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那留了一百户人马和三条船,岛上有粮食有水,足够大船队补给,只要有些货物能卖给土民就行。”
  说罢,杨兆龙又满是忧虑的叹了口气看向陈沐:“我也不知道我在这儿能干嘛,心里头乱的很,要不是望云州离新明太近,真想一辈子和毛利酋长躺在草地上看云。”
  突然他又转过头自顾自的笑了:“也兴许看两年就腻歪了。”
  “我记得你们都读过很多书?”陈沐没盯着舆图上那个应该是夏威夷的位置看,他的眼睛盯在长屋联盟东边海岸明商李禹西登陆的那个海湾,另一个世界叫纽约的地方,问道:“新乡古代叫什么?”
  “卫辉府新乡?以前叫新中乡,汉朝时候的事。”杨兆龙问道:“姐夫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不好听,算了。”
  陈沐摇头的动作还没一半,又听杨兆龙道:“更早的时候叫牧野,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大战牧野。”
  “牧野好,这个地方就叫牧野吧,你……去当牧野知县如何?”


第315章 探险家
  陈沐的提议把杨兆龙吓坏了,连忙摆手说话都结巴了。
  “姐夫我当个糊弄人的总督还行,你让我去当知县,我从来没试过做这些,不行不行,这干不好是要死人的。”
  杨兆龙的反应让陈沐觉得很奇怪:“什么叫做总督行,知县就不行,你是嫌官小还是怎么回事?”
  “不是嫌官小,你就让我在这给你当个马夫我都毫无怨言,但海外飞地的总督和设立县治后的知县它不一样啊,前边就像闹着玩,后面可是正经的。”
  杨兆龙说着,似乎是察觉到陈沐的表情毫无波动,可怜巴巴道:“你好歹让我在常胜待两年,看看这的百姓是什么脾性,再派去做什么事,心里也能有个数。”
  “不用有数,也不用看,西海岸的百姓与东海岸情况不同,毫无参考意义,除了黑云龙和呼兰这两个走了很远的军官,其他人对那边的了解不比你多。”
  陈沐是想到就干,当即招呼杜松过来让他跑一趟:“带人去避水阁找徐先生,把涉及北亚东海岸的公文、情报、文件、舆图全部送到军府衙门第四偏厅,对,还有大东洋航线与欧洲诸国的大致情况。”他转过头对小舅子道:“第四偏厅平时不用,暂时做你的办公室,给你一个冬天。”
  “好好看看那边的情况,军府情报有限,明年开春你再去东海岸的牧野实地接触百姓,到明年这个时候……我要看见牧野设县的前期工作全部完成。”
  陈沐一脸正经地说完,莞尔笑道:“东海岸的县城,就需要一个像你这样能跟原住民百姓玩到一块的知县。”
  “牧野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在接下来几年会是前线战场的大后方,必须有靠得住的人去施政,得到民心。兆龙啊……”
  陈沐带着探究的神情翻起眼皮看向杨兆龙,问道:“你,靠的住么?”
  兴许是想到出海惹得朝廷把家族从播州挪到新明的荒郊野地去,杨兆龙涨红了脸道:“我绝对靠得住啊!”
  话音刚落,又苦起脸来:“可治理一地,不是靠得住靠不住的事。”
  “靠得住就行,我觉得你非常合适,在亚洲做知县,国内的治政才能反倒是次要的,东海岸那个地方,首先要能联合土民,这一点上杨家世代土司,你在新明和望云州做的就很好。”
  “其次要知兵,你从小就被当作领兵将军培养,虽说不是讲武堂出身,但有传统军事的底子,新东西学起来不难。”
  “城池的选址、各个工厂的建造与管理、归附保甲稳定地方协助治安的方法,避水阁里都有资料,只要县治立下,各个公司的商人都会蜂拥而至,你没什么好担心的。”
  没什么好担心的?
