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手指在1972-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铁锅里添油,放入切成薄片的五花肉煸香,再加葱姜、五香粉进一步赠香,然后把已经事先泡过的豆角干、茄子干、土豆干放进去,加酱油炒匀,添水没过干菜,等大火烧开后,能吃辣的再撒一把辣椒干,最后用小火慢慢炖煮入味。
这一锅干菜炖好后,各种干菜既保留了自身的蔬菜味道,又多了加工成菜干后独特的干香味,兼之有五花肉的肥美润泽,一点辣椒干的辛辣加成,味道更是直接上了一层楼!
苏慧兰尤其爱吃里面的土豆干,它狡猾的吸足了各种蔬菜的清香和猪肉的浓香,美味的同时还有着柔韧的口感,可以说是这一锅“干菜大乱炖”里的精华所在!
小哥俩又一次吃得头不抬、眼不睁,苏卫阳起先还不好意思,苏奶奶熬得大米粥配玉米、白面两掺的馒头,他只肯喝粥,菜也不肯多夹,苏慧兰只好一个劲往他碗里夹,然后他吃了几口就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
等他放下筷子的时候才发现,饭桌上那一盆馒头差不多一大半都进了自己肚子里……
吃完了这一顿美味的午餐,苏卫阳就急着回去,说是记得家里有几块黄菠萝木,要用那个给苏慧兰打木箱,苏慧兰想多留他一会儿都没留住。
走的时候,苏奶奶用篮子装了一小盆特意留好的炖干菜,看着干菜上厚厚的一层五花肉,苏卫阳不想拿,结果苏奶奶眼睛一瞪,眼圈一红,苏卫阳立马乖乖的接过篮子才敢走。
苏慧兰跟兄弟俩说过一回苏奶奶之前在滨河火车站不舒服的事,兄弟俩都特别紧张,一听说老太太最近这段日子不能动气、受刺激,俩人在奶奶跟前一向乖的不得了,老太太说啥是啥,多一个“不”字也不敢讲。
苏慧兰就觉着有时候“对付”两个哥哥,把她奶搬出来真比啥招都好用。
又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早上起来,苏慧兰用手按了按两侧腰,发现真的一点都不疼了,不禁也感慨罗家的药确实管用。
既然好的差不多了,又赶上今天天气不错,祖孙俩收拾收拾就去公社邮局取包裹了。
冰天雪地冷是冷了点,但是出门可以用爬犁!
木头做的短爬犁小巧轻便,上面绑着麻绳,人在前面轻轻一拽就滑出去老远,用它来回拉东西能省不少力气。
苏慧兰第一次坐爬犁的时候,是二哥苏卫阳带她出来的,那天苏卫阳扯着绳子带着她,绕着村子跑了一大圈,别看这爬犁小小的、矮矮的,但是走在冰雪道上特别稳当,好玩的不得了!
第42章 办年货! 祖孙俩今天要取邮包,还想顺……
祖孙俩今天要取邮包; 还想顺便去供销社看看有啥新鲜货儿,好置办点“年嚼咕”,这爬犁自然是主力!
