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吃货唐朝-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乾回到家里,也是气得浑身哆嗦,萧婉玉哄了半天,老爷子的才不那么激动了。
不料,李世民真是气着了,派了个小太监传旨,叫老爷子闭门思过,暂时不用上朝了。
这下,老爷子气得差点吐血了,当时就对小太监说,让他回去告诉李世民,用不着他罢官,他不干了。
萧婉玉对此事深深担忧,她倒不是在意爷爷是否当官,可是每次爷爷被罢官之后,也是气得好久恢复不过来,全家人都跟着难过。
她找了父亲,请他去找李世民求情。可是萧东昌知道自己的面子太小,李世民根本就不会见他。而且,萧乾要是知道他去找李世民求情,会更加愤怒的。
萧婉玉和爷爷感情极深,心中很难过。她忽然想起了李佑。她和杜梅商量时,杜梅也建议她来找李佑。于是,两人这才来了这里。
李佑有点犹豫,他实在是不愿意管这些麻烦事,搞不好自己又要破财了。
不等李佑想明白,张宝贵和阴广浩先发言了。
张宝贵大包大揽地说道:“有事早说啊,这件事你找佑哥算是找对人了。”
阴广浩说道:“没错,不就是几十万贯钱的事情吗,多大点事儿啊,小意思。”
“我靠。这两个货,什么话也敢说。这不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吗?”李佑暗恨这两位猪队友。
李佑知道,这不是钱的问题,萧乾和李世民是什么人物?两头犟牛顶起架来,一般人谁能够拉得开?
李佑一时的沉吟,令萧婉玉有点失望,她期盼地望着李佑,等着他回答。
李佑不想掺和这件事,有心拒绝,可是看到美女眼中的期盼,又有点不忍心。他说道:“这件事,我试试看吧,不过,我也没有把握。”
不等萧婉玉说话,张宝贵就说道:“好了,佑哥答应了,这件事一定没问题的,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
阴广浩也说道:“没错,就没有我佑哥办不成的事情。”
李佑这个郁闷啊,真想在他们屁股上,每人狠狠地踹上一脚。
萧婉玉很高兴地说道:“那就谢谢齐王殿下了,也谢谢两位公子了。”
张宝贵和阴广浩很高兴,一个劲儿地说道:“不用谢,太客气了,举手之劳啊,不足挂齿啊!”
萧婉玉和杜梅再次谢过,起身告辞了。
李佑她们走后,立刻说道:“你们两个混账东西,饭可以乱吃,话能够随便乱说的吗?
你们知不知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我父皇还有萧老爷子,你们去劝他们试试?”
张宝贵不在意地说道:“我是不行,这不正好说明佑哥你厉害吗?你一定行的。”
阴广浩说道:“就是,人家两位小娘子求到了咱们头上,这件事办不成,咱们三兄弟还有脸在长安城里混吗?”
李佑真是无语,说道:“那行,这件事首先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这样,你们两人每人出十万贯,零头我担了。”
“哎呀,佑哥,你背后是什么?”张宝贵瞪着眼睛,张大了嘴,指着李佑的后面说道。
李佑吃惊地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啊。这时,就听到一阵脚步声,他扭过头来一看,张宝贵和阴广浩早跑得没影了。
李佑苦笑着摇摇头。
现在,这件事好像已经没有了退路,必须得管了。他只好认真地开始思索起来。
不久,宫里来人了,李世民传李佑觐见。
两仪殿。
李佑进了李世民的书房,就看到高静明也在里面,他就知道是这位高大人出卖了自己。
高静明却完全没有一丝歉意,他朝着李佑笑笑,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李佑很无奈,朝着老爹行礼说道:“儿臣参见父皇。”
李世民让李佑坐下,说道:“静明说了你关于培养制铜业人才的构想,我觉得很有道理。关于培养专业人才,你还有哪些想法,都说来听听。”
李佑看到李世民面容有些憔悴,心中对他很同情。皇帝这个职业,是天下最难干,也最累人的职业。不要说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了,就是当个昏君也不容易。
历史上的昏君,能够善终的并不是太多,被人推翻了,人头落地的滋味也不好受啊。
看到李世民如此重视自己的意见,李佑心中感动,再加上答应了人家小美女的请求,他脑子一热,又开始发烧了。他说道:
“父皇,儿臣听说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这件事其实算不了什么,不就是几十万贯钱的事情吗?
