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萌宠去修仙-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利,让他明白,他的权利是我给的,我也可以随时收回来。”
  杨玉环长吁了一口气道:“我还以为你真的被安禄山蒙蔽了呢。”
  唐玄宗李隆基笑道:“禄儿虽诚,可做事难免会掺杂些个人恩怨,太子常年居住在深宫内院怎么可能跟外人通谋呢,这事听听罢了,不必放在心上的。”
  杨玉环轻声说道:“刚才我看你发那么大脾气,我以为……………”
  唐玄宗李隆基不想再跟杨玉环讨论这事,他说道:“女人家还是不要参与政事的好,走,我带你去御花园转转吧。”
  唐玄宗不糊涂,可他下面的李林甫也不傻,王忠嗣被抓回来后,事情就脱离了唐玄宗的掌控,朝中各部门的要职都被李林甫党羽占据着,要想对付一个王忠嗣那还不是手拿把掐。所以三司会审之后,王忠嗣没有像唐玄宗李隆基想的那样仅仅削权威慑一下就算了,而是被判处了死刑。
  这个判决让唐玄宗李隆基有点意外,可三司做的事情滴水不漏,铁证如山,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对右相李林甫格外注意了一些。
  王忠嗣身陷牢狱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传到军营,军将们大急,一致推举哥舒翰进京营救。
  哥舒翰安西人,突厥族,哥舒氏,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哥舒翰本是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

  ☆、第七百三十六章王忠嗣获救

  的古代的少数民族常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所以哥舒部的族人都姓哥舒。
  哥舒翰的祖父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父亲哥舒道元,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今甘肃武威县)使。母亲尉迟氏是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王之女,因此世居安西。哥舒翰家中富有,这使得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义气重诺。但由于喜欢饮酒赌博,一直是无所作为。
  他四十岁时为父守丧来长安客居,受到节度使王王忠嗣的重用,攻打新城有功,投军河西,名声始显,被王忠嗣增补为衙将,转升大斗军副使。哥舒翰按王忠嗣命令攻取吐蕃新城,率军拼命作战,拿下新城,升为左卫郎将。
  王忠嗣被抓进京后不久,哥舒翰也被征入朝,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唐玄宗对他非常赏识。
  哥舒翰被召入宫觐见皇上的时候,有部将劝他多带些金银玉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却说:“若是天下还有公允存在的话,王公必然不会冤死,如果朝廷混沌不堪,没有地方讲理的话,带再多的财宝也是没有用的。”
  哥舒翰是相信天下还是有讲道理的地方的,他进京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小小的包裹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他坚信王忠嗣是冤枉的。
  当他入宫拜见皇上的时候,李隆基询问他对吐蕃的看法,他说道:“吐蕃地处西北边境,地广人稀,空气稀薄,资源匮乏,那里的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好战成性,这样的地理条件铸就了吐蕃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当他们内乱国弱时请求和亲,国力强盛时又来侵略我大唐疆土,残害黎民。臣认为我朝对吐蕃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改变以的单纯怀柔羁縻策略为下,应以以武力征服为上。”
  哥舒翰的话甚合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意。
  “爱卿的意见跟朕不谋而合,朕任命卿为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充任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的话音刚落,哥舒翰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说道:“皇上请收回成命!………………”
  哥舒翰的表现太反常了,这让唐玄宗李隆基大惑不解,他问道:“爱卿难道对这个官职不满意吗?”
  哥舒翰磕了个头说道:“非官职的原因。臣能为皇上尽忠,死而后已……………”
  “那你又为何推辞不受?”唐玄宗李隆基越发不解的问道。
  “臣受之有愧………………”
  “何愧之有?”
  “主帅蒙冤入狱,臣非但不竭心尽力去营救还要加官进爵,取而代之,怎能不心生愧疚?”
  唐玄宗故意沉声说道:“那王忠嗣妄议朝政,不听调遣,罪有应得,怎可跟爱卿的任命相提并论?”
