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风暴-第5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夏军如今全部正规兵力约有三十万,加上还有五十万左右的武装民兵、两百万普通民兵,组建三大军团甚至不需要进行怎么样的动员。而且,以华夏的武器研究能力,至少从方才的阅兵式上,众人就不难判断出,华夏军的装备又有了新的进步。
    “另外,组建北方军团,以王浩然为北方军团总督军,准备与罗刹人的战争。三大军团作战环境都极为恶劣,西北的沙漠、青藏的高原、西南的密林群山,还有北方的苔原,四位总督军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尽可能减少因为环境原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
    俞国振必不讳言,对于四大军团来说,真正的敌人不是他们的对手,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这四面出击的做法,对于新建立的华夏国力也是一大考验,在座的前明官员中,便有人在小声嘟囔“穷兵黜武”、“隋炀之祸前鉴不远”,马士英回头看了一下,却没有找到是谁在这样说。
    他也唯有苦笑,原本以为这几年他已经尽力配合俞国振,俞国振该会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至少在内阁次辅中能安排一下,没有想到,他等来的结局却是如此。
    此时他心中暗暗有些后悔,当初要是坚决抵抗,或许还可以博一个青史留名,可现在再想回头,为时已晚,俞国振已经控制住了一切,甚至连最后有可能给他惹来麻烦的江南士绅,也在马士英等人的配合下被将势头遏住。
    关于这些士绅如何处置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马士英都没有得到答案。
    俞国振的第五项国策很快就在投票中通过了,这场公决,对于所有人都是极新鲜的,因此虽然第五项国策唱票也已经结束,可是众人还是不愿意散去。俞国振见他们如此,便笑着道:“看来大伙觉得意犹未尽,我也同样如此……乘此时机,我也愿与诸位说说我对华夏今后之看法。”
    众人听得眼前一亮,特别是前朝旧臣。今rì大失所望,正想着如何挽回,听俞国振这样说,便觉得有了一个极好地揣摩上意的机会,一个个竖直了耳朵。
    “坦率而言,我今rì登基,喜并不多。忧却不少。”俞国振道:“前朝天子宗室,我虽不曾如何善待,却也不敢迫害。因为我总在想,两三百年之后,我俞国振后世子孙。是否也会成为亡国宗室。今rì我种善因,只求彼时亦结善果。”
    此语一出,众人便是一阵sāo动,这大喜的rì子却提灭国灭族之事,俞国振当真是毫无忌讳!
    “不可能,华夏朝必是千秋万载!”
    “正是,陛下无须担忧,华夏军永远忠于陛下,忠于陛下子孙!”
    底下有人出声表忠诚,俞国振笑着做手势压下声音:“此等谀辞。就不必说了,自古以来便没有千秋万载的皇朝,秦一统华夏之后,我们看历朝历代,秦二世旋灭且不去说。汉前后相加,也不过是四百年,晋不足百年,隋亦是二世,唐不足三百年,宋北南相加亦就是三百年稍多。大明二百余年……坦率地说,我开创之华夏朝,能传至三百年,便已经是了不起了。”
    听他一一举出历代皇朝,众人安静下来,有些人不得不开始真正思索俞国振之意。
    “前朝之所以跳不出治乱交替的循环,我窃以为,一方面有朝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百姓的原因。朝廷中或某人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或群党并起党同伐异,或昏君,或藩镇,自天子、群臣到地方大员、胥吏,一个个将心思尽数放在争权夺利上,为此不惜牺牲大局,不顾百姓死活。百姓畏事恋乡,因为畏事,故此劣绅胥吏之流能勾结欺压之,而不惧其上诉陈情,因为恋乡,故此非水旱饥馑不足以使其迁移流动——而到忍无可忍之时,多年积怨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毁灭一切破坏一切,无论良莠,玉石尽碎。”
    俞国振的这个分析还很浅,但这已经是他目接能让这些人接受的极限了。他说到此处,稍顿了一下,然后又道:“故此,我有意用上三四十年,试试能否改变这两种弊端。我将这三四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为察弊之时,其二为校错之时,其三为训政之时,其四为宪政之时。察弊校错,诸位想必都知晓,至于训政,非是我要为太上皇,而是我yù实现君权、臣权、民权此三者权力能够平衡。而宪政,则是将这平衡以国家大宪形式固定下来,传之于后世,轻易不得修改。”
    俞国振这番坦露心声,对于旧朝诸官来说,仿佛是一声惊雷,特别是对崇祯来说,更是觉得错愕:皇帝若不能大权在握,还算什么皇帝?
    特别是群臣都各怀私心的情形下,全天下唯一能够替天下考虑的,恐怕只有皇帝本人,将权力交给群臣,岂不又要犯大错?
    崇祯几乎都要忍不住,当着几百人的面让俞国振释疑,何论别人!马士英、钱谦益等人知道俞国振向来无虚言,而且考虑问题极为长远,俞国振这番话,让他们在开始的失望之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二三十年前,华夏进入训政、宪政之时,或许他们的学生便可以再掌握权力!
