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吃货唐朝-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佑笑道:“当然是吃了。”
他拿出白砂糖,请李世民品尝后说道:“今年旱灾发生的地区,历来是干旱少雨地区。甜菜却恰好适合在这样的地方种植。”
李佑查阅了资料,陕西是甜菜种植大省,面积达到78000多亩。这次旱灾的主要地区咸阳、渭南等地整好适合甜菜种植。
李佑接着说道:“种植甜菜的产值远远高于粮食。不仅如此,甜菜除了制糖,其余的菜头、废丝等部分,又是养猪养牛的好饲料。在这些地区扬长避短,减少粮食种植,推广种植甜菜,是个发展当地经济的好办法。每年给朝廷上交的税赋,绝不只是种植粮食的两倍可以打住的。
制糖的利润巨大,儿臣打算将糖业的经销权拍卖,抗旱的资金马上就可以解决。
至于粮食,可以委托粮商向灾区运送,然后从粮商手中购买,资金不够的话,儿臣也有办法让他们将囤积的粮食平价出售。粮商的行动能力,远远高于官府,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利益,他们能够保证粮食及时到位……”
李佑给李世民详细讲解了自己运作计划。
李世民紧皱的眉头,随着李佑的讲解,慢慢地舒展开来了。他欣赏地望着李佑,说道:“好孩子。”
李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李世民由衷地赞扬自己,不禁心中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他说道:“父皇,这可是儿臣让出了巨大的利益啊,否则,儿臣仅仅凭着这些,就足够做个富家翁了。”
李世民笑道:“你个臭小子,老子养你这么大,你孝敬老子难道不应该吗?”
李佑说道:“父皇,您今天杖毙了崔炳石,替儿臣的母妃出气,还真是有点像我爹了。”
李世民瞪起眼睛说道:“混账,什么叫像你爹,老子就是你爹。”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李世民说道:“这次赈灾,就由你全权负责。朕给你一道圣旨,所有官员听候你的调遣。”
“儿臣遵旨。”李佑郑重地说道。
李佑说完了他和李世民谈话的内容,向在座的人们出示了圣旨。
程咬金有点郁闷,说道:“殿下,你这是把经销权都让出去了,这里面的利润可是很大啊。”
李佑笑道:“陛下给了咱们在关中种植甜菜的特权,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咱们就吃生产这一块,还不是日进斗金吗?”
尉迟恭劝道:“咬金,陛下给了咱们这么大的面子,就别再贪心了。”
程咬金还是有点不高兴,他说道:“是这个理。可是我已经跟我夫人谈了,原本是要将经销权交给崔氏的,这叫我如何交代啊?”
第四十三章 李佑在干什么
李佑说道:“这样吧,河东地区就交给崔氏经销。不过,该出的经销权费用,让他们一次性交上来行吗?”
程咬金高兴地说道:“没问题,我夫人原本也没有占据全国经销权的奢望,河东地区就够了。”河东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加上河北两个省的地域范围。
李佑说道:“一口价,20万贯,行吗?”
程咬金说道:“行,就这么定了。”
李佑说道:“一客不烦二主,干脆,你让你夫人将这些钱换成粮食,运到渭南,我给他们留出利润就行了。”
“好,没问题。”程咬金爽快地答应了。
李佑说道:“各位叔叔,舅舅,这次赈灾,不会影响大家发财的。在这些地区打井,将来对确保咱们的甜菜种植也是个保障。甜菜今年是种植不了了,还需要育种,建设糖厂,这些事情我来做。希望大家配合我,一起完成好这次赈灾的任务。”
阴弘治看到李佑得到陛下的重用,比起发财来,更加令他高兴,他说道:“没问题。”
程咬金等人也表态全力协助赈灾。
阴弘治等人走后,长史长史黄素新和主簿田敏被叫到了李佑的书房。
自从李佑被封为齐王,准备到封地齐州赴任以后,黄素新和田敏就开始为自己的前程奔忙。他们跟着李佑这些年来,因为李佑不争气,他们看不到前途。好不容易熬到了铁树开花,李佑冒出了一点鼠光,结果又要离开长安区去遥远的齐州了。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了。
李佑看到他们,笑吟吟地说道:“二位,你们跟随我这么些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我心里有点惭愧。现在机会来了,我送给你们一件大功劳如何?”
两人知道昨天李佑单独觐见了李世民,一定是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和赈灾有关,这的确是一件大事,办好了功劳不小。听到李佑这么说,两人心中充满了期盼。
“什么事情,请殿下吩咐。”两人说道。
李佑说道:“这次赈灾事关重大,我已经得到了父皇的授权,全权处理此事,你们跟着我办好此事,别的不敢说,给你们弄个爵位还是有把握的。”
“啊?真的吗?”两人闻言大喜。
唐朝的爵位和官职没有必然联系。有官职不一定有爵位。爵位是身份的象征,是贵族的标志,是可以世袭的。得到了爵位,也就成为了大唐贵族阶层的成员。爵位的获得除了世袭以外,基本上来自军功。黄素新和田敏这样的文官很难有机会得到爵位的。
李佑自信地说道:“放心,本王不会白让你们跟随我的。”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变化,两人相信李佑的能力,立刻向他表示感谢。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
昨天李世民和李佑单独谈话,大臣们都想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都很关注李佑和李世民的动态。不料,李佑根本就没来。
李世民上朝后,对于赈灾的事情竟然一个字也没有提,笑吟吟的,十分轻松的样子。
李泰心里痒痒,可是他已经决定不再关心此事了,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难受。于是他转过身来,望着魏征。意思是:魏大人不是关心百姓吗,为什么不问问赈灾的事情?他希望魏征能够出头。
魏征正直不假,爱民也是真的。可是,人家聪明更是真的。李世民既然不提赈灾的事情,脸上轻松的表情也说明了他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魏征自然不会多事。
看到魏征不搭理自己,李泰无奈地转过身去,也不吭声了。
早朝散后,大臣们回到皇城开始办公,却发现李佑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齐王府长史黄素新和主簿田敏。
李佑先后单独会见了魏征、高静明。魏征和黄素新就离开了长安,田敏留在了户部。随后,李佑单独会见了工部尚书皇甫睿。
出示了圣旨之后,皇甫睿问道:“殿下,臣自当尽心协助殿下,可是,这打井的钱,还有这人手如何解决?”
