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十四爷的躺赢人生[清穿]-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哥那边儿的银子怕是很快也不够这边用的了,还是得找曹李两家薅羊毛。
  他可记得上辈子抄这两家的时候,那抄出来的银子可是比国库和内务府加起来的总和都要多,富可敌国,不外如是。
  皇阿玛已经比上辈子多活了好几年了,曹李两家在江南又多收了好几年的银子,想来积累的资产应该比上辈子抄家的时候还要多了。
  曹李两家如此巨富,造船的银子不够用了,胤祯能想起来的也就只有这两家。
  旁的人家,要么是已经在夺嫡当中被抄了,要么就是虽然有皇阿玛护着,但的银两毕竟有限,不是哪一个臣子都能做到富可敌国的。
  江南就是个聚宝盆,就是棵摇钱树,从哪儿搂银子,都比不上直接从江南截取。
  胤祯刚在曹李两家敲了二十万两银子,后脚康熙和四爷就都已经知情了。
  四爷这边,是胤祯主动过去说的,他与四哥没什么好隐瞒的,敲曹李两家的竹杠,更是敲得理所当然。
  至于康熙这边儿,胤祯虽然动作做得隐晦,但也没有想着瞒皇阿玛,曹李两家贿赂皇子又不是头一回,这事儿皇阿玛应该屡见不鲜才对。
  正好也让他看看,皇阿玛对曹李两家的容忍度在哪儿。


第115章 
  胤祯跟自家九哥之间的别扭,到底还是烟消云散了,不过并不是十万两银子的功劳,而是胤祯特意进宫去求了皇阿玛,让八哥的儿子弘旺入上书房读书。
  除了八哥家的,大哥和二哥家的子嗣,胤祯也帮着求了情。
  老爷子心肠还没有硬到连这些小辈们都要摁下去的程度,这事儿胤祯不敢居功,他只能算是顺水推舟。
  倒是没想到误打正着了,解决了十万两银子没能解决的事儿。
  不过能入上书房读书的皇孙,到底还是极少数,很多府里头都只能出一位,若是有庶子在的情况下,也就有两个人能去宫里读书,剩下的那些全都留在府里头了,由从外边请过来的先生教书。
  胤祯府上就是这种情况,弘明在宫里边读书,剩下的全都在前院,除了这四个儿子,他还有五个女儿要操心。
  本来他擅长的也就是带孩子一块儿玩,教育孩子这事儿经验实在不足,尤其是从一个突然变成了带一群。
  所以打从开始教这群孩子们起,胤祯就盼着皇家学院和皇家女子学院提上议程的那一天,如今诸事已经尘埃落定了,自然也就到了可以提这事儿的时候。
  胤祯先是跟自家四哥商量,之后又去找了三哥,这事儿由三哥来提才是最合适的,而且从三哥的角度,也最容易说服皇阿玛办这两家学院了。
  胤祯去找三哥说这事儿的时候,表情极其自然,语气也尤为自然,很是不把三哥当外人的样子。
  本来上辈子他们就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晚年的时候也时常聚在一块儿,就是这辈子嘛,还没来得及共叙兄弟情。
  所以三爷就瞧见了一个相当自来熟的十四弟,明明是上门求他办事儿,却一副哥俩好的样子,一点儿都不拿自个儿当外人。
  搞得!得他还以为自个儿是不是忘了什么,明明从前也没有过多的往来,他与十四弟年岁相差很大,十四弟出生的时候,他都快从上书房结业了,等到十四弟入了朝堂,那也是从一开始就跟在老八后头,与他压根就没什么关系。
  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这兄弟之情也都是处出来的,他与十四弟就没这情分,当然了,在皇家兄弟送来就是冤家,没情分是常见的,结成死仇的那比比皆是,他与十四弟还没到结仇的份上,只是……不太相熟罢了。
  三爷被十四弟亲近自然的态度弄得有点别扭,以至于轻而易举就答应了十四弟的提议,等把人送出府去,往回走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他答应的有点儿太轻易了。
  倒不是这事儿为难到他了,而是被人相求,怎么着也得端着点儿吧,一口就把事情应承下来,既显得他没有长兄风范,也不容易让十四记他的人情。
  若是按照常理,他肯定得稍微端着点,推脱一二,才在十四的恳求下,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
  三爷晃了晃脑袋,也不知道是他着了十四的道,还是十四本性就是如此,自来熟的人虽然少见,但也并非没有。
  不过应都已经应下来了,多想无益,总不能再把人拒绝了去,再说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有兄弟跟他这般亲近。
  说起来也是苦,额娘成为皇阿玛生下五子一女,他是额娘最小的儿子,上面还有四个哥哥呢,可能是个哥哥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二哥身边有四弟,大哥身边有八弟,后来长大了,四弟后边儿多了个十三,老八更厉害,老九、老十,还有十四都跟在老八后头。
  可怜他也个皇三子,排行仅仅次于曾经的废太子和直郡王,后边一串儿的弟弟,迄今为止,一个跟他很是亲近的!都没有。
  他要是有丰富的经验,也不能被十四这一出给整懵了去。
  三爷没有与之亲近的兄弟,但是有文采,别看他对皇阿玛挺犯怵的,要不是皇阿玛,他也不至于背上告密小人的名声,这简直就是硬塞过来的。
  但是再怎么犯怵,这么多年也都过来了,不影响他上朝参政,也不影响他上折子。
  三爷考量了半天才下笔,这事儿没威胁到哪些人的利益,不至于会有什么人反对,皇阿玛应该也不会反对吧。
  皇阿玛那么多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些年阿哥所一直都很紧张,上书房那边也是,学生多了,伴读也跟着增多,每个学生还得配上好几个的哈哈珠子,上课占用的房间是越来越多,老师们也跟着增多。
  能留给他们上课的就那么大点儿地方,所以只能是越来越挤,很难协调得开,总不能师生跑到御花园去上课吧。
  紫禁城虽大,但里头待的人多了,也是一样的拥挤,要不然皇阿玛这两年怎么那么喜欢去畅春园小住,还不是觉得畅春园那边更为宽敞。
