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8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不学中文,他就看不懂以前人写的什么。
  所以他们就算知道大明人把一个地方叫什么,也只能学出语音,却不知是哪个字。
  到了海外也是随意拼凑,偏偏许多人都住在东洋,还因是第一批加入汉文学堂的人物,混上了教书先生之类的公职。
  说起来,可能这个世界的人物并没有如此感触,但世界已经回到了本来的模样,好像二三百年前的地域认识。
  没有这个国、那个国,朝廷只有一个,它在北京,过了长白山,就叫高丽地面。
  因此他们给别人起这些名字,很正常,像艾夷群岛,直接把俩大岛的人都鄙视了。
  他们觉得这里离大明远,太远了,比他们出身地面远得多,该鄙视。
  反倒是大明人普遍没有这种情绪,这不是因为大明人好,而是他们单纯地鄙视所有人,以至于能一视同仁。
  就好比说一个人坐拥二十万亩田地,叫土地兼并;要是这个人拥有七百万顷田地,那就只能叫土地国有了。
  像东洋军府,就在亚洲拥有一百四十七万顷地,实现了土地国有,把它们分给移民不准买卖,田荒了就收回,没田的人还能再找军府要。
  不过对英格兰的官员、伦敦知府汤显祖来说,没什么好鄙视的。
  在伦敦府衙,北方的战争仍未结束,且军府人员一致认为很难结束。
  女王伊丽莎白被押送上船,旧都铎王室煽动贵族对爱尔兰的殖民屠杀、对普州、对明军的一切丑化都成为其作为战犯的证据。
  但都铎王室的统治灭亡并不意味着这片土地迎来长久和平。
  德雷克的叛军依然势大,尽管其在不久前才刚因攻打府城被应明领军击败,从叛军被打成海盗,但很快北方就再度传来其在苏格兰登陆,卷土重来的消息。
  而在普州到伦敦府、伦敦府到苏格兰的广阔山野,盗贼蜂起。
  旧贵族治理地方的体系被全面推翻,新的官僚体系却没能完全覆盖,缺失的统治空间很快被逃亡的旧贵族与乱军占领。
  从艾兰王国一路扯旗到英格兰的刘汝国也有力不逮,隶属东洋军府的精锐旗军与大量牧野兵疲于奔命,各地反叛如同按下葫芦起了瓢。
  这样的局面几乎快把普州参将应明逼疯,他的亲兵魏进忠为主分忧,献出内外二计。
  魏进忠认为,如此局面,对外明军应依照英格兰对爱尔兰的传统作风,对旧都铎王室的反叛支持者进行屠杀,从郊野的村庄到中心的城镇,将参与反叛者不分男女老少杀个干净,从根源上解决反复叛乱的潜在兵员。
  对内则使用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手段,进行强硬的高压管理,并持续地害死男人留下女人,用三代人的时间解决掉这个麻烦。
  尽管每一个东洋旗军都受过相同的、对亚洲原住民的同情教育,但人类在养尊处优之时表现出的永远都只是上限。
  而在困顿痛苦时才会表现出下限,尤其这种同情教育一定程度上换个角度就会变成复仇思想。
  东洋军府同情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是华夏、他们是诸部,如果他们在商周出现大家就是死敌;但在这个时代的新大陆,面对更遥远的欧罗夷,他们也是我们,一种更弱小的我们,需要保护。
  这就造成东洋军府旗军对原住民有保护情绪,但对欧罗夷则会有更多复仇心态。
  魏进忠提出这一残忍计划并不奇怪,甚至就连应明认可这一计划都不奇怪。
  好在伦敦府还有汤显祖。
  汤显祖并反对这一计划的残忍,他们一起生在这个残忍的时代,人们千方百计避免战争,因为史书古籍上记载了太多战争带来的前车之鉴。
  但当战争爆发,他们也更清楚战争中会发生多少残忍的事情,也很清楚战败后敌人会对他们做什么。
  因此不能输,才是所有人的共事。
  汤显祖反对,是因为下作——西班牙人曾施与新大陆原住民的手段太过下作。
  即使统治一片土地,也许势必会出现大明男性在婚姻上的优势、也许结果与实施这样的计划并无区别。
  但汤显祖作为伦敦主官,他认为封疆大吏、边臣武官有没有有意识地推动、鼓励甚至有计划地去施行这种政举,有天壤之别。
  “还请将军暂熄怒火,汤某有办法。”


第302章 剧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伦敦府下辖城镇的大街小巷、村庄郊外,每个百姓都发现他们身边到处有人在传播一个消息。
  “知府大人的安民小剧场就要开播啦!
  正在面向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招收编剧、演员、舞娘、诗人与乐人。
  不论是全英格兰最老练杰出的演员,还是只对演戏稍有了解的愣头青,只要有志于此、用心学习,在伦敦府的安民小剧场都有你的一席之地!
  一经录用即发放安家银十两,月薪二两白银起,更有伦敦城内安排住房的重大福利,夏日饮冰、冬日暖墙,成家立业指日可待!”
  布告一出,即轰动全国,别管会不会、甚至别管到底看没看过戏剧,只要能凑出点路费,各地赶来的应募者络绎不绝。
  老剧场的詹姆斯做梦也想不到知府大人为他们准备的新剧场选址。
  原本官府的计划是修缮被抢掠烧毁的老剧场,可修缮的工作做到一半,老詹便陷入浓重的担心中,不敢再继续修缮下去。
  因为女王被明军押送上船了,伦敦城内一定还有心向都铎王室的百姓,到时候老詹等人为汤显祖演出,哪怕他们不懂众矢之的这个成语,也能想到自己的下场。
  汤显祖也有这样的担心,这些优秀的老演员如果在别人的破坏中被杀,造成的损失比官府捕杀几个反叛者要大得多。
  何况如果发生那样的事,带来的影响会很不好。
  所以他专门找上老詹说:“没事,可以换个剧场位置。”
  老詹姆斯认为汤显祖会给他换个安全的地方,却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和在汉文学堂上课的莎士比亚一起被带到城外西郊。
  城外西郊的汉普顿宫。
  在泰姆河畔,汤显祖跨入宫门站在最前约五十米见方的前广场中间,转过身张开双臂道:“这里,这里作新的剧院。”
  汤显祖差点就为自己这明智的想法鼓掌了!
