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策行三国-第4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蔚热怂倒恍┞闪睿粺牼烤够崾鞘裁醋铮涫挡⒉磺宄
  孟氏将孙权的神色看在眼里,忍不住暗自发笑。孙家果然是粗鄙的武夫,子弟都是一般的荒悖无礼,一个小儿居然也敢来虚言恫吓。如果不反击一下,他还不知道要猖獗成什么模样。
  孟氏心中一定,反问道:“将军到我家来,尊兄孙府君不知道吧?”
  孙权眨眨眼睛,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孟氏接着说道:“拙夫虽然不够聪明,但从小读书学礼,知道事君以忠的道理。孙府君未曾到任,郭元平便是会稽太守,他有什么命令,拙夫不敢不从。这谋逆二字,实在无从谈起。说来惭愧,拙夫虽然没做过什么高官,倒也在朝廷做过几年尚书郎,尚书台还有一些旧日同僚,总会有人仗义直言。朝廷有杨公主政,想必也能明辨是非,不会冤枉了好人。孙将军,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孙权阵脚大乱,尴尬无比,只得讪讪地点点头。


第858章 有心无力
  孙权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卫士不敢怠慢,向孙策汇报。孙策把孙权叫了过来,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忍不住笑出声来。孙权尴尬地站在他面前,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嘴里嘟囔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孙策曲指一弹孙权的脑门。“你这就叫画虎不成反类犬啊。想学阿翁,阿翁也是什么人都能学的?”
  “那我该怎么办?”孙权很委屈。父亲、兄长抢女人都那么轻松,怎么到自己了就这么难?居然被一个女人吓回来了。“大兄,你帮帮我嘛。”
  孙策来回转了两圈。“真喜欢谢宪英?”
  “真喜欢。”孙权想了想,又加了一句。“非她不娶。”
  孙策打量着孙权,越看越想笑。这古人也太早熟了,才十二三岁就非她不娶,你毛长齐了没?他正想吐槽孙权几句,近侍刘斌从外面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人。孙策一看,不免有些诧异。这人是袁家旧部,是袁权身边的卫士,一直留在平舆,只有袁权、袁衡可以指挥。他到这儿来自然是奉袁权的命令。
  难道平舆出了事?
  信使奉上书信,孙策打开一看,这才知道自己虚惊一场。信是袁衡写的,字迹娟秀整齐,用词也很典雅,只是语气实在不像一个十二岁的少女,倒像是袁权。消息倒是好消息,先是庆贺孙策抚定吴会,然后说尹姁平安诞下一子,孙家又多了一代人。最后是说她将不日起程前往吴郡,请孙策准备好住处云云。
  孙策看完,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不用说,这肯定是袁权的主意,由袁衡出面写家书,彰显嫡妻的存在感。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门户不同还是有区别的,冯宛、尹姁也算是官宦人家,见识却无法和袁权相提并论。谢煚的夫人能让孙权碰一鼻子灰,也绝不是什么也不懂的人能做到的。不知道谢煚的女儿是不是像妈,如果是的话,倒适合做孙权的正妻,能管住这小子。
  “过些日子阿母要来,到时候让阿母出面为你提亲吧。”
  孙权犹自不放心。“那谢家会不会先许了别人?”
