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悠然的穿越生活-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百姓的基本生活。
  饶是如此,还是有大批的难民集结着向京城赶来。


第一百七十七章 米粥
  隆德帝不得不让人在城外搭建了难民营,用以暂时安置难民。
  沈湉听说了难民的消息之后,顿时觉得这是一个为自己扬名的绝好机会。她“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在看到屋子里摆着的赏赐之物时又坐了下来。这些日子自家王府风头已经够盛了,有些事过犹不及,况且如今她不过是五皇子妃,上头有太子妃也有长嫂。算了,横竖来日方长,有些事一时半会的急不得。她思索了片刻写了一封书信,让人给太子妃送去了,当天下午便收到了太子妃的谢礼。
  沈湉摸摸自己还未显怀的肚子,去了王府前院看望梁王去了。
  如今的梁王再也不是那个生母早逝而备受欺凌冷落的五皇子了。因着救驾之功,他被隆德帝加封为亲王爵位,沈湉也一跃成为亲王妃。而且沈湉的长子如今已经被立为王府世子,长女被封做淑嘉郡主。虽然作为亲王的嫡长子女,他们兄妹两个迟早要得到封赏,但是一般都会等到十岁之后。一是十岁以后孩子夭折的可能性就很低了,二来也能给朝廷省些银子。毕竟这些封号可不仅仅是叫着好听的,有了封号就有了相对应的俸禄和待遇。亲王世子每年能有俸银一千四百两,禄米一千斛。郡主的俸银是一千两,禄米八百斛。
  便是太子的嫡长子如今也是靠父母养活呢,如今沈湉这一对龙凤胎还没满周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俸禄,怎生不让人眼热?更别提帝后等人赏给沈湉夫妻两个的金银财宝皇庄田地了,又加上沈湉再次有孕,可把一些心眼小的皇子妃刺激的够呛。
  好在夫妻两个也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待梁王的伤势稳定以后,就回到了梁王府,以静养为名闭门谢客,一时间倒让别人无从下手。
  当然随后的另一则消息让许多嫉妒沈湉的人多少的了些安慰:梁王的侧妃冯氏也查出来了两个月的身孕。
  虽然众人都隐隐有看沈湉笑话的意思,但是庶出子女自然无法与嫡出相比,宫里的太后等人听了也只是让下人按份例赏了沈湉。倒是隆德帝听了这两个喜讯,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不管日后如何,好在老五也有几个骨血在这了,对于比较能生的老五媳妇还是很满意的,当下也赏了沈湉许多东西。
  倒是冯侧妃心里暗自不平,王妃怀孕时宫里赏她东西就罢了,怎么如今自己怀孕了宫里赏的也是王妃?好在如今沈湉积威日盛,冯侧妃的宠爱又大不如前,她纵使有怨也只敢在心里嘀咕。沈湉自然也不会在这种时候小气,让人挑了一些上好的东西给她送了过来,另外还有实打实的一百两金子和一包银锞子。见到真金白银以后,冯侧妃的怒火瞬间被抚平了。
  相对于梁王赏的那些绸缎首饰,倒是真金白银的更受冯侧妃喜欢。毕竟她不是管家的沈湉,这府里上上下下的总要打点一番,她又没有嫁妆更没有娘家帮衬,要是手里没些银钱怎么过日子?冯侧妃一瞬间又觉得还是王妃体贴。
  梁王的伤势不重,主要是余毒难清,因此他的伤势虽然已经结疤了,但是身体还是很虚弱。
  沈湉过来时,梁王的幕僚许成也在。许先生已经是胡子一大把了,因此倒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梁王见了沈湉,笑着说:“你来的正好,我正在和许先生商议在城外搭粥棚的事。听说大哥他们用的是上好的粳米,我原打算就用糙米的,咱们府上也不差银子,要不也用粳米算了?”