  杨兆龙苦恼地拍拍脑门儿,嘴里神神叨叨念了几句陈沐听不懂的言语,俩手一摊道:“姐夫刚才你说的这些,我就懂甲首和筑城,工厂是大概懂一点,但还不如不懂呢。”
  工厂嘛,杨兆龙知道,就是把一堆匠人凑一起,让他们干这干那。
  但播州宣慰司匠人管理手段是一脉相承,一天穿不坏三双草鞋脚丫子剁了,工厂管理效率好说……可他杨兆龙敢把那套拿过来么?
  小杨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丫子,又看了看陈沐身后傻大黑粗的杜松腰上挎着长刀,摇头道:“姐夫得给我派人啊,你这儿这么多工厂,得往牧野派几个会管工厂的。”
  陈沐可不知道杨兆龙脑子里想了这么多东西,他点头道:“这是自然,所需一应人手我都会给你派过去的,明年不光你去,常胜也会挑几个宗室过去,他们如今正学着建筑设计呢,到下个月开农业与畜牧课程,到时候你那人才多的是。”
  一听有宗室,杨兆龙愁得直挤眼睛,他自己就是个受人伺候才能活下去的人物,如今听陈沐这意思还得派一堆让人伺候的宗室?
  牧野啥也别干啦,他整天就给自己及宗室们找保姆吧!
  “别,筑城设垒这是我杨氏绝活,船上跟着的随从们就会,南洋卫港不好么?当年给你设计军港的匠人也有过来的,不用让他们设计,种地养牛,这些我们的人也都会。”
  杨兆龙口中所说‘我们的人’,其实就是他从播州出门时带的苗人武士们,不过这次在常胜下船,他身边的人已经变了不少,苗人武士不多,更多的是都掌蛮武士与少数毛利人武士。
  跟他一起航行到这里的有三百多人,基本上杨兆龙的护卫与刘副千户的南洋旗军各占一半。
  本来南洋军是有五百的,不过在南北望云州和中途岛各留了一百户。
  所谓的中途岛即是夏威夷群岛,那个地方对杨兆龙来说是半路中途,因此得名。
  当然,跟着杨兆龙的毛利人也用上铁器了,都是苗刀。
  不是戚继光那种御林大刀,是苗钢打制的长短刀,刀型各式各样,有的像柴刀、有的像铡刀、有的则像腰刀,都有环首装饰用料极为扎实。
  尽管模样看着朴实了些,但都是一等一的好刀。
  陈沐想着来自国内的一次次人口流动,在这片新大陆带来新的文化传统,明军到这里来给印第安人带来生产技术的革命。
  呼兰给北方带来了蒙古的草原传统,夏延与易洛魁那些部落开始驯养马匹学习骑兵;现在杨兆龙和他的苗人兄弟端着药弩、带着苗刀来了,可以预料即将设立的牧野县将会出现苗钢产业。
  想到这,就让他的脸上浮起笑容。
  “姐夫说那边要打仗,有人想来抢咱的地?”
  陈沐摇摇头。
  “战争早就开始了,九经在西班牙与法兰西交战,我们也刚毁掉法兰西在五大湖的据点,明年艾兰王将对英格兰用兵,东洋军府的舰队也在大东洋上准备完毕,你那个地方会变成重要的补给点和舰队撤退地,极其重要。”
  陈沐站起身来,对杨兆龙摆摆手,道:“回去好好看书吧,你哥哥那我会给他写信的,尽量让他不要责怪你,这不是你的错……对了,你离开新明时,北方的铁矿一天能产多少钢铁,几千斤?”