  孙策淡淡地瞅了孙权一眼。“只要你真喜欢,许了别人也可以抢过来。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我觉得这孟夫人不是好相与的,你娶谢宪英不难,将来想再纳妾可就有些麻烦了。”
  “只要能娶她,我就算无子也绝不纳妾。”孙权拍拍胸脯。
  孙策嘿嘿一笑。“就怕你现在说得好,过几天就后悔了。好在阿母还有一段时间才来,你不用急着发誓,可以好好想想,到时候再做决定不迟。”
  孙权撇撇嘴,一脸的不以为然。
  ……
  刘巴挟着一卷文书,匆匆走进尚书台。脚步太快,一旁的油灯被他的衣风带得摇摇晃晃。
  荀彧正与几个胡子花白的尚书郎说话,看到刘巴走进来,他摆摆手,对那几个尚书郎说了几句什么,尚书郎们连连拱手,千恩万谢的走了。
  “为谢煚求情的?”刘巴一边将手里的文书放在荀彧面前的书案上,一边说道。他从杨修送回来的书信中已经知道了郭异、谢煚等人的事,听杨彪说起过谢煚的事,知道他做过尚书郎。
  “是啊,这人还没到南阳呢,求情的就来了一批又一批。”
  荀彧很头疼。他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知道没好事。孙策奉诏赴任,郭异发兵阻止,说得重了是抗诏,诛三族,说得轻了也是擅自发兵,死罪一条。孙策不杀他们,不是不敢杀,而是给他出难题。他恨不得遂了孙策的心愿,杀了郭异。这无能之辈留着干什么?两万人被孙策五六千人堵在固陵,瓮中捉鳖。这得多蠢的人才能干得出来。袁绍靠这样的人争扬州,难怪会输得这么彻底。
  见刘巴面带笑容,荀彧没好气的说道:“司徒府没有求情的?”
  “怎么会没有,比你这儿还多呢。”刘巴忍着笑。“贺纯还是杨家故吏呢。杨公和你一样,也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三千多里路,贺纯能不能坚持到长安都说不准。”
  “他一定能坚持到长安。”荀彧揉着眉心。“如果他们死在半路上,孙伯符的心愿岂不落空了。如果我猜得不错,他肯定是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坐视诸家派人沿途服侍,好让他们看看南阳的新政,一路平安到长安,然后看我们如何处置这些人。”
  刘巴叹了一口气。“令君对孙伯符知之甚深。”
  “知之甚深又有什么用,如何处理,我现在是束手无策。杨公经验老到,可有妙计?”
  刘巴转到荀彧对面,手指在案上轻叩了两下。“杨公倒是有一个办法,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说说看。”
  “让郭异反告孙策,再请天子下诏,征孙策入京,廷前对质。”
  荀彧一愣,转了转眼睛,又抚着胡须想了好一会儿,无声地笑了起来。“这是你为杨公出的计吧?计是好计,只怕孙策不肯来。”
  “不肯来,就是理亏了?”刘巴说道:“我倒不担心他不肯来,我担心他要来,我们不敢让他来。”
  荀彧眉心微蹙。“子初觉得他肯来?”
  “为什么不肯?他来长安,谁敢伤他,还是说你觉得他会一个人来?”
  荀彧脸上的笑容散去,只剩下深深的无奈。孙策敢来长安,朝廷敢让他入关吗?长安看似风平浪静,实质暗流涌动,孙策不来,长安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团结。孙策一来,长安很可能分崩离析,那些隐藏在暗中的力量都会跳出来兴风作浪。所以刘巴这一计看似完美,其实根本不能施行,朝廷根本没有控制局面的实力。韩遂、马腾都在和孙策做生意,他们在重利诱惑之下,很可能作壁上观,真正会听朝廷号令与孙策为敌的人只有皇甫嵩,仅凭他的部下是没有把握击杀孙策的。
  荀彧心里很苦涩。没有实力,再好的计也不敢用。
  “令君,别急着生气,我这儿还有一些东西,恐怕你看了会更生气。”
  “什么东西?”荀彧看了一眼刘巴抱过来的那些纸,心头掠过一丝强烈的不安。“这些是什么?”
  “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荀彧看着那厚厚的一摞纸。“这是谁的大作,有几万言吧?”