  沈湉看向许先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许先生摸摸自己的胡子不置可否:“此事单凭王爷和娘娘做主就是。”
  这许先生当真是奸猾无比,没见有多大建树,架子倒是越来越大了。沈湉见许成不靠谱,便不指望他了。当下笑着说:“王爷搭粥棚是为了赢得百姓的爱重呢,还是为了和楚王别苗头呢?”
  梁王一愣,然后点头道:“自然是前者重要,可是用上等米熬粥不是更能赢得好名声吗?”
  沈湉笑道:“王爷日常也不管家,想来是不太清楚外面的物价的。如今市面上一两银子可以买一石普通的粳米却可以买两石糙米,而上等粳米却要一两银子一石。老百姓日常多是吃糙米,毕竟可以省下一半的银子呢。按每天需用两百石米来算,用糙米熬粥只需百十两银子,而用上等粳米就是二百两。倒不是我心疼银子,城外那些流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所求者只是果腹而已。咱们用同样的银子买更多的米给他们吃,岂不是让更多的人受惠。”
  梁王若有所思,倒是许成在一旁捻着胡子道:“王妃娘娘这账算的倒是巴巴的响,只是王爷可是天潢贵胄,如今又是诸皇子里唯一的亲王爵位,行事岂能太过小家子气?”
  沈湉冷笑道:“先生的意思是说本王妃太小家子气了?”
  许成捻一下花白的胡子,说道:“岂敢岂敢。”
  见他这样,沈湉懒得搭理他,径自对王爷说:“王爷如今虽然是亲王爵位,可是诸皇子当中身份最贵重的乃是太子殿下。王爷不要只顾着看楚王如何行事,万事还是多看看太子殿下才好。”
  听了这话,原先还有些犹豫的梁王顿时喊了王府总管进来:“你速去派人查探一下,今年太子妃娘娘设的粥棚用的是什么米?”
  总管回道:“这个小的早就探听清楚了,太子妃娘娘用的是糙米,但是分下去的米粥非常粘稠足以果腹。楚王和魏王用的虽然是上等粳米,但是分外稀薄,并没有多少米粒,领到米粥的难民倒是多有抱怨。”
  梁王听了这话看了沈湉一眼,吩咐总管道:“既然如此,你亲自去安排粥棚一事,就照着太子妃的粥棚去做,不求用什么上等米。但是米粥一定要熬的稠一些,另外不许用坏米霉米等充数。”
  总管答应着自去安排不提。许成见事已至此,便告辞走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入不敷出
  他走了以后梁王拥住沈湉说道:“许先生就是个倔脾气,你不必和他一般见识。我当初处身于微末之时,难得他不嫌弃,便是看在这一点上,我也总要留几分体面给他,要不然不是让底下人心寒?”
  沈湉偏头一笑:“看王爷说的,我又不是那小气的。再说了我一年见他几次?犯的着与他生气!”嘴上虽然这样说,沈湉回到自己的院子以后还是找人去查许成的底细去了,她总觉得这个老头子不太对劲。
  果然她的手下下午就传来消息,许成新近纳了一个宠妾,那名宠妾的一个远方舅舅正是吴王府上的一个管事。而且许家最近花钱很是大方,一家子在城里买了一座大三进的宅子,还添置了许多家具下人。
  沈湉知道以后冷笑了一下,吴王平日里的做派一向是温和有礼的长子风范,看不出来也是一个有心之人,这手也伸的够长的。她懒得去搭理那个老头子,也可以容忍他那一副穷酸刻薄样。但是眼下她和梁王的利益还是一致的,若是梁王不好了她也得不到好处,于是轻声吩咐了一声:“想办法将这件事透给王爷的人知道。”
  过了没几天,沈湉就听下人回说王府的幕僚许先生坐车出门时不慎惊了马,被甩到了车外,脑袋正好磕在一颗大石头上,就那样摔死了。
  许成的家人还来王府哭诉了一番,想着要些抚慰,被沈湉拿二百两银子不咸不淡的打发了。
  这事在京城之中连一点水花都没溅起来,就那样消散掉了。
  倒是太子妃的赏花宴举办的非常成功。却说太子妃开了赏花宴之后,便带着诸王妃公主向朝廷捐了一大笔银子,用于灾民的安置。有皇室女眷带头,各诰命也纷纷解囊,便是悠然也捐了二千两银子出去。她无意出头,相对于沈泽的官位来说算是不多不少了。