苏慧兰还让奶奶坐上,自己在前面拉着走了一段路; 她边拉、还边一本正经回头问她奶; 她有没有狗子拉的好; 这把苏奶奶逗得; 哈哈乐了半道儿。
原来上次苏慧兰跟奶奶出来的时候; 正赶上柳枝大娘带着苏小苗也一块去公社; 苏小苗把家里两只大狼狗也带出来了。
那两只大狗长得威风凛凛; 站起来能到苏慧兰肩膀那么高; 小苗让大狗在前面拉爬犁; 她在后面坐着; 把苏慧兰看得眼馋坏了。
后来小苗就让她和奶奶也分别坐上去试了试,别说; 这俩大狗看上去凶凶的,但是苏慧兰上爬犁的时候; 它们一点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就这么稳稳当当的拉着她走了挺远一段距离。
回头苏慧兰就惦记上这两只“外凶内柔”的大狗了,还特意跑去志国大伯家里打听,啥时候这两只大狗子下了小狗崽,能不能也匀给她一只。
结果小苗就告诉她,原来她家俩大狗都是公的,一只也生不出来,把苏慧兰遗憾的不行。
之后苏慧兰只要一坐爬犁,就会忍不住想起那两只大狗,偶尔还犯傻的拿自己跟狗子们比一比; 叫苏奶奶哭笑不得。
祖孙俩这一道儿上说说笑笑,两个小时的路程也显得不那么漫长,好像没花多长时间就到了地方似的。
向阳公社不大,卫生院、粮油站、供销社、邮局都在一条街上,周围几条街是居民区,那里的居民大多是当初来支援建设的干部家属,所以这一片也叫“家属区”。
从这一小片家属区往西北方向大约五百米的地方就是向阳林场,整个林场现在有七千多人,主要负责对山上森林的管理和采伐工作。
前面说过,向阳公社是政企合一性质的单位,负责林场各项事务的领导机构同时也要兼管当地的行政工作,所以整个公社的行政机构如今还在林场内。
苏慧兰刚来落户时,志国大伯就带着她去过一次林场,里面的条件其实满艰苦的,很多地方甚至还不如村里,苏慧兰对这些为了支援祖国建设、不辞劳苦的林场人还是十分尊敬的。
因为想先办点年货,所以祖孙俩决定最后取包裹,就先去了供销社。
眼下要过年了,供销社的人还真不少,苏慧兰跟奶奶走了一圈,很快就发现里头真多了不少东西。
以往卖糖果、点心的货架上新添了两大袋花生、瓜子,作为春节特供,凡是林场的职工凭借工作证明,每人可以买上两斤花生、两斤瓜子和一斤水果硬糖。
也有麦芽糖做成的灶糖,这个只要凭粮票就能购买,三毛钱一斤,每人限购两斤。
还有冻豆腐、干豆腐、粉条、虾皮等等副食品,不过这些通通都是要票的。
烟酒也有上新,上次苏慧兰来时,记得这里只有两种白酒,一种散装的地瓜干酒,六毛五一斤,可以不用票。
另一种是瓶装的老白干,一块一毛五一瓶,今天多了一种叫“北大荒”的瓶装酒,九毛五一瓶,这里所有的瓶装酒都需要票。
香烟的话,最贵的是“大前门”,要三毛九一包,然后是“海鸥”三毛二一包,“红梅”两毛四,这些香烟既要票、且价格也比较贵;
其他比如一毛三一包的“勇士”和八分钱的“经济”都是免票的,不过常常买不到,今天倒是赶巧,这两种烟都有。
不光是吃的,可能为了迎合年节,社里卖布料的地方也难得多添了两匹大红布料,夹在周围一堆黑、蓝、灰、军绿的料子中间,看着特别喜庆,不少女同志都围着看了又看的。
苏慧兰落户后,因为来的时间太晚,没能赶上村里年初统一发下来的票证,但是上了班以后,公社除了给予大队部分资金补贴外,也给她这个唯一的老师每月补贴一部分票证。
虽然不多,但也聊胜于无,够她能买点灶糖和干豆腐。
此外,她又挑着免票的“勇士”香烟买了两条,打算留着过年当年礼或者待客用。
然后……就没有了,因为她没票了!
尽管手里掐着一沓大团结,可她只能看着那些东西干瞪眼,虽说也不是非得买,但是这种有钱花不出去的感觉实在不美妙。
好在为了装东西方便,她和奶奶还带了个背筐来,就能想点别的办法!
苏慧兰找了个僻静角落,借着背筐遮掩,从空间里拿出一个口袋,里面放了块儿新鲜的猪肉,一块儿正好有二斤重,专门等在供销社门口,看到穿衣打扮瞧上去像是公社家属区或林场的人,就把人喊住,用二斤新鲜猪肉换对方帮忙代买一斤花生和一斤瓜子。
苏慧兰的猪肉新鲜、肥膘又厚,是现在本地售卖的冻猪肉完全不能比的,果然被问到的人都愿意给她代买。
她用这种方法很快就买到了五斤花生、五斤瓜子,还意外的换到了几张副食品票和两张白酒票,绝对算是小小惊喜了一把!
