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六零养崽崽-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六年的春风很冷,但更冷的是读书人的心。
  高考停了,学校也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路好像变成了一条死路,满腔热血的学生们开始走出课堂,去广阔天地中搞建设(接受生活的暴击),某些政治意识存在问题的专家学者也被清算。
  有人无辜,有人活该,无辜者在哭嚎,活该者佯装喊冤,可世道就是这样。
  或许你一身清白,但你身在污浊池中,你就是脏的。身体清白,脑子不清楚,也是脏的。
  能在混乱中活下来的人,向来都只有懂得审时度势的聪明人。
  在全国各大报纸上频频亮相的临海市也低调了很多,原先属于临海市的那些板块现在都变成了红色内容。
  叶知秋不再像之前数年那样频频出差走动,她安安分分地待在临海市,一面宏观调控全市的经济发展,一面积极转化工农兵大学内部的科研成果,为临海市内的企业贡献更多的技术力量,另外,她也有时间回归家庭了,每天晚上一到五点就下班,盯着三个孩子在家学习。
  她时不时地就从自己空间中拿出几本自己当初从各处淘来的书,待三个孩子学完后,再收进空间里。
  工农兵大学那边的专家学者们也都知道叶知秋有一个‘秘密的藏书库’,他们需要用到什么书时,若是实在找不到,就会去财政局递个单子,叶知秋找到后会顺路拿去工农兵大学,待那些专家学者们抄完之后再还她。
  外界在轰轰烈烈的□□肃清,临海市内部依旧保持着经济势头告诉发展的步调,六六年末的时候,临海市的经济体量就成为了整个东山省其它县市所有经济体量加起来的三倍,一跃成为全国第二的经济体量,也成为了风头最盛的纳税大市。
  全国第一的经济体量是某重工业大省,一边是煤矿开采,一边是重工业炼钢,俨然是国内的经济支柱之一,甩开原先全国第二的经济体量不知道多远,如今却被临海市给追了上来。
  大元汽车厂在连续生产了三年的救护车后,顺利转型,开始生产自行车与摩托车,依靠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线以及优良的做工工艺,很快就吞下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市场,而后又通过自行车业务与摩托车业务反哺汽车厂,暨救护车停产两年后,生产出了第一台完全自主生产的大客车。
  正大食品厂的业务已经完全跑偏了,原先是以四季养生粥为主,现在的四季养生粥只占了百分之三十不到的版块,高玉教授带领团队做出来的海产品罐头、奶粉、奶糖、奶酪条、榨菜泡菜、辣条、水果干及无花果丝等多种品类的食品给正大食品厂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龙泉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食品生产基地。
  颍上区的纺织厂原本籍籍无名,突然凭借一款耐磨吸汗的棉麻混纺物料走红,一跃成为最受国人欢迎的布料供应厂,再加上这纺织厂背靠工农兵大学纺织系,经常有新的技术落地转化,‘新纺织材料 新纺织技术 新纺织印染设计方案’这三张王牌甩出来,国内的纺织企业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临海市’这三个字已经变成了‘品质好还不贵’的标志。
  相应的,上面对临海市的监管力度也高了不少,经常有人来临海市视察,看临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状况,以及高新技术研究状况。
  叶知秋能理解上面对临海市的担忧,她心中坦荡,自然不怕这些视察,她甚至还寄希望于临海市的现状能让这些视察的人意识到科研人才的重要性,好让那些在农场中的学者少受一些苦。
  另外,她想展示给上层一个变形不变心的示例,在坚定组织的领导下,经济还有另外一种更优越的发展模式。
  上层的宏观调控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看看临海市这几年的发展状况,看看临海市搞了多少大事,就知道这种发展模式有多么优越。
  还有就是‘工农兵大学’以及与其联动的小学、初中、高中培育模式,重视基础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为学生埋下科学的种子,鼓励学生进入农田中去、进入工厂中去,去实践、去创新、去开动脑筋,为生产、生活、研究培养人才。
  看了临海市的全貌,中央派来的人只有一种感觉——生机勃勃。
  同其它城市相比,临海市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每一天都在大踏步前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要比其它地方高了不少,老百姓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与青年人脸上对未来的希冀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便拉一个青年人过来问,收到的反馈都是‘充满干劲、满身精力、岗位需要我、我要发光发热!’
  问问他们的生活安排,白天努力工作,下班后要去看电影、参加社交活动、去兴趣班学习□□、学习跳舞、去喂养几个人类幼崽!