  悠然一直想不明白的一点是,不管是前世的电视上面,还是今生遇到的事实上,怎么一遇到流民就一定要施粥呢?这样在南方就罢了,可这是在京城啊!京城不产稻米的,不管是东北的还是南方来的,因着路途遥远,京城的米价并不比白面便宜多少。馒头不是比粥更能果腹吗?若是嫌白面贵,那就用黑面好了,实在不行还可以用玉米面、杂粮面什么的蒸窝窝头啊,算起成本来并不比熬粥贵多少,还管饱。
  真是想不通!除了施粥之外,大户人家有那么多不穿的衣服也可以施舍一些出去啊。再说,这些流民从外地赶来,长途跋涉的,难免有些人会生病发热什么的,朝廷也该让太医院制些常见的丸药发放下去,让流民不会因为无钱医治而丧命。死人多了一是容易引起暴乱恐慌二是容易引起瘟疫。
  悠然虽然有心做些好事,但是却不愿引人注目。她悄悄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弟弟说了,安然一听觉得姐姐说的很有道理,便用心写了纷奏章交与太子。
  太子看了奏章很是高兴,如今几个兄弟都对他虎视眈眈的,他虽然一向无过,但是也需要做几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便将这份奏章润色了一下,交与了隆德帝。
  隆德帝见太子的奏章写的很是中肯务实,他对于老大几个的做法也耳闻了一些,心里是不赞成这种沽名钓誉的风格的。倒是太子不愧是一国储君,格局就是开阔,是真心实意的为朝廷和百姓考虑。隆德帝非常高兴的拍拍太子的肩膀:“你近来是大有长进啊,既然是你提议的,那么此事就交与你亲自去办。”
  太子领命而去,召集了东宫班底商议此事去了。要说能进到詹士府的也都是能力出众的,他们虽然一时没有想到这些,但是有了头绪之后也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很快,东宫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太子命林安然亲自督办此事。过程不必详述,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安然因此事之功正式在东宫站稳了脚跟,也真正成为太子的心腹。
  而悠然在不知不觉中又推动了弟弟一把。
  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大军出征粮草军饷都不是小数。再加上为安置灾民朝廷先是设立了寿安院,为灾民免费诊治并提供相应的药品。
  另朝廷既然新设了大宁府,自然不希望那边的百姓都走光了。于是下旨规定,凡是淤口关和大宁府等处的百姓,想要回乡的可以凭户贴到朝廷临时设的难民所报名,朝廷统一安排马车送他们回乡,并承担路上所有的食宿问题,回乡后根据人头发放一定数量的安家银。成年人是一两银子,儿童减半。还有,为了解决边关战士的个人问题,凡是年龄在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康的年轻女子,不管是头婚二婚,愿意回边关嫁给守边将士的朝廷每人发放嫁妆银子五两并粮种十斤。前一百名报名的还额外赠送银丁香一对、红布三尺。
  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不愿背井离乡的,先前是被逼的没法子了。在那边没有粮食不说还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如今朝廷有了这样好的条件,大家纷纷意动。有适龄闺女的人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嫁闺女去。边关那块物价低廉,五两银子足够三口之家花用两三年了。
  正好过了正月天气又逐渐暖和起来,没了后顾之忧的灾民纷纷踏上了回家之路。
  朝廷的这一系列举措自然是赢得了百姓的赞赏,皇室的声誉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只是这么好的声誉那是要靠银子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