  “倒没有那么多,文章只是三千言,但足足一百份,一模一样的一百份,这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859章 分歧
  荀彧吃了一惊,连忙拿起两页纸,一左一右的铺开。
  文章标题是《文武论》,作者叫盛宪,会稽人,荀彧似乎有点印象,但此刻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作者或者文章内容上,而是在笔迹。然而他并不需要如此谨慎,纸面有星星点点的墨迹,而且位置基本相似,早已说明这不是抄写所致。
  一颗颗汗珠从荀彧额头沁出,浸湿了鬓发,沿着脸颊往下滑,又湿润了胡须。汗水越聚越多,最后顺着打理得很清爽的胡须滴在纸上,洇开了墨迹,化作一团污渍。
  荀彧抬起头,脸色苍白,唇边的胡须不由自主的轻颤。“会稽……来的?”
  “吴郡。”刘巴摩挲着手指,同情地看着荀彧。刚刚看到这些文章时,他的心情和荀彧一样震撼。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不管他们怎么追赶,他们都跟不上孙策的步伐,只能疲于奔命。
  荀彧忽然明白过来,不禁苦笑一声:“我终于明白孙策为什么不重视经学了。”
  刘巴静静地看着荀彧。荀彧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可能有无数解释。荀彧看着案上的文章,又看看刘巴,拿起那张纸抖了抖。“这应该是与拓碑相仿的技术,只有工匠想得出。”
  刘巴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荀彧会说这种技术对以经学为根基的世家有什么影响,没想到荀彧首先想到的却是什么人才能发明这样的技术。看来荀彧这段时间经常出没于工坊,又和少府的工匠接触得太多,满脑子想的都是技术、技术,不知不觉间已经是满身铜臭。
  刘巴有些担心,荀彧最后会不会和孙策一样,变成唯利是图的人?他不反对商人逐利,但荀彧身为执政,如果他的眼里只有利,那就是舍本求末了,朝政必然败坏。
  刘巴咳嗽了一声,提醒荀彧。“令君,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吴会这些年来学术渐丰,可是比起中原来依然大有不如,当初调孙策任会稽太守正是希望他无人可用,现在有了这样的技术,吴会文化不昌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用不了几年,吴会的读书人就会多得惊人。如果他们都是研习圣人经典,推行德政王道,那还没什么问题。如果他们都像孙策一样研习百工之技,恐怕……”
  刘巴没有再说下去,但脸上的神情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孙策本人就不喜欢经学,他在吴会主政怎么可能推行德政王道,他只会行霸道。
  他是小霸王嘛。
  荀彧深有同感,却不想附和刘巴。他心情很烦躁,这时候轻易发表意见容易有失误。他重新拿起一张文稿,强迫自己读文章。文章很长,展开来有一丈长,但文章的间距得当,看起来并不觉得拥挤,每列之间还用竖线隔开,一目了然,书法也很工整。荀彧看得很快,越看越高兴,最后竟笑出声来,拍案叫好。
  “这文章好,说理清晰,文辞典雅。盛宪……”荀彧以指节叩案,沉吟片刻。“我想起来了,会稽盛宪章,我听孔文举提及过他,称他器量雅伟。咦,他怎么会做这样的文章?”
  刘巴又好气又好笑。他就知道荀彧会喜欢这篇文章。论文武之辨,提倡文武并重,正是荀彧想说的,现在有人帮他说出来了,还复制了这么多份到处传发,无形中也是帮了他一个大忙。更何况是盛宪这样得到孔融称赞的名士执笔,影响力更大。
  “令君是不是越来越觉得和孙策是知音,堪当神交?”刘巴调侃道。
  荀彧笑了起来,心情莫名的大好,打趣道:“你不是说我邯郸学步嘛?既然已经学了,多学一步又何妨。这个技术我也用,早一天用,就能早一天赶上他,就算赶不上,也不会被他落下太远。”
  刘巴摇摇头。“恐怕这次你还真学不了。”
  “为何?”
  “长安不缺读书人,缺的是黄承彦父女那样的读书人。从南阳木学堂回来的那些人水平都有限,做做事还行,让他们写文章,传播经验,恐怕什么也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