第82章 公平
  叶知秋原本因为担心临海县的学校太乱、坏风气会把林英、林刚、林凯姐弟三个给带歪; 就把三个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现如今临海市建立起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教育体系后,她就把三个孩子送去学校让跟着念了。
  叶知秋是见识过后世教育模式的人; 她将后世多种教育模式糅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设出了一套适用于临海市的教育体系。
  小学与初中都在接受通识教育课程; 进入高中阶段后; 就会学习一些专业的技能; 然后会有一场学生分流考试; 考得好并且愿意进入工农兵大学深造的学生; 可以直接升入大学; 从事研究型工作,考得差的学生以及那些志愿进入生产一线工作的学生,可以再留下来学习两年专业技能; 然后进入工厂,成为技术骨干。
  林英年纪大一点,等到临海市的教育体系搭起来时; 她已经到了上高中的年龄,叶知秋知道林英学的不错; 没有丝毫心理负担地就把林英送去了高中。
  林刚和林凯兄弟俩虽然年龄相差几岁,但平时学东西都是在一块儿学的; 只是兄弟俩的兴趣点不一样; 各自喜欢看的书也不一样,林刚更喜欢机械类,有空就对照着叶知秋从京城理工大学图书馆里‘淘’来的那本机械制图描摹; 林凯更喜欢鼓捣那些带电的东西; 叶知秋给他找一把导线一节电池几个小灯泡; 他自个儿就能玩好久。
  在三个孩子的发展上,叶知秋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涉,她对三个孩子的要求只有一点,不要学坏。
  只要不学坏,那可以做任何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反正她又不需要三个兔崽子来养老,如果三个兔崽子什么时候折腾累了,不想折腾了,她还可以给三个兔崽子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比如说去学校当一个老师,虽然工资不怎么高,但绝对够生活。
  父辈的积累,不是让孩子可以肆无忌惮的挥霍,而是让孩子可以去试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如果失败了,父辈的积累依旧是他们挺直腰板的底气。
  …………………………………………………………………………………………………
  六八年的时候,工农兵大学机械系突然传来了好消息——新的盾构机已经成功研制。
  叶知秋原本正在午休,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哪里还有丁点儿困意?骑上自己的摩托车直奔白水区的机械厂,在车间里见到了那个如同钢铁巨兽一般的东西。
  她看着有三个自己那么高的‘钢铁巨兽’,问负责牵头搞盾构机的谢鹏程教授,“老谢,刚刚你们厂里打来的电话,是真的?就是这个玩意儿?咱们的地下轨道交通,可以实时了?”
  纵使谢鹏程教授在三个小时前就已经得知了这消息,他这会儿依旧激动得全身发抖,抓住叶知秋的手就如同抓住了旗杆一样,“叶局长,是真的!”
  “咱们的盾构机研制成功了!我们刚刚在白云山上试着钻进了,二十分钟顺利钻进了十七米长的隧道,一小时至少可以钻进五十米!我们机械系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没有让财政失望,虽然这几年我们机械系花了很多钱,看起来就像是打了水漂,但这盾构机拿出来后,谁敢说我们机械系把财政拨下来的钱打了水漂!”
  谢鹏程教授激动得唾沫横飞,看得出来,老爷子之前一定听了不少挤兑的话,这会儿研究成果出来了,他也跟着好好扬眉吐气了一把。
  叶知秋把手从谢鹏程教授手里抽了出来,拍了拍谢鹏程教授的胳膊,说,“谢老师,您和您的团队都辛苦了。您研究团队内所有参与盾构机研究的人,工级都上调两个等级。另外,项目主要负责人发一千的奖金,主要骨干人员发六百,普通研究人员发三百,您统计一个名单出来,我让财政局给做这个奖金单子,直接走县财政。”
  看完盾构机的样机后,叶知秋又连忙去了工农兵大学的土木系,同土木系的系主任贺荣恩教授谈临海市内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
  叶知秋道:“贺教授,临海市内的轨道交通是要实现全市覆盖的。我知道现在大元汽车厂生产出来的公交车已经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了,但轨道交通同样非建不可。”
  “您这边需要负责城内进行轨道交通站口的规划与施工问题,五座已经规划好的火车站旁边必须有地铁站,这样才能把临海市内的交通与国…家交通网联合起来。”
  “另外,九合区内找一处比较空旷的地方,将飞机场按国内标准规划出来,我们去向国…家申请建设飞机场,地铁站需要将飞机场和临海市内交通连接在一起的。”
  贺荣恩教授面露凝重,“叶局长,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的财政能拿出这么多的钱吗?”
  叶知秋挑眉,“钱不是问题,哪怕现在拿不出来,将来肯定会拿出来的。一边修铁路一边赚钱,我们临海市不是一直都这么走过来的么?原先就一个四季养生粥厂,不照样把临海市建设成现在这样子了?”
  修地铁又不是一下子就需要把全款都砸进去,一边修一边赚,只要赚钱的速度快过花钱的速度就成。
  再者,临海市内目前正在经历‘产业链疯狂完善’的阶段,围绕九合区的农田种植业,正大食品厂衍生出一系列的食品加工厂,最最最不被重视的纺织厂也衍生出了拖把厂、服装厂等,一个大聚宝盆联动着一群小聚宝盆,临海市的经济如同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升。
  如今的临海市,临海区内的路面已经全部硬化,其它四个区内原本县城所在的地方也完成了路面硬化工作,现在已经开始硬化乡村道路了。
  来临海市视察的那些人看着临海市的变化,回到首都都感觉有些不适应了。
  为啥临海市的高楼一栋接着一栋地盖,工地一个接着一个的开,首都就好多年都没什么变化呢?
  首都作为国内最好最大的城市,火车站数量都比不上临海市,这说得过去吗?临海市已经开始建造地铁了,首都怕是连建设地铁的规划都没有。
  最最最让这些人接受不了的是首都的路面硬化,虽说首都的路面硬化早就有了,但同临海市那崭新的柏油马路比起来,首都的路面太斑驳了,一点儿新时代的气息都没有,临海市的柏油马路又黑又平,乘坐轿车走在上面,丁点儿颠簸的感觉都没有,轿车在首都行驶的时候,虽说也不会一直颠簸,但终归是比不上临海市的,至于首都里那些胡同巷弄中,车开不进去,只能骑自行车走,从胡同这头走到胡同那头,人就如同骑车走在搓衣板上一样,颠得人手都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