儿臣以为,这件事其实是件好事,对朝廷来说是个很大的机会。”
李世民心中一动,问道:“什么机会?”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盘大棋
李佑说道:“父皇,儿臣历次上朝,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您说话不太灵光,很多事情难办。因为不太听话的人很多,而您却拿他们没有办法。
那些不听话的大臣们,朝廷的决策只要是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就会遭到坚决的反对,因此您推行任何一项决策都十分艰难。
按说这件事也简单,只要是撤换了不听话的官员,就可以解决此事。可是,您也没办法这样做。
因为,您手里没有人才,找不到大批能够替换他们的人。”
这番话,正好说中了李世民心中的痛点,他坐直了身子,严肃地说道:“李佑,现在是正式的君臣奏对,你把心中所想,认真地说出来。
高静明,你来记录这件事。”
高静明说道:“臣遵旨。”
看到李世民如此重视自己的意见,李佑也下定决心,帮助老爹解决这个难题了。
他说道:“父皇,儿臣想让您下一盘大旗,这盘棋分为开局、中盘和后盘。具体的来说……”李佑根据后世对唐朝整个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长远的计划。
李世民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提出问题,李佑一边解答他提出的问题,一边继续讲解自己的计划。
经过了足足两个多小时的讲解,李佑终于阐述完了他的整个计划。
李世民瞪着眼睛,盯着李佑不说话,突然伸出龙爪在李佑的头上拍了一下,说道:
“好儿子。此计划正合我意。如果能够完成这样的计划,我大唐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开创一个辉煌的盛世是必然的。”
高静明也十分激动,赞道:“殿下的这些举措,匪夷所思,臣完全赞成。”李佑的计划不仅不需要户部出钱,还能够为户部增加财富,他自然是赞成的。
李世民考虑了一会儿,说道:“立刻传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和魏征觐见。”
接下来,大唐高层会议整整开了半天,李佑计划的第一步开始实施了。
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很兴奋,可是还有个难题需要解决。
他们要完成这件事情,还需要说服两个人。可是,这两位老顽固,不是好对付的,李世民听到他们的名字就头疼。
这两位老家伙,有着响亮的名字——孔颖达和萧乾!!
一听说要去做他们的工作,众人面面相觑,于是把目光都投到了李佑身上。
李佑很吃惊,问道:“你们看我干嘛?我可不去啊。”
房玄龄说道:“殿下,在座的这些人里面,就你的鬼点子多,这件事我们都不行,只有你能够办到,你说,你不去谁去啊?”
魏征点头说道:“殿下,臣也是这样认为的,臣跟着你打赌就没有输过,因此,臣最信任你了。”
长孙无忌说道:“是啊,你今天提出的计划,我们谁都想不到,说明你比我们都聪明,你不去说谁去呢?”
“我靠,这些大唐顶级的智者,也太那个了吧?”李佑哭丧着脸说道:“你们这些长辈,加起来好几百岁了,合起来欺负我一个孩子,好意思吗?”
没人理他。
李世民发话了,他说道:“齐王李佑听旨,萧乾和孔颖达的工作,就由你去做,务必完成,不得有误。现在,就去办吧。钦此、此、此……”
他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宽大的房间里。
李佑满脸郁闷,乖乖地说道:“儿臣遵旨。”
李佑走后,老家伙们哈哈大笑起来。
皇城,博文殿。
贵族子弟学校是皇宫内府办的,严格来讲是一所私学。收录的学生是国公以上的子弟,主要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相当于小学。从这里毕业以后,他们就会进入国子监学习。
大儒孔颖达原本是国子监的祭酒(校长),现在是这所小学的监正(校长),同时负责《五经正义》的编纂。
李佑曾经是他的学生,以前也是他经常处罚的对象,因此,李佑自从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跟孔颖达打过交道。
不久以前,因为标点符号的事情,李佑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这才和孔颖达有了来往。后来,李佑派人给贵族学校送来了整套的课桌椅,老爷子对他的观感才好了起来。
近来,李佑多次牛叉的表现,令这位曾经的老师感到骄傲,不管怎么说,李佑也曾经是他的学生。
听说李佑来访,孔颖达端坐在办公房中,等着李佑进来。
李佑进来后,孔颖达站起来,拱手说道:“臣孔颖达……”天地君亲师,李佑现在已经不是孔颖达的学生了,应该是孔颖达先向李佑行礼。
李佑急忙拦住,说道:“师傅不必多礼。师傅请坐。”说着,亲手扶着老爷子坐下了。
等老爷子坐好后,李佑恭恭敬敬地行礼说道:“学生李佑见过师傅。”
孔颖达对李佑的态度十分满意,说道:“殿下,你今天来找老臣,有什么事情吗?”
李佑说道:“我最近阅读了五经《礼记》中的一些文章,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也不知道是否正确。
您是我朝儒学研究第一人,学生想向您请教一下。”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对于五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隋唐建立以后,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目前,朝廷为了统一对五经的理解,决定编撰一部《五经正义》,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孔颖达因为是孔子后裔,儒学大家,担纲此事。
孔颖达看到李佑肯于钻研学问,十分高兴,说道:“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老臣一定会认真解答的。”
李佑说道:“《礼记》中的《檀弓》中说道:‘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
李佑说完了原文,就开始对原文进行解释。孔颖达原本抱着挑毛病的想法,准备找到李佑的理解错误之处,进行指正。
可是他越听越是心惊,不仅无法找到错处,反而感觉到自己以前对《礼记》中认识模糊之处,豁然开朗。
老爷子激动起来了,不断地跟李佑进行探讨,他发现,李佑对五经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基本上一致,而且更加精辟通透。他不由得大有知音之感。
其实,李佑懒得研究五经这些枯燥乏味的著作,对于其内容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他给孔颖达讲的对五经的理解,其实是从《五经正义》上抄来的。
《五经正义》原本就是人家孔颖达的思想,是人家辛苦研究的成果,孔颖达有知音之感那是必须的,没有人不赞成自己的意见的。
此时《五经正义》还在编撰过程中,李佑是用人家孔颖达研究的成果来显摆的,孔颖达想不服气都不行。
就在孔颖达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李佑不说了。
孔颖达正听得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