  哥舒翰坚持道:“主帅无罪,莫须有的罪名臣不认………………”
  唐玄宗阴沉着脸说道:“石堡城未能按期攻下是否跟王忠嗣贻误战机有关?”
  哥舒翰义正言辞的说道:“圣上的说法,臣不敢苟同,石堡城一战,王主帅按时出兵,积极策应了,之所以无功而返纯粹是董延光董将军指挥不力所致,跟主帅无关,不能因为董将军的陷害就把这个锅背到王主帅的身上………………”
  哥舒翰的话唐玄宗李隆基略有赞同,但他没有当即表态,站起身来抬腿便走。李隆基的行为让哥舒翰理解为他不想再听自己为王忠嗣辩解下去。
  哥舒翰没有犹豫,他早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紧随着唐玄宗的脚步,一步一拜,一步一叩头,言辞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为王忠嗣辩解着。
  唐玄宗李隆基停下脚步意味不明的笑道:“你就不怕朕把你当做王忠嗣的同党一起定罪吗?你不要再这么执迷不悟了,速速退下吧。”
  哥舒翰赌咒发誓道:“臣相信天下有公允,臣信皇上有明鉴,臣敢以项上人头做担保,保证王主帅一心为国,忠于朝廷,绝无结党营私之举,更无谋反之心!”
  唐玄宗李隆基心里明白哥舒翰说的是对的,王忠嗣是冤枉的。
  可他还是刁难道:“爱卿,我要是放了王忠嗣,你能保证他不起兵反朕吗?”
  “臣愿意用全家老小性命做担保,保证他不会谋反,如若圣上还不信臣的话,臣自愿圈禁,以换王主帅的自由。”
  “不错,不错,真是不愧是侠肝义胆的英雄,朕信你了,不过王忠嗣的死罪可免,活罪却难饶,朕罚没他一年的俸禄,贬起为汉阳太守不为过吧?”
  听了此话,哥舒翰的心放了下来,长长吁了一口气道:“不为过,不为过,圣上英明。”
  哥舒翰心里明白跟王忠嗣同样罪名而死的人不少,唐玄宗的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婿都因为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了,王忠嗣能够捡回一条命已是难得。
  王忠嗣被唐玄宗李隆基一句话赦免了,这让右相李隆基心里大为光火,当天晚上右相府里的下人被莫名处死了数十个,右相府的上空多了几多冤死的亡魂。
  这些唐玄宗李隆基略有耳闻,却没做表态,他要留着李林甫制约太子李享,只要不波及到自己的皇位,他倒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生死。
  本着能少一事是一事的原则,唐玄宗把李林甫党羽的问题搁置到了一边。
  可有的时候,事情不是能躲就躲得过去的,他不惹事不代表事情不来找他。
  李林甫又开始在杨慎矜的身上大做起文章来。
  杨慎矜,隋炀帝杨广的玄孙,曾祖父是杨广次子齐王杨暕。
  杨慎矜的家族显赫而又瞩目,子弟在唐朝可以门荫入仕。而他本人深沉刚毅,富有才干,意气用事,喜欢结交朋友。
  天宝二年(743)年,杨慎矜升迁为权判御史中丞,充任京畿采访使,并兼任太府出纳使的职务。朝廷之中右相李林甫手握重权,杨慎矜审时度势认为自己此次升迁拜官没有通过李林甫的门路直接升上去,不合世情,他怕得罪李林甫,不敢接这个任命,坚持不授。
  通过这件事,李林甫很满意杨慎矜的辞授行为,把他划归到自己一党。
  杨慎矜如果是个平庸之人,他也许能幸福安乐的过完此生,可惜的是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凭借自己的实力他升迁很快,深受皇上的重用。这又让李林甫心里不愤起来,他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他要打压,打压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任何人,故此,杨慎矜千躲万防还是没躲过李林甫的迫害。