  皇阿玛有去检查功课的习惯,之前去上书房那是顺路的事儿,往后去检查功课,也还是在紫禁城边上比较好,皇阿玛多溜达一会儿,也算是锻炼身体了。
  也省得老人家总是殚心竭虑,不注意自个儿的身子骨,阿玛再怎么样,也是自己的阿玛,谁知道兄弟上位之后是什么样呢,福全二伯的下场,他可是亲眼瞧见过的。


第116章 
  除了还在圈禁当中的直郡王和八贝勒,众兄弟都是四爷用惯了的,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是如此,每个人是什么样的秉性,擅长哪方面的差事,能力如何,四爷心里头都大致上有个数。
  所以如今用起来也是相当顺手。
  这一点在前两年就已经有人察觉到了,最近的体会可以说是愈发明显了。
  除了已经习惯的胤祯,大伙,包括本来就跟在四爷身边的臣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适应。
  比如回京述职的年羹尧,他跟着四爷的时间不算早,但绝对是在十四爷前头,而且是坚定的四爷党,连自个儿的妹妹都在前几年的时候给四爷做了侧福晋。
  当然父兄的立场,年羹尧是没办法动摇的,但凡是有些底气的家族,都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两头下注,甚至是三头下注,都是常规操作,没什么可奇怪的。
  已经是四川巡抚的年羹尧,原本可以说是四爷手下的一名大将,既是心腹,也是不可被忽略的左膀右臂。
  但几年后再回京城,已经是隐形皇太子的四爷,手底下能用的人多了不少,而且还都不是平庸之辈。
  年羹尧本以为自己在四爷的阵营里是头一份儿的,十三爷虽然出身比他贵重,但被皇上闲置了好些年,实在帮不上四爷什么,自然也就不能跟他抢位置了。
  可十三爷这几年渐渐被启用,又多了个十四爷,而且这位让人摸不清楚的十四爷,还把九爷十爷一并给拉过来了。
  就连诚亲王可能都已经投到四爷这边儿了,前段时间诚亲王上折子请求建的两处学院,据说最初就是四爷跟十四爷的主意,只不过交给诚亲王去办了。
  这还不是投靠是什么。
  直郡文和废太子之后,诚亲王就是这些皇子阿哥们当中排行最高的了,如果连诚郡王都投靠了四爷,余下的那些恐怕也坚持不了太久。
  这对四爷来说当然是好事,甚至对他来讲,也是有好处的,自个儿站队支持的人夺得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他没站错队,之前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那就是付出的人越来越多,他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能收到的回报自然也就跟着缩小了。
  本来想借着从龙之功平步青云的年羹尧,要是能愿意那才怪了呢。
  一方面,年羹尧频频去四爷府上表决心,而且回回都不空着手去,以往八爷带给下人,都是把好处撒下去,用银子和权势来收买人心,但到他跟四爷这里,如今倒是反过来了。
  另一方面,年羹尧还寄希望于已经做了四爷侧福晋的妹妹。
  他是外臣,不能去见自家妹妹,只能让夫人前去帮着捎口信。
  相信这枕头风多多少少还是能起到些作用的,若是从妹妹这层关系上来论,他与四爷可不光是君臣,他还是四爷的舅兄呢。
  妹妹若是能有个儿子,将来说不定他还有当国舅的那一天。
  年氏自从进了雍王府,确实受到了宠爱,一度压过了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就是这两年,四爷前朝的事情太多了,无暇顾及后院,除了
  福晋外,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冷落,也包括年氏。
  只是这话她没法跟嫂嫂说,一是爱面子,二是说了也没什么用,父兄再是厉害,但不管是曾经,还是以后,也都管不到四爷身上去。
  四爷这两年忙于差事,但总有闲下来的时候,跟府里头的其他女子比起来,她最是年轻了,也最能等得起。
  自打十四退出,四爷成为众人心里的隐形皇太子后,就连后院的子嗣也都有人时常留意了,嫡子逝世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开三个庶子了。
  弘时是最先淘汰出局的,虽然是最年长的那个,但破了相,而且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都不出挑。
  剩下的那两个,从出身来看,肯定是弘历稍微高出来一点,再看性格和能力,弘历也比弘昼要强。
  但让所有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是弘历也就比弘昼要强上那么一点,纯粹是在矮个子里拔将军,弘历可没法跟当年的四爷相比,跟曾经的废太子比起来,也差了很多,甚至连当年的八爷和直郡王也比不过。
  这可不是大家欺负小孩子,已经八岁的弘历,可以说早早的就进入大家视线内了,跟四爷、废太子、八爷和直郡王八岁的时候相比,这位确实比不过。
  经历过九龙夺嫡的人,尤其是参与其中的人,让他们接受弘历是四爷的继承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意难平。
  在众人眼中还算年轻的四爷,大概是一心都扑到朝政上了,虽无太子之名,但早已有太子之实,虽然免不了有跟皇上杠上的时候,但这么多次有惊无险也都过来了。
  四爷专心公事,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是雍亲王府为什么整整十一年没有新生儿了。
  一直到康熙驾崩,四爷登记,府里也就才只有这么三个阿哥,跟先帝比起来,确实少的可怜。
  而这一年,四爷已经四十四岁了,到了做祖父的年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