给娃子们吃“绞绞糖”玩的。

    然后泡子开始变得大如牛眼,奶奶拿起桡子,糖稀开始成片状往下滴落,行话管这叫“挂旗旗儿”。

    到这时候就熬得差不多了,奶奶取过一碗清水,开始“打水碗”。

    这道工序得老行家才搞得明白,就是取少量的糖让它在凉水中快速冷却,然后研究它在冷却后的状态,决定能不能用于拉糖。

    火候不够那就过嫩,叫神糖,只能成为糖稀不能成为固体。火候过了,那糖里就会“出丁”,会夹杂着一些固体颗粒在里面影响拉制。

 第二百六十七章 熏腊肉

    第二百六十七章熏腊肉

    从神糖到出丁时间很短,只够判断一次,因此眼力和经验非常重要。

    只见奶奶喊了一声:“乖孙,可以起锅了。”

    两人开始一人拿着一个大水瓢,将熬制好麻糖从锅里舀出来放到旁边的大盆里边。

    奶奶又往剩在锅里的一点点糖稀洒上一些姜丝和橘子皮丝,这些等到冷却后要铲起来,叫“糖锅巴”,又一股焦糖的味道,还有点点姜丝的辣味和橘子皮的清凉,不光味道很好不说,还是治疗娃子们咳嗽的良药。

    糖锅巴李君阁都不敢多吃,不然家里一群小吃货回来发现没有糖锅巴,会闹的。

    盆子里的麻糖成蜡黄色,甜香扑鼻。

    现在温度还高,拉糖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正好趁热做花生糖,芝麻糖和米花糖

    这时候做豆腐的木头框子就派上用场了。几种糖的做法工艺上还有些小区别,比如芝麻糖是薄片,米花糖上要洒蜜渍桂花之类,不过总体来说都是将麻糖拌上主料,豆腐框子里边刷上油,将糖放进去压成方块,然后冷却到一定程度拿出来切成小方块就行。

    这几样做好,接下来就该拉糖了。

    这是憨包活路,力气大才成,只能李君阁来。

    绞起麻糖挂在磨盘上竖立的木棍上,手里拿着一根擀面棒子,向后一用劲,麻糖就被拉长了。

    在将麻糖搭回去,再拉,反复几次,很快麻糖就上劲了。

    上劲之后就要边拉边绞了,如此反复,蜡黄色的麻糖里边的空气越杂越多,颜色也越变越淡。

    等到李君阁将麻糖拉得由黄变白,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顶都开始冒出白乎乎的蒸汽了。

    奶奶已经将撒着面粉的簸箕端出来,接下来就该敲糖了。

    将还有温度的白麻糖拉成拇指粗的糖条放上二十来分钟,待糖条变硬后用木棒敲成四五公分一段一段,裹上面粉就成。

    这时老爸老妈也起来了,都过来帮忙敲麻糖。

    不大一盆原糖,拉出好大一盆成品来。

    李君阁拿起一块放嘴里嚼了嚼,笑眯眯地说道:“哈哈哈,还是当娃时候的味道!”

    老妈笑道:“也就是你还有这闲心,县城里那么多糖果糕点,非要自己做!”

    李君阁笑道:“这可不一样,以后村子里说不定就会有专门的制糖人,这项手艺到时候肯定会受到游客欢迎的。”

    ……

    “二十三,把灶烘钻”,今天是小年,全家人一早起来就开始彻底打扫卫生。

    遍房遍屋,打扫干净,尤其是厨房,房梁,屋角,这叫“扫扬尘”。

    尘通陈,把陈的扫去,迎接新的到来,这也是除陈布新之意。

    中午晚上都吃干饭、吃肉,尤其是要吃猪舌头。

    跟苗家吃糯米饭一个意思,干货可以堵耗子洞,明年耗子不会偷粮食。

    呃好吧,其实有八个逗逼狗在,家里好久没耗子了,农村里许久不见耗子,还怪想的……

    猪舌头这个习俗好玩,舌通塞,舌头正是取塞耗子洞之意思。

    理解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却不能宣诸于口,舌在蜀州跟蚀是一个音,有消退,亏损的意思,因此不能说。

    非要说的话,必须说成是“转头”,因为舌头在嘴巴里很灵活,叫“转头”也说得过去。

    转通赚,赚头那就是好口彩了,祖先们为了避讳真是操碎了心。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笑话,说是杀猪匠在肉铺子卖肉,自家小孩过来一看:“哇塞!好大的舌头!”

    没说的,扯过来啪啪啪一通揍,临了还要认真教育:“这东西要说成是赚头!赚头!记住了!”

    结果娃子第二天又来了,拿眼将案板一扫,舌头已经被人买走了,于是就:“哇塞!今天没有赚头了!”

    这就是打死都不冤了。

    ……

    闲话扯回来,再说钻灶烘。

    钻灶烘那是灶神爷的事情,传说今天晚上灶神爷要从灶眼里钻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个家庭一年的情况的时候。

    不走寻常路,灶神爷就是这么任性!

    因此家里面子工作无论如何要做足,晚饭过后就要把灶头清理得干干净净,菜刀案板之类的杂物全得收起来,不能留在灶台上。

    接下来将灶边的灶王爷像恭恭敬敬取下来,贴上新的,表示给灶神爷换了身干净衣服,好光鲜亮丽地去天庭。

    这个事情让童年的李君阁很纠结。就算神仙能大能小,可是儿歌里唱的“七不隆松,八不隆松,猫儿钻灶烘,拉出来灰不隆松”。就算换了新衣服,这灶神爷到了玉皇大帝跟前还能看?

    ……

    还要在灶台上点上香烛,焚烧钱纸,摆上贡品。

    意思就是这趟差旅费家里给报销,要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捡好的事来汇报。

    头天制作的麻糖一定要摆上,让灶神爷嘴甜,想说啥不好听的,被糖粘住了嘴也说不出来。

    这一大通摆布完,大家才能去睡觉休息。

    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就要赶紧熏腊肉香肠了。

    四川腊肉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也不知道为啥没能传到北方。其实就是猪肉洗净,自然放置一晚滴干水汽,将川盐、花椒、山奈、八角等香料粉一起炒热炒香,然后用刷子沾酒,蘸上香盐在肉的表面刷上一遍。

    这是给肉杀菌,避免腌制时存在有害微生物。

    然后用手抓起炒热和匀的盐均匀涂抹在肉上,并用力搓一遍,尤其是有骨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