李佑说道:“皇甫大人放心,钱我马上送来,至于人手嘛,一会儿再说。你先看看这个。”
皇甫睿接过李佑手中的一个小册子,念道:“关中地区打井选址10条要诀。”这是李佑根据后世陕西打井选址总结出来的经验编撰的。
皇甫睿翻看了一遍,说道:“好东西啊,这样打井出水的概率就大多了。”
李佑说道:“请你派人研究这个方法,然后培训出一批人来,让他们到乡下去指导打井。人手嘛,你跟我来。”
皇甫睿跟着李佑来到了兵部。
房玄龄是左仆射兼任兵部尚书,左侍郎侯君集在吐谷浑,现在主持兵部日常事务的就是张亮了。他见到李佑和皇甫睿就说到:“殿下,皇甫大人,我已经通知了十六卫军各个单位,抽调了两千名识字的士兵归工部调用。”
皇甫睿这下放心了,他说道:“好,我马上派人去教会他们找水的技巧,分派到各州县去。”
这天,渭南潼关县黄家洼村,来了一名士兵,陪同他前来的是里正。唐朝一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
里正召集了村里的农户,请士兵讲话。
士兵说道:“齐王殿下相中了你们这里的井水,他要在用这里的地下水酿酒。你们愿意打井的,只要是打出水来,齐王殿下就给你们7贯钱,水井归打井人所有。打不出水来,也给你们3贯钱。不过,打井的位置由我来给你们选定。今后,齐王殿下要是用你们的水酿酒的话,还会付给你们水钱。”
“有这样的好事?真的吗?”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里的百姓吃水都是靠着8里外的一条小溪,每天为了用水,都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十分不便。百姓们不是不想拥有水井,而是因为打井需要大笔钱财和劳力,而且还不敢保证能够打出水来。所以大部分农户不敢冒险打井,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
现在,有人出钱帮助他们打井,大家当然愿意了。要知道,打井的成本平均是10贯钱,那是请人打井,主要是人工费。百姓们自己打井,人工费就省下了。也就是说,打井可以赚钱,打出井来还归自己。这样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百姓们都动心了。
很快,百姓们几家一组,报名打井。不久,这个村子里的三口井同时开工了。
这种情况,在旱灾涉及的地区普遍展开了。
李承乾、李恪和李泰都在猜测李佑的动向。
东宫。
长孙无忌说道:“殿下,潼关县令给我送信,说魏征和齐王府长史黄素新去了渭南,部署了赈灾的事宜。河东崔氏已经派人运送了大批的粮食。”
第四十四章 拍卖会
张玄素赞道:“这个齐王殿下还真是有办法啊,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让那些奸商们自愿相助的。”
李承乾有些不信,说道:“崔氏这样的世家大族,竟然肯帮助五弟,真是不可思议。”
长孙无忌也有些纳闷,说道:“也不知道齐王给了他们什么好处?”
李承乾说道:“要不派人设法打探一下如何?”他很好奇李佑这次是如何吃这个旱灾的。
张玄素说道:“算了吧,陛下有意隐瞒此事,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咱们不要做触怒陛下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工部派人去帮助百姓打井,却说是齐王要用井水酿酒,真是别出心裁啊。”长孙无忌说道。
“酿酒?这不是胡说吗?”李承乾诧异地说道。
张玄素略一寻思,赞道:“这个齐王殿下,还真是有办法,他这么说的意思,是不想让百姓们往旱灾上面想,避免引起恐慌,还真是一个好借口啊。”
古代通信落后,消息闭塞,百姓们并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也在打井,对李佑的话信以为真。
李承乾不解地说道:“这不是欺骗百姓们吗,将来百姓们知道了真相,还不得记恨五弟吗?”
张玄素摇摇头说道:“殿下,恰恰相反,将来百姓们知道了真相,会感激齐王殿下的,恐怕会把他当做菩萨一样供着的。这个齐王殿下啊,真是别出心裁啊。”他感叹不已。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这次齐王要是解决了赈灾问题,他的声望会大大提升,在陛下的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未来在朝堂上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咱们还是要采取拉拢的态度。
殿下,你可以找机会和齐王谈谈,从中可以试探一下他对你的态度。”
“好,舅舅,我正有此意。”李承乾现在对李佑真的很感兴趣。
晴空万里,气温虽然不高,干旱却依然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小溪逐渐干涸,土地上的秧苗开始枯黄。
潼关县黄家洼村外的一处洼地上,七八个汉子光着脊背在一个三角架下忙碌着,女人和孩子们也在一边帮忙。
那个士兵也光着脊背,在开挖的井口边帮助运土,他握着一把新提上来的泥土,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说道:“看看,越来越湿了,都快能捏出水了。”
汉子们也很兴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