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高衙内新传-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漏院前。蔡京穿着朝服,一面等待上朝,一面回身向身后的梁士杰低声道:“士杰,那高家父子的奏章,昨日可递上去了?”
    梁士杰掌中书省,台谏官之外的臣僚奏章都须经他的手才能到达圣躬面前,高俅父子的奏章同日呈进,乃是他亲手所批。自然不会错了。他一面点头,一面却低低回道:“高家两父子不需担心,都是与咱们一个声调的,只是昨夜晚间。听说童贯和郑居中的奏章也递了进去,余外东南应奉局也上了个奏章。”
    童贯、郑居中,还有应奉局,这几个来路都可以直接向宫中奏事,不需经过尚书台和中书省。梁士杰自然无从知晓其中玄机。
    正议论间,景阳钟响处,官家赵佶已然升殿议政,百官在一名内侍的引导下,以蔡京为首以此而进,山呼舞蹈已毕,各归两厢。
    为了明堂的事吵了半个多月,对阵双方都是个中老手。估摸着官家的耐性大概也到了头,该是决胜负的时候了,今日朝议一开始就是剑拔弩张的态势,两边各有两名官员同时出班奏本:“臣有本。。。。。。”“呈启奏……”“臣窃谓。。。。。。”
    哪知赵佶今日也是有备而来,把手一挥。将几个臣僚的发言都堵了回去,那手中持着几本奏折,向下面百官微笑道:“昨夜朕得了这几封奏折,都是议明堂之事的,朕以为议的甚好,中肯,切实,烦请政事堂与御史台的众卿也议一议,倘若没什么漏洞,便照此施行也好。”
    蔡京等百官一听,皇帝居然已经差不多有了定议,这还了得?有宋一代,臣子的权利有时比皇帝还要大,关键就在于皇帝的意志还没有达到明清时那种“金口一开,有去无回”的地步,纵然皇帝要办一件事,也得和臣子们议定了才能发付施行。
    建造明堂这么大的事,蔡京等自然不能轻慢,于是从内侍手中接过那几封奏折一一观瞧。蔡京看了片刻,心头一块石头已然落了地,无论是高家父子还是童贯、郑居中,都异口同声的赞成建造明堂,至于理由也大同小异,口径基本上是与蔡京保持一致。
    抬头看时,那边张商英等的脸色都相当难看,眼看这边蔡京若是代表政事堂一发言,此事就成定局,张商英把握这最后的机会,疾步出班奏道:“还请陛下三思!今年岁收不登,府库不振,若要兴造明堂,诚为力所难及,势必要由陛下内库支吾,所费不菲,恐伤了元气。”这是他冥思苦想出来的杀手锏,说白了两个字:没钱!要造,你陛下自己掏钱造,看你花起钱来心疼不?
    满以为赵佶至少要犹豫一下,哪知赵佶脸上笑得更加欢了,起手处又捻起一本奏章来:“台丞公忠体国,朕心甚慰,只是一味俭省,并非理财之道。今有东南应奉局上奏,提出造作明堂之预算,令朕耳目一新,其中颇多奇思妙想,若以此行之,非但不靡费国用,尚且有利社稷。众卿可看一看。”说着叫内侍将几个副本发给百官。
    这一招却大出蔡京意料之外,首先“预算”这个提法就是闻所未闻,仗着蔡元长国学底子深厚,望文生义,大概是事先算筹的意思。等到打开一看,头一行大字就是:明堂建造计划书与预算书。
    一看到这么古怪的标题,蔡京便料到了个八分:此事定是出自高强之手,好小子,在这等着呢?:他年届六旬,精力依然渐衰,才看了个开头,那边梁士杰依然看了大半,忽然抬起头来,神情竟有些激动,急急对蔡京道:“共相,这奏本真是绝妙!士杰自问遍阅古今典籍,却从来不曾想到,建造此类重大工程,居然还能有利社稷!”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一章(下)
     更新时间:2008…10…13 22:36:26 本章字数:2346
    原来高强刚一得到这消息,立刻想起了现代的政府大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兴建这种大型工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能免则免,然而以现代的观点看来,政府投资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生产其实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北宋的土地政策就是不抑兼并,又宽待士大夫,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官僚地主阶层手中。
    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社会财富在某一个环节上积聚过多,最终必然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缺乏,进而带来市场萧条。如何解决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让已经堆积起来的财富重新进入流通当中。而明堂的建造,客观上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这并不是说,明堂这类大型工程造的越多越好,相反,最适合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不应该是建造这类面子工程,而是应当用于大型的民生工程,如增加国民福利,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和道路桥梁之类。但历史的教训告诉高强,对于徽宗赵佶这样的皇帝,和他讲道理是没用的,他嘴上都说你有道理,屁股一转照样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那些让他看不顺眼的人,没几天就会从朝中贬斥到地方上去了。
    有了这种认识,高强才不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去硬顶赵佶。他一面联络自己老爹以及童贯、郑居中等政治盟友,约定日期一同上书,以达到一举促成明堂建设决议的效果;另一方那个面通过燕青。提出关于明堂建设的具体方案,凭借方案本身的新颖性给赵佶带来的刺激,再有几人一同上书所造成的“势”,定可如愿取得明堂的建造大权。