第316章 贩子
  陈沐是觉得这种事,不论怎么劝杨应龙都没有用。
  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呛,如果杨应龙只有三钱火药,逮着杨兆龙肯定一铳给他毙了。
  要是六钱,就先毙杨兆龙再毙自己。
  所以陈沐不想劝,只想让小舅子往好的方向,向前看看。
  比方说……新明比播州有更大的发展。
  其他的发展陈沐不知道,他也没打算让小舅子在那养袋鼠发财,那便只有钢铁了。
  不过等杨兆龙回答他的问题时,答案差点让他气得掏铳把杨兆龙毙了——他问的是新明钢铁日产量几千斤。
  这是个约数,他想听到几万斤甚至更多的答案,来让自己高兴高兴。
  几万斤也不夸张,这个时代人们无法用金相学准确得知钢与铁的成分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熟知其物理性质。
  在这一语境下,陈沐口中的‘钢铁’,既为熟铁与钢。
  广东一省课税反推年产量都在千万斤以上,因生产规模、生活水平、时代带来的管理模式限制,所有炉子一年都只烧百余日,而且这是课税反推,真正的产量陈沐无从得知。
  单就他知道的,清远卫清城千户所下辖那座他曾带兵镇压、老白说好了他当千户那座归自己支配,结果因为吴桂芳把他调到香山黄了的铁山就绝对没交税。
  结果杨兆龙这小兔崽子结结巴巴地说:“三,三四十斤?”
  合着整个儿那么大一新明,年产量不抵南洋卫港一座高炉烧两天?
  就算没几万斤、几千斤,这三四十斤也太不上心了吧?
  可陈沐后来转念一想,就算杨兆龙是个糊涂蛋,可那边铁矿杨兆龙都没经手,那李化龙总不至于也糊涂,这么低的产量肯定是有原因的。
  确实有原因,他们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铁矿并尝试加以开采,但储量最大的矿脉在沙漠里,周围没有森林树木,最近的林场在一百四十里外;海岸边上倒是也有铁矿,但那是开采量极少的河铁砂,杨兆龙说的产量就是这附近一个苗人村子的产量。
  老铁匠用的是百炼钢的法子,渗碳、锻打脱碳,埋到土里个把月;取出来再渗碳、再锻打脱碳……重复好几遍,历时数月终于完成这道工序,一块可以用来夹锻的钢就到手了。
  李化龙没有在新明兴建大型铁厂,他一边修路、一边给朝廷上表运骡马、一边鼓励在新明包下矿山的闽广商贾努力挖矿。
  好在新明的铁矿成分要比国中许多硫铁好得多,干脆攒十天半个月就派一趟船队把存货拉回南洋卫港,算是短期内比较节省成本的做法。
  如今有四个百户部的旗军专门保护这趟货运航线,每月运铁矿石与煤炭十二万斤有余。
  没有良好的道路运输条件、又没有足够的车马,纵然发现庞大矿藏也无济于事。
  陈沐也认为李化龙的决策是正确的,在短期内将手上有限资金拿去修路,比造个炼铁厂划算。
  否则有了炼铁厂,铁矿石运输条件跟不上产量才是真难受。
  问题出现就是为解决的,道路、牲畜、炼铁厂这些东西在陈沐看来,对杨应龙不是难题。
  决口上千次的黄河都难不倒赤县神州百姓,修条几百里长的马路算什么?
  陈沐不光要给杨应龙拜数据,还要给他画大饼,杨氏祖先杨端率军入播州平叛受封播州宣慰使,至今已七百年;如今杨应龙率军民入新明开拓任新明北宣慰使,得到更广阔的土地,倘若能站稳脚跟,岂不上承先祖遗德,下开后世先河?
  别管陈沐的新能不能劝得动远在新明的杨应龙,反正看了书信后杨兆龙的心是放回肚子里,踏踏实实研究起北亚情报与海陆地缘。
  陈沐也开心得很,万历七年常胜的万寿节极为成功,亚洲二百余原住民部落,三百二十三名首领前来会盟参礼,为远在北京的皇帝献上祝福。
  为纪念此事,他专门让石料厂的匠人刻了一面九尺高的巨石碑,正面记录亚洲首领首次参礼万寿节,北面铭刻所有参礼人员姓名,还顺道给所有来参礼的首领起了汉名,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还有的是刚起的。
  石碑落款,万历己卯九月四日圣诞。
  陈沐觉得这个落款没毛病。
  一众同僚兄弟借此时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