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山沟去种田-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李君阁就只有儍瞪眼看着了,由于是抛粑粑用的,不能做太大,一来是小粑粑会显得多,二来大黄粑一两斤一个,从梁上抛下来砸头上得哭瞎。

    一两一个就最好,只见主妇们先将一块米团摔实拍打成小方块,然后用竹叶垫底,下面一片叶子,多余的向上折,上面一片叶子,多余的向下折,不够可以左右重复添加叶子,将米团包在中间,然后用棕树叶子撕成的细条捆扎实。

    巧手之下,一个个青绿色的小小竹叶米包快速成型,很快就堆了一大堆。

    然后主妇们开始分工,一些继续包小包,一些将小包用良姜叶子和笋壳捆扎成一两斤一个的大包。

    接下来大甑子又重新派上了用场,又轮到李君阁使憨包力气了。

    先在大甑子最底下铺一层细竹枝,然后一层粑粑一层竹叶,顶上再撒上竹叶封顶。

    竹叶一是增香,二是增加了空隙,有助于水蒸气在甑子里流动,可以使粑粑受热均匀。

    弄完这一切,老妈将甑子盖上扎紧。奶奶还抱来一床不用的旧棉被将甑子蒙上。以保证甑子的密封性。

    密封性越好,黄粑越黄,糖化也越充分,蒸出来的黄粑越香甜。

    一个大甑子不够使,又去邻居家借了一个,这还不够,又弄了一半去久长居那边,终于在晚上六七点钟开始点火。

    蒸这个是个功夫活,必须大火蒸十二个小时左右,小火蒸五个小时左右,之后保留碳火再温四个小时左右。这才能退火开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边是李君阁,奶奶,老妈,另一边是李东升,艾玉莲,刘三娃,两处地方三班倒,就是为了最后的一刻。

    直到第三天下午三四点钟,满敞坝飘满了竹叶,良姜叶,糯米黄糖混合在一起的特殊香甜气息后,大呆它们甚至从猪场那边都闻着味道过来了,一个个呆在敞坝上撒泼打滚地赶都赶不走。

    等到奶奶揭开甑子上的被子后,这香甜的气息就更加浓郁了。

    李君阁实在忍不住了,抓起一个烫得左手抛右手右手抛左手,好不容易等到凉了一些,就迫不及待地解开棕叶绳子,一股子甜香扑鼻而来。

    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就赖这漫长蒸煮。

    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最大特点——本色本味。

    眼前的黄粑黄润晶莹,原本白色的米团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蒸制,已经融合成了油黄的一体,却又还能看出一粒粒米粒最初的痕迹。

    李君阁一口咬下去,糯香、甜香、竹香已融合在一起,扑入口鼻又沁入心脾。

    “花整整三天时间做出来的美食,真不是白瞎啊!”李君阁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

    关于黄粑的起源,还有一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

    时间又得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

    据说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

    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

    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

    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

    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

    一看这情形,火头军只好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

    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

    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

    碰巧劳军的当地百姓见到到,惊讶于此物的如此美味,也仿照手法制作起来。再经过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蜀南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李君阁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呢,老妈过来就是一巴掌:“这就吃上了!赶紧将黄粑都拿出来!”

    黄粑放凉后会变硬,二次加工可蒸可煎,都是美味,而且存放时间可以长达月余,确实是上梁时“丢粑粑”的好材料。

    李君阁赶紧将黄粑都从甑子里拿出来,解开放大簸箩上晾着。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上梁(上)

    第二百二十七章上梁(上)

    忙完这些,老妈拎着一些黄粑去分给左邻右舍和来帮忙的姐妹,李君阁给大呆它们每个喂了两块,将它们撵走,这才将阿冲叔交代过的材料挑了一大挑子,来到祠堂对阿冲叔道:“阿冲叔,东西准备好了,您看看该怎么用?”

    阿冲叔拿起东西一一检视,最后拿起压胜钱验看一番。

    压胜钱的形制是一枚大铜钱的样子,不过上面写的不是某某通宝,而是“紫薇高照”,背后是符咒类似“山鬼”二字,配以太极八卦,用来驱邪禳灾之用。

    阿冲叔弹了弹钱面,又颠了颠分量,说道:“嗯,不错,压手厚实,听声音铜量也足,好钱!”

    李君阁问道:“您看看东西都齐了没?差啥我再去补!”

    阿冲叔又检视了一遍,确定一丝不差之后,说道:“行,这就齐活了,阳历新年元旦节,我们就上梁!”