    或许只有极少数人才注意到,俞国振强调的是君权、臣权与民权的平衡,而不只是君权与臣权。君权与臣权根本不可能平衡,君主一方面需要给予群臣治理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又恐惧群臣将所有权力都夺去,为了压制群臣,往往要借助外戚宦官之力对其制约,这样就会形成同样属于群臣中的另一支力量崛起,或者会造成群臣中党争不断。但若是引入民权来监督群臣,形成三者间的三权鼎力,那么华夏朝将会稳固得多。
    自然,这还只是他的设想,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他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让这套设想变得合乎华夏国情与需要。
    俞国振意犹未尽,正想再继续说下去,突然间听得外头响起了喧哗,他面sè不改,可是谈兴却淡了,不一会儿,便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俞国振看了一眼纸条上的内容,脸上露出了讥嘲之sè。
    ;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六八九、急敲登闻效陈东(一)
    黄宗羲既是兴奋,又是不安。
    在他身后是近千名士子,其中既有太学生,也有在这些天里闻讯赶来的廪生,黄宗羲自以为保密得当,这几天里赶到金陵城来的士子数量竟然有数千之众。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士子赶来。
    这与江南文风极盛有关,而且也与俞国振在这五年时间里打造的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各地的水运航线有关。各种小火轮穿行于长江运河之间,使得江南的交通运输空前便利,而黄宗羲派人出去,仅仅是几天间,就聚来了这么多人。
    有些人甚至连黄宗羲都没有想到会来。
    人群把他挤着,给他力量,也让他觉得自豪。
    登高一呼,赢粮景从,不过如此!
    就在这时,一个人气喘吁吁地从人群中挤出来,挤到了他的身前,一把揪住了他的胸口。
    “黄太冲,你快把人散了!”
    揪着黄宗羲胸襟的人,不是顾炎武,也不是归庄,而是侯方域。
    一脸灰败的侯方域身体都有些发抖,也不知是激动的,还是挤的。黄宗羲轻蔑地看着他,推开他的手,正了正自己的衣冠。
    子路当初正冠而死,也不过是如此吧。
    黄宗羲此刻心中满满荡荡都充盈着一种使命感,在俞国振建立新朝的五项决策中,连前朝的诸多官员,都被他随意打发掉,那么天下的士子今后的前途可想而知。此次召集江南士子闹一次学变,向俞国持施加压力。即使不能改变俞国振的决定,却也可以振奋士林的人心士气。
    因此,对侯方域这个“变节者”,黄宗羲没有半点好感。
    “侯兄,你自去吹捧新朝,换取你的荣华富贵,道不同不相以谋。我等承续东林贤者之风,必不与名教敌人妥协!”
    此语说得正气凛然,周围一片叫好之声。黄宗羲环首四顾,美中略有不足,这叫好之声都是来自士林。而旁边的那些看热闹的百姓,却是一个个默不做声。
    这让黄宗羲多少有些不快,不过也没有什么,百姓们只是畏于强权,故此不敢吱声,但他们回去之后,自己领导士林给俞国振一个下马威的消息,便会传遍天下。
    “黄太冲,你疯了,你这般做。是以卵击石!你原该再隐忍,寄希望于二三十年后……”
    侯方域凑在黄宗羲耳畔低声说道,黄宗羲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却还是把他推开。
    无论侯方域如何巧言令sè,黄宗羲走到现在这一步。都不会退缩了。
    “你带着你的如意算盘去吧,去隐伏,象蛇一般缩入洞中冬眠去!”黄宗羲推了他一把,正待再说,突然间就听到军号声响起,紧接着。大批的华夏军士兵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将这些士子与普通百姓隔离开来。
    黄宗羲知道最重要的时刻到了,他高傲地昂起了头,没有再理睬侯方域。
    从侯方域方才短暂的话语里,黄宗羲约摸明白了他的心思,他大约是想潜伏入华夏体制之内,避开俞国振如朝阳初升一般的腾起之势,寄希望于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人。这个算盘打的很如意,因为侯方域的年纪很轻,足以同俞国振拼寿命。但是黄宗羲却有一种危机感,如果俞国振控制住全部局面,下一代、下下一代人还知道东林君子的铮铮铁骨么?还知道儒生清流的风采风度么?
    到时候,就算儒学大昌,可是没有了东林,这大昌的儒学也必然是变了味的货sè!
    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直到周围又是一阵喧哗,黄宗羲才醒悟过来。
    现在可不是发呆的时候,那些华夏军过来,想必接下来就是武力弹压了,甚至可能流血……
    “自古以来,正人君子斥jiān邪,扬正气,未有不流血者。先君太仆卿公,于阉党气最盛之时,为国流血,死于牢狱。某黄太冲不肖,不敢堕先君清名,此华夏朝激浊扬清第一滴血,请自黄太冲始,勿涉其余士子也!”
    想到这里,黄宗羲跳上路旁的一处台阶,扬声大喊,声嘶力竭之下,竟然将周围的一片喧闹弄静了下来。
    他又喊了第二遍,眼见那些沉默的百姓似乎流露出敬仰之sè,他心中觉得,只要再添一把火,今rì之事便成了大半……
    但就在这时,周围却一片铜锣之声响起,此后他无论说什么,周围都没有人听得到了。
    却是华夏军士兵在敲着锣,倒不是有意掩饰他的话语,而是因为拥堵的人群实在太多,让人走都走不过去。
    黄宗羲也不急,他看着士兵将百姓排开,排出一条通道来,然后从那正在召开国务联席会议的楼里,一队人齐走出,为首最先者是十几个雄壮的卫士,但却不拿仪仗不举旗号,跟在他们之后的,便是俞国振。
    俞国振一步步走了过来,每接近一步,黄宗羲的心就紧张一分。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俞国振的,但当俞国振真如他想象的那样出现时,他才发觉,自己所谓的准备,永远也不充分。
    “黄太冲,你诱使这些士子来此,究竟是何意?”俞国振没有和黄宗羲客气,直接问他的来意。
    “他们不是我诱使的,而是你迫使的!”
    “哦?就算是我迫使的吧,你们来此,是为何?”
    “你既立新朝,便应开科举,以儒家正统弟子为官,方是天下正道。可是你却只言不提科考之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