  ☆、第七百三十七章杨慎矜卜算

  调很多事情不是防就能防备得了的。在李林甫的精心调查下,他终于找到了打压杨慎矜的突破口——王鉷。
  杨慎矜与王鉷父亲王晋是表兄弟,论辈分杨慎矜是王鉷的表叔,可是他们的年龄差不了几岁,而且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王鉷与杨慎矜少年时十分友好。
  王鉷能进入御史台,主要是靠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的引荐。
  人心是会变的,王鉷成为御史中丞后,杨慎矜与他说话时仍然直呼他的姓名,此时王鉷自恃与李林甫关系密切,对于杨慎矜直呼他姓名的事情心里非常不高兴。
  王鉷的母亲出生低贱,杨慎矜曾经把这件事情告诉过别人,这让王鉷对杨慎矜更加怀恨在心,加上杨慎矜后来又夺了他的职田,所以王鉷对杨慎矜更加心存恨意,便开始惦记着报复杨慎矜。然而这事杨慎矜并不知情,仍然像过去一样对待王鉷,私底下还与王鉷谈论谶书。
  王鉷心里对杨慎矜非常不满,面上虽然没显露出来,但还是被精明的右相李林甫看了个底掉。他诱惑王鉷道:“现在杨慎矜发达了,位高权重看不起你们这些童年的玩伴了,你还一门心思的把他当朋友,真是傻得透气了。”
  王鉷其实早就把杨慎矜当成自己的死对头了,认为他挡了自己升官发财的路,不把他搞掉,自己一辈子没有出头之地。李林甫对他伸出了橄榄枝,他立马握了上去,说道:“李大人深知微臣的苦楚啊,我这些年被他打压惨了………………”
  李林甫点拨他道:“你跟他讲恩义,他把你看到眼里了吗?朝堂之上就是你争我夺的杀场,你还讲什么恩义,还顾什么亲戚关系,赶紧醒醒吧………………。”
  听话听音,王鉷立刻明白李林甫想对付杨慎矜了,他顺势问道:“不知李大人可有什么高见?”
  李林甫阴笑道:“附过头来,我教你个法子,保证让杨慎矜过不了这个年………………”
  两人嘀咕了一会儿之后,第二天一早,京城四下开始流传:杨慎矜是隋炀帝的玄宗,经常与隋朝旧部有往来,家里还私藏了许多谶书,阴谋复辟祖先的帝业………………。
  这些流言蜚语还不足以扳倒杨慎矜,李林甫又调查出一桩让杨慎矜永无翻身余地的事情来,这件事成了杨慎矜得罪唐玄宗李隆基的导火索。
  事情的起因跟一个和尚一个女人有关。
  杨慎矜跟还俗僧人史敬忠交往密切,史敬忠幼年出家当了和尚,成年后蓄发还俗,人称半仙之体。
  对此杨慎矜深信不疑,碰到疑难杂症,自己无法开解的问题,他就请史敬忠来帮自己卜算。史敬忠没什么真本事,但他为人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对朝廷风云变幻分析的比较透彻,每每能帮杨慎矜从困局中解脱出来。
  一日政客的敏感让杨慎矜寝食难安,他派人把史敬忠请了过去。
  “大师,请为我占卜前途……………”
  杨慎矜热情的款待史敬忠一番之后,把他带入密室,提出了这个要求。
  史敬忠装模作样仔细的看了看杨慎矜的面相之后,又拿出三枚铜钱在桌上一摆,反复卜算起来。
  好大一会儿之后,史敬忠的额头汗如雨下,长叹一声说道:“杨大人大难将至,此次九死一生,你要是能免一死已经是万幸了………………”
  听了这话,杨慎矜感到一股寒气从脚下升起,后背一阵冰凉。
  “为官以来我一直小心谨慎,清正廉洁,对待朝廷大小官员礼貌有加不敢有丝毫怠慢,皇上对我也是颇为倚重,平白怎么会冒出这么大的祸事来呢?”
  “天下将乱,你要想不被波及应避居临汝,购买些田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