    三天时间转眼即过,家里娃子只有王美娴远在蜀都没法过来,只打了一通电话来抱怨,还要小表叔将黄粑寄过去解馋。其余几个熊娃也都到齐了,成天除了带着白大大呆它们满村子的闲逛外,就是伙着村里娃子们到处乱跑,搞得整个村子都乌喧喧的。

    村里多了好多稀罕事,麻头在练习拍电视,林场听说安了溜索可以上阿音姐的苗寨,村头堆着一堆木头排扇听说要起屋,这就是可以抢糖抢粑粑了,一个个看啥都觉得稀奇,兴奋得不要不要的。

    李君阁这边安排司星准摄影,技术小组也停下手头的活,摆弄起了无人机,梁慧丽阿音也在忙前忙后安排事宜。

    一月一号,元旦,宜动土,起屋,祭祀。

    村头早就围了个人山人海,连盘鳌乡都来了很多本家外家的乡亲,远处树上都挂了不老少,连司星平都扶着司老爷子混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好奇地往这边打量。

    最兴奋的除了娃子,还有俩国际友人,这场面太喜庆了,俩妹子高兴得哇啦哇啦直叫,拿着单反相机跟便携摄影机猛拍。

    今天来李家沟的游客也有福了,钓鱼的也不钓了,捡石头的也不捡了,都在绿道头凑堆。

    最开心的是拿着长枪短炮来打鸟的摄影爱好者,这下子鸟也不拍了,一个个早早地占着有利地势,长短镜头架起来,那架势比司星准跟宋杰还专业。

    阿冲叔阿铜十几个苗娃把自己收拾都妥妥当当,一早将大梁抬了过来摆好了。

    今天一共有三个仪式,安磉凳,立山,上梁。

    “磉凳”,即柱础,这是老石头小石头的拿手手艺,一水的圆鼓形,上面镂空雕刻着的瑞草祥兽的浮雕,一个赛一个的精美。

    磉凳代表基业,因此,安磉凳这个程序对于建房者来说十分重要。

    摄影机开机,无人机升起,两挂鞭炮放过,阿冲叔红光满面走到屋基前面,对站在那里呵呵傻乐的李君阁拱手,咏颂贺词道:“恭喜恭喜再恭喜,万丈高楼从地起。主家今日造新屋,现在我来安地基。”

    “左边安起千年吉,右边安起吉万年。前后安起黄金库,中间安起福禄喜。”

    “安得主家喜满门,安得田里庄稼起,安得大畜都兴盛,安得荒山变田地。”

    “要在早来不宜迟,现在是我发锤时,此锤不是平常锤,它是鲁班先师制。一锤神灵归天庭,二锤凶煞入地阴,三锤鬼魂循西去,四锤邪魔免来行。”

    “巧匠能工,能工巧匠,几个磉凳,很有名堂,精雕细刻,手艺高强,前檐柱来打得好,打个二龙来抢宝,中柱一对打得强,打个双凤来朝阳,后檐柱来打得精,打个狮子配麒麟!”

    这四言八句铺排得当,喜庆非常,听得李君阁跟众乡亲疯狂鼓掌,齐声大喊“好!”

    中间就数老小石头最是来劲,嘴巴都笑歪了,这木匠跟篾匠一样,可交!

    苗娃们两人负责一个磉凳,很快将之安好。

    接下来本来该是“排扇”的,也就是由木匠们将各种用料排成一扇一扇的整体。

    苗家木楼普通的是四扇三间。“扇”由柱头、骑筒作纵向排列,一般有三柱四骑、五柱二骑,柱与柱之间、柱与骑筒之间有一定的尺寸比例,由穿枋横向连接,如地脚枋、灯笼枋、排扇枋、挑枋等。

    “排扇”工作完成后按顺序排列放置,表明房屋的起造工作最终完成,同时也意味着修造房屋的组合阶段正式开始。

    这一步耗时费力,之前就由苗娃们弄好了,只等着今天“立山”。

    “立山”顾名思义,就是将排扇竖立起来,正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山”字。

    规矩是先立中堂,后立厢房。

    每一排扇,顶部都绑上了粗实的麻绳,绳子摊在地上,立山这事情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必须一个村的壮劳力一起使力才行。

    李家沟的老少爷们儿们都来到绳子两边,手扶绳索,只等阿冲叔下号令。

    只见阿冲叔一手拿着斧头。一手提着鸡公,单足登在中堂的中柱上,一边比划,一边口里高声念道:“此鸡、此鸡、不是凡鸡,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止煞气。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惟有此鸡来止煞。法锤一响大门开,主家请我起扇头,各位亲邻齐使力……

    说着朝柱上猛击一斧背:“嘿作——起!”

    老少爷们们跟着齐声喊起,合力把扇一排排立起来了,将绳子固定住,阿冲叔指挥着苗娃们在扇间穿上排扇枋,让排扇不会倾倒。每立一扇,都要说上一套四言八句的封赠话,套套不同,各自精彩。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立山工序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最为隆重的仪式,“上梁”。

    上梁仪式从祭梁开始。指挥着众苗娃先将梁木置于华堂正中,阿冲叔一手拿斧头凿子,一手端菜盘,其中摆着酒肉果糖之类,只身步入华堂。

    先在梁木跟前焚香烧纸祭鲁班与先灵,香烟一起,李君阁就招呼负责鞭炮的二毛,二毛赶紧用烟头点燃鞭炮,又是噼里啪啦一通响。

    阿冲叔就又开始高声祝祷起来:“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金梁玉柱,闪发毫光,今逢黄道,大吉大昌!”

    说完,便对着梁木跪下来,三拜之后,接着封赠道:“一个茶盘四角方,张郎设计鲁班装;四方雕起云牙板,一把壶儿放中央。”

    “不说壶儿样如何,说起壶儿有用场;那日当门银匠过,请他进屋打花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