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言武媚娘接来说道:“小时候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什么都可以不用做,长大了懂事了,想法自然而然就多了,更有许多的要求,自然不如他们小时候更好照看。”
李治一想确实也是这样的道理,无奈地一叹,“还好我们有末儿,一初一末,初儿长大,还有一个末儿可以再陪我们许多年。弘儿的婚事定下,初儿的婚事也要准备起来。”
可怜的李初才十二岁啊,竟然就要被父母催婚了。
只是相较于李初将要到来的被催婚,李初上奏表,得按流程递上去,背后有人即直接送到政事堂,第一个查阅李初送来的奏章,看着洋洋洒洒的一份奏章,正高兴的人笑眯眯的准备夸赞,看看前面和落款的名字是何人,差别没把脖子扭了。
一旁的人原本看他读得高兴,准备等人读完也要看看的,结果倒好,人傻了。
“怎么了怎么了?”突然的反应让人想不明白。
“奏,奏表,安定公主,安定公主上的。”结结巴巴把话说出来,还不明白怎么回事的人一下子傻了,安定公主上表,内容呢?
立刻抢过想看个仔细,然后,牙痛!
作者有话要说:李治:女儿太让人操心了!
武媚娘:不会啊,挺好的!
第047章 奏请
再是牙痛,这件事也不能当作没看见。
“该如何是好?”是不能当作没有,但是他们得想怎么办,万一要是做得不妥当,不知会发生什么事。
“让诸公过来。”此事不小,不说李初最近闹的动静有点大,就说李初奏折中所写的内容,不能说无理,可是想把此事办成没有那么容易,还是寻人一起商量一二,实在不行再说。
“对对对,此事关系重大,岂由我们二人决择,应该请诸位大人过来一道商议,究竟此事如何。”两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无奈,因此果断地决定,叫齐人来,大家一起动脑筋。
政事堂诸公:尚书省尚书令,尚书令之下设左右两位仆射;门下省两位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两位,一共七位,再加上一些打下手的人,加起来不超二十个。
突然被人唤进来,都一脸不解到底出什么事了。
老成谋定的人不发一言,总是有那心急的人,着急地开口相询,“诸事颇多,突然叫齐大家来是怎么回事?”
第一个拿到奏表的人是门下省的长官,也正是两位都看完了,着实不好拿定主意,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决定叫齐人让大家一起商量。
拿着奏章一开始读得甚是欢实的人留着小胡子,五十来岁的年纪,干瘦干瘦的中书令郝处俊张口道:“此事要说还是从这份奏表说起,诸位都看看,看完再议。”
事起之因总得让他们都看得分明,看清楚后再说到底事情要怎么做。
一个个都从郝处俊的手里接过奏表,一览下来,皆是称赞道:“好文采,好文采,何人进表?”
询问着想从郝处俊的嘴里得到一个答案,郝处俊的脸色是从未有过的难看,“有名字。”
“啊,一时太欢喜,好些日子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文章,忘了名字,我看看,李初,最的落款是安定公主。”把前头加后面的落款尽是说出来,没反应过来的人已经完全傻了眼。
半响怔怔地看向前面的同僚,不太确定地问,“安定公主,陛下和皇后所出的安定公主?”
郝处俊很肯定地点头,没错,就是他们的安定公主,一点都没错。
不太确定,更是希望有所误会的人此时此刻都快傻眼了。
“这这这,安定公主是想做甚?”确定事情不假,还真是李初做的事,惊得人更是不轻,因此追问起来到底怎么回事?
郝处俊答道:“奏表上写得一清二楚,公主殿下听说郑国夫人去世一事,想到郑国夫人先逝的丈夫,而郑国夫人守寡一人抚养长大两个孩子,含辛茹苦将两个孩子教养至今,今逝去而为人子女只需守孝一年,相比早逝的贺兰参军,郑国夫人为子女付出心血何其多,父亡守孝三年,母亡只一年罢了,合情合理?”
转换大致的开头是这样的没错,而接下一的引经据典,不过都是充分说明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并不比父亲少,想孟母三迁,再想三国时的徐庶之母,皆是为子女付出一切的人。
所谓孝,本不应该分出高低,父母生养的恩情,原本就是分不清的,守孝,理当一视同仁,李初要的就是为大家争得一个一视同仁。
“此事,此事关系重大,哪怕是公主上表,需得再议。只是公主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有什么话能不和皇上说?非要上表?”私下里父女间的私话,他们当臣子的只管当作不知道,但是上表程上,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
纵是寻常官员的进言,政事堂诸公都不能当作没听见,更别说李初更是作为一个公主进言。
但是有什么话李初不可以和李治好好说,非要闹出这般大的动静,守孝一事,自定下来至此,不是没有人对此发表不同的意见,只是女人的话没有人当回事,男人提上一句并不会太在意。
架不住现在什么情况?皇后垂帘听政,难道他们都是傻的?
李初突然的上表一事,和武媚娘有没有关系?