  汉普顿宫这地儿它在郊外,全石制大型建筑,放火是肯定烧不坏,又有一座城门能对看戏的百姓进行检查,内部还能驻军。
  几乎能杜绝里应外合、火药爆炸、携带兵器等问题。
  而且这王宫以前谁来过?如今直接给他们开放了——这也是安民大剧场名字的来源。
  在大明,安民的意思是安定百姓生活。
  而在词汇匮乏的英格兰,反正这是个新词儿,由‘人’和‘剧场’这两个旧词拼在一起。实际上怎么理解都行。
  人的剧场、观看者的剧场、或者人民剧院?
  他们没那么多词,日常所需的分类词就俩,一个是‘女王的’、一个是‘人的’。
  汤显祖最近刚刚学习到一切比较新奇的东西,新生。
  英格兰人从欧罗巴学来的东西,在汤显祖的理解里,比较像王莽的托古改制,名义上效法古人,实际上为自己代言。
  也就是通俗理解上的文艺复兴,不过它在这个时代的直接翻译是再次出生……不论陈沐、赵士桢还是汤显祖,所有接触到这个词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翻译的,所以它可能至多也就是重生了。
  因为这个词跟大明没关系,跟新大陆也没关系,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没半点关系。
  也造成不了什么深远影响,有人在乎印加帝国的意识形态改革吗?
  一群人为神是天下最重要的人,突然有一天被新贵族煽动对抗教会约束,拿出了人才是世界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一道理,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吗?
  值得推崇肯定是有的。
  只不过对这个时代掌握全部话语权的大明人来说,能明白这意义的人都少之又少——他们从非常非常久远的古代就认为人是这天下最重要的了,而且还有人非常明确地提出人这一集合中民是最重要的。
  汤显祖也觉得这事非常奇怪,你又不是神,身为人,为何要觉得神是天下最重要的?
  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当中一部分在航海贸易中赚到钱的人,终于以一种暴发户心态认识到自己是天下最重要的,不打算继续当奴隶了。
  但汤显祖拒绝让他们当主人。
  汉普顿宫的安民剧院,就是拒绝的开始。
  巨大的广场被修出了舞台,从牧野营中调来的军匠正紧锣密鼓地对这里实施改造,
  他们的知府大人计划将汉普顿宫改造出四个大剧场,每个剧场要有不同的摆设,以适应不同剧本下的场合需要。
  人最怕的是没有想法,一旦有了想法,实施起来的难度都要小得多。
  汤显祖第一个要创作的剧本,直接用上了心机,他要做一出悲喜剧,目标就是那些数量最多、头脑浑浑噩噩,最容易参与反叛的英格兰百姓。
  他专门从部队里找了几个艺人出身的军乐手、从拳场招了仨嗓门大的人,还打算招几个英格兰本土乐手,演戏时让他们充当伴奏。
  不过在剧本创作上,还是犯了难。
  “你们这儿没有进京赶考?”
  汤知府写出个发生在英格兰以男性视角为主、女性视角为辅,中间穿插大量王公贵族、走卒贩夫、叛军强盗等多个立场不同的角色。
  披着长篇爱情故事的外衣,从中宣扬都铎王室、教会、贵族、商人新贵族对百姓的压榨,旧国家对平民百姓的不公、女性的歧视与限制,以及来自爱尔兰的大明侠客对百姓的解放。
  结果在一开始就卡住了,计划里男主角出身低微,与女主角青梅竹马,通过科举成为秀才,回乡却见心上人被贵族霸占。
  结果翁立安说这没科举,急得汤显祖差点背过气去。
  “没科举怎么改变地位?他低微的地位,如何能看见贵族的全貌?”
  翁立安示意知府大人不要气坏了身子,抬起一根手指道:“私生子,他可以是一位财产丰厚贵族的私生子。”
  “那是个什么玩意,不行不行,我们要宣扬的是人可寒窗苦读十年改命,而非人因命而改,何况他若是贵族的私生子,那他也是贵族。”
  紧跟着,翁立安又抬起一根手指:“那,那就让他是教会学徒,寒窗苦抄十年书。”
  看见汤显祖的眉头再一次皱了起来,翁立安灵机一动,以更快速度拍响了自己的胸脯,道:“那就让他叫翁立安,进汉文学堂苦读十年!”


第303章 翁立安
  当一件事开始时,大多数人想不到它会以如何结尾作为收场。
  伦敦知府发出覆盖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的招募演员,最终除了几个出自剑桥的学生,其他人统统落选。
  成百上千的落选者兜兜转转,最后不约而同地进了西敏寺的汉文学堂。
  这可能是大明设立南洋军府、建立海外第一所汉文学堂以来,最成功的一次招生。
  人们只是用眼睛看,就已经认识到有一口熟练的汉文,在伦敦能起到什么作用了。
  安民剧场的真正掌权者不是过去老剧场的主人,汉名金米的老詹姆斯;也不是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与罗伯特·格林。
  而是名不见经传、毫无演艺剧本经验的翁立安,威廉·莎士比亚。
  只因为他既会汉文,也会英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