    而高强的这份明堂建造方案,说穿了其实也没啥了不起,无非是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相结合而已。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一点雏形,比如熙宁年间一度推行的均输法,就很有点政府采购的苗头,但是如高强这样系统性的提出。对当时人绝对是一种震动。
    此外,高强手中还有一个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应奉局。应奉局的设立初衷,就是为官家提供享乐的物质。其营设范围开始是花木奇石,很快便被高强塞进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奢侈品和玩具所代替,赵佶这几年玩的不亦乐乎,对应奉局是一千一百个满意。如今高强大力赞成他修建明堂,又有应奉局自告奋勇总览其事,他哪里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对高强的这一路组合拳。蔡京也有些措手不及,他就算有心要争夺明堂的建造权。一时间又哪里能提出堪舆高强的方案相媲美的计划来?当然,以蔡京的老辣和沉狠,若是一心要给高强下绊子,那么这计划就算制定的再好,施行起来也会处处受阻。最终可能连个地基都打不起来。
    只是蔡京经过了这场旱灾时的艰难处境,他也明了了高强一派的支持对自己乃是极大的助力,最起码一点。如果没有大通钱庄,那样的大灾他是绝对挺不过去的。因此虽然高强将这明堂的差事抢了过去,念着大家还是同一道战壕里的战友,蔡元长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高强这小子,近来越发狂妄了,怎生给他敲打敲打才好……”蔡京这里打着小九九,那边翰林学士待制已经开始商量奏章,热烈讨论一番之后,大宋明堂的建设议案就此敲定,应奉局总其外,梁师成以入内省都知(相当于大内总管)总其内,期以两年竣工。
    张商英哪里自然懊悔的很,不过高强这个方案所申领的钱财只有原来预计的六分之一,看在省了不少国用的份上,张中丞也勉强认了。要说张商英这个人,倒还是个肯做事,性格正直的官员,原来他被前任宰相章敦迫害,曾经打入元佑党籍中,责徙巴州安置。
    这人到了地头,日子过得很苦,他原本在当地有间宅子,就提请蔡京许他搬到自己的宅子去住。蔡京也知道他是被章敦整了,其实政治立场未必就偏向旧党,于是便答应了。所谓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伸手拉了一把,张商英心里很念着蔡京的好处,后来复起以后,直做到御史中丞,对蔡京始终留了情分。再加上他为人正直,颇敢直谏,居然朝野内外都对他评价颇高,以至于旱灾最严重的时候,蔡京的相位遥遥欲坠,当时最有望接任的就是他了。
    当时议定,又奏了些政务,便即散朝。蔡京回到自己的书房,刚把朝服脱下,长子蔡攸已然闯了进来,满脸的愤愤不平之色,叫道:“高强这小子,真的无礼!居然瞒着咱们搞些鬼扯伎俩,抢了明堂造作提举去,简直目中无人!”老丈人这么骂女婿的,大概也不太多见了。
    这当儿梁士杰也卸了朝服走进房来,听蔡攸骂得起劲,他与蔡京都是有志一同,默不作声的听他骂。蔡攸骂了一会,火气略微降了些,才发觉房中只有他一个人说话,忙向蔡京道:“爹爹,这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还不是仗着娶了我的宝贝女儿,如今却骑到我蔡家头上来了,若是不给他点教训,日后还不知作出什么事来!”大抵蔡京知道他的能力,真正执掌国政是不大行的,建造明堂这种事倒很适合他,原先已经许了蔡攸,哪知画饼成空,这横刀夺食的人偏偏还是他的女婿,也由不得蔡攸不恼。
    蔡京听了这话,哼了一声,反问道:“以你说,要怎么教训他?”
    蔡攸嘴上叫的凶,实际肚子里墨水有限,被蔡攸这一问,顿时不知所措,愣了一会才道:“孩儿听说父亲原打算来年抬举他作大名府留守,这岂不是太过便宜他了?正好找个借口,加他老老实实在青州再待上几年。”
    蔡京暗叹儿子草包,那磨勘和升阶的文书已经呈递上去了,经御笔批示存档了,没有够分量的理由,如何能变动?他不再理会蔡攸,转问梁士杰的意见。
    梁士杰沉吟片刻,才道:“如今童贯和高俅等人已然结成一党,现今又统揽了明堂建造,未来两年之中势必势力大涨。好在恩相多年经营,门生故吏遍朝野,若不得恩相首肯时,便是天子令也未必能出的了东京,这一节便是恩相的高明之处。究其本源,童贯等都是官家的幸臣,再怎么得宠,也取代不了大宋天下的大小官吏。因此彼此之间,渐渐要成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局面,我意咱们还得一如既往的扶持高强,不出所料的话,此番明堂造作,咱们也大可从中分一杯羹。”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二章(上)
     更新时间:2008…10…13 22:36:33 本章字数:2032
    过了几日,梁士杰的这几句话就形诸文字,来到了高强面前,这当然不是说高强神通广大到了这种地步,蔡京书房里的密议也可以一字不拉地打探清楚,实际只是梁士杰将自己的思量写信告诉了高强而已。
    “这位梁中书,怎么生怕我不识趣似的?本衙内接了这么大的工程,当然懂得要拿点出来分包给别人,有道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只要在我控制范围内,越多人发财越好,得道多助么!”高强将信看罢,不由笑了出来,想想自己忽然之间成了国家级工程的承包商和政府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这差事在现代也多半会落到太子党之流的手中,看来国人有许多东西,千百年下来就没怎么改变过。
    至于差事接了该怎么弄,高强在现代也见识过一些,这明堂在宋朝人看来是工程浩大,营造艰辛,在他眼巾也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只需采用一些简单的工程管理办法,再把好质量关,问题也就不大。这件事他已经打好了主意,命令石秀坐镇东京,具体筹办此事,以他手下的大批劳动力和市井黑道人员,干个包工头绰绰有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