想李初的同时还得想想李初的身后会不会有别的人,尤其那个人还有可能是武媚娘。
要是武媚娘在后面指使的,这件事十有□□要成了。
上官仪一家男丁皆已经处斩,更有一个废太子李忠自尽而亡,都是前车之鉴,若是他们想和武媚娘对抗,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凡事要做就得想想后果,还要思量这件事要是拼死一战有没有意义。
“诸位的意思是想见皇上,请皇上做主?”问起李初为什么不找李治,非要把事情捅出来,捅到朝堂上,把一件事闹大闹得谁都拦不住,挡不住?谁能答。
皇家的事,皇家的人,哪怕只是一位小公主,能不得罪还是不得罪,怎么说李初前段时间刚做了一件事轰动长安,利国利民的大事,在他们这些臣子的面前总是留了一些好印象,没什么事都不想和李初为难。
“折子呈上,我请诸公来是让诸公想想,此事可行与否。”郝处俊把人全都叫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先有准备,把要说的话,能说的话都想好了,莫要到了君前不知如何作答。
“郝中书令的意思?”郝处俊想问旁人的意思,别人更想问他意思,他打算附和还是反对?
郝处俊开口道:“孝何分父亲或是母亲,生儿育女就像公主殿下在奏表中说缺一不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都是一样的本心,子女对父母孝顺,本就不该区分。眼下只是改一改原本做得不太对的一方,守孝三年,父亲不变,只是让改一改母方,一视同仁,合情合理。”
是的,李初的奏表中并没有踩一个捧一个,她一直表达的的中心思想都是父母是一样的,对待子女的心一样,儿女难道对待父母的心意不同?
竟然是一样的,为何守孝这等大事偏要区分开来?
世人本不欲分父母高下,偏偏一直以来总有人要分。
李初的本意只是想把父母的双方在儿女的地位变成一样的,合情合理,更没有为此贬低男人。
这样的做法是不想让一部份或许在意自己绝对身份地位的人起了逆反心理,温水煮青蛙,女人想要立起来,足够有机会,有能力和男人说一个不字,还得慢慢的朝前走。
郝处俊虽说询问他们的想法,想知道他们欲如何,旁人反问,想知道他的想法时,他并不吝啬的回答,表明态度和心中的想法。
有人附和的点头,“此事我也同意推行,父母之爱,人性之本,子女之孝,虽不计较,原不该在行事上区别。”
郝处俊看向其他不说话的人,有的人还在看李初的奏表,有的人拧着眉在思考。
“诸位大人现在可以不说,我们到皇上的面前争说吧。”郝处俊对在场的人都熟悉着,一个个不说话是什么意思,旁人不清楚,他却清楚。
不想这个时候表明想法,只是想在李治的面前发表他们的意见,且由他们。
“走吧!”守孝改制一事,最后拿下主意,推行天下,必要通过李治的同意,因此他们无论心里想什么,都要到李治的面前,当着李治的面把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出来。
“走!”郝处俊想让人都去见李治,几乎到现在都看完李初手中折子内容的人此时此刻点点头表示同意,找李治去吧。
李治正让武媚娘读奏表,就一会儿的功夫,李治同武媚娘问过好几次,“初儿的奏表该到中书省了,他们怎么还没来。”
就算他们拿到关于守孝改制一事的奏表只是大唐寻常一位官员上表的,那么大的事,政事堂的诸位不会瞒下,也不可能瞒得下,要是这样的事,他们得想想怎么样实施,同意还是驳下,关乎人伦大事,非同一般,没有人敢轻视。
武媚娘一直都保持平静淡定地答来道:“皇上,中书省就算拿到奏表,理当同政事堂的诸公商量一二,不会轻易寻到皇上的跟前。同意的,反对的,他们都要想好怎么在皇上的面前说清楚。”
思考需要时间,李治就是心急,心急的就想赶紧把此事解决了。
“媚娘,仅此一事媚娘怎么想?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李治一直都没有问过武媚娘,比起武媚娘来,李治思量最多的是李初,李初,真是让人头痛。
等着焦心,李治干脆问起武媚娘来,武媚娘道:“皇上问臣妾,臣妾定是同意的。说句犯上的话,臣妾怀胎十月,半只脚踏进鬼门关生下孩子,在这件事里,皇上可曾为臣妾做过什么?”
要是换李初来说,她得说得更直白,男人在女人生育子女的时候仅不过提供一颗精子而已,女人拼了性命的把孩子生下来,到了最后,当父亲的死了,儿女守考三年,母亲拼死生下孩子,只有一年的守孝,女子心中无怨?
李治听着不禁咳了起来,武媚娘道:“皇上恕罪。”
哪怕有言在先,她说话犯上了,完了就得赔个礼。
李治挥手道:“朕既然问媚娘,自是希望媚娘如实告知,有些事男人对女人做得太过,过而不及。”
武媚娘低下头一笑道:“臣妾是女人,原是天生就会站在女人一边,可是臣妾还是想说,这一份公平会让天下人都感激皇上的。”
懂得孝,不会只孝敬父亲,不把母亲放在眼里。
公平的人都会认同父母逝去,皆守孝三年的事。
李治挥手道:“罢了,罢了!”
有些事既然开了头,李治并不会害怕,往前走,一直的往前走即是。
“陛下,皇后,政事堂诸公求见。”说到这里,李治一直等着的人来,李治挥手道:“让他们进来。”
前来求见的政事堂诸公进来的时候不意外看到李治身旁的武媚娘,心中所起的的猜测随着看到武媚娘不自觉的认为或许他们想的都是真的。
可是有什么办法,不管武媚娘想通此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开始不由他们的,最后他们想改变并不容易。
想到这里,一个个都朝李治和武媚娘作一揖,“陛下,皇后。”
李治颔首,“诸卿一道前来,看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不是询问而是肯定,一个个臣子都不傻,通过李治的表现足以看出李治对他们眼下前来奏报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