苏慧兰当即就拿着白酒票买了两瓶新到的“北大荒”白酒,打算回去给大伯他们尝尝鲜。
副食品票也没留着,又挑挑拣拣买了些豆制品。
最后,看买的东西差不多了,祖孙俩才转去邮局取包裹。
邮局就在一进家属区那条长街的街口处,正好回去顺路。
这个时间,邮局里的人不算多,苏慧兰没怎么费劲就拿到了自己的包裹。
两个包裹差不多大,加起来能有十多斤重。
祖孙俩等离开公社,走到路上,确定四外无人后,就把两个包裹都转移到了空间里,把前儿晚上事先做好的两件大号“假包裹”放在爬犁上,包裹上有苏慧兰特意写上去的地址,还促狭的拿蜡笔画了个章,乍一看就跟真的包裹一模一样!
祖孙俩就这么拉着这两个大“包裹”一路回到村子里,从进了村口开始,不少人都注意到爬犁上的大口袋,大伙儿也不识字,看见这两个口袋不小就随口打趣道:“哎呀,三婶子、兰老师,你们这是买了多少好东西啊,咋整这老大两个口袋啊!”
苏奶奶忙道:“哪儿啊,这可不是俺们买的,这是俺们在滨河处的不错的朋友,怕俺们兰兰冷不丁回来不适应,特地从那边买了给邮过来的?!”
大伙儿一听都惊讶够呛:“啥,这都是人家邮过来的?”
“哎呀,看这样式还真是邮包,里头好像装的是粮食吧!唉呀妈呀,这么大两包粮食,那得多少钱啊!光邮费就得不老少!三婶子,你搁滨河认识的都是啥人啊,也太阔气了!”
苏奶奶:“嗐,那是俺们志强原先的朋友,说一千、道一万,这不主要还是为了俺们兰兰嘛!俺们这是碰着好人,天上掉馅饼了!”
于是,祖孙俩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到了家。等一进屋关上房门,苏奶奶才抚着胸口,松了口气道:“哎呀,俺刚才可真紧张,就怕有谁跳出来指着咱儿的包裹说都是假的!”
苏慧兰就笑:“您紧张啥?假的就假的,人家顶多说咱吹牛!再说我前儿连收两张包裹单,有张老爷子作证,谁也不会认为咱这是造假!”
第43章 包裹 等苏慧兰拆开包裹,巧了,王大娘……
等苏慧兰拆开包裹; 巧了,王大娘也邮来了花生、瓜子,苏慧兰掂量着,每样差不多有三斤重; 估计大娘这是把她自家那点“春节特供”的指标都给用上了!
除了花生、瓜子; 里面还有一块军绿色的斜纹布; 两块肥皂; 两副棉纱手套; 还有两条今年初刚从沪市那边传过来就风靡整个滨河的“节约领”!
这两条“节约领”一条白色、一条是黑、白、棕红三色格子式的; 苏奶奶看着喜欢; 当初在滨河逛百货商店那几天; 都赶上店里断货; 孙女想买也没买着; 这回好,人家一下就给寄来了两条!
老太太拿着两条领子挨个往孙女身上比量; 不管是白色、还是花格子,都把苏慧兰的小脸衬得白净净、水灵灵; 好看的不得了!
包裹里还夹着一封王大娘写的信; 信上开篇就“数落”苏慧兰是“坏丫头”,当初走的突然也就罢了,给寄个邮包地址却不好好写,害得她又是跑厂子里人事科找人帮忙查苏爸爸的原籍地址,又是到街道派出所请警察同志确认她们当初的户籍迁出地,费了老大劲儿才找准了地方!
王大娘说她寄来的咸肉特别好吃,家里孩子们每次吃的时候都差点抢起来,就是让她以后别再寄了,乡下养口猪也不容易; 她们那里又那么冷,让她把那些肉都留起来自己吃或者换点钱,还说苏慧兰是她看着长大的孩子,心里也把她当半个闺女,她不会跟她外道,现在只要知道她在这边过得好就行了。
信的末尾又提到苏大旺一家上个月已经搬出了钢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